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7 毫秒
1.
目的 对比评估CT与核酸检测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诊断效能和病程演变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日至3月5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64例确诊和疑似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CT和核酸检测结果,其中,确诊COVID-19患者76例[男性40例、女性36例,年龄25~83岁]、疑似COVID-19患者88例[男性47例、女性41例,年龄21~75岁]。将所有受检者按年龄分为<60岁组(122例)和≥60岁组(42例)。以咽拭子取样核酸检测结果为“金标准”,评估CT对COVID-19的诊断效能。不同年龄组间各诊断效能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卡方检验。分析确诊患者自就诊以来的多次CT图像和核酸检测结果,对比COVID-19患者病程演变过程中的临床表现、CT和核酸检测结果的转变规律。 结果 164例患者中,核酸检测最终确诊阳性76例,阳性率为46.3%;CT诊断阳性143例,阳性率为87.2%。CT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96.1%(73/76)、20.5%(18/88)、51.0%(73/143)、85.7%(18/21)、55.5%(91/164)。CT的各诊断效能在<60岁和≥60岁患者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51~0.414,均P>0.05)。88例疑似COVID-19患者中,CT诊断阳性率为79.5%(70/88)。76例确诊患者初诊时,8例(10.5%)为无症状亚临床期,7例(9.2%)CT无阳性表现,11例(14.5%)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其中9例(81.8%)CT诊断有阳性表现,CT肺炎进展期核酸检测结果转为阳性]。病程演变过程中,CT能清晰显示肺炎的进展和缓解程度,4~8 d后复查,28例CT表现为缓解期的患者中有14例(50.0%)核酸检测结果转阴;9~12 d后复查,46例CT表现为缓解期的患者中有31例(67.4%)核酸检测结果转阴。 结论 CT在早期COVID-19的筛查和诊断中较核酸检测更灵敏,且能更早地评估COVID-19的病程演变,可作为COVID-19临床诊疗过程中的重要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胸部CT特征评估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转归情况的价值。方法:搜集入院时为普通型COVID-19的患者158例,根据入院后2~7天内是否发展为重症肺炎分为普通型组和转重症组;记录其临床资料、血清学指标以及胸部CT表现。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普通型COVID-19转重症肺炎的独立影响因素。利用列线图预测普通型COVID-19患者的预后。结果:淋巴细胞计数减少(P=0.032)、病灶累及右肺中叶(P=0.020)、病灶累及肺叶数(P=0.021)以及病灶占整肺体积百分比(P=0.013)是影响普通型COVID-19转重症的独立影响因素。列线图模型拟合度为0.85,提示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一致性较好。结论:胸部CT的特征表现对普通型COVID-19患者临床分型的转变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列线图可以方便地预测出每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转为重症肺炎的概率。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观察急性胰腺炎(AP)并发肺炎的CT表现,分析其与AP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73例AP患者的临床与CT资料,计算肺炎发生率,统计炎症累及各肺叶情况,每一肺叶受累计为1分,肺炎评分为各肺叶受累评分之和。AP的严重程度采用CT严重指数评分( CTSI)、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 Ⅱ)评分系统及改良Marshall评分进行评价。分析肺炎评分与AP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273例AP患者中,131例(48.0%)发生了肺炎。根据CTSI,轻度、中度、重度AP患者分别有19例(17.6%)、101例(66.4%)、11例(84.6%)发生了肺炎,轻、中、重度AP患者的肺炎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67.71,P=0.000)。根据APACHE Ⅱ评分,轻型与重型AP患者分别有81例(40.5%)和50例(68.5%)发生了肺炎,两者肺炎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16.790,P=0.000)。根据改良Marshall评分,器官功能衰竭AP患者有23例(95.8%)发生了肺炎,无器官功能衰竭AP患者有108例(43.4%)发生了肺炎,两者肺炎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24.136,P=0.000)。 肺炎评分与CTSI(r=0.458,P=0.000)、APACHE Ⅱ评分(r=0.322,P=0.000)及改良Marshall评分(r=0.270,P=0.000)呈正相关。结论:急性胰腺炎伴发肺炎较常见,肺炎累及肺叶数目可作为评价和预测AP严重程度的辅助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孙黎  李广明  史珊  杨学东 《放射学实践》2020,(11):1369-1374
