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背景:阿替普酶剂量不当常与患者不良临床预后相关。然而,发生不良事件的高危患者多易发生剂量使用不当,因此使二者的关系混淆不清。目的:探讨阿替普酶剂量不当和不良预后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这种关系是否容易混淆。设计、地点及患者:2004年5月对16949例入选A SSENT-2(一种新型溶栓药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试验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一项双盲双模拟试验的观察分析。所有患者被分配接受替奈普酶快速注射(联合阿替普酶安慰剂快速注射加输注)或阿替普酶快速注射(联合替奈普酶安慰剂快速注射加输注)。主要观察指标:与阿替普酶安慰剂…  相似文献   

2.
背景:由于溶栓后早期常规血管成形术与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各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升高有关,因而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令人失望。利用GRACIA-1试验设计重新评估在支架和新型抗凝药物时代溶栓后早期介入治疗对此类患者的作用。方法:根据24h内溶栓指征将500例经溶栓治疗(使用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后的STEMI患者随机分入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组或缺血指导下的保守治疗组。主要试验终点为12个月时死亡、再梗死或血管重建的综合发生率。采用意向治疗分析。结果:介入治疗包括对80%(199/248)患者实施病变动脉支架术,2%(…  相似文献   

3.
刘洋 《中外医疗》2015,(2):118-119
目的分析尿激酶和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效果。方法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该院诊治的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患者予尿激酶治疗,研究组43例患者予瑞替普酶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后不同时间段血管再通率、心脏指标及出血事件和治疗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溶栓治疗后不同时间段血管再通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心脏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出血事件总发生率4.65%显著低于对照组3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瑞替普酶较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效果佳,可改善患者心脏指标,减少出血事件发生,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卒中是世界各国的主要致死和致残性疾病。近年来,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再灌注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过去的2022年, 替奈普酶静脉溶栓再添新的证据, 多项研究表明替奈普酶的疗效不劣于阿替普酶;前循环血管内治疗的适应证不断扩大, 大面积脑梗死的血管内治疗再添新证据;后循环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疗效首次得到证实;血管内治疗围手术期的抗栓治疗, 血管内治疗后联合小剂量动脉溶栓治疗有望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血管内治疗围手术期的最佳血压管理目标值得以明确;颅内动脉狭窄的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缺血适应治疗再添新证据。本文系统总结了2022年度世界范围内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领域的重大进展, 同时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阿替普酶(rtPA)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对2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替普酶进行动脉溶栓治疗.采用阿替普酶经微导管注入闭塞动脉栓子近端及栓子中,溶栓后常规应用抗血小板、清除自由基、改善侧支循环等治疗.结果:22例动脉溶栓患者,17例再通良好,再通率77.27%.其中有14例临床症状完全恢复或明显好转.术后2天内死亡患者1例(4.5%),死因为基底动脉闭塞未能再通;3个月随访21例,未发生再梗死.结论:阿替普酶动脉溶栓可使闭塞的颅内及颅外动脉再通,恢复灌注,保护缺血半暗带,改善患者预后,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分析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将9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A、B两组,A组45例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B组45例采用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比2组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结果 2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24 h、72 h、7 d时NIH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72h与各组治疗前比较MDA、SOD、AOPP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2组治疗前后CVR、BHI及P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给药方式方面替奈普酶更为简单、方便、易行,因此临床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为恰当的溶栓药物种类进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静脉溶栓救治。  相似文献   

7.
背景: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具有极高的死亡和出血风险。对这类患者实行抗栓治疗策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为未知。方法:为了更好地了解老年患者抗栓治疗的风险和获益,对ASSENT-3和ASSENT-3 PLUS试验中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进行检测。患者分别接受替奈普酶(TNK,一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普通肝素(UFH)或依诺肝素,或者半量TNK联合阿昔单抗及减量UFH。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汤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瑞替普酶组(42例)和尿激酶组(40例),观察两组治疗后血管再通率、出血率、1个月死亡率。结果溶栓2 h内,瑞替普酶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尿激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替普酶组出血率低于尿激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1个月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采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血管再通率高,出血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梗死相关血管开通率,开通时间及安全性。方法:40例患者均予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通过临床间接指标评价开通率并记录不良反应。血管开通时间为从静脉给药结束至ST段回落>50%时间。结果:根据冠脉再通标准判断,40例患病中再通32例(80%)。结论:瑞替普酶适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静脉溶栓治疗,可尽快实现闭塞血管的再通,并且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陕西医学杂志》2019,(2):266-269
目的:探讨高危肺动脉栓塞患者行经肺动脉内导管碎栓介入治疗中,局部灌注瑞替普酶(r-PA)溶栓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符合研究标准的54例高危肺动脉栓塞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和治疗组30例,患者均行一般治疗、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治疗、介入碎栓治疗和经介入治疗对照组给予局部灌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治疗组则给予局部灌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结果:(1)两组溶栓治疗3d后血流变(HR)和风湿因子(RF)明显减慢,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和血氧饱和度(SaO_2)等血气分析指标也较前明显改善,两组各自溶栓前、后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瑞替普酶)溶栓后差异较对照组(阿替普酶)更为显著。(2)溶栓3d后,治疗组30例中,治愈30.00%,显效50.00%,无效13.33%,无恶化和死亡病例,总治疗效果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24例中,治愈25.00%,显效50.00%,无效25.00%,其中恶化1例(4.17%),无死亡病例,总治疗效果有效率75.00%。治疗组治愈率30.00%显著高于对照组25.00%(P<0.05);治疗组总治疗效果有效率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P<0.05)。(3)溶栓治疗后,治疗组出血率13.33%,对照组出血率12.50%,两组溶栓治疗后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灌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在高危肺动脉栓塞患者行经肺动脉内导管碎栓介入治疗中疗效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背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氯吡格雷预处理的益处仍有争议,因而未得到广泛应用。目的:确定在新近发生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 I)患者中,PCI前采用氯吡格雷预处理在预防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方面是否优于PCI术中应用氯吡格雷。设计、地点和参与者:CLARITY(氯吡格雷作为辅助性再灌注治疗)-TIM I28研究是一项关于接受溶栓治疗的STEM I患者应用氯吡格雷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而PCI-CLA RITY研究则是针对其中1863例强制性血管造影后行PCI的患者所进行的前瞻性计划分析研究。2003年2月至2004年10月间,从23个国家的3…  相似文献   

