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X线摄影影像组学对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乳腺肿块136例患者的相关X线摄影及病理资料,采用人工智能Mask R-CNN算法对乳腺肿块的精确分割,应用回归算法建立模型并验证,利用ROC曲线及决策曲线评价模型,并使用Delong检验比较不同模型的效能,同时将Shap方法应用于模型的解释。结果筛选后最终纳入乳腺侧斜位(MLO)视角21个特征,头尾位(CC)视角20个特征,两个融合视角38个特征进行建模。三个模型在测试集中对乳腺肿块良恶性判别的AUC值分别为0.842、0.843、0.955。且MLO视角的组学特征建模模型和CC视角的组学特征建模模型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54),两个单视角模型与融合视角模型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和P=0.0059)。结论基于乳腺X线摄影多视角融合模型对良、恶性肿块的鉴别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多中心数字化乳腺X线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价值。方法: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按照7:3的比例将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437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随机拆分为训练组305例(Ⅰ/Ⅱ级217例,Ⅲ级88例)和验证组132例(Ⅰ/Ⅱ级94例,Ⅲ级38例),将阜阳市人民医院(n=129)和太和县人民医院(n=162)291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Ⅰ/Ⅱ级203例,Ⅲ级88例)作为外部测试组。对比分析双乳内外斜位(MLO)和头尾位(CC)图像,选取病变面积较大的数字化乳腺X线图像使用深睿医疗多模态科研平台进行图像分割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采用特征间线性相关性分析与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法对组学特征进行降维并使用逻辑回归构建影像组学模型。临床指标经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构建临床模型。影像组学评分联合临床指标构建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模型性能,使用Delong检验比较模型间的预测效能。结果:最终筛选出3个与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最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列线图对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预测效能在训练组、验证组和外部测试组分别为0.811、0.825和0.803,诊断效能优于单一模型。DCA显示在概率值为20%~60%时,训练组、验证组及外部测试组列线图预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净收益高于影像组学模型及临床模型。结论:基于数字乳腺X线影像组学模型对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预测具有较高的效能,对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基于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BT)的影像组学方法在预测浸润性乳腺癌分子分型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浸润性乳腺癌患者217例的标准DBT影像及临床病理资料,其中luminal型167例,非luminal型50例,按7∶3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手动勾画感兴趣区域(ROI),提取和筛选头尾位(CC位)及内外侧斜位(MLO位)影像组学特征,采用逻辑回归(LR)算法建立CC位、MLO位、CC+MLO位模型。分析临床病理特征,得到独立预测因子后建立联合临床模型,并绘制诺模图。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 CC位、MLO位图像各筛选出7个关键组学特征,将Ki-67状态和乳腺影像报告数据系统(BI-RADS)分型作为临床独立预测因子。CC位、MLO位、CC+MLO位及联合临床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AUC值分别为0.800、0.789、0.853、0.873和0.753、0.715、0.846、0.865。结论 基于DBT的影像组学可在术前较精确地预测乳腺癌分子分型,建立的诺模图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可为临床提供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等额外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检查的操作技巧及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10-12月219例数字化乳腺X线检查影像资料,均为双乳头尾位(CC)和内外斜位(MLO),共876幅图像。按照《乳腺X线摄影与质量控制》及相关文献制定的标准对图像质量进行评级,并分别对Ⅰ~Ⅲ级片率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的Ⅰ~Ⅲ级片率分别为94.52%、5.25%和0.23%。Ⅱ、Ⅲ级片中CC位产生皮肤皱褶8幅,乳头未成切线位9幅,后乳头线未达标准8幅;MLO位产生皮肤皱褶8幅,乳头未成切线位6幅,乳腺下皱褶未展开4幅,胸大肌显示不充分7幅。CC位中胸大肌显示率为15.53%。分析产生非Ⅰ级片的原因,由于技师操作不当造成的Ⅱ、Ⅲ级片占60.12%(29/48),其中包括摆位方法不规范造成的Ⅱ、Ⅲ级片19幅,与患者沟通不充分造成的Ⅱ、Ⅲ级片9幅,乳腺压迫不充分造成的Ⅱ、Ⅲ级片1幅;由于患者自身原因造成的Ⅱ、Ⅲ级片占39.58%(19/48)。结论: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的图像质量不仅取决于技师的技术能力,还需要掌握与患者的沟通方法与技巧,实现体位设计最优化,从而为影像诊断医生提高乳腺疾病诊断的正确率、避免漏诊和误诊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5.
