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代敏 《大家健康》2016,(8):44-45
目的:探讨选择四君子汤对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患者进行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患者104例作为实验研究对象。根据临床治疗方法的不同展开所有脾胃气虚证患者的分组研究。临床采用常规治疗+四君子汤的方法对52例观察组脾胃气虚证患者进行治疗;临床采用常规治疗的方法对52例对照组脾胃气虚证患者进行治疗;对两组脾胃气虚证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脾胃气虚证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患者,临床选择四君子汤进行治疗,患者症状改善程度显著,最终显著提高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在对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四君子汤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文将我院在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接受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治疗的患者184例作为实验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治疗意愿的不同分为接受四君子汤治疗的研究组和接受常规治疗的常规组,每组有患者92例。结果:研究组患者与常规组患者相比在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复发的概率等情况上存在明显的差异,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四君子汤的运用可以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和质量,促进患者的更好治疗和康复,减少了治疗后复发的可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四君子汤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又名白术汤,具有补气、益气健脾之效,是治疗脾胃气虚证的经典方剂,其对气短乏力、食少便溏、面色萎白等导致的不良症状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尤其是胃肠道方面,四君子汤应用广泛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主要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证,具有调节胃肠运动、促进消化吸收、抗黏膜损伤、改善肠道黏膜免疫等多种作用。未来,深入研究四君子汤的药理作用,将为其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应用四君子汤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患者70例参与研究,随机平均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四君子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71.43%;观察组复发率为2.86%,明显低于对照组14.26%;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6%,明显低于对照组17.14%,差异比较均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君子汤用于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患者的治疗中效果明显,能够有效减少复发,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四君子汤在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中的应用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收的84例脾胃气虚证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在征得患者家属以及患者本人同意的情况下按照是否给予四君子汤治疗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42例:常规西药治疗)与实验组(42例:常规西药联合四君子汤治疗)。结果实验组患者近期治疗有效率为95.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远期疾病复发率为2.4%,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脾胃气虚证患者在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四君子汤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近期治疗效果,降低患者远期疾病复发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并探讨四君子汤治疗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的疗效及特点。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入院诊治的127例脾胃气虚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12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四君子汤治疗组75例,常规疗法治疗组52例。2周后观察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差异、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结果:四君子汤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3.3%,远大于常规疗法治疗组(6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622,P0.05)。随访1个月四君子汤治疗组无复发,常规疗法治疗组复发4例。结论:四君子汤治疗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疗效较好,复发率低,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针对存在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采取四君子汤进行治疗,分析其效果。方法本研究在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选择28例脾胃气虚证的患者实施四君子汤进行治疗作为研究组,再在同一时期选择30例脾胃气虚证患者进行常规方案治疗,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状况以及复发情况。结果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总评比对照组的高,且研究组出现复发的例数比对照组的少,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存在中医内科脾胃气虚证患者可以实施四君子汤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复发几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患者使用四君子汤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50例脾胃气虚证患者,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25例患者采用常规对症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25例患者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应用四君子汤进行疾病的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复发情况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为92.0%(23/25),对照组为68.0%(17/2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疾病复发情况方面,经过3个月的随访,观察组患者中有1例出现复发,占比为4.0%,对照组中则有6例患者复发,占比为24.0%,组间差异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脾胃气虚证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使用四君子汤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复发概率,值得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四君子汤对中医内科收治脾胃气虚证相关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干预效果及推广价值。方法选择本院中医内科接受诊治并辨证确认脾胃气虚证患者为分析对象,以患者入院时间先后为准进行分组,前120例患者接受常规内科手段治疗并设为对照组,后120例患者常规内科治疗联合四君子汤并设为观察组。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疗程后评估患者病情改善情况,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学软件处理组间差异提示(P0.05);对患者进行平均3个月时间随访,观察组复发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统计学软件处理组间差异提示(P0.05)。结论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患者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给予四君子汤能够让治疗方案更具针对性,提高病情的控制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将四君子汤治疗脾胃气虚证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方法将我院在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录的120例脾胃气虚证患者列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采用双色球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联合四君子汤加以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有效率、不良反应和复发情况,将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研究组的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3.33%,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的复发例数为6例,复发率为10%,研究组无患者复发,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四君子汤来治疗脾胃气虚证临床疗效高,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较低,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颗粒剂四君子膏和传统四君子膏对脾气虚模型大鼠胃肠功能、Ach E及NOS水平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模型对照组、颗粒剂四君子膏组(颗粒膏组)、传统四君子膏方组(传统膏组)、四君子汤组(汤剂组)。采用耗气破气+劳倦过度+饥饱失常法连续造模3周,复制脾气虚证大鼠模型,颗粒膏组、传统膏组、四君子汤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10 mL·kg^-1灌胃4周。第4周末,各组大鼠腹主动脉取血,取空肠组织,HE染色观察大鼠空肠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通过酶联免疫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 esterase,AchE)、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水平;并计算胃残留率、小肠推进率。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及小肠组织AchE水平显著降低、模型组NOS水平显著升高、模型组大鼠胃残留率显著升高、模型组小肠推进率显著下降(P<0.05,P<0.01);经不同剂型四君子方治疗后,治疗组AchE水平显著上升、NOS水平显著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颗粒膏组血清AchE、空肠NOS水平及小肠推进率与传统膏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颗粒剂四君子膏方和传统四君子膏方两种剂型均可通过提高AchE水平,降低NOS活力改善大鼠胃肠平滑肌收缩和舒张运动,达到益气健脾的功效。因两种四君子膏剂型有差异,颗粒剂四君子膏可以通过提高AchE水平和小肠推进率,降低NOS活力起到益气健脾的功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脾虚大鼠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和四君子汤干预的途径.方法 将60只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脾虚组、四君子汤组,每组各20只,使用高效液相检测大鼠纹状体中5-HT、DA、5-HIAA、DOPAC和HVA的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脾虚组大鼠纹状体内5-HT(2.25±0.78)ng/mg水平显著升高,DA(26.06±9.01)ng/mg水平显著下降(P<0.01);脾虚大鼠使用四君子汤干预后,纹状体内5-HT(1.86±0.53)ng/mg和DA(38.95±10.86)ng/mg水平基本恢复正常,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而DA水平与脾虚组大鼠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脾虚证大鼠纹状体中的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异常,脾虚证存在有中枢机制,健脾名方四君子汤可以调节脾虚大鼠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  相似文献   

