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侧副韧带松弛的病因及其手术方法。方法1997年6月-2003年9月利用半腱移位联合内侧副韧带股骨止点上移术治疗内侧副韧带松弛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龄18—62岁,平均34岁。左9例,右22例。受伤原因:摔伤19例,交通伤8例,重物压伤4例。结果31例患者全部获随访,时间6个月~6年,平均1年2个月。除1例屈膝30。外翻应力试验阳性,另1例骨性关节炎外,其余膝关节功能正常。结论半腱肌腱移位联合内侧副韧带股骨止点上移是一种可靠的治疗内侧副韧带松弛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刘金祥  丁原斌  薛嵩 《人民军医》2001,44(6):322-322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比较常见。 1994年 1月~ 1998年 6月 ,我们采用动静结合的修复方法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 8例 ,均取得较好效果。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本组男 7例 ,女 1例 ;年龄 2 1~ 4 2岁 ,平均 2 8岁。新鲜断裂 2例 ,陈旧性断裂 6例 ;单纯断裂 3例 ,合并内侧关节囊撕裂 2例 ,前交叉韧带断裂 2例 ,前交叉韧带和半月板损伤 1例。伤后至就诊时间 :新鲜断裂 2例分别为 1和 3d ,陈旧性断裂为 4~ 18周 ,平均 7周。1 2 手术方法 取膝关节内侧S形切口 ,显露内侧副韧带。做内侧副韧带应力试验 ,新鲜损伤可发现韧带断裂部位有…  相似文献   

3.
王予彬  王富 《人民军医》1997,40(2):66-67
军事训练中膝部损伤报常见,但临床误诊率较高,常常延误治疗。本文分析1989年1月至1996年1月我院收治的延误诊治的40例膝部韧带损伤的原因,以期提高军事训练中膝关节韧带损伤的期诊断率,避免关节继发损伤,改善治疗效果。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本组男36例,女4例;年龄18~35岁,平均26岁。所有病例来院前均未确诊。损伤至来院确诊时间6个月~8年,平均1年零4个月。膝部韧带损伤情况:内侧副韧带损伤4例,外侧剐韧带损伤5例,内侧副韧带与前交叉韧带(ACL)损伤8例,外侧副韧带与ACL损伤6例,ACL损伤15例,后交叉韧带(PCL)2例。A…  相似文献   

4.
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肌腱修复膝关节韧带运动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在关节镜下应用同种异体肌腱修复膝关节韧带运动损伤的临床疗效,以免因取自体肌腱造成的膝关节周围组织再损伤和并发症。方法2001年1月-2004年8月,采用同种异体骨-髌腱-骨移植,关节镜下修复膝关节交叉韧带运动损伤31例,前交叉韧带26例,后交叉韧带4例,前、后交叉韧带Ⅰ期修复1例。其中1例同时行镜下半月板缝合,15例行半月板部分切除或完全切除。结果30例获得24个月以上随访,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法评估患膝手术前后的功能,术前平均36分,术后平均85分,优良率86%。术前27膝前抽屉试验阳性;术后4膝弱阳性;术前5膝后抽屉试验阳性。术后1膝弱阳性,术前27膝Lachman试验阳性。术后5膝弱阳性,术后遗留膝关节运动后疼痛2膝,可忍受,膝关节屈曲活动受限(5°~20°)2膝。其中5膝术后1~2年取少许异体髌腱活检,结果显示已全部转变为正常腱性组织。结论应用同种异体骨-髌腱-骨在关节镜下修复膝关节韧带运动损伤,避免了自体取材造成的再损伤及其并发症,术后通过系统的康复治疗,能有效恢复膝关节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刘心  冯华  张辉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2,31(11):949-956,972
