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气管插管后胃管留置困难的原因,探讨有效的置管方法。方法将60例气管插管后需留置胃管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的胃肠营养管导丝置管;对照组采用常规留置胃管。对2组置管平均时间及置管一次性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置管平均时间为(2.5±0.6)min,对照组为(5.3±1.2)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一次性成功率为100%(30/30),对照组一次性成功率43%(13/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内置导丝引导法置胃管成功率高,是气管插管患者留置胃管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张洁 《全科护理》2016,(16):1688-1689
[目的]探讨昏迷气管切开病人留置胃管方法。[方法]将116例昏迷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改良置胃管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置胃管法。比较两组留置胃管一次性成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成功率为91%,对照组为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置胃管法,简单易行,省时方便,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传统置胃管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胃管留置方法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治疗的需要留置胃管的脑卒中患者81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常规胃管留置法,观察组41例患者采用改良胃管留置法,比较两种置管方法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置管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较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患者置管成功率及患者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置管平均用时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患者留置胃管前后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胃管留置法能有效地减少置管过程中不适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置管成功率,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胃管留置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改良皮-罗序列征气道狭窄患儿留置胃管的方法,并评价效果。方法 选取皮-罗序列征患儿81例,观察组52例采用改良后的胃管留置方法,置管过程中将患儿头向后仰呈轻度仰伸位并偏向一侧,向前抬起下颌,解除了舌后坠及气道堵塞,进行置管;对照组29例采用传统的胃管留置方法。比较两组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平均置管时间。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分别为80.7%与27.5%, 胃管盘曲发生率分别为3.8%与44.8%;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窒息1.9%、恶心/呕吐7.6%、无黏膜出血发生,对照组为窒息24.1%、恶心/呕吐51.7%、黏膜出血10.3%;置管时间观察组为3(2,4.75)min,对照组为10(7.5,16)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改良留置胃管法可以提高皮-罗序列征患儿留置胃管的一次性成功率,缩短置管时间,减少患 儿在置管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改良置胃管法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置管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将120例需置入胃管的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插管法,观察组采用改良插管法--左侧卧位经右鼻孔插管.观察两组患者1次置管成功率,第1次成功置管耗时,插管呕吐、呛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1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第1次成功置管耗时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置管时呕吐、呛咳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改良置胃管法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置管耗时和置管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体位加导丝利多卡因在昏迷人工气道患者留置胃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实施人工气道的100例住院昏迷患者按留置胃管顺序奇偶数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去枕头后仰体位留置胃管;观察组采用改良体位加导丝利多卡因置管法留置胃管。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时生命体征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置管时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改变明显优于对照组,呛咳、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改良体位加导丝利多卡因为昏迷人工气道患者置胃管,对患者生命体征影响小,不良反应轻,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联合巴曲亭鼻腔局部滴注在新生儿经鼻留置胃管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8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经鼻置胃管术,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置入胃管前使用利多卡因联合巴曲亭进行鼻腔局部滴注。比较2组患儿置入胃管过程中DAN急性疼痛评分,呕吐、呛咳、鼻腔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DAN急性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置管过程中,观察组患儿呕吐发生率,呛咳发生率,鼻腔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儿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利多卡因联合巴曲亭用于鼻腔局部滴注在新生儿经鼻留置胃管中的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胃管置入法对脑外伤昏迷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2014年9月~2015年2月收治的脑外伤昏迷患者40例设为观察组,采用改良胃管置入法。选取我科2013年9月~2014年2月收治脑外伤昏迷患者40例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胃管置入法。比较两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变化、置管时间、并发症、不良反应以及家属对置管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置管时间短于对照组,置管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置管过程中呛咳发绀、恶心呕吐、流泪、烦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置管后鼻黏膜损伤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家属对置管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改良胃管置入法能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减少置管过程中患者的不良反应,且置管时间短,置管后并发症少,可应用于临床护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比较两种留置胃管方法应用于神志清楚且吞咽困难患者的效果。方法将选择2012年8月~2013年12月在本科住院需经插胃管治疗的神志清楚但吞咽困难患者5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插胃管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良后的插胃管方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8,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48,P<0.05)。结论改良置管法可以提高置管的一次性成功率,减少患者在置管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胃管安置方法及效果评价。方法采用半随机分组法,将符合条件的279例患者按入院先后编号,单号为试验组(n=140),采用改良方法安置胃管;双号为对照组(n=139),按照基础护理学教程方法安置胃管。比较两组患者呛咳呕吐发生情况、成功安置耗时、置管一次性成功率及两组患者开始置管与置管成功时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胃管安置一次性成功率为936%,呛咳呕吐发生率为329%,安置胃管时间为(70±21)s;对照组患者胃管安置一次性成功率为758%、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899%,安置时间(150±37)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开始置管与置管成功时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变化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改良方法提高胃管安置一次性成功率、缩短安置时间、降低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安置胃管对患者的不良刺激,优于传统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孙玉芹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3):8113-8113
目的探讨适合婴幼儿置胃管的方法。方法将100例误服药物婴幼儿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8例)。观察组应用自制牙垫,温奶浸泡一次性硅胶胃管经口置胃管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由鼻置胃管法。结果两组患儿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恶心呕吐、黏膜充血、呛咳等不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口使用自制牙垫、温奶浸泡置胃管法,减轻患儿不适反应,提高了一次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针对全麻气管插管后置胃管困难的患者,探讨组合胃管置入法在全麻困难置胃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全麻后需要留置胃管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实验组采用组合胃管置入法,对照组采用昏迷患者胃管置入法,比较两组胃管置入一次性成功率、置管时间。结果观察组置管时间平均为(2.4±0.7)min,对照组置管时间平均为(5.2±1.3)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成功率为100%(20/20),对照组成功率为45%(9/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术中全麻胃管置入困难者,优选组合胃管置入法,此方法不仅一次插管成功率高,并且操作简单易于为年轻护士掌握,提高了医生满意度,减轻了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3.
