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我国现阶段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政策发布、收费标准、筹资渠道及落实情况,为进一步完善签约服务收付费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卫生健康行政部门问卷对全国282个城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实施现状进行调查。结果:241个城市已出台明确签约服务费标准及筹资比例的政策文件,147个城市签约服务费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各地现执行签约服务费标准范围为5~150元(人·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医保基金和个人缴费筹资占比分别为41%、39%和20%。结论:我国签约服务筹资机制已初步建立,针对现阶段筹资水平不高、稳定性不足等问题,应在签约服务包基础上合理制定收费标准并明确付费方式,进一步探索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联动的门诊按人头付费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于医防结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调查了七个地区的541名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并对家庭医生团队和相关知情人进行了个人深入访谈和焦点组访谈。定量资料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定性资料采用NVIV09.0软件进行编码、归纳和总结。结果:不同的签约服务模式对医防结合的影响不同。采用家庭医生团队的签约服务有助于促进医防结合;团队成员得到有效激励的签约服务有助于促进医防结合,个人付费的签约服务更有助于促进医防结合;服务内容包括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家庭医生签约有助于促进医防结合。建议: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实施团队签约和个性化有偿签约。设计综合服务包,融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基本医疗及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项目,体现医防结合理念。探索基本公共卫生经费与医保基金融合路径,加强医防结合,促使全科医生从服务守门人向健康守门人转变。  相似文献   

3.
正2016年福建省厦门市全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年签约服务费120元/人,由居民、医保基金和财政分别承担20元、70元、30元。厦门市集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围绕签约服务的"多快好省",进一步量化绩效考核,推进优签优得。统筹分解任务目标集美中心结合单位实际组建7个家庭医生团队,由全科医生任团队长,各科室协同配合。每年度签约服务开始时,中心就将总体任务拆解细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我国部分典型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状况,为提升家庭医生服务供给能力提出政策建议。方法:采用典型抽样法在青海、甘肃、安徽、浙江共选取7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13名机构负责人、23名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成员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访谈,运用主题框架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地区在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组建、服务模式上存在差异。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健康管理、资源协调、政策宣传等服务是家庭医生的主要工作内容。当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面临职责不清、工作量大、物质激励不足、职业发展受限、居民主动性不强等共性问题。中西部地区在人力资源、技术支撑、服务条件等方面面临更大挑战。结论:建议优先明确家庭医生职责要求和签约服务规范,并优化薪酬待遇、职业发展等方面的保障机制。对于中西部地区,还需进一步加大家庭医生培养力度,提高家庭医生服务能力,强化签约服务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提炼现阶段医保支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典型模式,为规范该项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政策回顾、面上调查、典型调查。结果:现阶段主要存在6种医保支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典型模式,分别是支持签约服务费、医保打包付费、签约对象报销优惠、不签约不报销、医联体和医共体医保结余用于签约服务人员奖励、将转诊后大型医疗检查等费用额度交给签约团队所在首诊基层机构。结论:医保对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支持已形成一些模式,但总体上尚缺乏体制机制性设计,下一步有待以医保打包付费为主要支持模式,建立实体性和程序性机制,并完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基层医疗机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情况和机构管理者满意度情况,为进一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对策建议。方法抽取参与江苏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培训的149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机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情况及满意度等。结果 72家(43.3%)机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由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支持,58家(38.9%)机构目前签约服务主要注重保证已签约居民的服务质量和满意度,96家(64.4%)机构印发了相关宣传文件,60家(40.8%)机构未制定任何激励措施;管理者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各项配套措施总满意度较低;城乡管理者满意度在医保的配套支持(t=-2.72,P=0.01)和上下级医院的信息系统整合(t=-2.45,P=0.02)两个方面有差异。结论加强医保参与,完善配套措施;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坚实家庭医生服务基础;注重考核激励,促进长效运行;加快信息化建设,完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正>2019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做好2019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通知》,提出要推动落实签约服务费、绩效工资、医保支持等政策措施。