目的:评估采用同种异体跟腱重建内侧副韧带(MCL)浅层结构对恢复膝关节外翻稳定性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诊断为陈旧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并符合重建手术指征的患者19例,均采用同种异体跟腱作为移植物。患者入选标准为:1)陈旧MCL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超过3周;2)IKDC膝关节外翻不稳定分级为C级[内侧关节间隙开口程度(侧侧差值)为6~10 mm]或D级(内侧关节间隙开口程度大于10 mm);3)随访时间至少12个月。术前、术后采用Telos装置拍摄膝关节外翻位应力像评估内侧结构稳定性。其他评价指标包括IKDC主观功能评分和Lysholm主观功能评分。结果:19例患者中,16例获得随访,其中男性12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31.8岁(19~53岁),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17.6个月(24天~84个月),随访时间平均27.8个月(12~67个月)。患者术前膝关节内侧间隙开口程度平均为(8.9±3.1)mm(6~23.2 mm),术后平均(0.1±1.4)mm(-2~2.4 m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KDC主观功能评分术前平均(49.8±6.7)分(31~57.5分),术后平均(82.8±4.8)分(71.3~93.1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ysholm评分术前平均(69.3±5.7)分(55~78分),术后平均(88.3±4.6)分(75~95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例患者中,术前膝关节外翻稳定性IKDC分级C级12例,D级4例;术后A级14例,B级2例。结论:采用同种异体跟腱重建内侧副韧带浅层结构能够显著改善膝关节外翻稳定性,术后平均2年的随访表明患者主观功能评分满意。  相似文献   

6.
膝关节韧带联合损伤的关节镜治疗后康复护理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内侧副韧带、外侧副韧带、后外侧结构联合损伤的康复护理效果。方法2003年10月—2005年11月,采用关节镜下重建交叉韧带,修复或重建侧副韧带和后外侧结构治疗急性膝联合韧带损伤12例。术后早期等长肌力练习、早期完全负重、早期本体感觉练习、早期被动练习。出院后随诊并功能评分。结果1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个月。Lysholm评分:优2例,良8例,可2例。关节稳定性良好,有2例腘绳肌腱重建者抽屉试验Ⅰ度阳性。膝关节屈曲超过120°者9例,90~120°者3例。结论膝关节联合韧带损伤关节镜手术治疗配合正确的康复护理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小切口自体骨-髌韧带-骨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13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重建前交叉韧带 (ACL)手术能很好地显露髁间窝 ,并能同时治疗关节内的其他疾病 ,且并发症少。我科自 1996年 4月以来治疗 13例 ,均取得满意疗效。临 床 资 料1.一般资料 :本组男 9例 ,女 4例 ;年龄 2 3~ 42岁 ,平均 2 9岁。左膝 7例 ,右膝 6例 ;单纯ACL损伤 8例 ,伴侧副韧带损伤 3例次 ,半月板损伤 4例次。自交叉韧带损伤至施行重建ACL手术时间为 7d~ 18个月 ,平均 5 6d。 13例均行ACL重建术 ,同时行半月板部分切除 4例次 ,侧副韧带修复 2例次。术后随访 6~ 31个月 ,平均 15个月。术前抽屉试验阳性 1…  相似文献   

8.
