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8 毫秒
1.
目的:研究CD147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中的表达及与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TM法检测72例唾液腺腺样囊性癌组织和20例正常唾液腺组织CD147的表达,应用SPSS16.0软件包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D147在腺样囊性癌中表达阳性率为62.5%,显著高于正常唾液腺组(25.0%),P〈0.01。CD147表达与腺样囊性癌大小、病理分型、临床分期、神经侵袭、血管侵袭及肿瘤转移显著相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复发无显著性相关忪0.05)。单因素分析显示.CD147表达强阳性组累积生存率显著低于弱阳性及阴性表达组(P〈0.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CD147表达及肿瘤病理分型、血管侵袭、肿瘤转移是影响腺样囊性癌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CD147的表达与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对腺样囊性癌诊断和预后评估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Sj6gren综合征(Sjiegren’s syndrome,SS)涎腺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雄激素受体(AR)以及芳香化酶(aromatase)的表达情况,探讨性激素对SS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2例SS涎腺组织和16例正常涎腺组织中ER、AR以及芳香化酶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组与SS组ER的阳性率分别为56.25%(9/16)和77.27%(17/22),无显著性差异(P〉0.05);AR的阳性率分别为87.50%(14/16)和50%(11/22),有显著性差异(P〈0.05);芳香化酶的阳性率分别为32.25%(5/16)和68.18%(15/22),有显著性差异(P〈0.05)。SS唇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组织中,三者表达情况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SS涎腺病变与局部雄激素作用降低或丧失有关,组织中过高表达的芳香化酶可能是局部性激素紊乱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
人体涎腺及其肿瘤组织中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激素荧光素结合物检测法对25例政治空体涎腺组织和70例涎腺肿瘤组织进行了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检测,提出了观察涎腺及其肿瘤组织中ER和PR阳性、阴性反应细胞的判断标准,初步认为:人体涎腺组织中可能有雌激素或孕激素作用的靶细胞存在,即涎腺腺上皮细胞,且腮腺中数量为多,瘤组织(HR)阳性反应的程度与涎腺肿瘤的部位、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有一定关系。且腮腺中数量为多,瘤组织(HR)阳性反应的程度与涎腺肿瘤的部位、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有一定关系。部份HR阳性反应细胞检出较钦的腮腺肿瘤可能是属激素依赖性肿瘤。  相似文献   

4.
iNOS 、VEGF和CD34在人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synthase,iNO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在人涎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探讨它们与ACC血管生成和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15例ACC、1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plemorphic adenoma,PA)及10例正常腮腺组织(normal salivary gland,SG)中iNOS和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CD34标记)计数,并对上述指标应用SPSSl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A、SG、ACC中的iNOS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及MVD计数依次增加,各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MVD在ACC中的计数均随着iNOS和VEGF表达的增强而升高;iNOS和VEGF两者在腺样囊性癌之间也具有相关性。结论:iNOS、VEGF和CD34的表达与ACC的血管生成及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神经生长因子受体P75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大力  吴煜农 《口腔医学》2007,27(8):429-431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受体P75在涎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病理类型及嗜神经性的作用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40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及33例正常腮腺组织中P75的表达,并对其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40例ACC组织中,P75阳性表达率为90%,与33例正常腮腺组织相比较,两者的阳性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P75在不同病理类型ACC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40例ACC组织中,未见嗜神经现象组P75阳性表达21例,存在嗜神经现象组有19例,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75在ACC中的表达强度与ACC病理类型无相关性,与ACC嗜神经性相关。  相似文献   

6.
