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细胞学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过程中起有重要作用。 目的:观察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成骨分化。 方法:将6月龄雌性SD大鼠双侧卵巢切除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实验分为4组:正常干细胞组、骨质疏松干细胞组、正常干细胞成骨诱导组、骨质疏松干细胞成骨诱导组。全骨髓贴壁法培养正常和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至第3代细胞用于实验。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增殖指数。加成骨诱导液进行成骨诱导,检测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茜素红染色法比较各组钙结节的形成。 结果与结论:正常干细胞成骨诱导组、骨质疏松干细胞成骨诱导组均具有成骨细胞的形态特征,但骨质疏松干细胞成骨诱导组形态变化相对缓慢。正常干细胞组细胞增殖指数高于骨质疏松干细胞组(P < 0.05);成骨诱导组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明显高于相应的正常或骨质疏松干细胞组(P < 0.05);正常干细胞成骨诱导组明显高于骨质疏松干细胞成骨诱导组(P < 0.05)。成骨诱导组茜素红染色均呈阳性,相应的正常或骨质疏松干细胞组呈阴性;且正常干细胞成骨诱导组染色强于骨质疏松干细胞成骨诱导组。提示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和成骨分化能力明显降低,可能与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2.
背景:体外实验提示LMP-1基因可提高骨质疏松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LMP-1蛋白的表达。目的:用含有LIM矿化蛋白1基因的反转录病毒载体(RV-LMP-1-GFP)转染骨质疏松性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检测其对骨质疏松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LIM矿化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随机取雌性SD大鼠12只,采用双侧卵巢切除法建立骨质疏松性大鼠模型,另取6只大鼠仅切除卵巢周围等量脂肪组织,保留卵巢为假手术组。喂养2个月后取双侧股骨、胫骨、肱骨分离培养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取3代培养细胞随机分为去势组、LMP-1转染组(转染LMP-1基因)和假手术组。分别行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各组细胞LIM矿化蛋白1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培养出骨质疏松性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染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绿色荧光表达;3组细胞均可在基因及蛋白水平表达LIM矿化蛋白1。与假手术组及去势组比较,LMP-1基因转染组的LIM-1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升高显著(P0.05),假手术组与去势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成功实现重组RV-LMP-1-GFP基因在骨质疏松性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且LMP-1的表达水平显著提高。结果表明重组LMP-1基因成功导入骨质疏松性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组中,并使得LMP-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背景:研究表明电磁场可调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从ERK信号途径探讨电磁场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与分化成骨的作用。 方法:取第3代生长良好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暴磁组给予15 Hz、1 mT的正弦波电磁场刺激,PD98059+暴磁组在电磁场刺激前给予20 μmol/L ERK阻断剂PD98059,PD98059组仅给PD98059不进行电磁场刺激,对照组正常培养。电磁场刺激后,收集各组细胞,Western blot法检测ERK通路的活性,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碱性磷酸酶试剂盒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 结果与结论:电磁场刺激后,细胞ERK1/2磷酸化水平、细胞的增殖活性、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明显升高(P < 0.01);PD98059可明显抑制ERK1/2磷酸化水平及细胞增殖活性的升高(P < 0.01),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P < 0.01)。说明电磁场刺激可通过激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ERK信号通路,并且主要通过该途径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而在脉冲电磁场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骨的过程中,激活ERK信号通路所起的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4.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多向分化能力在骨代谢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受激素、细胞因子等多种因素调节。目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向分化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尚不明确,组蛋白去乙酰化酶与骨质疏松的关系尚需进一步探讨。 目的:建立雌激素缺乏骨质疏松小鼠的实验动物模型,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3,4 mRNA表达水平,探索卵巢切除小鼠骨组织形成障碍的表观遗传学机制。 方法:昆明种小鼠30只随机等分为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小鼠适应性喂养7 d后,模型组小鼠切除双侧卵巢,造成雌激素缺乏骨质疏松实验动物模型,假手术组小鼠仅切除等量脂肪组织。 结果与结论:模型组小鼠股骨骨小梁稀疏或断裂,骨小梁宽度变窄,骨小梁间距变宽,骨小梁占视野面积降低。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4表达水平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雌激素缺乏导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去乙酰化状态改变可能是骨形成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5.
