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比较前交叉韧带保残重建与非保残重建、保留残端重建与保留残根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3月至2017年12月采用自体腘绳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204例,根据前交叉韧带重建方式不同分为保留残端重建组(A组)、保留残根重建组(B组)和清理残端残根的非保残重建组(C组)。A组76例,男37例,女39例,年龄16~43(28.80±5.41)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11(3.68±1.04)周,采用保留残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B组64例,男39例,女25例,年龄18~41(28.42±5.60)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10(3.36±1.68)周,采用保留残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C组64例,男37例,女27例,年龄18~43(29.10±6.11)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11(3.54±1.46)周,采用清理残端残根的非保残重建术。术前、术后24个月采用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观察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术前及术后6、12、24个月采用Lysholm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术后伤口Ⅰ期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及关节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获随访,A组随访24.00~45.96(35.52±14.40)个月,B组27.96~48.00(37.56±10.68)个月,C组24.00~66.00(37.08±13.44)个月,3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A组Lysholm评分(82.52±5.24)分,IKDC评分(79.92±3.44)分,高于B组的(80.74±3.14)分和(78.21±4.63)分,且高于C组的(79.22±3.63)分和(76.63±3.80)分(P<0.05);术后12个月,A组Lysholm评分(89.84±5.13)分,IKDC评分(87.90±3.93)分,高于B组的(85.74±6.04)分和(83.62±5.64),且高于C组的(82.83±3.43)分和(79.21±4.04)分(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保残重建术与非保残重建术相比保留了前交叉韧带残端组织,有利于促进肌腱移植物愈合和重塑,加速关节功能恢复。保残重建术中妥善固定残端组织,恢复其张力,是影响术后疗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周鹏  邵宏斌  杨勤旭  陈锋锋  李慎松 《骨科》2018,9(4):290-295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使用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肌腱(ST/G肌腱)和LARS人工韧带重建治疗军事训练所致的膝关节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损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5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47例PCL损伤病例的临床资料,将采用自体ST/G肌腱重建PCL的23例病人纳入ST/G肌腱组,采用LARS人工韧带重建PCL的24例纳入LARS韧带组。采用患肢屈伸活动度(ROM)、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采用KT-2000试验评估PCL的松弛程度。结果 ST/G肌腱组术后6个月的IKDC评分、Lysholm评分分别为(78.4±7.5)分、(77.5±5.8)分,均低于LARS韧带组的(83.0±6.9)分、(88.3±5.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术后1年的IKDC评分、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ARS韧带组KT-2000试验结果:健侧、患侧在15、20、25磅外力作用时,胫骨后移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ST/G肌腱组在25磅外力作用时,胫骨后移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 与ST/G肌腱相比,采用LARS人工韧带重建PCL能尽早恢复膝关节的功能,更适合高强度训练导致的军事训练伤或运动损伤。  相似文献   

3.
黄晖  王玮  莫洪耀 《骨科》2018,9(6):429-433
目的 对比早期或晚期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在我院进行关节镜下单束自体腘绳肌腱重建手术治疗ACL的34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伤后2周内进行重建手术治疗的17例纳入早期重建组,伤后2~6个月内进行重建治疗的17例纳入晚期重建组,对比两组病人的术后疼痛消除时间、肿胀消除时间和关节恢复正常活动的时间等一般临床指标,收集并比较其术前和术后18个月的Lysholm评分、术前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 IKDC)膝关节评分。结果 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早期重建组的术后疼痛消除时间、肿胀消除时间和关节恢复正常活动时间分别为(34.06±3.27) d、(13.71±2.36) d和(50.18±4.65) d,均显著高于晚期重建组的[(25.29±3.96) d、(9.29±2.91) d和(33.41±3.48)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033,t=4.850,t=1.892,P均<0.001);术后18个月,早期重建组的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分别为(89.00±5.83)分、(90.06±5.03)分,与晚期重建组的(90.94±5.55)分、(91.47±4.23)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两组病人Lysholm量表各单项评分之间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早期或晚期关节镜下单束自体腘绳肌腱重建手术治疗膝关节ACL损伤的近期临床疗效相近,但晚期重建治疗病人的术后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研究LARS韧带和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7月~2011年2月对54例ACL损伤分别行关节镜下LARS韧带和自体腘绳肌腱重建ACL,腘绳肌腱组31例,LARS韧带组23例,分别对其术前术后行Lysholm、Tegner、IKDC评分,并选取最近一次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LARS韧带组的膝关节Lysholm、Tegner、IKDC评分略高于腘绳肌腱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RS韧带和自体腘绳肌腱重建ACL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功能,LARS韧带组和自体韧带组有相似的早期疗效,且恢复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改良经胫骨隧道(modified