【摘要】目的:探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胸部CT结构化报告临床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0例疑似COVID-19患者胸部CT及临床资料。根据纳入标准最终共纳入253例患者,阳性组203名,阴性组50名。对胸部CT进行诊断分型,并记录CT征象。以模式1(CT诊断分型)、模式2(CT诊断分型+CT征象)、模式3(CT诊断分型+基本信息+流行病学史+临床及实验室检查)三种模式进行二元逻辑回归分析,采用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三种模型诊断准确性。结果:逻辑回归分析显示三种模式诊断敏感度分别为95.6%、96.0%和95.2%,特异度分别为34.0%、48.9%和32.7%,符合率分别为83.4%、87.0%、82.2%,AUC为0.768、0.895和0.812。结论:COVID-19胸部CT结构化报告能较为准确地诊断COVID-19肺炎,敏感度较高,但缺乏特异度,结合CT征象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特别是提高诊断特异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50例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实验室检测结果及胸部CT表现,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至4月于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对咽拭子标本检查结果为阳性的50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38.2±19.6)岁]的临床数据和CT资料;同时对患者行薄层胸部CT扫描多平面重建以观察患者的肺部改变,对各肺区受累情况进行评分。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 50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中,40例患者(80%)曾到过武汉或与确诊患者有过接触史,17例(34%)无明显症状,38例(76%)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乏力。实验室检查结果多数在正常范围内,部分患者出现淋巴细胞计数下降、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典型CT表现主要为磨玻璃影、铺路石征、实变,且肺组织病变以周围型为主,双侧多叶分布。肺前区CT评分明显低于后区(H=?4.096,P=0.003),中、上区CT评分低于下区(H=6.917,P=0.031)。 结论 普通型COVID-19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不明显,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能无明显异常,而胸部CT的改变比较明显,因此临床诊治过程中应充分结合患者胸部CT的表现,密切关注胸部CT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通过对尿毒症患者无明显发热症状2019新冠肺炎(COVID-19)与尿毒症肺炎胸部CT影像对比分析,提高尿毒症患者无发热症状COVID-19与尿毒症肺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15日-2020年2月22日武汉市第一医院13例尿毒症患者初次CT检查无明显发热症状COVID-19及2019年1月1日-2020年2月22日25例尿毒症肺炎患者CT影像表现。结果:COVID-19的磨玻璃影(10/13)、实变影(2/13)及空气支气管征(3/13)占比与尿毒性肺炎(11/25 、2/25、2/25)无明显区别(P>0.05);尿毒症肺炎小叶间隔增厚(10/25)及胸腔积液(9/25)明显多于COVID-19(0/13、0/13)(P<0.01及P<0.05);COVID-19“铺路石征”或“晕征”(5/13)明显多于尿毒症肺炎(0/25)(P<0.01);COVID-19病灶仅肺外周分布(9/13)及单肺分布(3/13)明显多于尿毒症肺炎(0/25、0/25)(P<0.01及P<0.05),而尿毒症肺炎病灶肺中心分布或中心及外周同时分布(22/25)、双肺分布(25/25)多于COVID-19(4/13、10/13)(P<0.01及P<0.05)。结论:CT检查在尿毒症患者中能够鉴别COVID-19与尿毒症肺炎,对此类人群中无发热症状COVID-19患者早发现、早隔离、减少交叉感染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搜集在指定就诊医院经实验室核酸检测(RT-PCR)确诊为COVID-19的30例14岁及以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0~14岁,中位年龄6岁。由2名经验丰富的儿科放射诊断医师双盲阅片,分析儿童COVID-19胸部CT影像学表现。结果:入组的30例儿童COVID-19患者有12例合并其他细菌和病毒感染。临床主要症状为发热(n=25),咳嗽(n=20),乏力(n=2),流涕(n=2),腹泻(n=2),呕吐(n=2)。胸部CT表现呈多样性:病灶多发为主,7例病灶呈弥漫性分布,23例(76.7%)累及左肺下叶。病变主要累及外周近胸膜部分,仅仅累及内带少。病变以实变及磨玻璃影为主,其中部分病例表现为支气管肺炎。所有病例均未见明显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结论:儿童COVID-19患儿易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结合流行病学史、CT影像学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协助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恢复期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特点及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非复阳患者与复阳患者的MSCT表现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萨米医疗中心收治的131例恢复期COVID-19患者的一般资料及MSCT图像,并将病例分为非复阳组 (93例)及复阳组(38例),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恢复期COVID-19患者男女比例为61:70,平均发病年龄(48.6±16.3)岁。