背景:研究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增加骨保护素水平、促进骨代谢的作用。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骨质疏松大鼠骨代谢的影响。方法:实验所用健康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骨质疏松组、干细胞移植组,每组14只,后2组采用去卵巢法制备大鼠骨质疏松症模型,造模成功后干细胞移植组经尾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28 d后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骨保护素、碱性磷酸酶、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骨钙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骨组织中FoxO1的表达;AG-IX生物力学万能试验机检测股骨最大载荷和断开裂载荷;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骨形态学改变。结果与结论:①骨质疏松组骨保护素、碱性磷酸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低于假手术组(P<0.05),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骨钙素水平高于假手术组(P<0.05);干细胞移植组骨保护素、碱性磷酸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高于骨质疏松组(P<0.05),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骨钙素的表达水平低于骨质疏松组(P<0.05);②骨质疏松组最大载荷、断裂载荷值均低于假手术组(P<0.05);干细胞移植组最大载荷、断裂载荷值高于骨质疏松组(P<0.05);③干细胞移植组骨小梁明显增粗,排列较为有序,局部间隙较均匀,较骨质疏松组明显改善;④骨质疏松组大鼠骨髓组织中FoxO1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假手术组(P<0.05);干细胞移植组大鼠骨髓组织中FoxO1蛋白表达水平高于骨质疏松组(P<0.05);⑤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提高骨质疏松大鼠骨代谢水平,其作用机制与促进骨保护素、碱性磷酸酶、FoxO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适宜条件下,其成脂向分化增强可促进机体内脂肪细胞的生成。 目的:观察去势对大鼠体质量的影响,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功能变化角度分析其病理机制。 方法:选用同一批次、周龄相同、体质量相近的健康雌性SD大鼠,分为2组,去势组行双侧卵巢切除建立骨质疏松症模型,假手术组部分切除双侧卵巢附近脂肪组织。3个月后显微CT检测两组大鼠股骨骨质量及体质量。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传至第5代,成脂诱导后脂滴油红O染色法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能力;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相关蛋白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及脂蛋白酯酶mRNA表达。 结果与结论:去势3个月后,大鼠骨质疏松症模型成功构建。与假手术组相比,去势组大鼠股骨骨质量明显降低,体质量有明显增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向分化增强(P < 0.05)。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向分化增强可能是大鼠去势后体内脂量生成增多,引起体质量肥胖性改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背景:骨平衡被打破造成的绝经后骨质疏松往往是由炎症因子的升高造成的,在牙周组织中,炎症致病菌可产生破坏宿主组织的毒性因子,如脂多糖、菌毛、凝集素等。 目的:通过建立卵巢切除小鼠骨质疏松的模型,观察脂多糖刺激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能力的改变,初步探讨雌激素缺乏患者易患牙周炎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机制,为绝经后妇女牙周炎的防治提供实验基础。 方法:30只雌性昆明小鼠随机均分为卵巢切除组和对照组。取两组小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成骨诱导,同时加入不同质量浓度脂多糖(0,10,100 μg/L)刺激,检测碱性磷酸酶染色、茜素红染色以及碱性磷酸酶活性;RT-PCR之后检测成骨相关分子Runx2、Ocn、Alp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成骨诱导7 d后可表达碱性磷酸酶,21 d后茜素红染色阳性,可形成矿化结节。检测发现成骨相关分子Ocn、Runx2、Alp的mRNA在成骨诱导后均有表达;3种目的基因在100 μg/L脂多糖作用下表达显著下降(P < 0.05),卵巢切除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脂多糖作用下3种基因表达较对照组下降显著(P < 0.05)。卵巢切除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下降;脂多糖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下降,卵巢切除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能力在脂多糖作用下明显减弱,这可能是雌激素缺乏导致牙周炎易感性增加的细胞分子学机制之一。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8.
背景:随着近年来对骨质疏松机制研究的深入,研究者逐渐把研究重点放在了成骨细胞的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目的:对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分离和体外培养,观察骨质疏松模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分析骨质疏松的细胞病理学机制,以期为骨质疏松的防治提供一个有意义的药物靶标。方法:选用10月龄SD雌性大鼠去卵巢增龄3个月来复制骨质疏松模型,设假手术对照组。运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对两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分离和体外培养,运用扫描电镜对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并行生长曲线及贴壁率检测。结果与结论:骨质疏松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下降,与对照大鼠相比存在许多结构特征的差异。体外实验结果表明,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下降可能是骨质疏松的细胞病理学机制。  相似文献   

9.
