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相关参数的三维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不同研究关于寰椎经椎弓根螺钉置入的进钉点和钉道角度数据各有不同。目的:利用CT多平面重建设计理想的进钉路径,测量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相关骨性参数,评估寰椎椎弓根高度及椎动脉沟环变异对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影响。方法:从影像存档与传输系统中随机选出2009-10-01/2010-06-30期间头颈联合部未见异常62例患者CT血管造影扫描资料,利用其图像数据进行后处理三维多平面重建成像,测量寰椎椎弓根最小高度、进钉点位置、钉道角度、最大进钉长度、钉道在椎弓根内的长度,同时观察寰椎沟环变异的发生率。结果与结论:男女寰椎椎弓根最小高度分别为(4.4±1.2),(3.8±0.8)mm,其中高度≥3.0mm占91%。男女进钉点位置至正中线距离分别为(21.7±1.2),(20.8±1.3)mm;钉道内倾角分别为(10.1±2.1)°,(10.3±2.6)°;最大进钉长度分别为(26.9±1.8),(26.5±1.8)mm;椎弓根钉道长度分别为(8.0±1.1),(7.9±1.2)mm。寰椎沟环变异发生率为25.8%,其中Ⅱ-Ⅳ型后环发生率为21.0%。这表明椎弓根最小高度及Ⅱ-Ⅳ型椎动脉后环变异直接影响螺钉置入:MPR成像技术能设计理想的螺钉置入方案,寰椎枢关节螺钉固定患者术前三维CT解剖测是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进钉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进钉技术。方法:配套干燥寰枢椎标本50套,用电子游标卡尺测量与进钉技术相关的解剖学数据。结果:枢椎下关节突中心点与中线的距离为19.2mm,寰椎推弓椎螺钉进钉点与中践的距离为19.61mm,二者仅相差0.40mm。结论:枢椎下关节突中点可作为术中判定寰椎椎弓根螺钉造钉点的解剖学标志。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提高内固定置钉的一次成功率,利用辅助检查资料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制定简单、实用的个性化方案.方法:选择2002-01/2006-09解放军第二五一医院骨科患者31例.术中采用自制的寰枢椎定位导向器,根据寰枢椎椎弓根x射线-CT个体化测量的结果, 确定进钉点、入钉的角度,选择直径及长度合适的椎弓根螺钉置入.寰椎椎弓根进钉点:左侧(19.93±1.32)mm,右侧(19.16±130)mm,寰椎椎弓根向内侧进钉角度:左侧(23.72±2.09).,右侧(23.35±1.91).,寰椎向头侧进钉角度(9.00±1.20).枢椎椎弓根进钉点:左侧(13.14±0.82)mm,右侧(13.85±0.79)mm. 枢椎椎弓根向内侧进钉角度:左侧(24.52±1.26).右侧(20.42±1.42).,枢椎向头侧进钉角度(25.00±3.00)..结果: ①对31例患者置入124 枚椎弓根螺钉,1次置钉成功122枚螺钉,正确率为98.39%,有2枚因内倾角偏差不够,穿破椎弓根的外侧骨皮质而改为2次定位.②2例术后出现枕大神经痛,经对症治疗1个月后痊愈,2例螺钉穿破寰椎左侧椎弓根外侧壁,未发现脊髓、椎动脉损伤.③所有患者x射线片显示寰椎完全复位,枢椎齿状突骨折处对位良好.CT片示螺钉与椎动脉的脊髓位置关系良好.④平均随访10.5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发现钉板断裂材料反应.⑤按JOA评分标准,优16例,良12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0.32%. 结论:X射线CT个性化设计方案可提高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背景:上颈椎疾患从后路行椎弓根固定在国内个别大型医院虽已相继开展,但该手术仍为颈椎外科高难度手术.为了将手术风险降至最低,作者设计了一套个体化手术方案,并结合自行研制的椎弓根定位导向器行术中精确定位置钉,经检索相关数据库在国内未见报道.目的:提高内固定置钉的一次成功率及植入体的生物力学效应,利用辅助检查资料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制定简单、实用的个性化方案.方法:选择2002-01/2006-09解放军第二五一医院骨科患者31例.术中采用自制的寰枢椎定位导向器,根据寰枢椎椎弓根X射线-CT个体化测量的结果,确定进钉点、入钉的角度,选择直径及长度合适的椎弓根螺钉置入.