点压X线放大摄影技术在乳腺微小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莉  华佳  许建荣  李岚 《放射学实践》2008,23(10):1157-1159
目的:探讨点压X线放大摄影技术在乳腺微小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68例钼靶X线行常规CC位和MLO位,并辅以点压X线放大摄影技术对临床可扪及肿块但影像结构紊乱以及单纯钙化不能扪及肿块的乳腺进行良恶性鉴别。结果:68例患者行常规CC位及MLO位摄片,有11例能明确影像学诊断,病灶检出率为16.2%,其中良性诊断4例,恶性诊断7例;经点压X线放大摄影后,68例患者中有59例能明确影像学诊断,病灶检出率为86.8%,其中良性诊断32例,恶性诊断27例,卡方检验结果证明,点压X线放大摄影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摄片检出率(P<0.01)。结论:在乳腺X线摄影中应用点压X线放大摄影,可对常规CC位和MLO位未能清楚显示的微小钙化和细微伴随征象进行观察,能够提高微小病变的检出率,利于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减少乳腺癌的漏诊,增加诊断的准确性,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乳腺叶状肿瘤的X线表现,探讨钼靶X线摄影对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叶状肿瘤患者术前乳腺X线检查资料。结果26例乳腺叶状肿瘤中,良性21例(80.8%)交界性3例(11.5%)恶性2例(7.7%)。其中18例乳腺叶状肿瘤多位于外上象限,直径1.7~9.3cm,19例肿块表现为圆形、边缘光整,5例表现为分叶状,7例为多发肿块,2例为边缘模糊、有毛刺征,1例发现钙化灶,21例发现"透明晕"。结论妇女乳房内肿块大、分叶状且周边有"透明晕"是乳腺叶状肿瘤较特征的X线征象,近期肿块迅速增大有助于叶状肿瘤的诊断。X线表现与组织学分型有一定关系,边缘模糊,有毛刺提示恶性程度较高。认识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表现和X线特征,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于多中心数字化乳腺X线影像组学预测浸润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728例经病理证实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按照7:3的比例将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413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随机拆分为训练组289例(淋巴结转移阴性197例,淋巴结转移阳性92例)和验证组124例(淋巴结转移阴性85例,淋巴结转移阳性39例),将阜阳市人民医院和太和县人民医院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共计315例(淋巴结转移阴性221例,淋巴结转移阳性94例)作为外部测试组。对比分析双乳内外斜位(MLO)和头尾位(CC)图像,选取病变面积较大的数字化乳腺X线图像使用深睿医疗多模态科研平台进行图像分割及影像组学特征提取,采用特征间线性相关性分析与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法(LASSO)对组学特征进行降维并使用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构建影像组学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模型性能。结果:最终筛选出8个影像组学特征构建预测模型用于预测浸润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该模型的预测效能在训练组、验证组和外部测试组分别为0.807、0.790和0.753,敏感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乳腺分叶状肿瘤的X线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乳腺分叶状肿瘤的X线表现及临床资料,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16例乳腺分叶状肿瘤中,良性11例,交界性3例,恶性2例。乳腺X线表现为肿块10例,其中无钙化肿块9例,肿块伴钙化1例;类圆形3例,分叶状7例;边缘清晰4例,边缘模糊6例。乳腺X线表现为边缘模糊的团块状致密腺体影6例。乳腺X线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62.5%。结论:乳腺分叶状肿瘤在乳腺X线表现上不具特异性,最终仍依靠组织病理学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显示乳腺癌的最佳位置及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随机抽取88例经X线诊断、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MLO位和CC位照片,对其病灶在两个位置上的显示情况和MLO位的影像质量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乳腺摄影的最佳位置和质控方法。结果MLO位显示率为98.86%,CC位显示率为82.95%;影像质量合格率为64.77%,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MLO位是乳腺癌显示的最佳位置,其质量控制的关键是摆位和压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X线、超声及MRI表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能力.方法 收集2004-2011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叶状肿瘤18例(20个病灶),其中良性6例,交界性5例,恶性7例.13例行乳腺X线摄影检查,13例做乳腺超声检查,4例行乳腺MRI检查.1例患者为单侧乳腺多发(3个)肿瘤,余17例为单发.按照BI-RADS术语,回顾性分析其影像表现及病变分类,并与大体及镜下病理表现对照.结果 无论良性、交界性还是恶性,影像表现为:除1例于X线摄影表现为局部致密及2例于超声表现为椭圆形,余肿块均为分叶状;边界清楚;<5 cm肿块除1例回声不均匀,余回声(或信号)均匀,而>5 cm者因囊变易回声(或信号)不均匀;血供丰富;未见钙化;未侵犯乳头及皮肤;未见腋窝淋巴结转移.交界性及恶性者MRI动态增强曲线为III型,扩散加权成像表现为高信号,波谱见胆碱峰.BI-RADS病变分类多为4类.结论 应用BI-RADS有利于乳腺叶状肿瘤影像结果的综合比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计算机X线成像(CR)钼靶X线摄影联合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PACS)系统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对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肿瘤患者采用头尾位(CC位)、内外侧斜位(LMO位),必要时加摄侧位及局部点片,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①根据CR钼靶X线摄影联合PACS系统影像表现特点,50例乳腺肿瘤中,44例诊断为乳腺癌,5例为乳腺增生,1例为纤维腺瘤。②病理证实50例乳腺肿瘤患者43例为乳腺癌,2例为重度不典型增生,4例为轻度不典型增生,1例为乳腺纤维腺瘤。结论CR钼靶X线摄影联合PACS系统是乳腺恶性肿瘤的最主要和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2.
