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应用一次性注射针头代替传统的骨髓穿刺针进行小儿胸骨骨髓穿刺99例,共108次,均获成功。该法安全有效。简单便捷,适合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应用8号针头进行小儿胸骨骨髓穿刺50例体会广州市儿童医院(510120)何丽雅,佟莉贞关键词胸骨,骨髓穿刺,注射针头,型号使用传统的骨髓穿刺针进行胸骨骨髓穿刺时,经验性强,由于不易把握进针和深度,为避免误穿入纵膈故长期以来,常用的骨髓穿刺部位是髂骨、...  相似文献   

3.
应用小儿头皮针进行小儿胸骨骨髓穿刺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小儿头皮针进行胸骨骨髓穿刺的可行性。方法将需进行骨髓穿刺检查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采用小儿头皮针进行胸骨骨髓穿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骨髓穿刺术,对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取材满意率、操作时间、患儿疼痛时间、家人满意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家人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取材满意率对比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操作时间、患儿疼痛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小儿头皮针进行胸骨骨髓穿刺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操作快、易掌握、一次性成功率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张秋月 《海南医学》2003,14(5):54-54
目的:探讨用小儿头皮静脉针进行骨髓穿刺的方法及操作体会。方法:对42例血液病患儿应用小儿头皮静脉针进行胸骨骨髓穿刺。结果:一次穿刺成功者为38例,占90.5%,两次穿刺成功者为4例,占9.5%。结论:用小儿头皮静脉针进行胸骨穿刺较之传统骨髓穿刺法不但一次成功率高、取材好,而且还具有痛苦小、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的优点。操作不成功的原因主要为穿刺针刺入的深浅度未掌握好或针头被骨屑堵塞。  相似文献   

5.
应用头皮针进行小儿胸骨骨髓穿刺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头皮针进行小儿胸骨骨髓穿刺的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对72例患儿应用7~9号头皮针进行胸骨穿刺术。结果72例患儿均穿刺成功,其中1次穿刺成功68例,2次穿刺成功4例。整个手术时间仅3~5min,患儿痛苦小,无一例发生意外及感染。骨髓标本均取材满意。结论应用头皮针进行小儿胸骨骨髓穿刺优于传统穿刺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骨髓穿刺术对血液系统疾病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是儿科常用的诊疗手段,由于小儿对骨髓穿刺术的不配合、恐惧,给骨髓穿刺术带来了一定困难,我科于1998年开始应用一次性静脉输液针头(7号)进行胸骨骨髓穿刺术,在减轻患儿的痛苦、减少损伤、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采用一次性注射器做婴幼儿胸骨骨髓穿刺5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婴幼儿胸骨骨髓穿刺的最佳方法。方法 常规消毒后用 10ml一次性注射器于婴幼儿胸骨角正中点皮肤处与胸壁成 30°~ 6 0°角向患儿头端方向刺入约 0 .3~ 0 .5cm ,针头固定后抽吸所需标本。结果  5 0例中 1次穿刺成功者 45例 (90 % ) ,2次穿刺成功者5例 (10 % )。采集标本满意 ,无并发症及出血 ,且成本低。结论 用一次性注射器做婴幼儿胸骨骨髓穿刺方法简单 ,成功率高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1997年以前我科血液病人全部采用骨穿针做传统的骨髓穿刺。1997年以后对穿刺方式进行改良:(1)用小儿头皮针进行胸骨骨髓穿刺。(2)用一次性注射器进行胸骨穿刺,基本代替传统的骨髓穿刺,无一例发生意外。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小儿头皮针进行小儿胸骨骨髓穿刺的效果。方法 对45例应用小儿头皮针进行小儿胸骨骨髓穿刺回顾性分析。结果 1次穿刺成功42例(93.3%),2次穿刺成功3例(6.7%)。45例中无1例发生意外及局部感染。结论 用小儿头皮针进行胸骨骨髓穿刺优于传统穿刺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一次性注射器用于小儿胸骨骨髓穿刺王兰苹,牟玲(临沂地区肿瘤医院血液科)关键词胸骨穿刺:一次性注射器:儿童骨髓穿刺是血液科常用的诊疗技术,笔者用一次性注射器为1岁以下小儿做胸骨骨髓穿刺20例,成功18例,分析如下。1方法患儿去枕仰卧,暴露胸骨,固定四肢...  相似文献   