寰椎椎弓根进钉点:左侧(19.93±1.32)mm,右侧(19.16±1.30)mm,寰椎椎弓根向内侧进钉角度:左侧(23.72±2.09)°,右侧(23.35±1.91)°,寰椎向头侧进钉角度(9.00±1.20).枢椎椎弓根进钉点:左侧(13.14±0.82)mm,右侧(13.85±0.79)mm.枢椎椎弓根向内侧进钉角度:左侧(24.52±1.26)°,右侧(20.42±1.42)°,枢椎向头侧进钉角度(25.00±3.00)°.结果与结论:①31例患者置入124枚椎弓根螺钉,1次置钉成功122枚螺钉,正确率为98.39%,有2枚因内倾角偏差不够,穿破椎弓根的外侧骨皮质而改为2次定位.②2例术后出现枕大神经痛,经对症治疗1个月后痊愈,2例螺钉穿破寰椎左侧椎弓根外侧壁,未发现脊髓、椎动脉损伤.③所有患者X射线平片显示寰椎完全复位,枢椎齿状突骨折处对位良好.CT片示螺钉与椎动脉的脊髓位置关系良好.④平均随访10.5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发现钉板断裂材料反应.无炎症、排异等宿主反应.⑤按JOA评分标准,优16例,良12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0%.提示从生物力学角度实施植入体置入,可提高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以枢椎下关节突为解剖标志的螺钉入点定位技术,评价其可行性。方法:利用40套干燥配套寰枢椎标本测量进钉技术的相关参数,包括寰椎椎弓根宽度、高度,寰椎侧块中部宽度、高度,进钉处寰椎后弓高度以及进钉点与寰椎椎弓根中线的距离。结果:寰椎椎弓根平均宽度和平均高度分别为7.8和5.8mm;进钉处寰椎中部侧块平均宽度和平均高度为12.8和12.9mm;进钉处寰椎后弓平均高度为4.6mm,进钉点在寰椎椎弓根中线外侧2.2mm处。结论:用枢椎下关节突中点作为术中判定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方法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6.
枢椎下关节突作为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标志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应用以枢椎下关节突为解剖标志的螺钉入点定位技术,评价其可行性。方法:利用40套干燥配套寰枢椎标本测量进钉技术的相关参数,包括寰椎椎弓根宽度、高度,寰椎侧块中部宽度、高度,进钉处寰椎后弓高度以及进钉点与寰椎椎弓根中线的距离。结果:寰椎椎弓根平均宽度和平均高度分别为7.8和5.8mm;进钉处寰椎中部侧块平均宽度和平均高度为12.8和12.9mm;进钉处寰椎后弓平均高度为4.6mm,进钉点在寰椎椎弓根中线外侧2.2mm处。结论:用枢椎下关节突中点作为术中判定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方法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7.
背景:上颈椎后路钉棒内固定过程中,放置寰椎侧块螺钉技术是关键。目的:总结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在不稳定性枢椎骨折治疗中的进钉点位置。方法:2007-01/2010-12采用Vertex颈椎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性枢椎骨折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21~75岁,平均49.5岁。采用寰椎侧块螺钉及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6例,寰椎侧块、单侧枢椎椎弓根及颈3侧块螺钉内固定3例,寰椎侧块、双侧枢椎椎弓根及颈3侧块螺钉内固定1例,枢椎椎弓根及颈3侧块螺钉内固定9例,内固定过程中均行后侧椎板间植骨融合。结果与结论:19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43个月。患者骨折复位满意,骨折端均获得愈合,植骨部位融合率达到100%,未出现断钉、断棒等现象,未发生颈髓及椎动脉等医源性损伤。该方法治疗不稳定性枢椎骨折创伤小,固定可靠,作者根据临床经验,对螺钉进钉点的位置总结如下:①对于寰椎侧块进钉点选择在侧块中点稍偏外、椎弓的下方1/3处,进针方向为向内、上分别稍倾斜约10°,5°。②枢椎椎弓根进钉点选择在枢椎上下关节面间、下关节正中垂线的中点,进针方向为向内、上分别倾斜15°~20°,25°。③第三颈椎侧块进钉点选择在侧块中心点内侧2mm,进针方向为向外、上倾斜20°~25°。  相似文献   

8.
