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基因研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目的 了解太原市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情况及其特点,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CBCL)中国标准化版本及自拟的家庭情况调查表,对太原市5所幼儿园共444名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0.36%,无性别差异,各问题行为检出率男童以性问题和违纪因子最高,女童以多动,性问题,分裂样,肥胖因子较高,分裂样因子女童高于男童(P<0.05),男女行为总分差异无显性,但内向分女童高于男童,负向分男童显高于女童;与儿童行为问题有关的因素有父亲吸烟时间,母亲孕期总分,母亲情绪,儿童个人卫生习惯,喜吹零食等。结论 学龄前儿童行为存在性别特点,儿童行为问题可能与教育教养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对 6~ 11岁儿童行为的影响。 【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对 95例 6~ 11岁全身麻醉的儿童进行麻醉前和麻醉后 3d、半年的行为调查。 【结果】 麻醉前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8.4%,其中男童为 8.2 %,女童为 8.9%;麻醉后 3d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 9.4%,其中男童为 10 .2 %,女童为8.9%;麻醉后半年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 8.4%,其中男童为 8.2 %,女童为 8.9%,经统计学检验麻醉前后和性别间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各因子麻醉前后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但男童违纪、强迫性检出率高于女童 ,女童的抑郁、体诉检出率高于男童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结论】 全身麻醉对 6~ 11岁的儿童行为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描述上海市徐汇区4~6岁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现状,以更好地进行儿童心理卫生保健。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对徐汇区2 830名4~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上海市徐汇区2 830名4~6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8.66%,其中男童为5.45%,女童为11.86%,男童前3位行为问题因子依次为攻击、抑郁及违纪,女童前3位行为问题因子依次为多动、分裂样及攻击。结论本次调查提示女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男童,且行为问题因子也以多动、攻击等为主。应不断加强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工作,尤其是加强对女童的心理卫生保健。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兰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现状,初步探讨兰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分层抽样法抽取兰州市部分幼儿园大、中、小班3~6岁学龄前儿童1 292名;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兰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5.63%,男童和女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21.71%和8.94%,男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女童(P0.05)。不同年龄组女童学习问题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男童学习问题、心神障碍、多动-冲动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儿童多动-冲动检出率高于非留守儿童(P0.05);非母乳喂养儿童多动指数异常率高于母乳喂养儿童(P0.05)。结论兰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值得关注,不同人群心理行为问题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5.
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张晓辉  吴艳乔  鹿伟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2):2375-2376
目的:分析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Rutter儿童行为评定量表(家长问卷)及自编问卷对1 679名8~13岁在校小学生进行测评.结果:学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29.5%,男童33.6%、女童2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43 P<0.05).违纪行为男童明显高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2 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学生干部、母乳喂养、同伴关系良好是减少行为问题发生的保护因素.男孩及有学习困难是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儿童行为问题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校与家庭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现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Connet's量表教师问卷(TRS)和自拟影响因素问卷,对乌鲁木齐市835名学龄前儿童的教师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维吾尔族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4.0%,男童为4.4%,女童为3.7%,性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1)。男童多动指数得分明显高于女童(P〈0.01),4岁儿童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其他年龄(P〈0.01)。行为问题发生的影响因素有:带养人、父亲职业、母亲职业、父母工作繁忙否、儿童的分娩情况和发育情况等。结论家庭环境和生物因素对维吾尔族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汪毅  甘明远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4):3398-3400
目的:探讨北京市6~13岁儿童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2005年6~8月采用Rutter儿童行为评定量表(父母问卷)及自编问卷对北京市1270名6~13岁学龄儿童进行测评。结果:学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6.4%,男、女童检出率分别为18.4%、14.5%,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男童A行为(45.1%)明显多于女童(16.3%),女童N行为(60.5%)明显多于男童(35.3%)。行为问题以3、4年级的检出率最高。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父母文化程度、儿童伙伴关系、家庭暴力、父母花在子女身上的时间、父母对儿童期望与儿童行为问题发生显著相关。结论: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儿童行为问题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家庭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深圳市龙岗区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现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深圳市龙岗区3所小学2156名6~12岁儿童进行横断面研究,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对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检出率为20.6%,男童(23.5%)高于女童(17.1%),A行为得分男童高于女童,N行为得分女童高于男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新生儿期住院、新生儿期黄疸、父亲饮酒、父亲抽烟、母亲生育年龄过小、母亲不良妊娠史、非父母带养人和溺爱等是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不可忽视,与父母不良行为习惯、新生儿期疾病、带养人溺爱等有关.应采取综合措施提高儿童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苏州市某社区外来人口家庭儿童行为问题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arent Symptom Questionnaire,PSQ)和自制家庭问卷,以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苏州市高新区枫桥社区240名6~8岁外来人口家庭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调查,并将结果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结果]儿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8.75%.男童为20.0%,女童为17.0%,男、女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0.34,P>0.05);男、女童在各因子之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值均>0.05);男童的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焦虑、多动指数等因子分高于Conners常模;女童的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等因子分高于Conners常模;父母的婚姻状况、电视节目的选择、玩具的数量等是该社区外来人口家庭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结论]苏州市社区外来人口家庭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要重视家庭环境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丽水市区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2~3岁),对丽水市区856名2~3岁儿童进行调查。【结果】2~3岁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11.10%,男童11.82%,女童10.34%;2岁11.44%,3岁10.79%;睡眠、躯体不适、攻击性、破坏、社交退缩因子随年龄增加而下降,但年龄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睡眠、攻击性、破坏因子男童检出率均高于女童,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为降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儿童心理卫生保健,采取综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1.
