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的多排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表现,以期进一步提高该病的认识水平,使之得以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经临床确诊的32例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的M S C T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经C T检查.结果 10例表现为双肺磨玻璃样密度改变(31.25%);14例表现为多发斑片影(43.75%),多呈双侧对称性分布,呈地图样或马赛克样分布;5例表现为双肺多发结节(15.32%);3例以间质性改变为主3例(9.38%),表现为小叶间隔增厚,支气管血管束增粗;结论 MSCT能够显示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的各种表现,有助于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继发卡氏肺囊虫肺炎影像学的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旬1~2011—12经临床确诊为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28例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典型的肺部影像学表现为双侧肺野弥漫性渗出性病变分布于肺门两侧周围肺野,病灶呈磨砂玻璃状、网格状、地图样或碎石路征。结论胸部x线片及CT扫描对艾滋病继发卡氏肺囊虫肺炎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卡氏肺囊虫肺炎的影像学及临床表现,以提高对PCP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8例AIDS合并PCP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卡氏肺囊虫肺炎的典型影像学表现为双肺透亮度下降并呈毛玻璃样变及薄壁囊状阴影,以发热、进行性呼吸困难、干咳为典型的临床表现。结论:正确认识艾滋病患者肺部卡氏肺囊虫肺炎的影像及临床表现,对于艾滋病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的胸部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对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的胸部影像学表现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临床确诊的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患者的胸部X线及CT影像学表现. 结果卡氏肺囊虫肺炎胸部影像学表现多为双肺弥漫性或多发局部毛玻璃密度为主(14例),5例以双肺弥漫性或多发局部网线状和粟粒结节为主,4例以双肺弥漫或多发性肺实变影为主,1例影像学表现正常;上述病变合并肺大泡2例,肺气囊2例,合并气胸2例. 结论当临床确诊为艾滋病且出现上述肺部影像学表现者应该考虑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彭世辉 《吉林医学》2013,34(5):897-898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卡氏囊虫肺炎的(PCP)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的艾滋病合并卡氏囊虫肺炎21例的胸部CT资料。结果:21例中均表现为弥漫性病变,其中以弥漫性磨玻璃灶改变的有19例,占90.5%;以肺间质性改变的有2例,占9.5%。其中合并淋巴结肿大2例,合并双侧胸腔少许积液1例。结论:双肺弥漫性磨玻璃改变为艾滋病合并卡氏囊虫肺的最常见肺部改变,少数病例表现为肺间质性改变;胸部CT扫描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艾滋病合并卡氏囊虫肺炎确诊需密切结合相关检查。  相似文献   

6.
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影像表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艾滋病病人卡氏肺囊虫肺炎 (PCP)的X线及CT表现。方法 :收集临床确诊的艾滋病病人卡氏肺囊虫肺炎胸部X线及CT照片 6例。分析其病变影像学表现及治疗后的影像观察。结果 :本病的典型影像表现 :双侧肺门周旁及双侧中下肺野弥漫性网格状影、磨玻璃状改变、弥漫性小结节影、斑片影 ;少见的合并表现 :肺气囊肿、胸水、胸部淋巴结肿大、大叶性实变。结论 :本病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性 ,影像检查对本病的临床诊断及观察治疗效果有显著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王东  谢长浓  陈志聪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7):1692-1693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人卡氏肺囊虫肺炎(PCP)的X线及CT表现.方法:收集临床确诊的艾滋病病人卡氏肺囊虫肺炎胸部X线及CT照片6例.分析其病变影像学表现及治疗后的影像观察.