transtibial,MTT)技术与经前内侧入路(anteromedial portal,AM)技术进行单束前交叉韧带重建的骨隧道定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进行单束前交叉韧带重建的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9例采用MTT技术重建(MTT组),男25例,女14例,年龄(37.0±2.3)岁;39例采用AM技术重建(AM组),男27例,女12例,年龄(37.5±2.2)岁。术后1周内行膝关节CT平扫,运用Mimics软件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股骨隧道中心点的相对位置百分比(Fx、Fy),胫骨冠状面骨隧道中心点的相对位置百分比(Tx1),胫骨矢状面骨隧道中心点的相对位置百分比(Ty1)及胫骨轴面骨隧道中心点的相对位置百分比(Tx2、Ty2)。结果:78例患者均成功重建骨隧道,MTT组患者的Fx、Fy分别为(25.2±2.1)%、(34.9±3.0)%;Tx1、Ty1分别为(45.5±3.3)%、(44.7±3.0)%;Tx2、Ty2分别为(47.0±3.0)%、(39.9±4.2)%。AM组患者的Fx、Fy分别为(26.0±2.0)%、(36.1±3.9)%;Tx1、Ty1分别为(46.5±3.1)%、(45.6±3.1)%;Tx2、Ty2分别为(47.4±2.5)%、(39.6±3.9)%。两组骨隧道中心点的相对位置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解剖重建。结论:采用改良经胫骨隧道技术和经前内侧入路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均可实现解剖重建,骨隧道位置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关节镜双后内入路与切开手术治疗急性单纯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52例急性单纯性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关节镜组27例患者行关节镜双后内入路手术治疗,其中男16例,女11例,年龄19~52(34.9±9.2)岁;切开复位组25例患者行膝关节后内侧切口手术治疗,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18~54(33.7±8.4)岁。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愈合情况、并发症以及术后12个月Lysholm、IKDC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血管、神经损伤。5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24(15.0±1.7)个月。关节镜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大于切开复位组(P<0.05);关节镜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小于切开复位组(P<0.05);关节镜组和切开复位组术后12个月Lysholm评分分别为(95.9±1.7)分和(86.4±1.2)分,均较术前的(49.1±2.3)分和(48.9±1.1)分显著提高(P<0.05);关节镜组和切开复位组术后12个月IKDC总分分别为(96.9±1.5)分和(87.1±1.4)分,均较术前的(47.6±4.1)分和(48.1±3.9)分显著提高(P<0.05);关节镜组术后12个月膝关节Lysholm、IKDC评分均高于切开复位组(P<0.05)。结论:关节镜双后内入路治疗急性单纯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早期效果满意,疗效优于传统开放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一期应用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联合LARS人工韧带重建后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02—2010-06对14例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断裂及严重膝关节脱位患者在关节镜下一期采用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联合LARS人工韧带重建后交叉韧带,同时处理合并的侧副韧带及半月板损伤。末次随访时采用膝关节Lysholm评分、IKDC评分评定疗效。结果术后14例均获随访23~36个月,平均29.5个月。均无膝关节肿痛症状、感染、伸膝障碍发生。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屈曲达120°~130°;膝关节IKDC评分:A类11例(78.6%),B类2例(14.3%),C类1例(7.1%);膝关节Lysholm评分(89.2±4.6)分,较术前(54.7±5.3)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56,P=8.91E-14)。结论关节镜下一期应用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联合LARS人工韧带重建后交叉韧带治疗膝关节多韧带损伤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 基于已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对关节镜下采用自体腘绳肌腱单束或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整体疗效比较进行Meta分析。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Springerlink数据库,收集自体腘绳肌键单束对比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RCTs,检索时间及语种不限。