事实上,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于2018年印发的《关于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政策保障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通知》中,已经进一步明确了"两个允许"精神,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利用自有资金建立签约服务分配机制提供了机会。四川省成都市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偏好。方法:构建离散选择模型,采用混合Logit模型评估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偏好、每个属性的相对重要性以及不同特征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偏好异质性。结果:居民偏好选择每年签约自付费用为20元、诊疗水平高、药品配备高、提供基本服务包及中西医结合服务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上属性的相对重要性分别为30.18%、20.95%、22.06%、14.55%、7.55%,不同特征居民偏好存在异质性。结论:加快推进医联体模式下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适当放开医保政策对签约服务的用药限制,提供“菜单式服务”,提高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知度与参与度。  相似文献   

9.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实现分级诊疗的关键,也是新形势下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途径。家庭医生团队既是人群健康的守门人,也应是人群医药费用的守门人。河北省黄骅市、上海长宁和北京方庄等地区对家庭医生控费进行探索,已初步形成一些做法并取得成效,如签约人群医药费用降低,医保基金支出节省。但由于家庭医生与医保联动不够理想,其作为医药费用守门人的职能尚未充分发挥。下一步应向家庭医生团队赋能,并健全完善相关支撑机制,使其更好地担负起医药费用守门人职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深入分析我国基层门诊按人头付费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结合的相关政策发布与实施进展,为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策略支持。方法 系统检索和筛选我国门诊按人头付费相关政策文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政策条目进行系统量化分析。结果 纳入政策文件159份,全国共27个市(县)明确出台门诊按人头付费专项政策,6个市(县)明确“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结合”相关细则。浙江、天津等地较早推进门诊按人头付费试点工作并完善有关技术规范,通过区分参保人员和家庭医生“签约”与“非签约”分配门诊基金打包额度,将人头定额标准、总额预算、年终决算、考核等要素与家庭医生签约指标挂钩,加强卫健、医保等相关部门协作等方式结合家庭医生签约制度进行探索,尝试建立以健康管理结果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结论 我国基层门诊按人头付费处于试点探索阶段,与签约服务尚未形成有机结合,政策设计有待规范和完善。建议加强部门协作,建立健全按人头付费与签约服务结合机制,强化对按人头付费和签约服务相关指标的联动考核,完善结余留用分配机制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居民签约家庭医生和就诊医疗机构的决定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价格杠杆在吸引居民主动签约和下沉就诊中发挥的作用。方法依托问卷进行横断面调查,采集上海市虹口区居民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相关数据,通过比较不同人群之间签约与就医行为的差异,分析影响居民签约和就诊的因素以及价格因素在其中的贡献度。结果 6成居民表示便捷性是影响其与家庭医生签约的决定性因素,而价格因素是影响其签约首要因素的比例不到2成。不同收入等级人群的签约影响因素存在差异,但价格因素均不是首要因素;居民就诊方面,选择社区和二级医院的首要动因是距离因素,而选择三级或其他医院的首要动因为技术水平因素。价格因素在不同收入水平人群中影响力十分微弱。结论价格因素对居民实施家庭医生签约与就诊行为吸引力有限。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应当从提升自身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的角度入手,吸引居民签约并下沉就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解公立医院实行药品零差价后,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政策的实际补偿水平以及价格调整后对综合性医院收入总额及收入结构,次均费用的影响。方法以宁波市第一医院2014年1—3月实际业务量数据为基础,通过新旧价格对比计算的方法,反映新政策的补偿率。另外通过对比2013年同期业务数据反映新政策调整后收入总额、收入结构、次均费用、就医人次的变化。结果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政策的实际补偿率为132%。对比2013年同期业务数据显示:医疗业务总收入增长,平均增长约8%;每人次费用增长;每人次门诊药费基本持平,住院药费明显下降;门诊就医人次减少,住院就医人次增加。讨论实行药品零差价后通过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进行补偿,按照浙江省方案,补偿已经到位且略有盈余。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优化了医疗收入结构,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但没有真正减轻患者的负担。建议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政策,降低部分大型医疗设备检查及检验项目的价格。同时财政参与调整后的补助,有利于在保障医疗机构正常经营和减轻患者就医负担之间寻求平衡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我国家庭医生服务签约意愿的相关因素,为家庭医生服务实践提供参考。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中公开收录的关于我国家庭医生服务签约意愿的横断面研究,提取相关数据后运用Stata 15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1篇文献,累计调查人数23 727人,签约家庭医生服务12 328人,签约率为51.96%。Meta分析显示,年龄≥60岁、有医疗保险、有婚姻史、有慢病、知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接受社区首诊是家庭医生服务签约意愿的促进因素,民族为汉族、自评健康状况好或者一般是家庭医生服务签约意愿的阻碍因素。