关节镜下应用同种异体跟腱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同种异体跟腱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l ligament,PCL)的方法并观察其早期效果.方法:2003年3月~2004年8月,对10例PCL受损患者实施关节镜下采用同种异体跟腱双束重建PCL术.其中2例合并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l ligament,ACL)损伤,同期取自体半腱股薄肌腱重建ACL;3例合并半月板后外侧角损伤,同期取自体半腱股薄肌腱重建后外侧角.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3.2个月,其中6例获得12个月以上的随访.结果:采用Lysholm评分法评价患者手术前后患膝关节功能,术前平均50.3分,术后平均91.2分.客观检查结果显示,术前所有患者均出现胫骨结节后沉,后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阳性;术后所有患者后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阴性,有3例病史较长(大于1年)的患者胫骨结节有轻度后沉.合并ACL损伤的2例患者,膝关节屈曲活动轻度受限(5°~20°).结论:应用同种异体跟腱双束重建PCL可减少自体取材造成的损伤及相应的并发症;提前制作供材,软腱端容易通过骨道,缩短镜下操作时间,减轻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后交叉韧带(PCL)、内侧副韧带联合损伤(Ⅲ度膝关节外翻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关节镜下同时联合重建ACL、PCL并修复内侧副韧带和内侧关节囊,8例交叉韧带重建材料来源于自体双侧髌腱中1/3骨-腱-骨结构,8例采用同种异体髌腱重建,交叉韧带重建的同时进行膝关节内侧副韧带和关节囊的修补。术后佩戴可调式卡盘支具3个月,并给予严格的康复训练。结果术后随访6~18个月,所有患者主观感觉以及膝关节稳定程度恢复良好,均进行正常生活与工作,同种异体髌腱移植重建比自体髌腱移植重建前后交叉韧带手术时间短,效果更好,没有发现明显的排异反应和感染传染性疾病的现象。结论1期行关节镜手术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联合损伤,使用安全,效果满意;同种异体髌腱是重建物是一个可以选择的来源,效果优于自体髌腱移植重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下肢应力像测量膝关节后向不稳程度的可信度,并比较其与KT-1000和后抽屉试验两种测试方法的相关性。方法:从2008年10月至2009年6月,共34例患者诊断为后交叉韧带损伤或多发韧带损伤(不包括前交叉韧带损伤),接受手术治疗前(其中6例为多发韧带损伤重建术后二次手术取内固定患者),麻醉下分别采用Telos装置(TelosGmbH,Marburg,Germany)拍摄膝关节应力像、KT-1000(MEDmetricCorporation,SanDiego,California)和后抽屉试验进行测量。由不同研究者分别对应力像进行测量,采用统计学分析计算下肢应力像评价胫骨近端后向不稳定的组内相关系数,讨论其临床应用可信度,并与KT-1000和后抽屉试验结果进行比对。结果:麻醉下采用Telos装置拍摄膝关节应力像所测得数据的可信度组内相关系数(ICCs)为0.992,可重复性组内相关系数为0.991。Telos装置拍摄应力像的数据测量结果与KT-1000测量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应力像测量与后抽屉试验检查结果:应力像计算胫骨相对于股骨的后向位移在5~10mm时,后抽屉试验符合率为20%;后向位移在10~15mm时,后抽屉试验符合率为71.4%。结论:KT-1000测量数据与Telos装置拍摄膝关节应力像的测量数据在评价膝关节后向不稳定中无显著差异。随膝关节后向不稳定程度加重,后抽屉试验检查结果的准确度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11.
关节镜下同时修复重建前交叉韧带合并半月板损伤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同时修复重建前交叉韧带 (ACL)合并半月板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4 8例患者全部在关节镜下完成ACL、半月板损伤的修复重建术。术前临床症状、体征包括 :膝关节行走痛 4 1例 ,膝关节不稳定感 36例 ,关节交锁史 8例 ,Lachman试验阳性 4 5例 ,前抽屉试验阳性 38例 ,外侧轴移试验阳性 2 4例。半月板损伤采用系列导管下特制长缝合针由内向外缝合法修复 ;ACL损伤修复采用半腱肌、股薄肌 ,闭合拉出微型钢板法重建 ,术后采用康复治疗。 结果 本组随访 13~ 6 5个月 ,平均 2 7个月。 1例剧烈活动后膝关节胀痛 ,2例活动受限 2 0° ,其余关节功能正常。Lyshlom膝关节评分 ,术前 5 8± 9,术后 95± 5 (P <0 .0 1)。 结论 关节镜下同时修复重建ACL、半月板损伤的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胫骨平台骨折28例,按Schatzker分型:4例Ⅰ型骨折用1~3枚松质骨螺钉固定,Ⅱ型10例、Ⅲ型5例、Ⅴ型3例、Ⅵ型3例骨折用胫骨外侧平台解剖钢板固定,Ⅱ、Ⅲ型塌陷骨折撬拔复位后所致空隙采用自体髂骨植骨填充,Ⅴ型骨折内侧用1~2枚松质骨螺钉固定,Ⅳ型骨折3例用胫骨内侧平台解剖钢板固定;前交叉韧带损伤5例予以修复,单纯外侧半月板损伤3例中1例全部摘除,2例部分摘除,3例内侧半月板损伤部分摘除,3例内侧副韧带损伤中1例修复,2例未行修复。结果经1~3年随访,骨折平均愈合时间6个月,关节功能优良共计23例,优良率82.1%。结论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坚强的内固定、塌陷骨折的适宜植骨、膝关节稳定的重建及术后康复训练是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五大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内侧副韧带股骨止点深埋术治疗膝关节内侧松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止点深埋术治疗膝关节内侧松弛的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操作方法。 方法  1999年 11月~ 2 0 0 1年 12月 ,共收治 2 9例膝关节内侧松弛的患者 ,行内侧副韧带股骨止点深埋术 :游离内侧副韧带的股骨止点 ,连同止点骨块 (1.5cm× 1.5cm)在原位深埋0 .5cm ,并用螺钉固定。 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 3~ 2 7个月 ,平均 9个月。除 1例合并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外 ,其余患者膝关节内侧松弛均消失 ,膝关节功能正常。 结论 股骨止点深埋术对于治疗单纯膝关节内侧松弛、内侧分离在 0 .5cm以内患者疗效满意 ,手术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14.
