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跟痛证是指跟骨跖面疼痛的慢性骨内科疾患。足跟疼痛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它是指各种足跟部疾病引起的一种症状,由骨本身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所产生。常见有五种类型:①足跟脂肪垫炎:跟垫发炎,跟骨跖面疼痛、肿胀,足跟负重区内侧压痛,部分高龄患局部可触及纤维索块;②跟部滑囊炎:跟骨下、跟骨后、跟腱后滑囊发炎,局部疼痛、肿胀、压痛、感染,可引起红肿;③跟腱周围炎:跟腱区疼痛肿胀、压痛、摩擦感,炎症波及腱鞘可出现轹轧音,踝关节背届,跖屈可加重疼痛;④跖腱膜炎:跟下或足疼痛,足底紧张感,跟骨关节前缘压痛,牵扯跖腱膜,可使疼痛加重。  相似文献   

2.
药物针刀疗法治疗跟痛症10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跟痛症是跟部周围疼痛的总称,好发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药物针刀疗法治疗跟痛症是李山鹰主任医师经过十余年的潜心研究,反复探索研制出的一种治疗跟痛症的简便实用,便于临床推广的新疗法.该法选用的中药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的作用,针刀则可以松解局部粘连,促进微循环,药物和针刀并用,使疗效显著提高,在临床上适用于跟骨滑囊炎、足跟纤维脂肪垫炎、跖筋膜炎或跟骨骨刺以及跟腱炎、跟腱滑囊炎等导致的足跟痛,临床疗效良好,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针刀治疗配合局部阻滞、日本点式直线偏振光疼痛治疗仪治疗跟骨增生症的疗效.方法 对38例42足跟骨患者骨增生症采用针刀治疗配合局部阻滞、点式直线偏振光疼痛治疗仪治疗,对其疗效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5个月,痊愈36例,好转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结论 针刀治疗配合局部阻滞、点式直线偏振光疼痛治疗仪治疗跟骨增生症,对跟骨增生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跟痛症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疾病。患者足跟部疼痛 ,不能久行、久立 ,严重者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常规治疗多主张减少局部压迫刺激来缓解症状。自 1996年以来 ,笔者采用民间顿足疗法 ,辅以中药熏洗治疗跟痛症 6 4例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本组 6 4例中 ,男 6例 ,女 5 8例 ;单侧跟痛 5 9例 ,双侧 5例 ;年龄 39岁~ 6 4岁 ,平均 48.3岁 ;病程 2周~ 3年。跟骨X光片显示 :有跟骨骨刺 2 6例 ,无骨刺 38例。2 治疗方法2 .1 顿足法每日坚持用患病足跟顿地 ,力量由轻到重 ,频率由慢而快 ,以患者本人能忍受疼痛为度。循序…  相似文献   

5.
跟骨骨折是足部常见损伤,以青壮年居多,严重损伤后易遗留伤残,是困扰骨科医生的一个难题,被称为未解决的骨折.该骨折70%以上是由于垂直暴力,根据具体暴力的大小和方向,跟骨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宽.若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恢复跟骨的宽度,患者往往遗留跟骨外侧疼痛,该疼痛的原因多数学者认为是由于跟骨变宽后,对腓骨长短肌腱鞘构成压迫,在踝关节屈伸活动中反复摩擦腓骨长短肌腱鞘,导致腓骨长短肌腱炎.  相似文献   

6.
跟骨骨折是足部常见损伤之一,占跗骨骨折的60%,占全身骨折的2%,其中大多数都涉及到距下关节。另外,由于跟骨所在的特殊部位,其解剖结构十分复杂,使得跟骨骨折成为最难以处理的骨折,若处理不当,患者常伴有疼痛、扁平足、足跟变宽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肢功能。  相似文献   

7.
跟骨骨折发生率约占全身骨折的2%,是临床常见的足部骨折之一,尤其是波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若不能得到良好而稳定的复位、固定,易出现长期肿胀、疼痛、行走困难,甚至遗留严重的后遗症。2005年3月至2009年3月,笔者共收治跟骨骨折69例,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跟骨刺是一种退行性骨关节病。多发生于体形肥胖的中老年人。表现为行走时足跟疼痛。X线拍片显示跟骨跖腱膜附着处骨密度增高,其边缘有鸟嘴样尖刺突出,指向足弓,密度均匀,轮廓清晰。部分患者伴有局部软组织肿胀。 由于跟骨长刺,患者走路困难,特别是走长距离的山路,道路不平,一旦踩在石头上,疼痛难忍。患者不敢穿硬底鞋,采用海绵垫脚,以减轻疼痛,但仍无效果,是中老年人一大痛苦。  相似文献   

9.
经皮钻孔治疗跟痛症120例梁文儒牛尚娥于志华河北邯郸峰峰矿务局第二医院(056201)关键词跟骨;疼痛;减压;外科手术;泼尼龙/治疗应用中图号R681.8跟痛症是骨科门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根据跟骨内高压致痛理论,采用局麻下经皮钻孔减压术治疗跟痛症1...  相似文献   