结论我国家庭医生服务签约仍有进一步发展空间,对于汉族、自评健康状况好或者一般的人群需要采取更多的鼓励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上海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指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为指标修订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半结构访谈法,借助SMART原则和结构-过程-结果模型理论框架,设计调查问卷。对上海市徐汇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29名家庭医生和26名家庭医生管理者进行调查。采用EXCEL 2016和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上海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关键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共涵盖22个指标,家庭医生管理者在指标SMART总分以及各维度上评分显著高于家庭医生(P<0.001),签约居民人均医保费用、签约居民因高血压相关疾病住院比例、签约居民因糖尿病相关疾病住院比例得分均较低。22个指标可聚类为5类,各类指标可实现性欠佳。除过程评价外,各类指标的结构和结果评价平均得分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家庭医生与家庭医生管理者对签约服务绩效考核指标评价存在差异。可实现性欠佳是考核指标存在的主要问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制订应征询家庭医生意见,更多地考虑家庭医生发展现状,以符合现阶段家庭医生工作实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析重庆市巴南区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这2类重点人群的家庭医生签约影响因素,旨在为推进及改善该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证依据。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从重庆市巴南区抽取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共590名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调查对象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真实需求和建议,采用统计描述、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影响因素。结果590名调查对象中已签约对象492名(83.39%),未签约对象98名(16.61%)。不同年龄段、自评健康状况、婚姻状况以及居住地到签约医院步行所需时间、首诊医院、签约服务知晓情况不同的调查对象的签约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46~59岁年龄段调查对象签约率最高(96.8%),自评健康状况为差的调查对象签约率最高(92.3%),居住地到签约医院步行所需时间<30 min的调查对象签约率更高(87.6%),首诊医院为家庭医生签约医院的调查对象签约率最高(89.9%),知晓签约服务的调查对象签约率更高(93.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医保支付主要方式、是否知晓签约服务、居住地到签约医院步行所需时间是调查对象家庭医生服务签约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年龄、文化程度、医保支付主要方式、签约服务知晓情况、居住地到签约医院步行所需时间是高血压、2型糖尿病这2类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的影响因素。今后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宣传,创新开展针对性、个性化签约服务,探索出台相关报销政策,多管齐下吸引更多重点人群参与签约服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调查甘肃省重点人群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现状,探讨影响重点人群签约行为的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9-12月,对甘肃省10个县市区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甘肃省重点人群家庭医生服务的知晓率低,签约率存在地区间的差异(χ2=30.78,P<0.01);81.3%的人群签约了基础服务包,17.7%的人群不知道签约的家庭医生是谁,31.0%的人群不了解签约后可享受的优惠措施;重点人群认知家庭医生服务的首选方式是通过就诊时医务人员的介绍(46.8%);签约行为与地区、是否患有慢性病、家庭医生服务知晓情况、服务收费、诊疗水平、交流时间、服务内容、服务效果满意情况有关(P<0.01)。结论 促进重点人群签约工作可通过加大宣传、增加服务内容、提高居民的满意度与获得感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居民就诊行为的影响。方法:利用2020年天津地区家庭医生服务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二元Logistic回归、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探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居民就诊行为的影响。结果:签约居民基层就诊比例比未签约居民高17%(P<0.001)。从签约时长来看,签约时长在1年及以下3年以上的居民基层就诊比例比未签约居民高20%~24%(P<0.001)。从服务质量来看,高质量组的居民基层就诊比例比未签约居民高39%~42%(P<0.01)。此外,亲戚签约家庭医生可以通过促进居民自身签约家庭医生,进而影响居民就诊行为。结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可以有效提高居民基层就诊比例,且对签约时长在1年以上3年以下的居民影响较大。高质量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居民就诊行为的影响较大。此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具有一定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居民签约家庭医生以及签约后首诊行为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推动基层首诊制度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2019年7-10月在东、中、西部三个样本市6家基层医疗机构对就诊居民进行出口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调查484名基层就诊居民。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对家庭医生内涵认识正确,对家庭病床服务需求更高,由社区医务人员推荐、居民区宣传栏等方式了解家庭医生的就诊居民更愿意签约;清楚家庭医生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医保优惠和长处方政策,签约时间更长的签约居民更倾向于基层首诊。结论:应进一步通过社区医务人员推荐、居民区宣传栏等方式加强居民对家庭医生"健康管理者"内涵的理解,以需求家庭病床的居民为重点对象,促进有效签约;强化签约居民对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和医保优惠政策的认知,巩固续签意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