非复阳组和复阳组性别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48) vs. (16∶22),χ2=0.428,P=0.513],非复阳组较复阳组平均发病年龄大[(51.3±14.9) vs. (42.7±18.0),t=2.836,P=0.005]。恢复期COVID-19患者肺叶病灶受累情况如下:右肺下叶(143分)、左肺下叶(140分)、右肺上叶(93分)、右肺中叶(90 分)、左肺上叶舌段(84分)、左肺固有上叶(70分)。非复阳组总肺叶、右肺上叶、右肺中叶、右肺下叶及左肺下叶受累情况计分均高于复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患者病灶主要位于肺外带,其次弥漫分布。非复阳组病灶外带和中内带分布比例均低于复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11,P=0.035)。恢复期COVID-19患者MSCT主要征象为:磨玻璃样密度影(GGO)及索条状影,其次是GGO合并实变影,少数征象依次有钙化灶、小结节灶、树芽征、支气管扩张、肺气肿/肺大泡、胸膜增厚伴/不伴钙化、铺石路征、肺不张。其中支气管扩张均为柱状及囊状,支气管扩张主要位于双肺下叶。两组病例MSCT征象出现率无显著差异(χ2=10.196,P=0.423),GGO与GGO合并实变征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1,P=0.915)。两组病例支气管扩张位置、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OVID-19恢复期MSCT表现有其特征性,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非复阳与复阳患者年龄及MSCT病灶的累及程度、分布范围均有差异,MSCT可以反映COVID-19的进展情况,对疾病的诊断、预防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基于深度学习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不同临床转归患者胸部CT的差异,以提高对COVID-19转归的影像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5日至3月29日来自内蒙古自治区COVID-19病例库的42例COVID-19患者(临床分型为普通型)的胸部CT资料,其中,男性20例、女性22例,年龄17个月~86岁[(48.74±17.18)岁]。根据是否转为重症(重型或危重型)将患者分为未转为重症的A组(n=29)和转为重症的B组(n=13),比较2组患者年龄、性别及基于深度学习的胸部CT表现,评价感染肺叶病灶分布,累及肺叶侧别、数目,感染肺叶病灶体积,密度(CT值)和感染肺叶病灶体积占比等资料的差异。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 结果 2组患者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6,P=1.000)。B组患者的年龄高于A组[(65.62±11.24)岁对(41.17±13.66)岁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4,P<0.001)。B组患者感染肺叶数以及各肺叶感染体积占比、总感染体积占比均高于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05~3.605,均P<0.05)。2组患者肺部总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56,P=0.146),B组患者各肺叶感染体积及双肺总感染体积均高于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01~3.254,均P<0.05);B组患者在各CT阈值范围内的肺部感染体积占比均高于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15~3.578,均P<0.05)。胸部CT和人工智能病灶识别图的图像结果显示,病灶均以磨玻璃密度影、实变为主,双肺下叶感染较多,右肺中叶较少。 结论 转为重症的COVID-19患者的胸部CT明显有别于未转为重症的患者。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可尽早评估有重症转归倾向的患者,有助于COVID-19重症率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总结核酸检测阴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2019)的CT表现特点,提高对该病早期病变的认识。方法:从3次核酸检测最终确诊为COVID-2019的 217例患者中,选取之前核酸检测阴性的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胸部CT表现。结果:56例核酸检测阴性患者中,首次胸部CT有2例(3.57%)未见异常,54例(96.43%)可见异常。54例胸部CT有异常患者的病变分布特点:累及单肺叶12例(22.22%),其中病变位于左下叶6例;累及多肺叶42例(77.78%),其中37例累及3~5个肺叶。病灶形态:表现为类圆形15例(27.78%),楔形9例(16.67%),不规则形30例(55.56%)。病变密度:表现为磨玻璃影(GGO)36例(66.67%),GGO+实变13例(24.07%),以实变为主5例(9.26%)。间质性改变:小叶核心间隔增厚(铺路石征)28例(51.85%),小叶间隔增厚16例(29.63%),细支气管充气征25例(46.30%)。CT分期情况:早期26例(48.15%),进展期23例(42.59%),重症期4例(7.41%),转归期1例(1.85%)。结论:96.43%的核酸检测阴性COVID-2019患者首次胸部CT可见阳性表现,CT分期主要为早期(48.15%)和进展期(42.59%),重症少见(7.41%),对胸部CT出现阳性表现即使核酸检测阴性者需高度重视,及时复查。