经关节镜自体骨-髌腱-骨移植重建膝前交叉韧带2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1997年 4月以来 ,笔者采用自体中 1/ 3髌韧带骨 -髌韧带 -骨 (bone -patellartendon -bone ,BPB)移植物经关节镜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 2 1例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临 床 资 料1.一般资料 :本组共 2 1例 ,男 10例 ,女 11例 ;年龄 16~ 35岁。左膝 8例 ,右膝 13例。运动损伤 16例 ,交通伤 5例。受伤至接受手术时间 2个月~ 5年。所有患者均存在明显关节不稳定症状 ,单纯前交叉韧带损伤 6例 ,合并外侧半月板损伤 5例 ,内侧半月板损伤 3例 ,双侧半月板损伤损伤 2例 ,内侧副韧带损伤 4例 ,后外侧复合…  相似文献   

15.
对30例膝内侧副韧带陈旧性Ⅲ度损伤患者使用异体跟腱重建的方法进行治疗,术后切口除1例延迟愈合外,均I期愈合,无伤121不愈合及感染等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随访12~30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3个月双膝外翻应力位x线片示双膝内侧关节间隙差均〈2mm。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部分腓骨长肌腱移植重建治疗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8年5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关节外科收治的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损伤患者22例,男性16例,女性6例;年龄17~51岁,平均31.4岁;均为单侧损伤,左侧10例,右侧12例.患者均采用部分腓骨长肌腱重建外侧副韧带及腘腓韧带,术后评价膝关节稳定性,采用Lysholm评分及踝-后足评分系统(AOFAS评分)分别评估膝关节、踝关节功能.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14~21个月,平均16.3个月.患者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末次随访时,屈膝0°内翻应力试验阴性21例(21/22,95.5%),1例Ⅰ度阳性(1/22,4.5%);屈膝30°内翻应力试验阴性17例(17/22,77.3%),5例Ⅰ度阳性(5/22,22.7%).末次随访时,患者Dial-test侧侧差值均<10°(100%).膝关节Lysholm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t=9.003,P<0.001);踝关节AOF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427,P=0.892>0.05).结论 部分腓骨长肌腱重建外侧副韧带和腘腓韧带治疗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损伤,膝关节稳定性及功能恢复满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内侧半月板后角损伤的患者,采用关节镜下缝合修复方法,辅助内侧副韧带浅层结构局部松解,观察其术后疗效。方法:2014年3月至2014年10月,连续37例患者入选本研究。男23例,女14例,平均年龄36.7±9.2岁。单纯内侧半月板损伤6例,前交叉韧带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31例。缝合修复半月板时,对内侧副韧带浅层结构的后方纤维进行松解。半月板修复均采用自内向外缝合方法。术后随访时评估患者主观症状,有无关节交锁、内侧关节间隙疼痛,有无压痛,内侧副韧带稳定性。拍摄膝关节核磁共振片了解半月板愈合情况。结果:37例患者平均获得26.1±4.4个月的随访。31例患者为前交叉韧带损伤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术后随访时膝关节稳定性KT-1000检查侧-侧差值平均为1.3±0.7 mm,与术前(7.1±2.2 mm)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另6例患者接受单纯半月板缝合修复,膝关节无不稳定表现。全部患者膝关节内侧稳定性术后较术前无显著差异。3例患者主诉内侧关节间隙疼痛,无交锁现象。术后核磁共振片显示内侧半月板愈合率为81.1%。结论:关节镜下缝合修复方法治疗内侧半月板损伤,术后平均随访26.1个月,愈合率为81.1%。