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刘元 《中医研究》1993,6(2):33-34
肺心同病是中医的危重病证。其临床表现与现代医学的肺心病极相吻合,本文通过文献整理及结合笔者对该病的临床休会,总结出扶正解表、补气润燥、清热化痰、温化痰饮、宣肺利水、温脾利湿、温阳利水、育阴利水、化痰开窍、回阳救逆十法。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芍药甘草汤,主治“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诸证。仲景先用甘草干姜汤救其烦躁吐逆,以复其阳,更作芍药甘草汤以复其阴,使脚挛急者得以复伸。吉益东洞氏归纳芍药甘草汤证为“治拘挛急迫”。宋《魏氏家藏方》用治湿  相似文献   

3.
李钦勇 《河北中医》2005,27(8):601-602
代赭石为张锡纯最为常用之药,其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并含有少量的钛、镁、砷等。张锡纯认为该药“性微凉,能生血兼能凉血,而其质重坠,又善降逆气,降痰涎,止呕吐,通燥结。用之得当,能建奇效”,“且性甚平和,虽降逆气而不伤正气。通燥结而毫无开破”,故誉其为“救颠扶危之大药也”。其所以“大胆用至数两者,非鲁莽也。  相似文献   

4.
卢红蓉 《国医论坛》2002,17(1):23-24
“通阳不在温 ,而在利小便”见于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中 ,叶氏曰 :“热病救阴犹易 ,通阳最难 ,救阴不在血 ,而在津与汗 ;通阳不在温 ,而在利小便。”治疗湿热病 ,救阴与通阳是最常用的方法 ,也常成为治疗温热病的关键。温病的救阴 ,多为人所易解 ,而通阳却不然 ,虽有解者 ,也多不透彻。1 通阳不在温 ,而在祛湿笔者认为 ,“通阳最难”是叶氏相对“热病救阴犹易”提出的。温热之病 ,热为阳邪 ,易伤津液 ,故在治疗温热病时 ,一般都知道护阴生津 ,因而“犹易”。而通阳却不然 ,因为在湿热病过程中 ,湿温或湿热之邪蒙蔽清窍 ,湿热互结 ,胶着难…  相似文献   

5.
李毅  刘艳 《中医药导报》2009,15(12):9-11
总结了<伤寒论>中附子的功效,包括以下14个方面:回阳救逆;破阴回阳,通达上下;破阴回阳,通达内外;回阳益阴;复阳固阴;温阳解表;扶阳固表;温阳消痞;温经散寒;温阳化湿;温阳利水;温阳化饮;温脏安蛔;温肾益脾.  相似文献   

6.
伤寒厥而心下悸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组成茯苓六两人参一两甘草一两炙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破八片以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注凡太阳病治不如法,汗后复下,或下后复汗,误而叉误,变成坏病,若其人阳盛而从热化,则转属三阳,阳衰而从寒化,则系在三阴,此二汤所治之烦躁,皆坏病也,烦躁虽六经俱有,而多见于太阳少阴者,太阳为真阴之标,少阴为真阳之本也,未经汗下而烦躁,多属阳,其脉实大、其证渴热,是烦为阳盛,躁为阴虚,已经汗下而烦躁,多属阴,其脉沉微,其证汗厥,是烦为阳虚,躁为阴极也,夫先下后汗,于法为逆,外为大热,内不渴呕,似乎阴阳自和,而实妄汗亡阳,所以虚阳扰乱于阳分,故昼日烦躁不得眠,盛阴偏安于阴分,故夜而安静,脉沉微,是真阳将脱而烦躁也,用干姜附子壮阳以配阴,姜附者阳中阳也,生用则力更锐,不加甘草则势更猛,是方比四逆为峻,救其相离,故当急也,先汗后下,于法虽顺,若病不解,厥悸仍然,骤增昼夜烦躁,似乎阴盛格阳,而实肾上凌心,皆因水不安其位,抉阴邪而上乘,是阳虚有水气之烦躁也,用茯苓君四逆抑阴以伐水,人参佐四逆生气而益阳,参苓君子也,兼调以甘草,此四逆为缓,阴阳不急,故当缓也,一去甘草,一加参苓,而缓急自别,仲景用方之妙如此。  相似文献   

7.
邹雯 《江西中医药》2006,37(1):13-14
三承气汤皆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吴瑭云:“承气者,承顺胃气也。”即承顺其失降的胃气,以恢复其主降的功能。“故承气汤通胃结、救胃阴乃系承胃腑本来下降之气。因其能攻下腑实、泄热救阴、承顺胃气,使塞者通、闭者畅而得名。”  相似文献   

8.
附子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杨铮 《北京中医》1998,17(5):52-53
附子临床又称为淡附片、炮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补阳益火、振奋心阳、散寒通痹、温中止痛、助阳解表等功效,临床应用广泛。《本草纲目》说附子:“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柔痉癫痫、小儿慢惊、风湿麻痹、肿满脚气、头风、肾厥头痛、暴泻脱阳、久痢脾...  相似文献   

9.
“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高度概括了温病的治疗重要原则,强调了“救阴”贯穿于温病治疗之始终,与内伤杂病不同的是——温病的“救阴”不在补血,而在养津。  相似文献   

10.
桂枝解     
教科书多把桂枝归为辛温解表药,但经方派用其主治多种病证,可知不仅限于解表。 《伤寒论》113首方中有桂枝者约占其半,而书中第一个处方即桂枝汤,用于治疗汗出、恶风、发热的中风之证。桂枝有辛温发汗解表作用,这是无疑的,但不能忽视它的其它功能。考桂枝,《神农本草经》谓:“桂枝,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张锡纯对桂枝深有研究,认为:“桂枝,味辛微甘,力善宣通,能升大气,降逆气……而本经论牡桂(即桂枝),开端先究其主咳逆上气,似又能降逆气为桂枝之特长,诸家本草鲜有究其能降逆气者,是用桂枝而弃其所长也…  相似文献   

