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1临床资料病例1,男,42岁。因皮肤红斑、双下肢疼痛1个月于2013年9月入院。查体:重度贫血貌,腹壁皮肤可见2处类圆形红斑及皮下结节,浅表淋巴结不大,肝脾不大。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3.65×109/L;血红蛋白(HBG):61g/L;血小板计数(PLT):239.00×109/L;嗜碱0.003。骨髓象:呈急性白血病象,形态学  相似文献   

2.
肺炎支原体感染后老年人白细胞变化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后老年人白细胞变化的规律。方法:收集72例MP感染的老年患者和20名健康体检员,应用颗粒凝集法测定MP,采用日本Sysmex XT-2000i全自动五分类血球计数仪检测白细胞。结果:MP感染组的老年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白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P>0.05),中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增高(P<0.01)。淋巴细胞比例及绝对值下降(P<0.01),单核细胞比例增高(P<0.05),单核细胞绝对值也增高(P<0.01),至于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及血小板的数量变化不大。结论:MP感染的老年患者白细胞变化的规律对诊断并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性,40岁.主诉右下腹痛经常发作伴恶心一周,加重一天。体检:体温37.3℃,心、肺正常,肝脾不大;右下腹压痛,反跳痛(一),肌卫(一)。化验:白细胞12,100/d1,中性80%。诊断为急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剂量特尔立(rhGM-CSF)对恶性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自身对照,化疗过程中白细胞降至正常值(4.0×109/L)以下时入组,并作为对照周期.其后的化疗周期中末次给药48小时后皮下注射rhGM-CSF(150ug/(次.天).结果 rhGM-CSF能明显减轻化疗后白细胞下降的程度,缩短白细胞在正常值以下的持续时间及恢复到正常值以上的时间,对血小板的变化影响不大,毒副反应轻微.结论使用特尔立(rhGM-CSF)安全、有效,可作为肿瘤化疗有价值的辅助药物.  相似文献   

5.
去白细胞的洗涤红细胞质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细胞过滤后的悬浮红细胞制备的洗涤红细胞质量,观察关键指标的变化。方法:对白细胞过滤后的悬浮红细胞在洗涤前后检测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血浆蛋白上清液含量,K+浓度。结果:红细胞回收率为(75.02±2.26)%,白细胞去除率为(99.997±0.003)%,血小板去除率为(99.96±0.04)%,血浆蛋白清除率为(98.02±0.18)%,K+清除率为(98.75±0.28)%。结论:采用去白细胞的悬浮红细胞制备的洗涤红细胞,白细胞去除率更高,质量可靠,输血更安全。  相似文献   

6.
去除白细胞输血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仁南  黄晓静  李玺 《吉林医学》2006,27(5):493-494
目的:评估去除白细胞输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51例患者接受了去除白细胞红细胞悬液761U,(每人1 ̄8U不等),对其中200U红细胞悬液滤除白细胞前、后分别进行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并对其输血反应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应用白细胞滤器后,其白细胞数比过滤前显著减低,过滤前、后白细胞数分别为(6.16±1.44)×109/L与(0.12±0.10)×109/L(P<0.01),血红蛋白过滤前、后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161.58±23.31)g/L与(157.84±22.35)g/L,P>0.05。251例接受去白细胞受血者均未出现输血反应。结论:白细胞滤器能有效去除白细胞,去除白细胞能减少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相似文献   

7.
陆桢 《中国民康医学》2012,(19):2373-2374
目的:探讨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白细胞减少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将200例经药物治疗的甲亢患者根据是否发生白细胞减少分为白细胞减少组和白细胞正常组,分析其临床特点及与白细胞分类指标与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关系。结果:36例(18.0%)患者发生白细胞减少。两组的T3、T4、促甲状腺素(TS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白细胞减少患者的白细胞均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抗甲状腺药物容易引起甲亢患者发生白细胞减少,治疗前后需严密观察,对发生白细胞减少者应给予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手动干预在治疗性白细胞单采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高白细胞白血病(HLL)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25例,在化疗前应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白细胞单采治疗,对照组常规用机器自动细胞采集,干预组是手动干预进行白细胞采集,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对照组与干预组患者术前外周血象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外周血象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术后外周血象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或P<0.05),血小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或P<0.05)。两组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及肝肾功能各项指标治疗前后变化不大(P均>0.05)。结论手动干预白细胞单采能快速降低高白细胞白血病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体内的白细胞数,同时会出现患者血红蛋白明显下降,出现重度贫血(Hb<60g/L)的风险也较高。  相似文献   

