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了解心理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抑郁、焦虑症状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研究组进行心理干预,干预前和干预后分别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服药依从性评定,观察周期为8周。结果 8周后研究组抑郁症状缓解优于对照组(t=2.83,P0.01),且焦虑症状缓解(t=2.33,P0.05)、服药依从性也优于对照组(χ2=11.6,P0.01)。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抑郁、焦虑症状,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40例在河南省洛阳荣康医院住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平均住院45天以上的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在接受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同时再接受健康教育,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治疗。在入组前及实验的第2周,第4周分别进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测评,在入院时和出院时分别进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测评,出院1个月后对所有患者和家属进行服药依从性的回访。结果接受健康教育的实验组在第2周、第4周的BPRS评分较对照组评分低。两组间采用t检验,显示第2周评分结果对比有统计学意义(t=2.43,P<0.05);第4周对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4.73,P<0.01)。出院时实验组患者CGI"疗效总评(GI)"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间采用t检验,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5,P<0.01)。出院1个月服药依从性实验组较对照组好,采用χ2检验,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0.29,P<0.01)。结论健康教育是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有效辅助手段,可以帮助改善症状、增进疗效、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3.
综合护理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6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实验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结果治疗3个月后,实验组在PAN SS(t=3.1280,P<0.05)评分和GQOL I(t=3.0910,P<0.05)评分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于改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有明显效果,是值得在临床推广的护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语言整合训练及绘画疗法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自尊水平及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对120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原有治疗的基础上,对实验组进行为期8周的语言整合训练及绘画疗法,在治疗前后采用自尊量表及幸福指数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研究完成后,实验组2个量表的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4,-24.45;P<0.05);实验组治疗后两个量表的得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1,-8.87;P<0.05)。结论语言整合训练及绘画疗法可提高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尊水平及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由家庭成员参与的健康教育对抑郁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接受帕罗西汀治疗的门诊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38)、对照组(n=32),接受每周1次的健康教育作为干预手段、为期4周;研究组为患者及1名家庭主要成员参加,对照组仅患者参加。于干预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MMAS)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的评定。结果:(1)预后,研究组(t=6.372,P0.001)、对照组(t=2.265,P0.05)MMAS评分均较干预前增高;研究组SSRS评分较干预前增高(t=3.533,P0.001),对照组变化不显著(t=1.087,P0.05);(2)研究组干预前后MMAS评分的变化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前后MMAS评分的变化值(t=2.157,P0.05);(3)研究组干预前后MMAS评分的变化值与SSRS评分的变化值正相关(r=0.253,P0.05)。结论:由家庭成员参与的健康教育方式可更为有效地改善抑郁症患者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继续动机性访谈联合居家护理对脑梗死后抑郁出院患者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9月-2016年9月我院脑梗死后抑郁出院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出院时均接受常规出院指导,对照组给予居家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继续动机性访谈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出院6月后服药依从性的改变,对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采用健康状况问卷量表(SF-36)对患者进行生命质量评估,分析并比较其结果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出院6月后对疾病的认知程度(t=9.747,P0.05)、不良习惯改变情况(t=9.826,P0.05)、自我护理能力(t=9.577,P0.05)、情绪控制能力(t=8.889,P0.05)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出院6月后药物依从率(95.0%)较对照组(72.5%)明显上升(χ~2=5.878,P0.05);观察组HAMD评分(t=9.791,P0.05)和HAMA评分(t=9.682,P0.05)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SF-36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9.850,7.230,4.398,7.850,8.854,9.591,8.867,8.769;P0.05)。结论:出院后继续动机性访谈能帮助患者及家属获得最佳院外延续性护理方案,通过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不良习惯改变情况、自我护理能力、情绪控制能力,能明显提高居家护理质量,进而达到改善脑梗死后抑郁出院患者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延续干预对甲亢患者心理健康、服药依从性、甲亢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5月-2018年11月120例甲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延续干预措施,观察组给予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延续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健康、服药依从性、生活质量、甲亢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心理状况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低于对照组(t=-5.591,P0.05);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低于对照组(t=-5.276,P0.05)。观察组患者服药依从性较佳比率85.00%高于对照组6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8,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理机能评分高于对照组(t=5.617,P0.05];生理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t=7.359,P0.05);躯体疼痛评分高于对照组(t=5.308,P0.05);躯体活力评分高于对照组(t=10.305,P0.05);精神健康评分高于对照组(t=5.467,P0.05);社会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t=4.318,P0.05);情感职能评分高于对照组(t=4.126,P0.05);总体健康评分高于对照组(t=7.614,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8.33%低于对照组2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83,P0.05)。结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延续干预有利于减轻甲亢患者心理焦虑、抑郁状态,增加患者服药依从性,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甲亢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提高精神分裂症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0月我院接收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给予对照组精神科常规干预,给予观察组实施心理康复干预,主要措施有健康知识的宣导、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鼓励参与社会活动等,比较干预前和干预后两组患者焦虑和抑郁评分情况和服药依从性。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05,t=-10.81;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800,P0.05)。结论:心理康复干预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从而提高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家庭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家庭综合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接受药物治疗和家庭综合干预,对照组仅接受药物治疗。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中自知力因子和自制依从性评分表等进行评估。结果干预组BPRS自知力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治疗依从性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家庭综合干预可以有效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恢复,改善其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家庭健康教育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的维持及病情恢复的作用.方法 将90例首发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实验组(随访组)和对照组(未随访组).