两名研究人员按照指定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提取有关数据资料,并采用Cochrane Collaboration工具表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两种重建方式术后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 IKDC)主观评分和客观评分、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Lysholm膝关节评分、Tegner膝关节评分、KT-1000或KT-2000关节活动度测量仪测量的数值,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纳入19篇RCTs,共1 190例研究对象,其中单束重建组580例,双束重建组610例。两组间在IKDC主观评分[MD=-0.90,95% CI(-3.07,1.27),P=0.42]、IKDC客观评分[RR=0.98,95% CI(0.94,1.02),P=0.38]、Lachman试验结果[RR=0.81,95% CI(0.63,1.05),P=0.11]、Lysholm膝关节评分[MD=0.40,95% CI(-1.24,2.05),P=0.63]、Tegner膝关节评分[MD=-0.08,95% CI(-0.47,0.33),P=0.74]、KT-1000或KT-2000测量值[MD=0.30,95% CI(-0.05,0.64),P=0.09]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轴移试验结果在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R=0.85,95% CI(0.74,0.97),P=0.02]。结论 对于膝关节功能恢复和前直向稳定性,用自体腘绳肌腱单束或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结果无明显差异;而对于恢复膝关节旋转稳定性,双束重建技术优于单束重建。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股骨侧袢钢板固定和界面螺钉由股骨侧进钉固定前交叉韧带股骨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至2021年9月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65例,按其股骨侧固定方式不同分为袢钢板组和界面钉组。袢钢板组(袢钢板固定)35例,男27例,女8例,年龄18~50(35.00±7.60)岁。界面钉组(界面钉固定)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18~50(32.00±8.50)岁。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术后1、3、6 d的C反应蛋白及术后18个月Lysholm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和CT测量的股骨隧道直径扩大值。结果:所有患者成功接受手术,并获得随访,时间18~36(25.16±4.50)个月。所有患者前抽屉试验和Lachman试验均转为阴性。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袢钢板组手术时间(74.00±6.84) min与界面钉组(91.67±6.34) 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 d袢钢板组C反应蛋白分别为(40.00±10.10)、(20.00±8.23) mg·L-1,界面钉组分别为(60.00±8.93)、(30±8.66) mg·L-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d两组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Lysholm评分、IKD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袢钢板组CT冠状位和矢状位股骨隧道直径扩大值分别为(2.75±0.19) mm、(1.55±0.25) mm,界面钉组分别为(2.81±0.22) mm、(1.61±0.20) 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界面螺钉由关节外向内中央挤压固定肌腱,虽然手术步骤较为繁琐、手术时间略长,早期术后炎症反应略重,但骨隧道扩大却明显小于袢钢板悬吊固定,同时术后无金属异物残留,且临床效果与袢钢板悬吊固定无差异,仍然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LARS人工韧带在前交叉韧带重建中的作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 探讨LARS人工韧带在前交叉韧带损伤移植重建中的应用。方法 以2004年8月至2006年1月间因前交叉韧带损伤行LARS人工韧带重建手术的18例患者为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随访6~24个月,平均13个月,所有患者膝不稳症状消失,前抽屉试验阴性,关节功能良好。平均伸屈度0°~(130±10.2341)°。根据Lysholm膝关节评分法,平均积分由术前的(45.2±1.2315)分提高到术后的(85.5±2.3317)分,二者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用LARS人工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早期恢复效果满意,特别适合于运动员的前交叉韧带损伤。  相似文献   

1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2):1108-1112
[目的]基于国内现有临床证据比较自体腘绳肌腱与LARS人工韧带在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维普期刊网,检索时间截至到2016年8月。应用5.3版Rev Man软件和Stata1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主要评价指标为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Lysholm评分;次要评价指标包括主观IKDC评分,Tegner活动评分以及并发症。[结果]分析结果显示在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Lysholm评分和主观IKDC评分方面,LARS人工韧带组均要优于自体腘绳肌腱组;Tegner活动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治疗方法均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本分析结果表明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中期,LARS人工韧带组在膝关节症状、功能和稳定性方面明显优于自体腘绳肌腱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采用自体肌腱重建膝关节交叉韧带术中获取肌腱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腘窝后内侧附加小切口腘绳肌腱切取法取腘绳肌腱于关节镜下重建膝关节交叉韧带20例。结果肌腱切取长度平均(28±1.21)cm,20例均获随访8~40周,无韧带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自体腘绳肌腱可用于膝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且腘窝后内侧附加小切口腘绳肌腱切取法简单,易于掌握。  相似文献   

13.