探讨不同月龄、去卵巢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脂肪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选用健康3月龄和6月龄Spraque-Dawley(SD)雌性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术,建立骨质疏松症的动物模型;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别获取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培养传至3代,加入成脂肪诱导液进行诱导,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滴;并用RT-PCR法检测成脂肪分化标志物脂蛋白脂酶(LPL)mRNA表达水平。实验分为8组:1)3月龄正常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MSCs3control);2)3月龄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MSCs3ovx);3)6月龄正常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MSCs6control);4)6月龄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MSCs6ovx);5)3月龄正常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肪诱导组(MSCs ADI3control);6)3月龄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肪诱导组(MSCs ADI3ovx);7)6月龄正常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肪诱导组(MSCs ADI6control);8)6月龄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肪诱导组(MSCs ADI6ovx)。结果显示:(1)年老组大鼠MSCs成脂肪细胞分化能力大于年幼组大鼠;(2)成脂肪诱导后,成脂肪诱导各组MSCs胞浆内均有脂滴形成,MSCs ADI3ovx和MSCs ADI6ovx明显多于相应对照组。(3)成脂诱导后,与相应的对照组相比,MSCs ADI3ovx和MSCs ADI6ovx LPL 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研究结果表明,年老组和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MSCs)向脂肪细胞分化能力皆增强。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对酪蛋白激酶2相互作用蛋白1(casein kinase 2-interaction protein-1,CKIP-1)分子机制的体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敲除小鼠来源成骨细胞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鲜见报道骨质疏松模型大鼠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CKIP-1表达的研究。目的:探讨下调CKIP-1基因前后骨质疏松状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能力的变化。方法:用维甲酸诱导雌性SD大鼠骨质疏松模型,采用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培养骨质疏松组、正常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后进行茜素红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及实时定量RT-PCR检测骨桥蛋白、Runx2 mRNA的相对表达,实时定量RT-PCR检测成骨诱导过程中2组细胞中CKIP-1的动态表达;通过基因转染沉默CKIP-1基因,成骨诱导后进行茜素红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及实时定量RT-PCR检测骨桥蛋白、Runx2 mRNA的相对表达。结果与结论:①与正常组相比,骨质疏松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茜素红染色钙结节定量、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骨桥蛋白、Runx2的mRNA水平降低(P<0.05),骨质疏松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CKIP-1基因动态表达水平总体偏高;②与未下调CKIP-1的骨质疏松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比,下调CKIP-1基因表达后,骨质疏松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茜素红染色钙结节定量、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骨桥蛋白、Runx2的mRNA水平明显升高(P<0.05);③结果表明,维甲酸诱导的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能力降低,下调CKIP-1基因可以部分提高其成骨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11.
文题释义: 骨质疏松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老年性骨病。通常由于骨量下降、骨的细微结构发生改变,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好发于胸、腰椎椎体、桡骨远端及股骨上端等。骨质疏松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和任何性别,但通常多发生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 RANKL/OPG:骨重建需要骨形成和骨吸收之间的精确平衡,RANKL/OPG在骨重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ANKL是一种细胞因子,可诱导祖细胞分化为成熟的破骨细胞。OPG通过与RANKL结合而成为诱骗受体。因此,RANKL/OPG的比例是维持骨形成和骨吸收之间平衡的关键。 背景: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泌各种骨重塑需要的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被认为是骨再生的优良候选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骨再生有协同作用,并能显著增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作用。 目的: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条件培养基与骨形态发生蛋白2联合应用对大鼠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影响。 方法:8-10月龄雌性SD大鼠75只,随机取60只采用卵巢切除方法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余15只进行假手术,未切除卵巢。将60只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4组:骨质疏松症组、条件培养基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联合治疗组,通过尾静脉分别注射DMEM培养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条件培养基、骨形态发生蛋白2、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条件培养基联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治疗12周,取各组大鼠股骨和血清,组织学观察骨小梁数量和结构以及骨小梁间距,ELISA检测血清P1NP、ALP、TRAP、OPG、RANKL水平,Western blot、Realtime PCR检测RANKL、OPG蛋白和mRNA水平,细胞因子芯片分析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条件培养基中细胞因子水平。 