11.
[背景 ]探讨小儿行胸骨骨髓穿刺时用头皮针代替传统骨髓穿刺针的优点 .[病例报告 ]用头皮针从 36例小儿胸骨中获取骨髓液 .[讨论 ]用头皮针行小儿胸骨骨髓穿刺的方法简单、安全、成功率高 .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注射器针头骨膜下与克氏针髓内固定治疗末节指骨骨折的疗效。方法:69指末节指骨中远段骨折,随机分成A、B组,A组用注射器针头骨膜下固定,B组用克氏针髓内固定,记录各组术后手指功能恢复、骨折愈合时间等情况。结果:两组的功能恢复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器针头骨膜下固定治疗末节指骨骨折简便有效,门诊或住院均可采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骨髓涂片和骨髓活检二重检查在血液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1211例血液病患者的骨髓活检塑料包埋切片与涂片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骨髓活检取材成功率高,失败率仅占3.39%,而穿刺失败率为11.72%。②骨髓活检对诊断再障、贫血、淋巴瘤、骨纤、转移瘤、MDS、骨髓增殖性疾病等的阳性率较穿刺高,P均<0.01。结论骨髓活检能较完整地提供骨髓组织结构,对正确判定骨髓增生度有一定优越性。骨髓塑料包埋切片与涂片检查起互补作用,诊断血液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分析,才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一次性注射器针筒辅助掰安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50名护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一次性注射器针筒辅助掰安瓿,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比较其手指受伤率及护士满意度。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平均受伤率分别为(28.32±0.21)%及(3.63±0.35)%,平均满意度为(56.54±0.35)%及(96.32±0.52)%,差异具有显著意义。结论一次性注射器针筒辅助掰安瓿,效果确切,操作简便易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前入路双针穿刺法星状神经节阻滞26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探究出一种好的星状神经节阻滞的穿刺方法。方法 对260例成年患者用单针和双针交替行星状神经节阻滞各520次,并且对两组的成功率和并发症进行了比较。结果 双针组首次穿刺成功率为99.23%,而单针组仅为75.2%。单针组显著低于双针(P〈0.005)。双针组的阻滞成功率显著高于单针组,而并发症显著低于单针组(P〈0.01)。结论 双针法星状神经节阻滞和单针法相比,一次穿刺和阻滞的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6.
杨萍  杨京晶 《中外医疗》2009,28(29):179-180
目的了解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笔注射针头使用情况并进行分析,找出患者操作的误区,防止笔用针头重复使用对病人造成伤害.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胰岛素笔注射相关信息调查评价表对206例接受胰岛素笔注射的门诊病人进行评估,其中腹部注射区域皮肤状况由糖尿病专科护士进行评估,并对结果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胰岛素针头重复使用情况普遍,重复使用一次性胰岛素笔用针头主要与经济、年龄、文化程度、观念、风险教育有关,49.51%的患者腹部注射区域存在异常。结论糖尿病患者重复使用胰岛素注射针头现象严重,糖尿病教育需进一步加强,护理人员在指导胰岛素注射时,应针对病人的特点、学历、经济状况等因素进行教育干预,提高病人对重复使用危害性的认识,减少注射造成的损害。  相似文献   

17.
白振平 《基层医学论坛》2013,(18):2328-2329
目的探讨将一次性静脉留置针用于新生儿静脉输液的护理及效果。方法对800例使用一次性静脉留置针行静脉输液的新生儿,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牢固固定,应用生理盐水封管。结果 800例新生儿使用一次性静脉留置针静脉输液,减少了护理工作量,有效防止了感染和药物浪费,且无1例发生静脉炎及栓塞。结论使用一次性静脉留置针行新生儿静脉输液安全、经济、实惠,患儿痛苦少,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动脉专用穿刺针和Y型静脉留置针用于桡动脉穿刺的比较,探讨两者的优缺点.方法 50例全身麻醉患者随机选用美国BD公司的动脉穿刺针,对侧选用威海洁瑞一次性使用Y型静脉留置针行双侧桡动脉穿刺.比较两者首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血液污染率、动脉压升降实验、升降时间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两者在穿刺时间、动脉压升降实验、升降时间及动脉血气分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Y型静脉留置针的首次穿刺成功率较高(P<0.05),血液污染低(P<0.01).结论 采用Y型静脉留置针行动脉穿刺置管,可以获得和常规使用的专用穿刺针相同的效果,且价廉、首次穿刺成功率高、污染少、判断直观,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bone marrow biopsies taken from the posterior iliac crest using the Silverman needle were evaluated. Sixty-three biopsies were carried out in patients on whom previous aspirations of the bone marrow space were unsuccessful. Open surgical biopsy was thus avoided in all but one case. Only local anesthesia was required. In 12 cases the first attempt to obtain material with the Silverman needle was unsuccessful.

Limitations of the method are largely due to crushing of the specimen so obtained, with polarization of nuclei simulating the appearance of fibroblasts seen in cases of myelosclerosis. At times marrow was completely expressed from the spongy bone, leaving a useless specimen of spicules. The quality of histological material is usually inferior to that yielded by successful aspiration.

Despite limitations, the Silverman needle method is considered to be preferable to open biopsy in cases in which attempts at aspiration have fail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