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被发现以来,迅速蔓延,其早期诊断有利于患者的及时救治和疾病进一步传播的有效控制。目前,诊断的依据是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结果,其中RT-PCR检测到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是COVID-19确诊的主要依据,影像学特征尤其是肺部高分辨率CT表现则是诊断该病的重要临床依据。作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影像学方法,18F-FDG PET/CT在COVID-19中的价值仍未可知。笔者分析了18F-FDG PET/CT在COVID-19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以及评估COVID-19患者纵隔淋巴结受累情况方面的潜在应用,讨论了COVID-19患者肺外器官和组织受累可能出现的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治愈后近期肺部CT变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1日-3月14日云南省各定点医院收治的确诊并治愈的130例COVID-19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在出院时均行肺部CT检查并在出院后2周返院复查。对比分析患者的两次肺部CT图像,观察病灶的数目、分布、形态及密度等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8例患者在出院时肺部CT无明显病灶,其余122例治愈患者肺部CT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病灶存留,其中普通型104例、重型18例。出院时,普通型患者肺部病灶特点主要有多发89例(85.6%)、磨玻璃密度影(GGO)31例(29.8%)、实变影73例(70.2%)、小叶间隔增厚79例(76.0%)、纤维条索影98例(94.2%)、胸膜下线74例(71.2%)、病变内血管增粗19例(18.3%)和空气支气管征9例(8.7%);重型患者肺部病灶均为多发,磨玻璃密度影(GGO)17例(94.4%)、实变影10例(55.6%)、小叶间隔增厚15例(83.3%)、纤维条索影14例(77.8%)、胸膜下线6例(33.3%)、病变内血管增粗10例(55.6%)、空气支气管征4例(22.2%)。返院复查时,普通型患者肺部GGO 15例(14.4%)、实变影52例(50.0%)、小叶间隔增厚44例(42.3%)、纤维条索影77例(74.0%)、胸膜下线37例(35.6%)、病变内血管增粗9例(8.7%),较前均明显减少(all P<0.05);空气支气管征5例(4.8%),较前无明显改变(χ2=1.583,P>0.05)。返院复查时,重型患者肺部病灶较前不同程度吸收、减少,但病灶性质较前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COVID-19患者治愈后肺部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及变化规律,能为临床评估患者疗效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一种以肺部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传染病,可以通过呼吸、接触及粪口等方式传播,传染性极强。湖北省的COVID-19患者比较集中且数量大,而核酸检测阳性率仅为30%~50%,且有一定滞后性。因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将CT诊断纳入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CT扫描则成为COVID-19临床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CT技师也成为继发热门诊、感染科和ICU后最危险的一线群体。本文总结了本科室实施的一系列CT检查技术、工作流程和感染防控措施,旨在为广大影像同行制定管控策略提供参考,降低CT技师院内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不同临床分型的CT和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确诊的103例COVID-19患者的胸部CT平扫图像和临床资料,根据COVID-19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将所有患者分为普通型(58例)、重型(36例)和危重型(9例),并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CT表现。CT特征参数包括病灶分布、位置、大小、形态、边缘、数目、密度、肺炎病灶占整肺百分比和肺外表现。不同临床分型的CT特征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年龄、从发病到CT检查时间及肺炎病灶占整肺体积百分比之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正态分布)或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非正态分布)。结果 临床表现方面,危重型COVID-19患者更常见于老年男性,中位年龄65岁。58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有49例(84%)以发热为首发症状,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均以发热为首发症状,重型(25/36, 69%)及危重型(6/9, 67%)COVID-19患者的咳嗽发生率高于普通型(20/58, 34%)。所有危重型患者存在呼吸困难。CT表现中,普通型COVID-19表现为双肺(41/58, 71%)、多发(40/58, 69%)、磨玻璃(31/58, 52%)或混合型(25/58, 43%)、斑片(56/58, 97%)灶;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均表现为双肺病灶,重型COVID-19以多发(34/36, 96%)、斑片(33/36, 92%)、混合密度灶(26/36, 72%)为主;9例危重型COVID-19病灶均为大于3 cm的多发混合密度病灶。