GST-π、TopoⅡ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谷胱苷肽S转移酶-π(GST-π)和DNA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在涎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例正常涎腺组织、16例涎腺良性肿瘤、27例涎腺恶性肿瘤组织中GST-π、TopoⅡ的表达,分析GST-π、TopoⅡ的表达与涎腺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结果:涎腺恶性肿瘤GST-π的阳性率为77.78%,明显高于涎腺良性肿瘤GST-π的阳性率12.50%(P〈0.001)。涎腺肿瘤中GST-π表达与TopoⅡ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27例涎腺恶性肿瘤中GST-π、TopoⅡ的表达与肿瘤病理类型有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无关。结论:GST-π、TopoⅡ可能与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检测GST-π、TopoⅡ的表达情况不仅可为涎腺恶性肿瘤化疗用药提供参考,而且可作为涎腺恶性肿瘤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EphA2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正常涎腺组织、30例多形性腺瘤、30例黏液表皮样癌(MEC)、30例腺样囊性癌(ACC)中EphA2的表达。分析EphA2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大小、TNM分期以及复发、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比较EphA2在正常涎腺组织及几种常见的涎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差异。结果EphA2在正常涎腺组织中主要表达于腺管上皮,而腺泡细胞几乎不表达。EphA2在正常涎腺组织、多形性腺瘤、涎腺癌(包括黏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性癌2组)中的表达依次增高,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EphA2的表达与涎腺癌瘤体大小、TNM分期、复发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EphA2可能影响涎腺肿瘤发生、发展及其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VEGF-C和CD34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中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探讨ACC转移机理。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2例ACC中VEGF-C和CD34表达情况,并计算微血管密度(MVD),采用SPSS软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VEGF-C的表达和MVD与ACC组织类型有关(P=0.000;P=0.001);MVD和VEGF-C表达间无相关性(P=0.165)。结论VEGF-C和MVD可作为ACC分化的指标之一;VEGF-C可能与ACC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在腺样囊性癌(ACC)中表达的相关性及两者与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5例唾液腺腺样囊性癌、13例多形性腺瘤和10例正常唾液腺组织中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与形态。结果VEGF的阳性表达率和MVD计数在正常唾液腺组织、多形性腺瘤、ACC中依次增加,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CC中MVD计数随着VEGF表达的增强而升高(P〈0.05);ACC中VEGF的阳性表达率和MVD计数依次增加.转移组高于非转移组.神经侵犯组高于非侵犯组(JD〈0.05);微血管形态在正常唾液腺组织、多形性腺瘤以窦状扩张型为主,ACC中多表现为芽状和细索状及球状血管丛。结论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形态与ACC的临床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酸敏感离子通道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酸敏感离子通道(acid—sensing ion channels,ASICs)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ACC)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ASICs与ACC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SICs在培养的ACC-2细胞及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采用方差分析,利用OfiginPro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CC-2细胞和腺样囊性癌组织中有ASICs蛋白的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中未见ASIC2a的表达;ASICs蛋白表达量经灰度值分析,正常腮腺组织为0.00012±0.00044,多形性腺瘤组织为0.00023±0.00049,腺样囊性癌组织为0.57±0.0004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腺样囊性癌中ASICs表达增多,可能是腺样囊性癌侵袭转移的组织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Fas FasL系统在腮腺正常组织、多形性腺瘤及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 ,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及图像定量分析技术 ,检测 2 1例正常腮腺、3 5例腮腺多形性腺瘤、3 2例腮腺腺样囊性癌中Fas和FasL的表达 ,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Fas及FasL在腺样囊性癌中呈阴性表达 ,且与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无相关性 ;而在正常腮腺及腮腺多形性腺瘤中均有明显表达 ,但多形性腺瘤中Fas及FasL表达低于正常腮腺 ,其差异具有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Fas FasL系统的表达及介导的凋亡失调与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样囊性癌的发生、转归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舌鳞癌组织、癌旁组织以及正常舌组织中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cell division cycle 42,Cdc4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14—2016年手术切除的舌鳞癌原发灶4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法检测患者的组织标本(舌鳞癌、癌旁组织和正常舌组织)中Cdc42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相应资料进行t检验与秩和检验。结果: Cdc42蛋白在舌鳞癌以及其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0.95%和52.38%,均高于正常舌组织(11.90%),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c42蛋白的表达与舌鳞癌的病理分化程度无关(P>0.05),Cdc42蛋白定位在胞核的阳性分度与舌鳞癌的病理分化程度相关(P<0.05);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关(P>0.05);与颈淋巴结转移及舌鳞癌的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5)。