对实验组进行为期1年的跟踪家庭教育,按顺从服药及被动执行两级评价患者服药依从情况,以及1年内精神疾病的复发情况.结果 出院6、12个月时患者服药依从性实验组明显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围术期采用预防性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乙肝病毒感染患者146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3例,对照组患者围术期仅开展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围术期均给予预防性护理模式。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抗病毒治疗的临床依从性、术后生活质量以及手术室消毒质量,并分析预防性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依从性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其躯体健康、精神健康、睡眠质量及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护士对乙肝病毒感染的预防认知评分与防护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乙肝病毒感染患者围术期采用预防性护理模式可良好改善患者基本状态与临床依从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门诊治疗的艾滋病患者120例,按服药单、双编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实施连续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连续6个月后,观察两组干预前后抗病毒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依从率为96.7%,对照组为75.0%).观察组的生活质量(包括:躯体症状、疾病认知、睡眠状态、心理健康、社会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实施连续的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青光眼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48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常规手术、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健康教育及行为疗法,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手术和药物治疗,干预结束2~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眼压达标率等。结果心理干预后的青光眼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及眼压达标率明显高于未接受干预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667,P<0.01;χ2=4.025,P<0.05)。结论通过健康教育和行为疗法,能够显著改善青光眼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社区精神科医师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药物自我处置技能训练,了解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改善情况。方法对符合入组标准的56例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属分组进行技能训练并布置作业,由家属督促患者完成。培训结束后兼职医师定期上门指导并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研究前后1年分别与社区中50例不经培训的对照组患者进行药物依从性、FIS、PANSS、MRSS、ITAQ评分比较。结果研究前两组服药依从性无显著差异(χ2=0.08,P>0.05);1年后,干预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明显好于对照组(χ2=20.72,P<0.001),其中完全依从率较前提高了19.6%,不依从率则降低了7.1%。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与患者的受教育程度(r=0.233,P<0.05)、发病次数(r=0.401,P<0.01)、住院次数(r=0.451,P<0.01)、自知力(r=-0.241,P<0.05)、PANSS总分(r=0.272,P<0.01)、MRSS总分(r=0.207,P<0.05)显著相关。结论定期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康复知识教育,从而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对于稳定病情、降低精神残疾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刘海威 《医学信息》2018,(2):160-162,165
目的 探讨延续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的效果,评价其对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支持的影响。方法 将2015年1月~2016年5月于我院住院的102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延续性护理,量表调查其生活质量及社会支持状况,分析用药依从性。结果 两组患者出院时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3个月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目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上升(P<0.05);患者的主客观支持提高,支持利用度也显著上升,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延续性护理可以改善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支持状况,并能提高用药依从性,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喻学娜 《医学信息》2019,(20):183-184
目的 探讨协同护理对终末期肾脏病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持续终末期肾脏病血液透析患者7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协同护理,比较两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和治疗依从性评分。结果 观察组自我技能、自我概念、自我责任感、健康知识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饮水依从性、用药依从性、透析方案依从性、饮食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对终末期肾脏病血液透析患者实施协同护理,可有效提升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治疗依从性,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知己健康管理模式下门诊冠心病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于本院就诊并确诊为冠心病的9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47例,对照组患者47例。对照组患者行门诊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知己健康管理护理,从运动、饮食、用药、健康教育方面加以专门护理,护理疗程为3个月。护理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机体恢复情况(即SAQ得分),生活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等方面相关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患者SAQ得分方面,观察组患者护理前后肢体功能限制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病频率、患者满意度与患者疾病认知度五项测试分数的差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70,2.246,2.441,2.662,2.113;P0.05)。在患者生活质量方面,观察组患者肢体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及社会功能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13,2.315,2.346,2.470;P0.05)。在患者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14,P0.05)。结论:对于门诊冠心病患者行知己健康管理护理方案能够促进患者机体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院外康复技能教育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术后遵医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5月~12月我院心血管内科PCI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与随访,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院外康复技能教育,均于患者出院后第12个月末采用自行设计的《冠心病患者康复技能调查表》及SF-36生存质量量表进行调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遵医行为及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心脏康复阶段服药、饮食、运动、戒烟限酒、按时复诊的遵医行为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方面的综合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实施院外康复技能教育,可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住院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为促进患者身心康复提供依据。方法癌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实施为期6周的以健康信念模式教育、自我效能教育以及家庭治疗等形式的综合性心理干预.对照组则不实施该干预措施,仅给予支持性心理护理。6周后,采用健康状况问卷(SF-36)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两组癌症患者生存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患者SF-36和SCL-90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癌症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能够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对患者的身心康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A型性格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住院的176例A型性格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8人,两组病人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观察组同步实施健康教育。在病人入院时和入院后8周,采取生活质量指数评定量表,分别对两组病人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和记录。结果实施健康教育8周,观察组总体生活质量(5.86±1.046)明显高于对照组(3.42±0.703),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组内比较,观察组总体生活质量(5.86±1.046)明显高于入院时(3.64±0.798),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对A型性格冠心病患者实施合理完善的健康教育,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