邱俊钦  林任  林伟  黄显贵  熊国胜 《中国骨伤》2015,28(12):1095-109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Ⅰ期异体肌腱重建并结合关节外微创技术治疗膝关节脱位合并多发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共收治48例膝关节脱位患者,排除腘血管损伤,采用关节镜下Ⅰ期重建前后交叉韧带,并结合关节外微创技术修复膝关节韧带损伤。男38例,女10例;年龄20~59岁,平均35.6岁;左膝22例,右膝26例;伤后至手术时间2 d~2周。前交叉韧带(ACL)、后交叉韧带(PCL)、内侧副韧带(MCL)及后外侧复合体(PLC)损伤2例,ACL、PCL及MCL损伤36例,ACL、PCL及PLC损伤10例。合并腓总神经损伤4例。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Lysholm 评分以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8.2±6.3)个月,患者关节活动度和稳定性明显改善,Lysholm评分由术前40.3±4.1提高为随访时87. 0±6.4.结论:关节镜下应用同种异体肌腱Ⅰ期重建膝关节脱位并多韧带损伤,能较好地恢复关节稳定性,保留关节功能。术前训练指导及术后个体化康复是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4):2278-2282
[目的]介绍LARS中空韧带复合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8月~2019年1月,本院手术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平均年龄(34.30±3.80)岁。切取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折成四股编织缝合,再将其置入中空LARS人工韧带内编织缝合,制备直径8~9 mm的移植物,解剖位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采用VAS评分、Lachman试验、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18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4.20±1.90)个月。术后VAS评分、膝关节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临床结果评定优16例,良2例。[结论] LARS中空韧带联合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可快速恢复膝关节稳定性与功能,能较快地使患者重返生活及运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全内保残技术的疗效和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56例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病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全内重建组和标准胫骨隧道组,全内重建组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20~48(35.6±6.7)岁;标准胫骨隧道组35例,男26例,女9例,年龄22~51(33.7±9.6)岁。术前查体Lachman试验阳性,磁共振均提示前交叉韧带断裂。比较两组手术时间、编织后移植肌腱的长度及直径,术后1、2年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和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4~30(26.9±3.4)个月。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末次随访时未出现失效或关节感染病例。两组手术时间、韧带直径、韧带长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1、2年IKDC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2年IKDC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结论: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采用保残全内技术和标准化重建技术都能获得相似的术后功能及膝关节稳定性,但是相比于标准化重建方式,保残全内组只取半腱肌,保留股薄肌,更大地保留胫骨侧骨量。  相似文献   

16.
