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王莉  邢玉梅  王祝欣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0):1257-1258
青少年网络成瘾是指青少年对于网络过分与过度的心理和行为依赖,属于行为成瘾的一类[1].近几年来,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越来越突出,给儿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以及身心健康方面带来极大损害,也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2-3].我国约1 000多万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网络成瘾症状,且呈低龄化趋势[4].为了解太原市小学生网络使用及网络成瘾行为现状,为今后有针对性地早期开展干预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太原市2376名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网络游戏成瘾指个体不能控制地、过度地和/或强迫性地玩网络游戏而造成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受损[1].过度使用网络游戏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学业适应以及其他社会功能产生消极影响[2-3].家庭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核心的场所[4],作为家庭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父母网络监管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密切相关[5],社会化主体(如父母、老师)的控制可以减少青少年的偏差行为[6],父母网络监管可有效减少青少年网络使用[7-9].  相似文献   

3.
卢宁  霍中开  刘玎 《中国学校卫生》2013,34(10):1248-1250
因自由支配时间过多,脱离家庭与学校的严格管束以及上网渠道的易获得性等特殊条件[1],使大学生成为网络成瘾的高危人群[2].Moreno等[3]综合分析世界各地调查报告发现,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在6%~35%之间(其他成人群体在1% ~ 18%之间).国内相关研究显示,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与之相当[4-5].网络成瘾不仅影响大学生学业和人际状况,严重阻碍其社会适应发展,还会增加罹患其他病理心理疾病的风险[6].网络成瘾大学生亟需学校、社会以及临床心理学专业人员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2011年数据显示,10~ 19岁网民占总体比例的26.7%,青少年由于出生在"新的虚拟世界"且意识不到出现成瘾的问题[1],因此,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影响最大且与青少年的物质滥用有着密切关系[2~3].童年期虐待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这一不良经历与青少年多种不良心理、行为有着密切联系.有研究发现,儿童情感虐待与青少年抑郁存在因果联系[4],受到心理虐待与忽视的青少年可能更会求助于网络,易于发生网络成瘾[5-6].大量研究证实,网络成瘾和抑郁症状密切相关[7-9].因此,探讨童年期虐待、抑郁症状和网络成瘾三者间的深层次关系对于初中生网络成瘾行为的预防和矫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城市初中生网络成瘾与其网络行为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3,自引:8,他引:15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城市初级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迅速普及,随之沉迷上网而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关注,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成为近年来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网络成瘾是指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1].为了解城市初中学生网络成瘾的程度和网上行为特点,以便及早地对初中学生进行网络健康教育,笔者于2002年12月~2003年1月对某市2所中学初中生网络使用程度和网络行为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6.
杜岸政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9):1136-1138
儿童问题行为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因素是儿童生活的家庭环境[1-3].家庭环境的良好状况综合体现于家庭功能执行的有效性.研究表明,儿童的学习障碍、疏离感、问题解决能力及青少年犯罪与儿童的家庭功能显著相关[4-7].家庭功能执行良好有助于降低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概率,改善家庭功能有助于减弱和矫正儿童的问题行为[6,8]. 家庭功能执行的有效性与家庭结构、父母的婚姻状态、经济收入有关[9],更主要的是与父母的心理特质有关.本研究选择了父母自我分化作为研究变量,希望通过揭示父母自我分化与家庭功能及儿童问题行为间的关系,为儿童问题行为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深圳市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袁碧涛  周丽  余淑苑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2):2355-2357
目的:了解深圳市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预防、干预和治疗网络成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5年3~5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17所深圳市大、中学校学生4 000名,进行〈广东青少年网络成瘾相关行为〉的调查.采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以SPSS12.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所调查的大、中学生网络使用率为96.5%,上网目的主要是多媒体娱乐(72.7%)、聊天(71.4%)、查阅学习资料(54.3%).大中学生网络成瘾率为11.1%,影响大中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的因素为性别、父亲文化程度、家庭结构类型、平时体育锻炼和学习成绩.结论:深圳市大、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与性别、家庭、社会和心理因素关系密切,预防、干预和治疗要从多方面出发.  相似文献   

8.