肺炎病灶占整肺体积的百分比:普通型(12.5%±6.1%)明显低于重型(25.9%±10.7%)及危重型(47.2%±19.2%) COVID-19,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2),重型COVID-19也显著低于危重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2)。结论 COVID-19不同临床分型的CT和临床表现存在差异,胸部CT表现具有特征性,不仅能早期诊断,还能对其临床病程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探讨薄层高分辨率肺部CT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日-2020年2月10日本院发热门诊收治的120例患者的CT图像、临床和实验室资料(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数,C反应蛋白及SARS-CoV-2核酸检测结果),计算CT诊断新冠肺炎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结果:120例中男49例,女71例,年龄(50.7±17.1)岁;白细胞计数正常及减低者110例(91.7%);淋巴细胞百分数正常及减低者 118例(98.3%);淋巴细胞计数正常及减低者120例(100%);C反应蛋白升高者67例(55.8%)。本组中最终确诊COVID-19患者91例,首次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81例,检出率为89.0%。120例患者中首次CT筛查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04例,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7%、44.8%、84.6%和81.3%。结论:高分辨率薄层肺部CT检查能及时、敏感地检出病毒性肺炎,弥补部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首次核酸检测阴性的不足,使临床医师能及早对临床疑似病例采取隔离等处置措施,阻止疫情进一步扩散。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AI)辅助定量测量评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胸部CT动态变化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5日至3月10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99例确诊COVID-19患者的临床和胸部CT动态影像资料。依据最终诊断,99例患者分为普通型(36例)、重型(33例)和危重型(30例),分析3型间CT影像学表现,包括CT基本征象、肺炎病灶总体积及肺炎病灶总体积占全肺体积的百分比(体积比)。使用AI软件定量评价胸部CT影像的动态变化,定量指标有CT病灶峰值时间、病灶峰值总体积、病灶峰值体积比、总体积最大增长率、体积比最大增长率。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比较3型间定量指标的差异,以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3型间定性指标的差异。采用序列测量及散点图显示3型COVID-19病灶体积比的演变趋势,采用ROC曲线分析肺炎病灶体积比及其最大增长率预判普通型肺炎转为重型或危重型的价值。结果普通型、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年龄及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重型与危重型患者年龄显著高于普通型(P<0.01)。与普通型[2.5(1.0,5.0)d]和危重型[2.5(1.0,4.0)d]相比,重型发病至首次胸部CT扫描的时间延长[5.0(2.5,8.0)d,P<0.01]。普通型、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首诊肺部多叶受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0例、29例、25例,χ2=10.403,P=0.006),其中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多肺叶受累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型(P=0.002)。普通型、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首诊体积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0%(0.2%,4.7%)、9.30%(1.63%,26.83%)、2.10%(0.64%,8.61%),Z=14.236,P=0.001],其中重型患者体积比显著高于普通型(P<0.001),普通型与危重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2)。随访CT显示肺炎病灶呈进展及恢复的动态转变,可见多期相病灶共存。3型COVID-19患者病灶体积比散点图中趋势线显示进展期病灶均呈由少到多的发展。普通型、重型及危重型病灶峰值体积比分别为9.75%(4.83%,13.18%)、29.80%(23.99%,42.36%)和61.81%(43.73%,72.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4.147,P<0.001),病灶体积比的最大增长率分别为1.27%(0.50%,1.81%)/d、4.39%(3.16%,5.54%)/d和6.02%(4.77%,9.9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2.453,P<0.001),病灶峰值时间分别为12.0(9.0,15.0)d、13.0(10.0,16.0)d和16.5(12.0,25.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524,P=0.009)。