13.
对刘凤斌教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468条中药处方基于数据挖掘系统进行数据挖掘,验证刘教授对于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总结治疗经验。刘教授认为,肠易激综合征脾虚为本,气滞、湿热为标,病位在肠,与脾胃肝肺等密切相关。治疗上可选用四君子汤、痛泄要方、芍药甘草汤、香连丸、葛根芩连汤等,合方或变方,并根据患者体质特点灵活加减。又基于熵聚类算法,对原有处方适当发挥,为新方的发掘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脾气虚对肺癌转移的影响机制以及加味四君子汤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苦寒泻下、劳倦、饮食节制复合因素法建立脾气虚小鼠模型,连续16 d。造模第17天眼球取血测血清胃泌素浓度,综合验证脾气虚模型。脾气虚模型成功后C57小鼠右腋下接种Lewis肺癌细胞,制备肺癌小鼠模型。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脾气虚模型组、肺癌组、脾气虚肺癌组、脾气虚肺癌健脾组,肺癌组及脾气虚肺癌组生理盐水灌胃,脾气虚肺癌健脾组加味四君子汤灌胃。14 d后观测肺转移结节数,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Fas、Bcl-2基因的mRNA表达。结果:与脾气虚肺癌组比较,肺癌组、脾气虚肺癌健脾组肺转移结节均较少;与肺癌组比较,脾气虚肺癌组Fas mRNA表达下调,Bcl-2 mRNA表达上调;与脾气虚肺癌组比较,脾气虚肺癌健脾组Fas mRNA表达上调,Bcl-2 mRNA表达下调。结论:脾气虚可通过抑制Fas mRNA表达及促进Bcl-2 mRNA表达,促进肺癌转移;加味四君子汤可通过促进Fas mRNA表达及抑制Bcl-2 mRNA表达,抑制肺癌转移。  相似文献   

15.
介绍李元聪教授治疗慢性唇炎的临床经验。根据该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将慢性唇炎分为脾胃湿热证、脾虚血燥证、胃经风火证3型,分别治以清胃泻火、健脾除湿;健脾益气、养血润燥;疏风清热、表里双解。予以清脾除湿饮加减、四君子汤合四物消风饮加减、双解通圣散加减治疗,临床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6.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对于本病甘淳认为其多与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中医基本病机是脾虚气滞,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治疗以健脾和胃、调理气机为主.本文拟从病因病机、诊治思路、用药归纳、典型医案四个方面总结甘淳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的诊治经验.  相似文献   

17.
陈正瑜  邓钰 《当代医学》2022,28(3):116-119
目的 探索四君子汤加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气虚痰瘀证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分析.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气虚痰瘀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奇偶数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方法,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四君子汤加减治疗方法.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心功...  相似文献   

18.
国医大师刘嘉湘于20世纪70年代创立“扶正治癌“理论,提出正气亏虚为肺癌发病之本,脾胃虚弱乃正气亏虚之源,脾胃损伤伴随肺癌全程。总结刘教授治疗肺癌经验,其辨证论治、处方用药处处体现其顾护脾胃之治疗理念。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柴夏芩姜汤治疗肝气犯胃兼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6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取柴夏芩姜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胃肠疾病中医证候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30/30),高于对照组的80.00%(2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胃肠疾病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夏芩姜汤治疗肝气犯胃兼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降低中医证候评分,效果优于常规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20.
<正>柯干主任中医师,浙江省名老中医,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19年获批成立柯干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从事中医内科临床与教学工作50余载,对肝胆及脾胃疾病有较深研究,针对脾胃疾病,创立经验方“双花胃灵汤”,且运用双花胃灵汤加减治疗脾虚气滞型胃痛,疗效显著,现将柯老师运用此方治疗脾虚气滞型胃痛经验总结如下。1胃痛的病因病机胃痛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也称胃脘痛。现代医学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