不良家庭因素是导致儿童进食障碍的主要原因[1].以往研究多关注母女关系对个体进食障碍的作用[2].实际上,父亲以及父女关系也会对少女的进食行为产生影响,良好的父女关系有助于个体形成健康的饮食态度,对预防其不良饮食行为具有重要意义[3].但是,由于社会环境、文化及个体自身等不同因素的影响,父亲很少参与子女日常生活教育,直接影响着少女的进食行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南昌地区大、中学生的网络成瘾现状及其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网络成瘾相关的因素. [方法]利用分层整群抽样抽取3 666名大、中学生,采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以及自行编制的网络使用情况问卷分校进行调查. [结果]共获3 508份有效问卷.大、中学生网络成瘾率为11.80%,男性、大学生网络成瘾率较高;网络成瘾学生在SCL-90中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焦虑、抑郁、敌对、偏执7个因子分得分显著高于非网络成瘾学生;网络成瘾与一些不良的情绪、生活态度以及行为有关,如家庭关系不和谐,对生活缺乏信心,有抑郁情绪等. [结论]大、中学生网络成瘾率较高,网络成瘾者心理健康状况欠佳,导致网络成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应尽早开展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金莹莹  徐海  邹森  杨林胜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2):1903-1905
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继网络成瘾之后,青少年手机依赖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心理问题.手机依赖症(mobile phone dependence)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主要表现为在没有手机时会出现失落感、抑郁、孤独感增加和焦躁感等不良情绪[1-2].一项研究显示国内大学生手机依赖发生率为17.0%[3].手机依赖者与网络成瘾者具有相似的心理特征,如抑郁[4]、孤独[5]以及消极的应付方式[6].研究表明,网络成瘾和儿童期虐待经历有关联[7-8].据此,手机依赖可能也与儿童期虐待有关,故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医学生儿童期虐待和其手机依赖行为间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孙屹立 《中国学校卫生》2013,34(10):1257-1258
网络成瘾是指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及其相关资源,导致身心依赖,从而引起个体的心理与社会功能损害[1].有研究表明,体育院校学生网络成瘾率为16.9%,网络成瘾倾向率达27.0%[2],远高于2005年全国青少年调查数据[3].目前,伤害已取代传染病,成为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以及导致伤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4-5].关于网络成瘾与伤害发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学术界还存有争论[6].有研究显示,体育院校大学生是伤害的高发人群[7-8].为探讨体育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其与伤害发生之间的关系,以便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及干预手段,降低体育专业大学生网络成瘾及伤害的发生率,笔者开展了本次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探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为提升青少年健康,预防不良危险行为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中国黑龙江、湖北、安徽、广东、云南5个省15 538名初中和高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课题组编制的《青少年心理行为健康状况调查问卷》调查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网络成瘾行为、一般人口学特征、家庭情况及心理状况等.结果 调查前1年,被试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网络成瘾、可疑网络成瘾的自我报告率分别为28.7%,3.3%和29.9%.有无自伤行为组间孤独感和情绪管理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35,25.62,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网络成瘾有相关性(P<0.05);在控制性别、民族、年级、独生子女、父亲文化程度、家庭类型、管教方式、情绪管理、孤独感等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各类型与网络成瘾各类型仍有相关性(OR=1.30~2.79),且网络成瘾者发生各类型NSSI风险均高于可疑网络成瘾者.结论 网络成瘾和可疑网络成瘾行为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独立危险因子.加强对网络成瘾的预防可减少自伤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长宁区中学生网络成瘾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中学生网络成瘾状况及影响因素,探讨对学生网络成瘾行为干预的综合防治措施。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以多阶段整群抽取的4所中学的初二、高一年级全体同学为研究对象,进行中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及导致成瘾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本次调查中学生上网率为83.37%,平均网龄为3.07年,网络成瘾率为6.80%。中学生网络成瘾与家庭成员间关系、学校教育中的一些因素、互联网本身的特性和目前的网络环境有关;在个性特质方面,网络成瘾与性别、自控力、学习成绩与压力、和同学相处有关。网络成瘾学生在自信、对他人怀疑、抑郁、社交恐惧、孤独和焦虑等心理因子的评分上同非成瘾组有明显的差异(P〈0.01)。结论中学生网络成瘾影响因素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多方面,与学生本人的性格特征有关联,需要建立起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密切合作的综合干预模式,才能有效抵御网络成瘾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正>应对方式是个体面对挫折或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是中学生心理健康重要的影响因素。