背景:上颈椎后路钉棒内固定过程中,放置寰椎侧块螺钉技术是关键。目的:总结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在不稳定性枢椎骨折治疗中的进钉点位置。方法:2007-01/2010-12采用Vertex颈椎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性枢椎骨折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21~75岁,平均49.5岁。采用寰椎侧块螺钉及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6例,寰椎侧块、单侧枢椎椎弓根及颈3侧块螺钉内固定3例,寰椎侧块、双侧枢椎椎弓根及颈3侧块螺钉内固定1例,枢椎椎弓根及颈3侧块螺钉内固定9例,内固定过程中均行后侧椎板间植骨融合。结果与结论:19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43个月。患者骨折复位满意,骨折端均获得愈合,植骨部位融合率达到100%,未出现断钉、断棒等现象,未发生颈髓及椎动脉等医源性损伤。该方法治疗不稳定性枢椎骨折创伤小,固定可靠,作者根据临床经验,对螺钉进钉点的位置总结如下:①对于寰椎侧块进钉点选择在侧块中点稍偏外、椎弓的下方1/3处,进针方向为向内、上分别稍倾斜约10°,5°。②枢椎椎弓根进钉点选择在枢椎上下关节面间、下关节正中垂线的中点,进针方向为向内、上分别倾斜15°~20°,25°。③第三颈椎侧块进钉点选择在侧块中心点内侧2mm,进针方向为向外、上倾斜20°~25°。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枢椎椎弓根-关节突复合体的解剖结构特征,探讨该解剖概念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80具枢椎干骨标本椎弓根-关节突部位的解剖结构特征。并随机抽取其中20具标本,在椎弓骨背侧表面做枢椎经椎弓根螺钉固定及经关节(C1-2)螺钉固定钉道投影画线,另2具标本按两种螺钉内固定方式设置直径3.5mm钉道,并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建(MPR)钉道断面影像,了解两种钉道与椎弓根-关节突结构的解剖关系。回顾性分析25例外伤致枢椎椎弓根-关节突部位骨折的CT资料,包括其中12例枢椎螺钉内固定术后CT,研究该部位骨折特点及钉道所在的断面解剖。结果:枢椎解剖学上,无严格定义下完整的椎弓根。而枢椎椎弓根-关节突作为复合体,具有解剖结构上整体性特征,其周围界线清楚。外伤致枢椎椎弓根-关节突复合体骨折可分为椎弓根一上关节突骨折、关节突间部骨折及单纯上关节突骨折。枢椎经椎弓根螺钉固定及经关节(C1-2)螺钉内固定的钉道均通过椎弓峡部中心,但起点不同,走向不同。结论:枢椎椎弓根关节突复合体作为临床解剖概念,具有解剖结构的完整性。明确该解剖概念及各构件对该区域骨折分类与螺钉内固定手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在上颈椎不稳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寰椎椎弓根螺钉技术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所组成的钉棒固定系统治疗上颈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5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31例寰枢不稳患者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男19例,女12例,年龄17~64岁,齿状突骨折22例(Anderson Ⅱ型16例、Ⅲ型6例),新鲜骨折15例,陈旧性7例;寰椎横韧带损伤2例,枢椎椎体血管瘤并寰枢不稳1例,Hangman骨折6例(Ⅱ型4例,Ⅱa型2例),术中在直视下行C1、C2置钉,复位固定,寰椎后弓、枢椎椎板植骨。结果 31例124枚螺钉均成功置入,复位固定满意,术后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3~6个月X线片复查内固定位置良好,寰枢植骨融合,未发生螺钉松动、断钉现象,2例患者枢椎齿状突骨折给予C1~2椎弓根固定,未植骨融合,未加压,6~8个月取出内固定,保留旋转功能。结论经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可直视下置钉、短节段固定、术中复位,可使寰枢椎即刻得到坚强固定,操作技术要求较高,要谨慎操作。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ase of a patient with unilateral vertebral artery tortuosity and dilatation resulting in vertebral body and transverse foramen erosion. An emphasis is placed on diagnostic imaging. CLINICAL FEATURES: A 45-year-old man had a frozen shoulder and headaches. Previous arm pain, numbness, and a cold extremity were the result of occlusion of the subclavian artery and