【摘要】乳腺影像检查是降低乳腺癌死亡率的有效方法,数字乳腺断层融合X 线成像(DBT)作为近年来新出现的影像成像技术,大大提高了乳腺癌筛查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本文就DBT与传统乳腺X线摄影检查的对比研究、在致密型与非致密型乳腺中的应用、诊断早期与浸润性乳腺癌的效能以及其目前存在的局限性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对乳腺癌的诊断,为DBT技术的发展实践提供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数字化乳腺钼靶X线摄影检查时执行规范化操作与定期质量控制,以提高其图像质量,从而为临床提供高质量影像资料,减少漏诊和误诊.方法 对300例患者(年龄30~75岁)进行乳腺钼靶X线检查,完全按照规范化操作程序并定期质量控制,体位设计选择头尾位(CC)、内外斜位(MLO)或90°侧位(内外侧位ML)所得到的乳腺钼靶数字X线成像(DR)影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所得数字乳腺钼靶DR图像质量显著提高,乳房组织、腺体结构、腋窝淋巴结及胸大肌等显示清晰,诊断达标率为99%.结论 数字乳腺钼靶X线摄影的规范化操作并定期进行质量控制,可显著提高其图像质量,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高质量影像资料和依据,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正摘要目的根据肿瘤检出率,原位癌发现比例以及为探查额外肿瘤需要提交专家阅片的病例数(需要进一步处理的病例数,NNT)证实双阅片及审核阅片的价值。方法QuaMaDi是一项质量认证的乳腺癌诊断计划,采用双体位(CC和MLO)乳腺X线摄影,如果病人乳腺密度为美国放射学会(ACR)的3或4类时,辅以  相似文献   

15.
乳腺叶状肿瘤的钼靶X线、超声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特点、钼靶X线及超声表现,以提高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应用钼靶X线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叶状肿瘤患者,观察其X线及超声表现并与病理对照分析。结果:12例乳腺叶状肿瘤中,6例为良性,3例为交界性,3例为恶性。X线诊断为乳腺叶状肿瘤3例,乳腺癌3例,乳腺纤维腺瘤6例。超声诊断为叶状肿瘤2例,乳腺占位病变8例,纤维腺瘤2例。结论:乳腺叶状肿瘤的钼靶X线和超声表现缺乏特异性,但具有比较典型的影像特征,二者联合并结合临床资料有利于早期发现本病,但其良恶性与影像学表现无显著关系,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6.
正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乳腺X线摄影影像组学与双能量X线检测的定量三分隔乳腺图像分析的结合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乳腺良性肿瘤活检。材料与方法本项回顾性研究自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比增强乳腺X线摄影(CESM)中减影图像灰度值(GV)测量对乳腺钙化病变良性与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17年3月至2021年7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因乳腺X线摄影检出以钙化为唯一可疑征象而接受CESM检查的连续性病例95例, 均为女性, 年龄34~76(48±7)岁。患者均接受头尾(CC)位及内外斜(MLO)位CESM。2名医师根据目标钙化剪影图像上有无强化作出良、恶性主观判断。另由2名医师在减影图像上分别测量MLO及CC位的钙化病变区GV, 并以乳腺腺体、胸大肌、皮下脂肪等区域作为背景实质测量GV, 计算病灶/背景灰度差值(DGV)及病灶/背景灰度差值比(DRGV)。以变异系数评价GV稳定性, 以Kappa检验分析2名医师测量的一致性;以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比较良性与恶性钙化不同区域GV值的差异;以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GV鉴别钙化良性与恶性效能。诊断效能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纳入的95例患者中共97个钙化, 其中良性62个, 恶性35个。2名医师测量MLO及CC位钙化病变区GV值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均较高。恶性钙...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影响乳腺导管造影影像质量的相关因素,探讨提高其影像质量的途径。方法对50例乳腺导管造影所获影像按照X线片构成的5大要素:密度、对比度、锐利度、颗粒度及失真度进行评分;将造影成功的48例分为A、B两组,A组按照常规体位(CC位和MLO位)摄片,B组另加摄内外侧位(ML位),并对比分析。结果50例乳腺导管造影影像质量优良率为92%,摄影体位的优化选择对病变的定位具有明显价值。结论影响乳腺导管造影影像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术前准备、插管技术和摄影技术。掌握乳腺导管造影的规范化操作并全程进行质量控制,可有效提高其影像质量,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高质量的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19.
乳腺导管原位癌的钼靶X线诊断(附2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的钼靶X线征象.方法 分析2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原位癌的钼靶X线表现.常规摄影双侧乳腺轴位(CC位)及侧斜位(MLO位)摄片.结果 20例中,16例钙化,3例单纯肿块,1例为小灶致密影.结论 导管原位癌(DCIS)X线表现以钙化为主,还应重视肿块、小灶致密影等征象.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乳腺分叶状肿瘤的超声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分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探讨其超声表现。结果:18例中,病理为良性者14例,交界性3例,恶性1例。乳腺超声主要表现为分叶状肿块11例;最大径≥3cm 7例;11例内部回声不均匀。乳腺超声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55.5%。结论:乳腺分叶状肿瘤的超声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肿瘤分叶状形态及不均匀内部回声是其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