ICU机械通气患者留置胃管方法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ICU机械通气患者留置鼻胃管的方法。方法120例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常规留置胃管组)和研究组(在镇静状态下利用导丝引导留置胃管组)各60例,观察并比较置管1次成功率,置管前后的脚、HR、SpO2、Paw和置管过程中发生的呛咳、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置管1次成功率93.3%,显著高于对照组58.3%(P〈0.01),而且置管前后的脚、HR、SpO2、Paw波动小,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未出现呛咳、恶心、呕吐。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达25%。结论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在镇静状态下利用导丝引导留置胃管1次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4.
张艳 《护理学报》2010,17(20):47-48
目的提高人工气道患者胃管置入的成功率,减少反复插管所致的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方法将80例人工气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去枕后仰卧位的方法置入胃管,观察组采取抬高床头30&;#176;,边插边注气的方法置入胃管。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结果对照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43%,观察组为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工气道患者采取抬高床头30&;#176;,边插边注气的方法置入胃管,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较常规方法明显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胃管留置方法,在提高鼻中隔偏曲患者留置胃管成功率和减少置管后不良反应方面的效果。方法将需留置胃管的鼻中隔偏曲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采用常规方法留置胃管,实验组43例采用改良方法留置胃管,比较两组患者留置胃管失败率和留置胃管后呼吸不畅发生率、鼻出血发生率。结果留置胃管失败率比较,对照组为23.25%,实验组为2.32%,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4,P〈0.05);置管后通气不畅发生率比较,对照组为48.84%,实验组为11.63%,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11,P〈0.05);置管后患者鼻出血发生率比较,对照组为9.30%,实验组为0,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9,P〈0.05)。结论改良胃管留置方法可应用于为鼻中隔偏曲患者置管,明显增加置管成功率,减少置管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良式鼻胃管固定在置管期间预防非计划性脱管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1月~2013年6月在我科住院期间留置鼻胃管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胶布固定。实验组采用改良式绷带折返固定。观察两组置管期间非计划性脱管情况。结果两组非计划性脱管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改良式绷带折返固定鼻胃管能有效防止非计划性脱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监测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留置胃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1—9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急诊科就诊的21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盲插法进行胃管留置,观察组在PetCO2监测下进行胃管留置。比较两组患者的置管用时、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胃管在位准确率及生命体征波动变化情况。结果 210例患者均完成留置胃管操作。观察组留置胃管用时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呛咳、黏膜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胃管在位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留置胃管过程中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的变化波动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在PetCO2监测下置入胃管,能够指导护士准确判断胃管位置,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结合改良Seldinger技术PICC置入法在肠外营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0例需肠外营养治疗的患者实施PICC留置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Seldinger技术P1CC置入法,对照组采用PICC盲穿置入法。结果:两组患者置管后静脉炎、感染、导管堵塞、置管天数、日均耗材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4h后穿刺点渗血发生情况、置管期间维护次数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Seldinger技术PICC置人法能改善穿刺点渗血,从而减少维护次数,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患者更为有效的留置胃管方法,提高1次置管成功率.方法 将92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按传统方法置管;观察组患者取仰卧位,床头抬高20°~30°,由两名护士同时操作,采用双手抬颌法置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1次置管成功率和置管过程中发生呛咳、恶心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1次置管成功率96%,显著高于对照组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置管过程中出现恶心1例,呛咳2例,对照组出现恶心7例,呛咳9例,观察组置管过程中呛咳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双手抬颌法留置胃管具有1次置管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改进胃管置入方法,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将需洗胃的有机磷中毒患者根据胃管置入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比较两种置管方法的成功率。结果改良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4.59%,常规组为66.76%,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改良组总洗胃时间比常规组缩短11min,并且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通过改变常规采用的胃管置入方法,可减少患者在置管过程中的痛苦,提高置管成功率,为抢救中毒患者赢得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