9.
足三里穴注射地塞米松治疗化疗后外周血白细胞降低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化疗是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常引起不同程度的外周血白细胞下降,使治疗被迫停止,而目前常用的传统升白药的作用却不大。本科于1991年11月至1992年10月间对化疗后外周血白细胞减少者,予以地塞米松(DXM)行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取得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 病例选择 1.1 化疗停止二周以上。 1.2 化疗结束后连续二次查血,白细胞均少于3.5×10~9/L者。 1.3 三周内未输全血或白细胞。  相似文献   

10.
浓缩血小板制剂中滤除白细胞输血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测试PL型滤器对浓缩血小板制剂 (PCs)中白细胞的滤除作用。 方法 :对 40例次血液病伴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输注滤除白细胞的PCs,测定滤除前、后PCs中的血小板数、白细胞数和GMP 140。 结果 :血小板回收率为 (91.5± 7.8) % ,白细胞滤除率为 99.9% ,输注无效率分别为 16 .2 5 % (Donna标准 )和 8.75 % (Eernise标准 )。未增加血小板激活 ,临床出血征象消失和好转率 93%。 结论 :PL型白细胞滤器具有高血小板回收、高白细胞去除、体外不激活血小板的高质量特点 ,是滤除PCs中白细胞的理想滤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库血白细胞过滤后紫外线照射氧合加温处理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1290U库存红细胞悬液分别采用白细胞过滤(B组)、紫外线照射充氧+白细胞过滤(C组)、紫外线照射充氧+白细胞过滤+复温(D组)进行处理,并与单一应用紫外线照射充氧(A组)比较,观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及术后感染率。结果:库血紫外线照射充氧+白细胞过滤+复温具有降低输血反应发生率及术后感染率。结论:库血白细胞过滤后紫外线照射氧合加温处理具有降低输血反应,提高输血效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赵晓华  杨梅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11):1280-1281
目的:探讨白细胞分类计数对婴幼儿腹泻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常规白细胞计数方法得出各病例组测定值,确定有意义界值后得出各项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重型腹泻组中性粒细胞杆状核细胞数和B/N值明显高于非腹泻对照组和轻型腹泻组(P<0.01),中型腹泻组B/N值也高于非腹泻对照组(P<0.05)。各病例组间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分叶核细胞增加并无差异(P>0.05)。中性粒细胞杆状核细胞数和B/N值对婴幼儿重型腹泻组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81.71%和84.76%,特异性分别为75.61%和78.05%。两项共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达85.98%和79.68%。结论:白细胞计数总数和淋巴细胞的增加对婴幼儿腹泻病的诊断意义不大,中性粒细胞杆状核细胞绝对数和B/N值确有重要价值。B/N值>0.10应考虑是由重要致病微生物引起。  相似文献   