had been treated with a subclavian-carotid bypass procedure. INTERVENTION AND OUTCOME: As a result of the angiographic detection of the left vertebral artery dilatation and tortuosity and the concomitant hypoplastic right vertebral artery, high-velocity, low-amplitude manipulation of the cervical spine was contraindicated. However, the patient's symptoms were not related to these findings. Alternatively, low-force manipulation of the cervical spine, shoulder range of motion and muscle techniques were used, and the patient's symptoms diminished significantly with improved shoulder range of motion. CONCLUSION: Clinicians need to be alert to clinical presentations and appropriate imaging protocols in cases of suggested vertebral artery anomaly.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胸腰椎解剖学的研究,设计制作了胸腰椎脊柱前路解剖型固定钢板以及生物陶瓷人工椎体,并对应用脊柱前路解剖型固定钢板,Kaneda装置以及牛物陶瓷人工椎体等技术重建椎体的动物脊柱标本进行了生物力学测试比较.方法:实验于2001-10/2002-06在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国家重点试验室完成.选取正常成年新鲜牛脊柱标本40具,由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试验室提供,分为正常组,生物陶瓷人工椎体组,脊柱前路解剖型固定钢板加植骨组,Kaneda装置加植骨组,单纯植骨不加任何外固定组.应用与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联合研制的生物力学测试系统,采用动态加载,应用传感器动态记录方式,对各组牛脊柱标本进行三维六度的测试分析.结果:①单纯植骨不加任何外固定组在各个方向均最不稳定.②脊柱前路解剖型同定钢板在前屈,后伸方向明显较Kaneda装置稳定.⑨在Kaneda装置的对侧即右侧:脊柱前路解剖型固定钢板在右旋,右弯方向与Kaneda装置固定效果相当,甚至稍强.④在Kaneda装置的固定侧即左侧,脊柱解剖型固定钢板的稳定性稍弱于Kaneda装置.⑤生物陶瓷人工椎体的固定效果各个方向均较为理想,明显地高于Kaneda装置固定、脊柱前路解剖型钢板的固定,与正常脊柱相当.结论:应用生物陶瓷人工椎体以及脊柱前路解剖型钢板重建椎体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椎动脉CTA研究容易导致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颈椎节段。方法:32例(A组)临床上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对其CTA上显示的横突孔及椎动脉进行测量,并与30例正常对照组(B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C3、C4、C5、C6层面的横突孔内径均小于正常对照组(p<0.05),C5、C6层面的椎动脉直径小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生跟C3、C4、C5、C6水平的横突孔狭窄及C5与C6水平的椎动脉狭窄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GLORIEUX P 《JBR-BTR》1953,36(4):467-480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椎体内裂隙对椎体强化术后再发邻近椎体骨折(AVF)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72例椎体强化术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资料,根据术前是否存在椎体内裂隙分为裂隙组(n=37)及对照组(n=135),比较2组术中资料及术后影像学特征,分析椎体内裂隙对AVF的影响。结果 裂隙组AVF发生率(54.55%,24/44),明显高于对照组(23.21%,39/168,χ2=16.39,P<0.01);其骨水泥团块状分布、骨水泥椎间盘渗漏及骨水泥-骨界面液体征发生率(84.1%、43.2%、63.6%)均高于对照组(60.0%、26.8%、23.8%,χ2=8.82、4.45、25.34,P均<0.05)。裂隙组伤椎前缘压缩率>50%椎体AVF发生率(75.00%)明显高于≤50%椎体(42.86%,χ2=4.24,P=0.04),而不同椎体内裂隙位置、成分间AVF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3、0.27,P均>0.05)。