11.
扶阳法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附子为扶阳之要药,古今善用附子者首推张仲景.《伤寒论》一书中无论是三阳证或者是三阴证辨治皆体现了张仲景重视阳气、扶助阳气的思想.本文以《伤寒论》中附子的配伍、剂量、炮制、煎煮为线索,从解表实卫以密阳、驱邪温经以通阳、补火暖脏以温阳、破阴救逆以回阳、引火归元以潜阳、救阴存津以化阳六...  相似文献   

12.
救阴法是中医治疗温热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救阴”者,有急救、挽救阴液之意。即运用各种相应方药和措施,救阴液干枯竭,存阴液于危亡,养阴液于虚少之际。因“温病最善伤阴”,故“治湿病宜刻刻顾其津液”,所谓“若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救阴法在临床一些急、重、危的疾病处理过程中,应用得当,确能起到起死回生的效果。1急下燥结以救阴对于邪热已人阳明之腑而痞满燥实坚诸症俱备之热结液干的大实证,用急下存阴法,有釜底抽薪之妙。案1.魏某某,男,52岁,高安市兰坊乡干部。于1970年5月患肾结石作手术治疗。术后两天,腹痛…  相似文献   

13.
<正> 附子,大热纯阳,辛甘有毒,具回阳补火,暖水燥土,温中除寒之功。综观《伤寒论》112方中应用附子的汤方有23方,其运用之广泛,配伍之严谨,是仲师长期精心探索的宝贵经验总结,探讨其配伍运用规律,对今天研究经典著作,并用之临床,颇有现实意义。一、配干姜急救回阳破阴救逆附子纯阳燥烈,上助心阳以通血脉,下补命火以收散阳,伍干姜则相得益彰,论中诸四逆汤均以附姜为主而奏助心阳、温脾土、补命火、破阴散寒、回阳通脉、救逆固脱之功。用于心肾阳衰,阴寒内盛,亡阳虚脱,虚阳外越或阴阳格拒之证。亦可用治阳虚阴盛之血证、吐泻、产后汗多致痉、脏结、阴黄、麻毒内陷、阴疽等证。  相似文献   

14.
蒲辅周附子运用二十三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当代名中医蒲辅周(1888~1975),以其学识渊深,擅治急性病和疑难病而望重医林,饮誉海内外。用药轻灵疏缓,是他临证独特风格之一。惟细读其著述,可窥见他对性味辛温雄烈之附子亦有着大量精到配伍应用经验。兹介绍如次,以飨读者。漏误之处,同道补正。1.回阳救逆:《伤寒蕴要》言附子“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本草经读》赞其“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先生遇霍乱吐、利、大汗、肢厥,用人参四逆汤;脉微欲  相似文献   

15.
李展春 《新中医》1992,24(3):48-49
清·叶天士《温热论》中云:“热病救阴尤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这是叶氏提出的治温救阴与通阳之法。温病的救阴通阳与杂病大不相同,温病救阴的目的并不在滋  相似文献   

16.
烦躁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对疾病转归和预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伤寒论》中涉及烦躁的条文共80余条,约占全篇20%。纵观《伤寒论》,笔者认为烦躁出现多因阴津耗伤所致,书中创立的保阴存津法对烦躁进行了论治。本文将其归纳为清热保阴除烦、扶阳益阴除烦、回阳救阴除烦、存阴和胃除烦、养营护阴除烦、育阴泻火除烦、滋阴润补除烦、顾阴利水除烦8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痢疾兼表证,病在少阳,为少阳轻清之气下陷,病不在表,而尚未深陷阴分,居于半表半里之间。喻嘉言治疗此病,首创“逆流挽舟”法,并以人参败毒散为代表方剂。人参败毒散,原出自宋代《和剂局方》,是一首著名的益气解表方剂。喻嘉言将其引入痢疾门,治疗痢疾兼表证,另出枢机,独辟蹊径,以解表之剂,疏表救里,逆挽下陷之清阳,恢复其升发之机,使邪从表散,不治痢而痢自止。  相似文献   

18.
烦躁在《伤寒论》中因“热”邪所致者,有表寒郁热、热郁胸膈、阳明经热、阳明腑实、水热结胸、阴虚阳亢、阴虚水热互结、残阳上浮等.临症用清法得当,则烦躁与诸症痊愈.否则,热扰神明,可致“神昏,谵语”、“四逆”等重症,因此,“清”法治疗烦躁十分重要。《伤寒论》对此论述颇详,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中寒化证居于首位,治疗大法侧重于辛温。故有“伤寒法在救阳”的说法。其实,深究全论大法,“救阳”固然占主导,而“救阴”的理论亦散见于全书,同样是论中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其救阴大法,对于后世温病学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而,应当在了解救阳法的  相似文献   

20.
浅论从治法     
<正> 凡治病,有正治,有反治。逆其证象而立方遣药,就是正治;顺其证象而立方遣药,就是反治。内经所谓“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多从少,观其事也”。就是此义。逆而治之者,多为顺症,就是寒热分明,易于诊断的病情。如泻热救阴之用大承气汤;顺而治之者,就是诊断较难,模棱两可的病情,如甘温除热用补中益气汤。疾病之需用逆治法治疗者,往往是一目了然,处理较易。而疾病之需用从治法治疗者,则难免一时进退维谷,踟蹰难前,此即“微者逆之,甚者从之”之谓也。如辨证问题解决不了,则施治就更为不易了。因此,从治之法,为必不可缺之研究课题。笔者尝谓,假如病人临床表现为阳盛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