高中生网络成瘾可能受应对方式、家庭、社会、其他心理因素等多因素影响。本研究调查了高中生网络成瘾与应对方式、家庭等其他影响因素现状,探讨高中生网络成瘾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医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合理利用互联网,防止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现况调查的方法,对某医学院学生进行分层整群抽样,使用<网络成瘾诊断量表>调查研究对象的网络成瘾情况,使用自行设计的<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调查网络成瘾的可能影响因素,计算网络成瘾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结果]该医学院校学生网络成瘾率为8.20%,网络成瘾与性别、网络吸引、上网目的、上网地点、家庭是否民主等有关.[结论]在医学生中网络成瘾率较高,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有必要针对网络成瘾的主要影响因素采取措施以降低医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探讨中学生网络成瘾与家庭功能及其他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为探寻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的新途径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浙江湖州3所中学776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网络成瘾量表(IAT)和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1.98%的学生有网络成瘾倾向,男生成瘾比例高于女生;除问题解决因子外,网络成瘾与家庭功能各因子均呈正相关;网络成瘾学生在角色扮演、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与家庭总功能上得分均高于非成瘾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每周上网次数、网龄、情感反应和年龄是影响网络成瘾的重要变量.结论 中学生网络成瘾与家庭功能关系密切.家长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与情感关注以及对上网情况的适当监控.  相似文献   

17.
了解常州市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网络人际关系成瘾情况及其相关因素,为预防学生网络人际关系成瘾提供依据.方法 以分层整群抽取的常州市4所五年制高职学校1 876名学生为调查对象,使用自编问卷调查其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现状,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的相关因素.结果 五年制高职学生网络人际关系成瘾报告率为7.94%.不同学校类型、性别、年级及是否走读高职生网络人际关系成瘾报告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文化程度、过去1 a经历挫折、抑郁情绪、学习乐趣体验、家庭满意程度、家长过问上网情况、恋爱经历等与网络人际关系成瘾有关(P值均<0.05).结论 学校与家庭均应采取一定的措施,预防高职生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率和网络成瘾原因分析.[方法]调查深圳市福田区3所中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中学生网络成瘾的患病率为12.6%,男女学生网络成瘾患病率分别为17.2%和6.9%.性别、家庭情况、伤心、看电视时间、做功课时间和上网时间等因素与网络成瘾有关.[结论]家庭和学校应从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关心中学生的健康状况,为学生营造健康快乐的家庭环境,及时排解学生的烦恼和忧郁,合理建议或安排学生的看电视和上网时间,减少网络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9.
深圳市青少年网络成瘾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深圳市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发生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按比例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应用广东省青少年健康行为调查表对深圳市初中、高中、中等职校及大学学生共3 979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深圳市青少年的上网率为80.1%,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为9.4%,男生(12.7%)高于女生(6.7%)(χ2=39.90,P<0.01);不同学校类别、不同家庭类型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网络成瘾者艾森克个性特质中的内外向维度得分明显低于未成瘾者,学习成绩和每周运动次数也低于未成瘾的学生。结论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发生与学生的性别、所在学校类型、个性因素及家庭因素等相关。家庭、学校与社会应当共同关注青少年的上网现象,正确、合理地引导青少年使用互联网,避免网络成瘾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苏梅蕾  洪军  薛湘  李恩泽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4):2702-2703
[目的]了解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及家庭教育方式,探讨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心理行为的因素.[方法]用父母养育方式评定量表(EMBU),精神卫生自评量表(SCL-90)儿童版表分别对32名网络成瘾青少年及32名正常青少年进行评定及分析. [结果]网络成瘾青少年常受到父亲的过分干涉、偏爱,以及母亲的过分干涉、过分保护偏爱和母亲的理解不够;在SCL-90评定中,网络成瘾青少年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忧郁、焦虑、偏执等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网络成瘾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缺陷,他们的孩子存在较多的心理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