13.
细胞因子及甲状旁腺素与血液灌流治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液灌流治疗对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甲状旁腺素(PTH)的影响.方法:对10例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别进行血液透析和血液灌流治疗后再交叉对比观察,检测IL-8、TNF-α、和PTH在治疗前后的水平变化.结果:发现血液灌流可有效降低IL-8、TNF-α和PTH的水平,而血液透析对IL-8、TNF-α和PTH的水平影响不大.结论:血液灌流可有效降低IL-8、TNF-α和PTH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高剂量硒对小鼠吞噬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硒对小鼠吞噬细胞的影响。方法使用不同剂量亚硒酸钠灌胃 ,采取中性白细胞和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试验分别检测小鼠血液中性白细胞及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 ,并同时进行白细胞计数。结果亚硒酸钠各剂量组 ( 0 .5mg、1mg、2mg/kg)的血液中性白细胞和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率变化不大或有所下降 ,施药前后比较或与阴性对照组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吞噬指数却有显著降低 (P <0 .0 1 )。 2mg/kg组的中性白细胞数有明显减少。 结论高剂量亚硒酸钠对小鼠在体中性白细胞和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白细胞去除术治疗高白细胞性白血病1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白细胞去除术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 (HLL)中的作用及注意事项。方法 :应用Cs -3 0 0 0 plus白细胞分离机对 12例高白细胞白血病患者行白细胞单采。结果 :术后患者的白细胞数量显著低于术前 ,由 ( 179.93±3 3 16)× 10 9 L降至 ( 12 6.82± 2 0 .17)× 10 9 L(P <0 .0 0 1) ,精神、神经症状、胸闷、呼吸急促有明显改善 ,而血小板和血红蛋白无明显改变 (P >0 .0 5 ) ,分离过程中有 2例有口唇麻木 ,轻度枸橼酸盐中毒症状 ,经补钙后缓解。结论 :白细胞去除术是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的有效措施 ,无严重不良反应 ,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32岁,护士。主因乏力、紫癜1个月于1988年6月27日入院。查体:T37.2℃,轻度贫血貌,双下肢皮肤可见多处新,旧紫癜及淤斑。浅表淋巴结不大。胸骨压痛明显。肝、脾不大。化验:血红蛋白82g/L,血小板30×10~9/L,白细胞3.0×10~9/L,分类可见幼稚细胞,3p试验弱阳性。.骨髓像示增生明显活跃,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占89%,pox染色(DAB法)强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评估感染性休克病情程度及治疗效果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98例危重患者,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和出重症监护室第1、3、5天的外周血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以及白细胞指标(WBC)。结果:观察组患者开始治疗后的第1、3、5天的各临床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降钙素原在入院的第1天处于最高水平,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和白细胞在入院第3天时最高。对照组患者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以及白细胞指标水平和治疗时间没有明显关联(P>0.05)。观察组患者的降钙素原随着患者病情的好转而出现明显降低,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以及白细胞指标水平随着患者病情的好转而逐渐降低,在患者出重症监护室的第3天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以及白细胞指标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血清降钙素原能够有效反映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同时也是感染性休克治疗效果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白细胞功能与溃疡性结肠炎 (UC)的相互关系。方法 :选取 42例轻重不同的UC患者和 5 0名健康人 ,测定其白细胞粘附率、中性粒细胞吞噬率和杀菌率。结果 :UC患者的白细胞粘附率、中性粒细胞吞噬率和杀菌率均比健康人明显降低 (P <0 .0 1) ,UC患者轻、中、重 3组中 ,以上白细胞功能指标亦逐渐降低 ,轻、重度UC患者白细胞功能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白细胞功能低下跟UC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9.
狗冲击伤后血气,血小板和白细胞粘附率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16只成年雄狗致中度以下(A组)和重度以上(B组)两种冲击伤伤情,观察24h内血气、血小板和白细胞粘附率变化。白细胞数两组均有先减后增的过程,B组减少更甚(P<0.05)。白细胞粘附率A组先减后有回升;B组未见回升。血小板数A组变化不明显,B组呈进行性下降。血小板粘附率A组无明显变化,B组有明显增加。血气A组变化不大(P>0.05);B组呈进行性下降(达8.0kPa以下)。文中讨论了上述变化的原因;并认为,白细胞、血小板早期明显减少,与血气变化相一致,对估计伤情和预示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甲亢合并白细胞减少的临床特征及转归。方法:选取201例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确诊为甲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白细胞(WBC)数量及是否应用抗甲状腺药物(ATD),将其分为3组:A组(甲亢白细胞正常组)133例、B组(ATD治疗前白细胞减少组)32例、C组(ATD治疗后白细胞减少组)36例;记录白细胞减少发生的时间和甲亢的病因,对B组和C组进行运动试验后行白细胞检查并进行比较。结果:甲亢患者中白细胞正常与白细胞减少的甲亢病因分布存在差异(P<0.05),B组白细胞减少一般发生在甲亢症状出现3个月左右;C组白细胞减少多发生在用药后4周。B组与C组在运动试验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前白细胞减少约为甲亢症状出现后3个月,而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白细胞减少多发生在用药后4周左右;甲亢本身及ATD所致的白细胞减少存在粒细胞循环池及边缘池分布异常情况,甲亢常见病因中GD患者更容易发生白细胞数目减少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