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2008至2010年我院住院患者使用肠内、肠外营养制剂的情况,为临床更合理使用该类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统计2008至2010年我院住院药房肠内、肠外营养制剂的销售品种、数量及销售金额,对各类肠内、肠外营养制剂按用药频度进行对比排序.结果 肠内营养制剂的品种数从2008年的7种增加到2010年的9种,用药金额从2008年的42.64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67.37万元,增加了57.99%;肠外营养制剂的品种数从2008年的43种增加到2010年的50种,用药金额从2008年的891.31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1363.73万元,增加了53.00%.结论 在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的应用上,我院营养支持仍以肠外营养为主,肠内营养制剂的使用比例较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运用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经我院营养科会诊并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的恶性肿瘤术后患者3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前与肠内营养支持10天后的血红蛋白(HGB)、总蛋白(TP)及白蛋白(ALB)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并根据营养支持途径分为单纯肠内营养支持组与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组,对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后上述指标的差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8例恶性肿瘤术后患者经营养支持治疗后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增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肠内营养支持组(EN组)与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组(EN+PN组)比较在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运用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其营养状况;对无法达到足量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联合使用肠外营养既可保护肠道功能又能供给充足能量,更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症胰腺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联合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5年11月~2016年12月接受治疗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106例,将早期接受完全肠内营养营养支持治疗的46例定义为EN组,早期接受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联合支持治疗的60例定义为PN+EN组。检测营养支持治疗前与营养支持治疗2周后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水平及计算APACHE Ⅱ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CRP、ALB、Hb、APACHEⅡ变化均较治疗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N+EN组指标变化的幅度较EN组大,临床价值更高(P0.01)。结论: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联合支持治疗不仅能维持肠道功能恢复,还可通过下调机体炎症反应,抑制氧化应激反应而发挥全身保护脏器功能作用,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中日益受到重视,合理的营养支持可增加患者抵抗力、减少并发症。本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别进行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支持,旨在探讨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进行肠内营养以代替肠外营养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肠内肠外营养对胃肠道肿瘤保守治疗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肠内肠外营养对胃肠道肿瘤保守治疗的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以供临床工作参考。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0年7月收治的18例保守治疗的胃肠道肿瘤患者,采用营养支持治疗,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营养状况,使用QOL量表评价患者营养支持前后的生存质量。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经过营养支持治疗后,其营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p<0.05;营养支持后,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与治疗前相比,p<0.05。结论采用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后,患者的营养状况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且不会加速患者的肿瘤生长,其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危重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疗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危重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方法及其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120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肠外和肠内营养支持序贯的方法,对照组完全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L4 d后,观察患者体重变化,测定血浆清蛋白含量、血红蛋白含量,观察临床疗效及感染发生情况,并作统计分析.对于营养支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并发症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 第14 d时,治疗组体重、血浆清蛋白、血红蛋白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而总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应用肠外、肠内营养支待序贯的方法在危重患者的营养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保证营养支持疗法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食管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和传统的完全胃肠外营养组,每组30例.肠内营养组为术中将鼻肠营养管置入患者的十二指肠降部,术后12h开始经鼻肠营养管通过输液泵滴注肠内营养剂(能全力),术后6d给予全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组为传统治疗方法,多采用全胃肠外营养支持,待肠功能恢复后逐渐过度到肠内营养.观察两种方法患者生命体征、胃肠道功能恢复及不良反应及实验室的生化指标.结果肠内营养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较肠外营养组提前10~14h,输液量明显减少,缩短了住院日,减少了相关并发症.结论食道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功能、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而且安全、有效、经济.  相似文献   