12.
李小林  杨思进  白雪 《西部医学》2018,30(8):1174-1177
【摘要】 目的 探讨瑞替普酶与阿替普酶治疗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脑利钠肽(BNP)及心肌肌钙蛋白T(cTnT)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80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就诊号顺序将纳入患者分为瑞替普酶组与阿替普酶组,每组40例。瑞替普酶组给予瑞替普酶溶栓治疗,阿替普酶组给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溶栓后120min内血管再通率,检测患者血浆Hcy、BNP及cTnT水平,统计溶栓治疗30d内心血管事件与住院期间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瑞替普酶组溶栓后60min、120min血管再通率均高于阿替普酶组 (P<005)。瑞替普酶组溶栓48h后Hcy、BNP、cTnT均低于阿替普酶组 (P<005)。两组心血管事件与出血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替普酶较阿替普酶具有更高血管再通率,可有效降低STEMI患者血浆Hcy、BNP、cTnT水平,减轻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常规早期行血管重建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若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不能立即行急诊PCI,则应行溶栓治疗。但目前为止还未确定溶栓治疗后行常规PCI的作用及理想时间。因此,本研究将溶栓后6h内常规早期PCI与溶栓失败后行补救性PCI的治疗方案进行比较。方法随机选择接受了溶栓治疗的266例高危的STEMI患者,并在溶栓6h后行PCI治疗。在30d及6个月时对患者进行随诊。原始终点为30d内发生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心肌缺血、新发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原有心衰加重。结果在第30天,常规早期PCI治疗的患者原始终点发生率低于常规治疗的患者(相对危险度为0.64;95%可信区间0.47vs0.87;P=0.004)。而在第6个月时,两组再梗死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对危险度为0.83;95%可信区间0.55vs1.25;P=0.360)。结论 STEMI的高危患者溶栓治疗后,在6h内即进行PCI治疗可显著改善心脏预后,但远期效果仍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1月佳木斯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2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按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两组患者均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在溶栓过程中给予观察组患者TCD持续监测。比较两组患者溶栓24 h后血管再通率。于溶栓前、溶栓后24 h、溶栓后1个月、溶栓后3个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估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24 h、1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溶栓前,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溶栓后1、3个月,两组患者BI评分均高于溶栓前,观察组患者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CD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效果显著,有利于提高血管再通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严重缺血下肢的腔内血管治疗的可行性、优越性。方法:29例严重缺血下肢患者,Fontaine分期:Ⅲ期22例,Ⅳ期7例,术前行多普勒彩超、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选择顺或逆行股总动脉穿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机下行下肢动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支架成形术或置管溶栓后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0例患者均符合入选和不入选标准,予以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血管再通的临床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根据冠脉再通标准判断,30例患者血管再通构成比为76.7%,出血发生率为0.67%。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选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高危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高危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及短期疗效。 方法 :自 2 0 0 0年 10月至2 0 0 1年 12月 ,共采用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高危颈动脉狭窄患者 2 6例 ,其中 7例为无症状患者。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地植入支架。术前、术后平均狭窄程度分别为 (82 .3± 5 .1) %、(14 .0± 3.1) %。 1例出现同侧颞叶梗死 ,但恢复良好。其余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短期随访 10~ 2 2个月无 1例缺血再发作 ,影像学检查随访 6~ 18个月无再狭窄。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 ,适合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高危的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吸、溶栓术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合并下腔静脉(IVC)血栓形成中的效果。方法:对11例BCS合并IVC血栓形成患者经股静脉穿刺行IVC造影,采用吸栓加溶栓技术消除血栓,后行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出院后采用彩色多普勒随访IVC有无再狭窄或闭塞。结果:11例均为IVC膜性阻塞,采用吸栓加溶栓后血栓完全消失7例;保留IVC导管溶栓4 d后血栓消失2例;7 d后消失2例;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后均未出现肺栓塞症状。术后随访IVC通畅良好,无IVC再阻塞及血栓形成发生。结论:吸栓加溶栓术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BCS合并IVC血栓形成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闭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6年3月开封市祥符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闭塞患者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4例,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对照组(22例,未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神经功能、3个月内病死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优良率较对照组高(79.17%比4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99,P<0.05);两组患者3个月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闭塞,可改善其神经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陕西医学杂志》2015,(3):367-369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患者的预后,并探讨与不良结局相关的预测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登记研究的方法,对纳入的52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患者进行连续性随访。研究的初级终点指标是治疗后3月时的死亡/残疾(改良Rakin评分>2)。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考察与预后独立相关的因素。结果:对52例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的患者,给予静脉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治疗后3月时良好结局患者25例(48.1%),死亡/残疾27例(51.9%),多因素Logist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15分〔OR=0.56,95%CI(0.33,0.96)〕、有房颤病史〔OR=0.15,95%CI(0.03,0.87)〕、发病至溶栓给药时间>120min〔OR=7.59,95%CI(1.04,55.6)〕是静脉溶栓患者治疗后3月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溶栓前NIHSS评分、房颤病史、发病至溶栓给药时间是影响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