感觉统合失调的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发生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感觉统合失调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分析感觉统合失调与各项行为因子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学龄期儿童进行感觉统合和行为评定,分析感觉统合失调与总行为问题及各行为问题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总发生率为34.7%,男孩发生率(42.1%)明显高于女孩(28.8%)(P<0.01);感觉统合失调(含轻、重度失调)儿童伴有总行为问题和各行为问题因子的比率明显高于感觉统合正常儿童.结论感觉统合失调与行为问题关系密切,感觉统合训练对改善行为问题大有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兰州市2~3岁幼儿期儿童行为问题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方法 采用Achenbach 2~3岁儿童行为量表(CBCL)中国标准化版本(家长用)和自编相关因素调查表对兰州市181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兰州市2~3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5.5%,其中男童检出率14.3%,女童检出率17.1%;男女童在行为问题各因子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社交退缩、抑郁、睡眠问题、躯体诉述、破坏行为、内向性和总行为问题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常模(P<0.01);在攻击行为、外向性因子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常模(P<0.001);父母文化程度是儿童行为问题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兰州市2~3岁儿童行为问题较为突出,尤其是社交退缩、内向性问题,有必要加强早期综合发展指导,开展综合性干预。  相似文献   

13.
黄艳  王俊  余毅震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1):1548-1550
目的:探讨中小学生攻击行为与家庭因素的内在关系。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应用CBCL量表、家庭环境量表(FES-CV)对湖北省5个地区的4 010名6~15岁学生进行调查,筛查出131名有攻击行为的学生,并对131名有攻击行为学生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攻击行为的检出率为3.27%(其中男生为3.72%,女生为2.74%),性别无明显差异;攻击行为组的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3个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矛盾性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中小学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不一致、高矛盾性、低亲密度。结论:中小学生攻击行为与家庭环境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北京市顺义区3~7岁学龄前儿童血铅水平,分析其分布规律,初探铅暴露对3~7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产生的影响。 【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09年4-6月对顺义区5所幼儿园1 307名3~7岁在园儿童采集手指末梢血测定血铅水平,同时采用Achenbach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CBCL)进行行为问题评估。按照检测的血铅值将研究对象分为高血铅组(≥100 μg/L)和低血铅组(<100 μg/L)。男童CBCL总粗分≥42分,女童≥45分即判定为有行为问题。 【结果】 北京市顺义区3~7岁学龄前儿童血铅对数均值为3.328±2.765,血铅值≥100 μg/L占总测查人数的1.22%,血铅值≥200 μg/L占0.15%。高血铅组行为问题检出率为76.47%,低血铅组CBCL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0.85%。高血铅组CBCL粗分及行为问题检出率均显著高于低血铅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男童高血铅组在攻击因子、多动因子、违纪因子检出率显著高于低血铅组(P<0.05),女童高血铅组违纪因子检出率显著高于低血铅组(P<0.001)。 【结论】 高血铅的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较血铅值<100 μg/L儿童多,今后应加大宣传力度,降低铅中毒对学龄前儿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何珊茹  马佳  静进  李秀红  宋平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3):1669-1671
目的:了解深圳市城区青春期女性心理行为问题的现状及表现特征,为制定预防和早期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儿童行为量表(AchenbachChildBehaviorChecklist)对深圳市城区3所小学、2所中学共878例10~17岁女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4.24%,青春早期11.32%,青春中期16.96%,两期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班级学习成绩排名上、中、下女生的行为问题发生率分别为14.92%、12.59%、15.16%。结论:深圳市城区青春期女性行为问题检出率与国内研究结果大致相近,各行为因子检出率及排序在青春期不同时期有所差别,青春期女性行为问题对学绩的影响无明显关系,但以学习成绩排名下和上等级的女生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6~11岁原发性遗尿症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心理干预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选取本院自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72例6~11岁原发性遗尿症儿童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到本院做健康体检的82例6~11岁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测量心理行为问题,并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收集儿童和家庭的一般资料,比较两组儿童CBCL各因子得分,分析影响原发性遗尿症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相关因素。结果 对于男童,除多动和违纪两个因子外,观察组其他因子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于女童,除分裂症、多动和违纪三个因子外,观察组其他因子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BCL行为问题检出率(34.72%)明显高于对照组(7.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541,P=0.021)。年龄越大、父母关系越差、由老人或保姆抚养的遗尿症儿童,CBCL总分越高,提示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越严重。而父母文化程度高、家庭主要管教方式为民主型或混合型的遗尿症儿童,CBCL总分越低,是保护因素。结论 6~11岁原发性遗尿症儿童存在抑郁、社交退缩等不良心理行为问题,与年龄和父母文化程度等具有相关性,应结合相关因素,采取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等措施加强其心理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7.