8.
栾会忠 《现代养生》2014,(10):126-126
目的:探究肠内场外营养支持对营养不良患者的疗效。方法:以我院在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60例0营养不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全肠内营养治疗,对照组患者实施半肠内营养+半肠外营养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费用、精神状态和蛋白代谢等方面的临床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精神状态、言语对答和反应均有明显好转,其视黄醇结合蛋白、转铁蛋白、血清前蛋白和白蛋白的水平均有明显升高,P>0.05,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所用医疗费用明显低于给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全肠内营养支持和半肠内营养+半肠外营养支持都可以改善营养不良患者的临床症状,提升其营养指标,而全肠内营养治疗所需费用更少,是营养不良患者选用治疗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9.
老年颅脑损伤病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评价早期胃肠道营养支持在老年颅脑损伤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31例老年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肠内营养支持组(n=16)和肠外营养支持组(n=15),在营养支持前一天及营养支持后测血清白蛋白,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每天观察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与肠外营养比,早期肠内营养病人血清白蛋白水平增加,GPT和血糖减低,并发症少。结论:老年颅脑损伤病人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是安全和有效的,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急诊手术后的营养支持护理方法.方法 :随机选择64例重型颅脑外伤住院患者,术后分别给予联合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结果 :两组各项营养指标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肠内营养组合并腹胀、腹泻、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显著低于肠外营养组(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营养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早期肠内营养可获得较好的预后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在结直肠癌术后应用对患者脏器功能和排气时间的影响.方法 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支持组和肠外营养支持组,两组均给予等热量等氨基酸的营养支持至术后第7天.检测术前、术后脏器功能指标,观察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肠内营养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总胆红素较肠外营养组显著减少(P<0.01,P<0.05).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结直肠癌术后期实施肠内营养是安全可行的,有助于促进患者胃肠功能康复,减少手术后住院时间,减少费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将危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和肠外营养支持护理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我院危重症患者,分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每组34例,对比两组患者营养状况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患者的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总蛋白和白蛋白等营养状况相比差异很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的腹泻、腹胀、肠麻痹、胃肠道出血、肝功能损害和高血糖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和肠外营养支持相比,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更好的改善危重症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危重症的临床治疗和护理中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13.
经中华医学会批准(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编号2014-04-13-083),由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老年营养支持学组主办,北京医院和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联合承办,卫计委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北京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专委会、陕西省医学会临床营养学专委会、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临床营养治疗专委会、中华临床营养杂志和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协办的第七届全国“老年疾病营养支持的循证应用”学术研讨会,暨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老年营养支持学组学术年会于2014年4月18至20日在古都西安金花大酒店成功召开。  相似文献   

14.
肠外营养在重症胰腺炎中的作用已得到普遍的肯定,但费用昂贵、并发症多;随着对肠内营养理解的加深,其在重症胰腺炎营养支持中的重要性得到临床工作人员的认可。本文对肠内营养在重症胰腺炎治疗中营养支持的理论基础及实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对患者营养状态影响。方法:研究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随机抽取的80胃癌术后患者,分为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各40例,分析两种营养支持后患者身体各指标差异。结果:在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与住院时长上,肠内营养组组均显著少于肠外营养组,p<0.05;在免疫指标水平上,肠内营养组患者要显著高于肠外营养组患者,p<0.05;在并发症发生率上,肠内营养组为2.5%,肠外营养组为17.5%,p<0.05。结论:胃癌术后进行肠内营养可以有效的提升机体免疫力,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加速术后恢复速度。  相似文献   

16.
应用胰酶预防性封闭肠喂食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多数有胃肠功能的病人可以通过肠内营养支持而不必行肠外营养。肠内营养避免了肠外营养因置管所带来的导管感染、脓毒血症、代谢紊乱等危险,并可减少医疗费用。目前一般采用柔软、可弯曲、细管径肠内营养导管,使肠内营养支持临床应用进一步提高。这种肠内营养管具有许...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肠外和肠内贯序营养支持对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72例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A组(肠内和肠外贯序营养方法)和B组(肠外营养),从起病48h后开始给予营养支持,入院3周末测量两组患者多项营养指标,同期观察并发症。结果 3周末A组各营养指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各并发症出现数低于B组,其中并发应激性溃疡、吸入性肺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早期应用肠外和肠内贯序营养支持,可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手术后早期采用肠内营养及相应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7月—2012年7月期间,该院诊治的78例胃肠手术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肠外营养支持,常规护理)和观察组(肠内营养支持,个性化护理),每组各39例,对两组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两组都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肠内营养支持结合个性化护理,能够改善胃肠外科患者术后的预后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随着肠内、外营养支持的深入研究,特别是人们认识到肠粘膜屏障、肠道内细菌易位概念的确立,肠内营养支持逐渐被重视。食道癌手术患者由于全身麻醉、手术创伤、应激反应致代谢增高,使术后出现早期营养不良。因此,食道癌术后早期营养支持有利于患者体力恢复,避免减少医源性感染、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总结我院近2年食道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经验,探讨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安全可靠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20.
上腹部大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营养不良是胃癌、胰腺癌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术后早期营养支持可纠正营养不良、加速伤口愈合。为了比较肠内与肠外营养的支持效果,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上腹部手术后接受早期肠内肠外联合营养(early enteral and parenteralnutrition,EEN-PN)和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nutrition,TPN)支持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并发症、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进行了对比分析。资料和方法临床资料从2000年1月至2004年10月我院普外科上腹部大手术后行营养支持的患者192例,其中EEN-PN91例,TPN10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