结果:本病的典型影像表现:双侧肺门周旁及双侧中下肺野弥漫性网格状影、磨玻璃状改变、弥漫性小结节影、斑片影;少见的合并表现:肺气囊肿、胸水、胸部淋巴结肿大、大叶性实变.结论:本病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影像检查对本病的临床诊断及观察治疗效果有显著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CT表现。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接受CT检查的12例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患者,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并对患者CT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33.33%)患者出现渗出性毛玻璃状影,主要特点为双肺散在弥漫性毛玻璃状密度增高影,且对称分布于两肺门,肺尖部视野相对清晰。2例(16.67%)患者出现间质型性实变影,主要特点为双肺纹理增粗,且不清晰,散在少许斑片状密度增高影。2例(16.67%)患者出现渗出性斑片状影,主要特点为双肺纹理较为粗乱,且可观察到较多斑片状密度增高影,斑片大小不一。3例(25.00%)患者出现粟粒性改变,双肺出现大量大小不一粟粒状阴影,分布范围较为广泛。1例(8.33%)患者出现气囊性病变,主要特点为于患者肺门内可见数个囊形影,多呈对称分布,囊壁较薄且光滑,囊内无内容物。结论:针对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患者,有效掌握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典型CT表现,对及时诊断和治疗该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肾移植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的 X线征象与鉴别诊断。方法 :对 2 85例曾接受肾移植术后患者 ,其中 5例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的回顾性分析。结果 :卡氏肺囊虫其 X线改变 1早期两肺野呈弥漫性磨玻璃样密度增高 ;2本组 5例胸片上两肺肺纹理增多、模糊 ,可见散在性多发的线状网状影 ;3病情发展快 (3~ 7d)可见肺内小叶范围内片状实变影。结论 :肾移植术后患者并发卡氏肺囊虫肺炎的 X线表现呈多样化 ,但 X线平片和 MR对卡氏肺囊肺炎的诊断有主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卡氏肺囊虫肺炎(PCP)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分析和总结2001~2008年本院诊治的9例卡氏肺囊虫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支气管镜检查等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结果:肺泡灌洗检出22.2%,纤支镜肺组织活检检出55.6%,PCR法确诊2例,占22.2%。早期胸片呈间质性肺炎表现66.7%,CT肺部多发毛玻璃样表现55.6%,肺泡实变影表现33.3%。治疗和预防首选复方磺胺甲噁唑(TMP/SMZ)。其中2例因合并严重呼吸道感染导致呼吸哀竭而死亡,其余7例均治愈,呼吸功能正常。结论:卡氏肺囊虫病的患者早期临床表现不特异,实验室检查亦无明显特异性,X线胸片可以提示PCP的出现,CT可对PCP的诊断提供进一步的帮助。诊断主要依靠支气管镜行肺组织活检查见卡氏肺囊虫孢子,PCR诊断法快速准确,推荐使用。治疗和预防采用复方磺胺甲噁唑为主的综合预防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特异性肺感染的CT影像表现,提高对特异性肺炎的影像学特点的认识。方法回顾49例肾移植术后合并肺部特异性感染的病例,其中男31例,女18例,年龄21~60岁,平均年龄42岁。发病时间分别为肾移植术后12d~7年。49例患者均进行了胸部螺旋CT及高分辨CT(HRCT)扫描,扫描范围自肺尖至膈面,螺旋CT扫描层厚5mm,层间距5mm;HRCT扫描层厚1mm或0.625mm,层间距10mm。其中侵袭性肺曲霉菌病29例,卡氏肺囊虫肺炎12例,巨细胞病毒肺炎4例,肺结核4例。19例经痰培养证实,20例经纤维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及支气管肺活检证实,8例经血清学检查证实,2例经尸检证实。影像结果由3位放射科医师进行分析。结果49例患者的CT检查均可见肺内病灶特征性改变。29例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患者出现最多的肺内异常表现为:肺内磨玻璃影(23/29);多发大小不等结节灶(22/29),支气管血管束周围结节灶(15/29);肺内实变影(18/29),肺内楔形实变影(11/29);晕征(17/29)。12例卡氏肺囊虫肺炎CT影像中均出现肺内弥漫磨玻璃样改变。4例巨细胞病毒肺炎CT影像中都有肺内散在磨玻璃影表现,并伴有小叶间隔增厚;其中3例伴有双肺多发粟粒结节灶;2例伴有胸腔积液。4例肾移植术后肺结核患者的CT影像中均表现为双肺多发粟粒结节灶,其中1例呈"树芽征"表现。结论肾移植术后肺部特异性感染患者中,卡氏肺囊虫肺炎、侵袭性肺曲霉菌病、巨细胞病毒肺炎、肺结核等在CT影像表现上各有特点,CT检查能较早发现肺部异常,并可以在发病早期或病情危重难以获得病原学证据时,通过影像学检查初步判断感染的病原体而得到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2.