结论: Cdc42蛋白在舌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表达增高,与舌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Leu-7在涎腺腺样囊性癌(ACC)的表达情况,探讨Leu-7与ACC嗜神经侵袭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28 例ACC,3例正常腮腺,3例正常颌下腺,3例正常舌下腺,5例肌上皮瘤及5例涎腺腺泡细胞癌标本组织切片中的Leu-7进行检测.结果 28例ACC中的嗜神经侵袭率为85.6%(24/28),Leu-7阳性率为96.4%(27/28), Leu-7的表达在正常大涎腺的导管细胞及其周围肌上皮细胞为阳性,在肌上皮瘤的阳性率为80.0%(4/5),而在腺泡细胞癌内均为阴性.结论腺样囊性癌中肿瘤性肌上皮细胞发生雪旺细胞分化进而侵袭神经可能是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的病理组织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在腮腺癌中的表达状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89例腮腺癌(腺泡细胞癌40例,恶性混合瘤26例,腺样囊性癌23例)组织中PPAR-γ的表达状况,以肿瘤周围正常腮腺组织作为对照进行研究。结果正常粘膜、腮腺癌标本中PPAR-γ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52%(77/89)、20.22%(18/89),与正常腮腺组织比较,腮腺癌组PPAR-γ表达率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PPAR-γ低表达与组织学类型无相关性(P〉0.05);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和临床病理分期密切相关(P〈0.05)。结论PPAR-γ在腮腺癌中的表达低于正常腮腺组织,腮腺癌组织中PPARγ的异常表达提示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唾液腺肿瘤组织中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的表达和定位,探讨其与唾液腺肿瘤侵袭性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例唾液腺正常组织、28例多形性腺瘤(PA)、25例黏液表皮样癌(MC)、33例腺样囊性癌(ACC)中EMMPRIN的表达和定位。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多个样本率间的χ2检验或确切概率分析。结果:EMMPRIN在正常唾液腺组织、多形性腺瘤、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1.11%、53.71%、84.00%和90.91%(P<0.05)。在正常唾液腺组织的表达主要见于导管上皮细胞的细胞膜;EMMPRIN蛋白在多形性腺瘤、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的表达见于肿瘤细胞的胞膜或胞质。腺样囊性癌嗜神经现象组中,EMMPRIN表达的阳性率高于无嗜神经现象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MMPRIN的表达与唾液腺肿瘤侵袭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86例不同亚型的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病理切片、20例正常腮腺组织切片及ACC-2细胞爬片进行EGFR的检测;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ACC-2细胞中EGFR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EGFR呈过度表达,其阳性率要明显高于正常腮腺组织(P<0.05);EGFR的表达在腺样囊性癌的恶性程度相关(P<0.05);ACC-2细胞中也检测到了EGFR的过度表达。结论:EGFR表达与腺样囊性癌恶性度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期因子(MK)、微血管密度(MVD)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以及两者之间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60例SACC组织及26例正常涎腺组织中MK、MVD的表达状况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MK在SACC组织中高表达,阳性表达率为70.0%(42/60),正常组织中未见MK表达,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CC中MVD计数为38.73±8.96,正常涎腺组织中MVD计数为11.15±3.33,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K、MVD的表达与年龄、性别、分型无关(P>0.05);与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0.05)。MK和MVD在SACC中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r=0.560,P<0.05)。结论MK蛋白的表达、MVD计数的增加与SACC的发生有关,可能是SACC早期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Maspin inhibits cell motility,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Loss or reduction in maspin expression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tumoral progression. METHODS: The presence of maspin was studied immunohistochemically in salivary gland tumours presenting cells with myoepithelial differentiation in their composition, and in normal salivary gland. RESULTS: Pleomorphic adenoma (PA) presented high expression of maspin, except in the spindle cells and occasional luminal cells. Epithelial-myoepithelial carcinoma and tubular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ACC) showed intense expression in all cells. Cribriform ACC evidenced only few positive cells of the luminal type, while solid subtype showed rare positive cells. Normal salivary gland tissue has shown low levels of maspin positivity. CONCLUSIONS: Maspin has small participation in normal salivary gland, is increased in PA, and decreases as the histological malignancy raises. Hence, in salivary gland, its expression is not exclusive of myoepithelial cells; thus, it should not be used as a marker for this cell. Nevertheless, we believe it is an important marker of biological behaviour in these tumou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