术中辅助内侧副韧带浅层组织局部松解,可以改善视野、提高操作效率,术后患者无内侧结构不稳定表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军事训练膝关节应力性损伤的组织特点、风险因素评估、发病及流行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12-2012-12军事训练膝关节应力性损伤患者的MR资料共计99例,102个膝关节,对每一例膝关节MR图像的组织结构及信号强度进行分析、比较,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膝关节组织损伤的不同例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前交叉韧带98例,关节腔积液76例,胫骨近端42例,股骨远端38例,内侧副韧带34例,后交叉韧带31例,外侧副韧带24例,内侧半月板18例,外侧半月板11例。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方差分析方法,不同性别膝关节组织损伤病例数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年龄组膝关节组织损伤病例数之间无显著差异性(P〉0.05);两两比较,〈20岁人群中的部分组织病例数具有差异性。结论:膝关节应力性损伤的风险因素与年龄、性别、训练科目等因素有关,前交叉韧带损伤发生频度最高,其次是滑膜,组织的损伤与不同的应力作用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9.
膝关节脱位合并多韧带损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介绍膝关节多韧带损伤合并膝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和结果.方法 随访1998-2007年经治的19例关节脱位合并多韧带损伤患者.2001年前韧带损伤采用的是切开韧带修补重建和石膏外固定治疗的方法,2001年后开始应用关节镜技术重建交义韧带,并问时修补内侧副韧带、外侧副韧带及内、外侧复合体损伤.重建材料选择自体或异体肌腱,以界面螺钉固定.观察不同方法修复或重建的术后疗效,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来评价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 结果 19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0.5~3.5年,平均1.4年,手术平均等待时间为1.2个月.在最近一次随访中,开放重建患者Lysholm评分平均57分(44~80分),关节镜下重建患者平均71分(54~89分)(P<0.05).关节镜手术组术后关节活动度均超过90°,内外翻试验正常或接近正常,4例患者在屈70°时Laclaman试验阳性,前后总移位达6~10 mm,患者无自觉症状,X线平片显示胫骨隧道扩大,但关节内外间隙对称. 结论 膝关节脱位合并韧带多发损伤应首选关节镜下I期重建;重建材料最好选择异体肌腱或健侧肌腱,以保证移植物强度和防止供区稳定性受影响;术后积极功能锻炼,若发生粘连则在3个月内在关节镜下行粘连松解.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屈膝外翻位经前内侧辅助入路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疗效。方法2014年1月—2017年1月泸州市中医医院治疗38例因ACL损伤而接受重建手术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龄17~63岁,平均36岁;右膝21例,左膝17例。致伤原因:运动伤22例,道路交通伤12例,其他4例。采用关节镜下屈膝外翻位经前内侧辅助入路建立股骨隧道方式进行ACL重建。术后12个月,对患者膝关节采用Lysholm评分表及IKDC 2000膝关节主观评价表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3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个月。术中无后壁破裂情况发生,术后无感染、神经血管损伤、深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52. 71±7. 50)分提高至(90. 39±3. 26)分; IKDC评分由术前的(48. 87±9. 05)分提高至(89. 16±4. 29)分(P <0. 05)。术后1年随访显示4例出现Ⅰ度松弛(11. 76%)。结论屈膝外翻位经前内侧辅助入路更有利于ACL重建,具有视野开阔、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