4~5岁学龄前儿童血铅与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珠海市4~5岁学龄前儿童血铅水平及行为问题的现况,探讨铅中毒对4~5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末梢血对珠海市3所幼儿园427名4~5岁儿童进行血铅水平测定,同时采用Achenbach(CBCL)量表对儿童行为进行评估。以血铅水平100μg/L为界,分为高血铅(≥100μg/L)和低血铅(<100μg/L)两组。男童CBCL总粗分≥42分,女童CBCL总粗分≥45分即判定其有行为问题。结果:珠海市4~5岁儿童血铅均值为(65.02±49.35)μg/L,血铅≥100μg/L的检出率为28.13%,儿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6.52%。高血铅组CBCL总粗分(29.24±18.49)明显高于低血铅组(22.17±15.22)(P<0.01)。行为问题检出率高血铅组为24.20%,低血铅组为11.60%,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男童高血铅组与低血铅组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26.98%和12.42%,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女童高血铅组与低血铅组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9.44%、10.78%,差异无显著性(P>0.05)。男童高血铅组违纪因子检出率显著高于低血铅组(P<0.05),女童高血铅组攻击因子检出率高于低血铅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铅中毒与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有密切关系,男童铅中毒较女童铅中毒更易出现行为问题。建议对有行为问题的学龄前儿童常规开展血铅筛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小学生行为问题发生情况及特点,探讨家庭因素对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影响,为其预防和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应用家长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及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牡丹江市4所小学4~6年级1 350名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牡丹江市小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9.3%,男生为20.3%,女生为18.6%;躯体主诉、焦虑抑郁、社交问题、攻击性行为、思维问题、内向性问题和行为总分分别为(2.50±2.89)、(3.73±3.96)、(2.54±2.81)、(4.31±4.73)、(2.17±3.00)、(8.34±8.15)和(22.03±20.07)分,与国内人群评价结果比较得分较高;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父、母温暖与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呈负相关关系(P<0.01),而父亲惩罚、干涉、偏爱、拒绝、过保护和母亲过保护、拒绝、惩罚、偏爱与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呈正相关关系(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小学生行为问题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母亲拒绝(β=0.206)、生活事件数(β=0.195)、与父母关系(β=0.133)、父亲过保护(β=0.124)、独生子女(β=0.083)与小学生行为问题关系密切,能影响小学生行为问题发生。结论家庭环境因素对小学生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改善家庭环境对降低小学生行为问题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学龄前期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及其与母亲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性,以期全面干预ASD儿童及其家庭。方法 选取2018年1—8月于泉州市儿童医院就诊的5~6岁孤独症儿童71名,并同期入组性别、年龄、母亲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学龄前期儿童71名;对所有被试进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4~16岁版)评定,同时由其母亲完成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的评定。结果 1)孤独症男童组的CBCL总分、交往不良、多动、违纪、社交退缩和攻击性因子分高于正常对照组(Z值分别为-6.880、-9.417、-5.745、-5.109、-8.869、-3.510,P<0.001),体诉因子分低于正常对照组(Z=-2.767,P=0.006)。ASD女童组的CBCL总分、多动、残忍、社交退缩、分裂强迫和攻击性因子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Z值分别为-3.726、-3.356、-2.292、-4.339、-2.226、-2.476,P<0.05)。2)两组ASD儿童母亲的SAS、SDS总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Z值分别为-6.848、-3.126、-6.385、-2.183,P<0.05)。3)ASD男童母亲的SAS、SDS总分与ASD男童的CBCL总分、多动、违纪、攻击性、体诉、抑郁、强迫因子分均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ASD女童母亲的SAS、SDS总分与ASD女童的攻击性因子分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学龄前期ASD儿童存在较多的情绪行为问题,其母亲存在较多的焦虑、抑郁情绪;两者间存在一定相关关系;应对学龄前期ASD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及其母亲的焦虑抑郁情绪予以关注和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