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及4股半腱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LARS人工韧带和自体4股半腱肌肌腱关节镜下重建膝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膝ACL断裂患者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术,根据重建材料的来源分为LARS人工韧带组(13例)和自体4股半腱肌肌腱组(15例)。采用ACL解剖等长重建技术建立胫骨、股骨骨道。并对两组的关节稳定性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术后膝关节稳定性LARS人工韧带组优于4股半腱肌肌腱组(P〈0.05)。移植后两组Lyshr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较移植前提高(P〈0.05)。术后6个月LARS人工韧带组Lysholm评分(90.4分±5.3分)高于4股半腱肌肌腱组(81.2分±4.7分)(P〈0.05)。结论在关节镜下重建ACL术中,LARS人工韧带可作为自体材料的良好替代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选择性后交叉韧带(PCL)部分重建治疗PCL部分损伤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 自2001年1月~2005年6月对21例单纯PCL部分韧带损伤患者行关节镜下PCL部分重建,其中前外侧束损伤13例,后内侧束损伤8例。11例采用自体骨-髌腱-骨重建,10例采用同种异体骨-髌腱-骨重建。对患者手术前后进行后抽屉试验、后向Lachman试验、KT-1000试验及Lysholm评分。结果 21例患者术后获6个月~5年(平均32.4个月)随访。后向Lachman试验:术前13例阳性患者术后12例阴性,1例阳性;后抽屉试验:术前8例阳性患者术后均为阴性;KT-1000(70°)试验:术前平均(7.3±2.5)mm,术后平均(1.8±0.6)mm。Lysholm评分:术前平均(68.2±6、4)分,术后平均(90.6±4.3)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级:术前D级16例,C级5例;术后A级9例,B级11例,C级1例,总优良率95.2%。结论 PCL部分韧带束损伤后行部分韧带重建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后交叉韧带、外侧副韧带同时损伤后,应用LARS人工韧带关节镜下重建后交叉韧带并同时有限切开重建外侧副韧带的手术方法。方法8例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重建后交叉韧带同时有限切开LARS人工韧带重建外侧副韧带。术后随访6~29个月,采用国际膝关节委员会韧带标准评价表(IKDC)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表评估患膝功能。结果术后无膝关节感染发生,无伸膝受限,屈膝活动度115~125°,术后随访时IKDC评分:8例均为A类,患者术前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平均为60分以下,终末随访时为平均91·5分。结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外侧副韧带同时损伤,较为少见,采用自体或异体移植物等方法重建创伤大,移植物来源有限,术后并发症多,膝关节术后不能达到即时稳定,易导致术后再次发生膝关节不稳。而应用LARS人工韧带关节镜下重建后交叉韧带,同时重建外侧副韧带,术后膝关节可获得即时稳定,利于膝关节早期活动,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金文铭  向杜磊  沈阳  赵根  李涵  李宝  郑佳  刘欣伟 《骨科》2022,13(3):218-221,228
目的 探讨保残双束重建技术治疗军事训练致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18例膝关节PCL损伤军人病例的临床资料,在膝关节镜下应用自体半腱肌腱、股薄肌腱联合腓骨长肌腱前半部分双束双隧道保残重建PCL。其中,男14例,年龄为(28.5±5.2)岁(18~40岁);女4例,年龄为(21.5±4.5)岁(15~34岁)。PCL损伤均由于军事训练导致,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为(61.37±8.49)分,改良Lysholm膝关节评分为(62.20±5.67分);膝关节活动度为95.83°±8.15°。结果 手术时间为(90.7±5.7)min(80~120 min)。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0±1.0)个月。末次随访时,后抽屉试验阳性1例,反Lachman试验阳性1例。术后IKDC评分为(84.67±3.67)分,改良Lysholm评分为(90.37±4.49),均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膝关节活动度为83.5°±8.7°,末次随访时为115.3°±11.4°,术后末次随访的临床数据与术前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MRI、三维CT复查示重建PCL形态及位置满意。结论 应用保残双束重建技术治疗军事训练致PCL损伤,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Hybrid手术保留颈后纵韧带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 对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采用Hybrid术式治疗的颈椎病13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2例,女86例;年龄36~58岁,平均45.3岁;病程 3~16 个月.神经根型22例,脊髓型68例,混合型48例.所有患者Ⅰ期行Hybrid手术治疗,前路减压时均保留颈后纵韧带.通过JOA评分、影像学检查(手术前后置换节段活动度、颈椎整体活动度、脊髓矢状径)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60~125 min,平均90.6 min;术中出血量10~60 ml,平均30.1 ml.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 22.2个月.病变节段减压充分,术中保留的颈后纵韧带均无明显肥厚、增生及钙化等异常,假体位置及切口愈合良好,无不良并发症发生.术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上肢根性症状全部缓解,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肌力和感觉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JOA评分由术前的 (8.62±1.22)分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14.26±1.47) 分(P<0.05).人工椎间盘稳定,置换节段和颈椎整体活动度分别为(14.2±5.6)°和(33.8±10.3)°,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脊髓矢状径由术前的(5.2±1.3) mm增加到术后的(8.8±0.5) mm(P<0.05).结论: 对颈椎后纵韧带无明显病变的患者,颈椎前路Hybrid术中保留后纵韧带可获得充分的减压,手术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