结论 伴椎体内裂隙的OVCF患者经皮椎体强化术后再发AVF风险增加,对术前椎体压缩程度重、术后存在骨水泥团块状分布及骨水泥-骨界面液体征者尤应密切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先天性椎动脉发育异常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彩色多谱勒对567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观察组)及358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颅外段椎动脉检查,观察椎动脉起点、走行、管径及血流速度。结果:观察组椎动脉入横突孔位置异常142例,先天性发育不良88例,起点位置异常5例,颈段C型或S型迂曲41例;对照组横突孔位置异常13例,先天性发育不良5例,C型或S型迂曲2例,无起点异常患者,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椎动脉发育异常是引起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正>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性的全身性慢性疾病[1-2]。近年来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加剧,骨质疏松症以及由骨质疏松导致的椎体骨折发病率也随之上升。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fractures,OVF)在临床常见,因剧烈疼痛、后凸畸形等原因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针对此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有绝对卧床休息、口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与椎体转移瘤骨折的MRI鉴别要点。方法 分析31例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和22例椎体转移瘤骨折的MRI影像表现.比较此两类病理性质不同的椎体骨折的MRI形态差异。结果 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以连续性多椎体骨折多见.椎体骨折以双凹状和楔状变形为主,较少累及附件,较少出现椎旁肿胀,邻近诸椎体通常伴有骨质疏松的信号异常。椎体转移瘤骨折常为单发.病椎可呈多发或跳跃式分布,骨折的椎体以压缩变形多见,常累及椎体的附件,伴有椎旁软组织肿块。两种骨折均较少累及椎间盘.骨折的椎体信号改变均不具有特征性。结论 依据MRI形态特征可对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与椎体转移瘤骨折作出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脊椎病变的MR弥散加权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结合常规MER,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脊椎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64例脊椎良恶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1.5T磁共振扫描仪采集数据.包括常规T1WI、T2WI和DWI,DWI b值分别选择70 s/mm2、100 s/mm2、165 s/mm2、300 s/mm2、500 s/mm2,经Functool 2软件分析处理得到病变部位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和指数弥散系数(EDC)值.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 13.0)对以上观察内容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WI中,脊椎良、恶性病变的信号差异无显著性.b≤100 s/mm2时,弥散效应不明显;b>300 s/mm2时,图像信-噪比过低.当b=165 s/mm2时,其图像可满足诊断需要.当b=165 s/mm2时,脊椎良性病变的ADC值为(3.19±O.33)×10-4mm2/s,EDC 值为(715.68士28.36)×10-3;脊椎恶性肿瘤(转移瘤)的AIN;值为(1.87±0.12)×10-4mm2/s,EDC值为(1466.25±41.69)×10-3.与恶性肿瘤相比,脊椎良性病变的ADC值明显偏高,EDC值明显偏低.结论 脊椎良、恶性病变的DWI信号差异无显著性.因此,不能单纯根据DWI信号的高低对脊椎良、恶性病变进行鉴别诊断.脊椎EPI-DWI中,当b值在100~300 s/mm2时,能够得到适合临床诊断需要的图像.当b=165 s/mm2时,脊椎ADC值和EDC值可作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指标之一.若AIX;值大、EDC值小,则提示病变良性可能较大;反之则提示恶性肿瘤可能.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