结果与结论:①与假手术组相比,骨质疏松症组大鼠的骨小梁间距扩大,骨小梁数量明显减少,骨小梁失去正常结构并且不连续。与骨质疏松症组、条件培养基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比较,联合治疗组大鼠骨小梁间距扩大较少,骨小梁结构更完整、更连续;②与骨质疏松症组、条件培养基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比较,联合治疗组大鼠血清P1NP和ALP水平显著升高(P < 0.05),血清TRAP水平显著降低(P < 0.05);③与骨质疏松症组、条件培养基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比较,联合治疗组RANKL/OPG比值显著降低(P < 0.01),从而促进更多的骨形成;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条件培养基含有多种与骨形成密不可分的细胞因子,包括骨形态发生蛋白4和7、白血病抑制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骨保护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等;⑤结果表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条件培养基与骨形态发生蛋白2联合应用可减轻卵巢切除大鼠骨质疏松,可能成为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新方案。 ORCID: 0000-0003-0552-4818(杨九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背景:研究证实纳米晶胶原基骨复合间充质干细胞修复骨缺损具有体内成骨能力。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纳米晶胶原基骨复合物修复大鼠股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制作SD大鼠股骨中段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纳米晶胶原基骨复合物;实验组植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纳米晶胶原基骨复合物。术后第2,4,8周行股骨标本影像学与组织学观察;术后第8周行新生骨痂环境扫描电镜检查。 结果与结论:纳米晶胶原基骨支架复合物植入大鼠体内后无排斥反应及炎症反应,且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纳米晶胶原基骨复合物成骨更快,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纳米晶胶原基骨复合物具有更好的骨再生能力,其成骨方式主要为软骨内成骨。推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了局部微血管的形成和成骨细胞的分化、增殖,加快了软骨内成骨的速率,缩短了骨修复时间,提高了骨再生的质量和速率。  相似文献   

13.
背景:细胞骨架在力学信号的传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间歇张应力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骨向分化,但关于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骨架在间歇张应力作用下骨向分化中的变化尚无相关报道。目的:探讨间歇性张应力在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向分化过程中对细胞骨架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用FX-4000T Flexcell对细胞施加不同强度的间歇性张应力(5%,10%,15%),对照组不予施力,碱性磷酸酶染色明确骨向分化情况,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并应用Image ProPlus6.0软件进行分析,测定细胞面积、长宽比及骨架蛋白F-actin的积分荧光强度。结果与结论:力学作用下,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排列基本垂直于加力方向,所选幅度皆可促进细胞骨向分化,以10%应变组碱性磷酸酶染色最深,15%张应力组细胞排列出现连续性中断。加力后,细胞骨架发生适应性改建,F-actin纤维束平行排列似栅栏状。图像分析显示:间歇性张应力刺激下,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面积减小(10%,15%应变组)、长宽比增加(10%,15%应变组)、F-actin表达量增加(5%,10%,15%应变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由此可得,力学刺激下,在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向分化的过程中,细胞骨架结构发生了相应改建。  相似文献   

14.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已经证实煅烧骨/壳聚糖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与自然骨组织相似,安全无毒,抗压强度良好,并且能够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及黏附,因此继续研究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煅烧骨/壳聚糖复合材料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将煅烧骨/壳聚糖复合材料与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共培养并进行成骨诱导,成骨诱导1,2,3周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成骨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与结论:煅烧骨/壳聚糖复合材料能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黏附,并促进成骨相关基因碱性磷酸酶、Ⅰ型胶原、骨钙素的表达,具有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双侧卵巢切除可造成大鼠骨量丢失,仙灵骨葆作为传统中药具有一定的促进骨形成作用。 目的:观察仙灵骨葆体内给药对骨质疏松大鼠骨量及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能力以及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方法:3月龄雌性SD大鼠24只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3组,卵巢切除组和仙灵骨葆组行卵巢切除,造模6周后仙灵骨葆组给予仙灵骨葆250 mg/(kg•d),干预8周;正常对照组不予干预。 结果与结论:卵巢切除组L2-L4椎体骨密度显著低于其他两组,仙灵骨葆组仍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 < 0.05);卵巢切除组血清骨钙素、骨髓基质干细胞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骨钙素mRNA水平均低于其他两组(P < 0.05)。细胞外基质矿化能力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仙灵骨葆组。提示大鼠去势14周后骨量丢失显著,仙灵骨葆可部分阻止其骨量丢失,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16.