以肺炎病灶峰值体积比22.60%、体积比的最大增长率1.875%/d为界值,诊断普通型转重型或危重型的灵敏度分别为92.10%、96.83%,特异度分别为100%、80.56%,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7、0.925。结论COVID-19肺炎病灶在CT上呈类抛物线样变化,采用AI技术对CT肺炎病灶体积比进行动态精确测量有助于评价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判疾病的发展趋势,病灶体积比快速增长的患者更容易转变为重型或危重型。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表现和CT影像学特点,为临床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析64例确诊的COVID-19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CT影像学早期、进展期、吸收期影像学特点。结果:COVID-19患者平均年龄54.55岁,临床症状以发热为主(84.37%),常伴有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98.44%) ,淋巴细胞计数正常及下降(100%),超敏C反应蛋白增高(79.69%),血沉加快(75%)。COVID-19的 CT 表现多为双肺多叶磨玻璃影,磨玻璃影伴实变,实变及条索影,以双肺胸膜下分布为主。肺部病变CT早期显示磨玻璃影(61.53%),磨玻璃影伴实变(19.23%),斑片状实变(8. 97%),大片实变影(10.25%);进展期磨玻璃影(4.58%),磨玻璃影伴实变(38.17%),斑片状实变(12.21%),大片实变影(20.61%),纤维条索影(23. 66%);吸收期CT表现磨玻璃影(3.22%),磨玻璃影伴实变(23.03%),斑片状实变(9.68%),大片实变影(23.39%),纤维条索影(34. 68%)。结论:COVID-19的CT影像学表现早期双肺胸膜下多发淡薄的局限性磨玻璃影,进展期双肺多发、弥漫磨玻璃影伴实变,进一步发生实变,病变严重者出现“白肺”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纤维条索影,吸收期病变由多发、弥漫转变为局限,见较多纤维条索影,部分可完全吸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CT表现及定量CT肺功能对COVID-19肺功能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病毒核酸检测确诊、且具有完整动态胸部HRCT资料的COVID-19患者,复查间隔时间48 h~14天。分析HRCT基本表现及CT-肺功能成像与临床分型的关系。结果31例患者均于发病3天内接受HRCT检查,病变检出率为100%。于发病5~7天复查CT,25例病变范围增大,3例病灶范围缩小,3例病灶范围同前;发病10~14天接受第2次复查,26例病变范围缩小,3例病灶范围增大;临床分型与CT肺功能值(PI)(r=-0.835,P<0.001)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胸部HRCT能清晰显示COVID-19疾病影像学变化,CT肺功能与COVID-19相关,有助于指导临床早诊断、早治疗,并可评价COVID-19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肺部CT应用低剂量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CareDose)联合人工智能(AI)辅助诊断系统有效降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16例COVID-19住院患者,按3种扫描剂量模式随机分配,即常规剂量Caredose模式(管电流80~150mAs,管电压120kV)、低剂量CareDose模式(管电流21~60mAs,管电压100kV)和人工固定低管电流模式(管电流20mAs,管电压100kV),每组72例,AI独立阅片后由两位放射专家评判识别符合率。结果:低剂量CareDose模式组的图像主观评分和诊断符合率接近常规剂量CareDose组,明显优于人工固定低管电流组;低剂量CareDose模式组和人工固定低管电流模式组的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辐射剂量(ED)均显著低于常规CareDose模式组(ED分别降低66.75%、82.39%)。结论:低剂量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联合AI辅助诊断系统应用于COVID-19肺部CT,在不影响诊断筛查的前提下能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不同时期CT特征及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提高对NCP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COVID-19患者的CT资料,对其急性期、恢复期(重症期)CT表现进行分析,并对其NLR及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6例COVID-19中,普通型38例,影像上急性期表现以肺中外带、磨玻璃影为主,恢复期肺内病灶治疗后5例(13.16%)完全吸收,18例(47.37%)明显吸收,15例(39.47%)部分吸收;重型11例,急性期表现为双肺广泛的磨玻璃影和(或)大片状实变影,恢复期明显吸收的7例(63.64%),部分吸收的4例(36.36%);危重型7例,急性期亚实变、实变为主混合磨玻璃影,恢复期明显吸收的1例(14.29%),部分吸收的3例(42.86%),死亡3例,且均为重症期,呈“白肺”改变。普通型组、重型组、危重型组NLR及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急性期、恢复期(重症期)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VID-19普通型以磨玻璃密度影及斑片状阴影为主,部分实变,重型、危重型以亚实变、实变为主,影像表现多样。治疗后普通型患者多明显吸收,重型、危重型患者多残留间质增生及纤维化。NRL、T淋巴细胞计数对早期识别NCP重型、危重型患者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