姚玲娣 《海南医学》2013,24(18):2708-2709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感染科2011年1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46例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和胸部CT表现。结果 46例患者均有发热,咳嗽伴咳痰40例,胸闷气急16例,呼吸衰竭7例;60 mmHg<动脉血氧分压(PaO2)<70 mmHg 23例;CD4+T细胞<50个/μl 25例。胸部CT示毛玻璃样改变23例。治疗首选复方磺胺甲恶唑,43例好转,1例在院死亡,2例自动出院后在家死亡。结论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发病率高,病原体检出率相对低,目前仍以临床诊断为主。一旦临床考虑合并PCP,应尽早使用复方磺胺甲恶唑,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王元琴 《大家健康》2016,(5):240-241
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138例在该院门诊接受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的治疗患者,以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各69例,常规组进行基础的病情护理,研究组在常规组的护理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情况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常规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3.8%,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炎症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艾滋病患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进行针对性护理,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病情,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PCP)的螺旋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对我院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62例AIDS合并PCP患者的螺旋CT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62例患者螺旋CT表现为磨玻璃状影62例(100%),肺泡实变影20例(32.26%),间质型实变影19例(30.65%),网织结节影14例(22.58%),肺气囊9例(14.52%)。少见的合并表现为粟粒样改变、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气胸、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结论双肺磨玻璃状影、肺泡实变影、间质型实变影、网织结节影是AIDS合并PCP的特征性表现,AIDS患者在合并上述CT征象时,应考虑可能合并PCP,并及时给予确认及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138例在该院门诊接受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的治疗患者,以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各69例,常规组进行基础的病情护理,研究组在常规组的护理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情况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常规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3.8%,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炎症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艾滋病患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进行针对性护理,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病情,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HIV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分型影像学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对我院2015年4月-2017年2月HIV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患者32例进行分析,总结各型影像学特点。结果:32例患者HIV抗体试验均为阳性,15例患者磨玻璃样改变,CT显示双侧出现基本对称的改变;4例患者间质实变型,CT显示肺部兼实质、间质病变;7例网织或网状结节型,CT显示肺部呈现弥漫性的网格;6例斑片大片型,CT显示肺部野内为斑片状。结论:HIV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各型影像学表现存在差异,可结合病史、病理学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HIV阴性卡氏肺囊虫肺炎的影学像表现,提高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HIV阴性卡氏肺囊虫肺炎7例,其中肾移植术后患者5例,白血病化疗患者2例,均摄胸部X线片,3例行胸部CT扫描。[结果]7例均表现为双侧对称或不对称病变,1例为两肺均匀性、完全性实变,其内见支气管气像,3例呈网状结节影及斑片状影,部分融合成片状模糊阴影;3例表现为遍布全肺的浓密的云团状阴影,CT示肺内毛玻璃样、片状影以及和正常肺与病变组织交织嵌合构成马赛克图形。[结论]卡氏肺囊虫肺炎的影像表现呈多样性,X线胸片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最终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8.
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螺旋CT表现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螺旋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临床及病理确诊的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螺旋CT表现。结果。螺旋CT表现为双肺磨玻璃样改变22例、双肺索条状及网状影8例,碎石路征11例。少见的合并表现有双肺散布斑片状影、肺段实变、肺气囊、结节灶。肺大泡、气胸、少量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和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双肺磨玻璃样改变、网状影、碎石路征为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特征性表现,艾滋病人出现上述表现时应考虑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张海英 《基层医学论坛》2013,(17):2256-2257
目的通过对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CT特征分析,提高对本类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18例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对其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常见类型为卡氏肺孢子虫肺炎、肺结核、真菌感染,各类感染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论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有一定的影像学表现特点,结合临床大多数病例可作出较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并发卡氏肺囊虫肺炎的临床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12013年10月期间我院因发生卡氏肺囊虫肺炎需治疗艾滋病患者40例,按计划分为2组,每组20例,分别予以综合治疗(观察组)和仅服用复方新诺明(对照组),观察所有患者入院后病情发生临床表现,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病情发展转归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出现发热、咳嗽症状,CT示云雾样、磨玻璃状影;观察组发生心力衰竭12.5%,明显低于对照组15%,低氧血症改善5.5±1.5d,明显少于对照组10.5±3.5d,治愈率22.5%,明显高于对照组10%,住院时间13±4.5d,明显少于对照组21±5.5d。结论:艾滋病患者并发卡氏肺囊虫肺炎起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需结合x线和CT进一步确诊,治疗上以综合治疗效果更好,不建议单独用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