背景:如何抑制骨髓基质干细胞成脂分化,促进其成骨分化将是防治骨质疏松的新途径之一。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淫羊藿含药血清对骨质疏松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成脂分化的干预作用。 方法:全骨髓培养法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2只SPF级SD雌性大鼠按体表面积的方法给予淫羊藿水提液,药物以蒸馏水定容至所需浓度,相当于临床剂量的20倍、10倍、5倍灌胃,连续灌胃7 d后眼眶取血,观察各组干预后7 d成脂分化情况。 结果与结论:中药低、中剂量含药血清组的成脂率低于空白组 (P < 0.01、0.05),说明中药淫羊藿含药血清发挥了抑制骨质疏松骨髓基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的作用。中药各剂量组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0.05),但3组成脂率数值方面以中剂量组最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雷洛昔芬干预治疗骨质疏松为对照,用生物力学性能指标验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干预治疗骨质疏松动物的效果。方法取6月龄雌性SD大鼠88只,随机分为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组22只,正常对照组22只,雷洛昔芬干预组22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预组22只。以摘除大鼠卵巢的方法建立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动物饲养4周后,分别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雷洛昔芬对骨质疏松动物进行干预治疗。于给药6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Ca、P、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并取胫骨进行剪切实验,取股骨进行冲击实验,测试肱骨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预组肱骨BMD,血清Ca、ALP,胫骨各项剪切力学性能指标和股骨各项冲击力学性能指标大于模型组及雷洛昔芬干预组,其血清P小于模型组及雷洛昔芬干预组(P<0.05)。结论骨质疏松动物通过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预后,肱骨BMD,血清Ca、ALP,骨的强度和韧性可以得到一定恢复。  相似文献   

18.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骨、软骨创伤缺损及退变修复的种子细胞越来越受到关注。 目的:分析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转染对白色封闭群大鼠(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 方法:分离纯化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体外扩增,通过腺病毒载体介导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表达情况及蛋白质水平来测定转染后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碱性磷酸酶定量测定鉴定成骨活性及MTT法评估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转染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从SD大鼠骨髓提取物中分离培养的细胞形态为梭形,呈铺路石状、漩涡状生长,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及多项分化能力鉴定符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征;经转染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碱性磷酸酶;MTT法检测转染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强(P < 0.05)。说明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可以持续、高效表达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碱性磷酸酶,在体外明显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9.
背景:模拟失重条件下自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并且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减弱,造成骨量减少与骨微结构的破坏,最终导致骨质疏松。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髓腔注射对模拟失重大鼠胫骨骨密度和骨组织微结构的影响。 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自由活动对照组、尾吊模拟失重组、细胞治疗组(尾吊模拟失重同时给予双侧胫骨骨髓腔注射成骨诱导的同种异体BMSCs细胞)。 结果与结论:与自由活动对照组相比,尾吊模拟失重组胫骨骨密度、骨小梁面积百分比、骨小梁数量和厚度均显著降低(P < 0.01),骨小梁分离度显著增加(P < 0.01)。与尾吊模拟失重组相比,细胞治疗组中胫骨骨密度、骨小梁面积百分比、骨小梁数量和厚度均显著增加(P < 0.01),骨小梁分离度显著降低(P < 0.01)。说明骨髓腔注射能够增加模拟失重大鼠骨密度,改善骨超微结构,减缓骨量丢失,有效防治骨质疏松。关键词:模拟失重;骨质疏松;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密度;骨组织形态计量学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9.019  相似文献   

20.
背景:Hedgehog信号通路是一个在胚胎阶段调控多种组织器官发育的重要信号通路,在成骨发育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Hedgehog信号分子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过程中的作用尚未清楚。 目的: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分化,检测Hedgehog信号分子在成骨诱导分化过程中的变化。 方法: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得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地塞米松成骨诱导,通过免疫组化方法鉴定成骨的情况,Western Blot方法检测 Hedgehog信号分子SHH和IHH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过程中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成功分离得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地塞米松诱导培养7,14,21 d 后,Ⅰ型胶原的表达量逐渐增加;在诱导成骨分化过程中,SHH蛋白表达升高,诱导组的表达明显高于未诱导组的表达(P < 0.05),而IHH蛋白的表达降低,诱导组的表达明显低于未诱导组的表达(P < 0.05)。结果提示,Hedgehog信号分子参与地塞米松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的过程,且SHH和IHH在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成骨过程中的作用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