10.
跟骨骨刺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发生在中年以后,患者行走困难,疼痛难忍,严重者影响健康及工作,笔者近年来采用中药“跟痛消”浸剂治疗本病30例,经临床观察,并经X光照片前后对照,本方治疗跟骨骨刺止痛作用快,且可使骨刺致密质或毛刺组织变成疏松组织而吸收。1处方土元40g,五灵  相似文献   

11.
中图法分类号R681.8足跟痛,又名“脚跟痛”,名出《丹溪心法·足跟痛》,是指以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麻木、不红不肿、行走不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可见于跟骨骨刺、跟骨结节骨骺炎等疾患。临床治疗十分棘手。笔者1993年2月~1997年2月采用程氏蠲痹汤...  相似文献   

12.
跟骨骨刺是骨科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名曰“跟骨刺”。患者足负重时疼痛明显,笔者采用针刀疗法配合药物治疗8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沈虹 《中原医刊》2009,(21):69-70
跟骨骨折是骨伤科的常见病,且多为关节内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后遗骨折处疼痛,目前对本病的治疗尚无十分理想的方法。笔者应用跟骨反惮器治疗跟骨骨折86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陆斌  毛鹏  赵新生 《北京医学》2013,35(4):309-310
跟痛症是疼痛科常见的临床疾病,其中根骨跖下面痛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并以跖筋膜炎和跟下脂肪垫炎最为多见.对我科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门诊90例跟痛症患者分别采用药物痛点注射法、物理治疗法、O3注射疗法3种不同治疗方法,均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90例,均为在我院门诊就诊的跟痛症患者.男63例,女27例;年龄39~73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3年.临床表现:根骨结节下方疼痛,晨起较重,行走片刻后减轻,但行走时间长时疼痛又加重.在跟骨跖面跟骨结节下方及足跟周围有压痛.患者站立或行走时跟下及足心疼痛.本组90例中伴有跟底肿胀48例.患者均常规行患足正侧位片检查,其中侧位片53例有根骨结节前角骨刺形成.  相似文献   

15.
跟骨由于其特殊的不规则的解剖结构和力学特点,骨折后常常造成复杂的移位,治疗不当易造成跟骨疼痛、行走困难等严重后遗症,是骨科最有挑战性的骨折之一.对其治疗方法目前尚有争议.2002~2006年我们采用切开复位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26例,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笔者自1988年4月至1996年4月运用五皮汤薰洗法治疗跟骨下骨刺30例患者,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3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20例,年龄46~70岁.诊断依据:临床症状有明显足跟疼痛,劳累后疼痛加重;跟骨摄片证实跟骨下骨质增生.  相似文献   

17.
谢卫宁 《海南医学》2008,19(10):135-137
跟骨是足部最大的跗骨,是足内外纵弓的共同后臂,其形态和位置对足弓的形成和负重影响极大.跟骨具有复杂的关节面,分别形成跟距、跟骰关节,其下面则形成后足负重面,其负重量占全身重量的45%.跟腱附着于跟骨后结节,如结节因骨折向上移位,可造成腓肠肌松弛,使踝关节发生过度背伸动作,从而妨碍足跟及足趾的正常功能.跟骨如骨痂形成增厚可引起站立位时足跟疼痛,足跟外翻畸形甚至可以引起痉挛性扁平足.  相似文献   

18.
小针刀松解术治疗跟痛症46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跟痛症是临床常见病症,引起跟痛症的病因较为复杂,可见于跖筋膜炎、跟骨骨刺、跟腱止点滑囊炎、跟骨下脂肪垫炎等多种疾病,治疗较为困难.自2000年2月至2007年6月以来,作者采用小针刀松解术治疗跟痛症46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骨折后足部疼痛的主要原因有跟骨变宽,跟骨高度丢失,后关节面有>3mm的台阶状移位,跟骨内外翻畸形, Bhler角及Gissan角改变等多种原因,所以治疗跟骨骨折的目的之一是恢复跟骨的宽度及高度.由于患者身高体质量等不同,跟骨的正常宽度、高度不尽一致,许多学者对跟骨宽度、高度与身高、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大量测量工作,但是对于个体的应用与临床实际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通过对踝穴位的X线测量并与临床实际工作相结合,发现了判断跟骨宽度变化的简便易行、具有个体应用价值的评价方法.现将该方法的投照位置、划线测量方法及其临床应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脚跟痛(跟痛症)是脚跟骨部山于陈旧性损伤所引起的疼痛,常伴有跟骨结节部的前缘骨刺。症状特征多为一侧发病,早晨起床站立时疼痛较重,行走片刻后疼痛减轻后,但行走过久疼痛又加重,局部不红不肿,跟骨结节处有压痛等。侗医对此症的治疗,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