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感发热属中医外感热病的范畴,《素问.热论》指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难经.五十八难》指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故后世把外感热病分为"伤寒"及"温病"两大体系。  相似文献   

2.
温病识要     
一、辨名素问热病论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云:“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此所谓热病皆伤寒之类,则明非一病,言凡属热病皆由伤寒而致,不同时季之热病,皆由伤于寒而成,此伤寒非病名也。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此所说伤寒有五之伤寒,亦为病之原因,而非一个疾病名词。其有五中  相似文献   

3.
《素问·热论》对热病的成因、症侯分类、发病规律、治疗大法、预后、禁忌及"两感"等作了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它首先认为伤于寒邪是热病的病因,即所谓"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对热病的症侯表现及发病规律,明确地提出了"六经形证",如伤寒一日,太阳受之,"头项痛,腰脊强";……六日,厥阴受之."烦满而囊缩".其治疗,《热论》提出汗下两法:"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至于其预后,《热论》认为"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二千多年前的《内经》,对于外感热病能作如此较系统的论述,是难能可贵的.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其对于热病的认识,还是比较粗糙,如《热论》只论其热,不论其寒;多述其实,少述其虚;偏重于一般的  相似文献   

4.
(一)对素问热(?)热病的认识素问热论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又说:“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可以推知“热病”是属于急性发热的病证。关于热病(以及温病)等与伤寒之间的关系,在伤寒论中提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从这里不难看出,“热病”这个概念是被包括在广义的“伤寒”概念之中。如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前者所谓“伤寒”是广义的伤寒,后者与热病(温病)并列的“伤寒”,是狭义的伤寒。广义的伤寒包括多种热性病,狭义的伤寒则指一般触冒风寒邪气而言。根据同理推论,伤寒(狭义的)是古人根据病因而定  相似文献   

5.
<正> 《内经》对针灸失误早有论述,笔者就有关篇章分述于下,以飧同道。论针刺失误刺伤体内脏器胸、腹及背部针刺时,若进针较深,则极易刺中脏器而造成伤亡事故,《素问·诊要经终论》:“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中心者,环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鬲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素问·刺  相似文献   

6.
温病又叫热病或温热病,它与伤寒在《内经》时代系指同一类疾病。如《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也就是说,热病是指病证而言,伤寒是指病因而言。《素问·生气通天论》又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热论》也说:“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可见温病和暑病都是伤寒的一种,只不过是发病时间不同罢了。其后《难经》写  相似文献   

7.
(一) 祖国医学对于热性病症的认识很早,如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古代对急性发热病症统称之为“伤寒”(广义的);从病因、症状的分类,又有各种热性病的病名,如温病和伤寒(狭义的)等等。病名是一个概念性的名词,中医病名更具有概括的意义。“温病”虽然在难经中属于广义伤寒下的一种病症,但从历代温病学说的发展来看,同样地,它也是包含很多种热性病的总称,如吴鞠通温病条辨中就载  相似文献   

8.
在外感热病中,凡正气亏损而高热不退者,其病机多为正虚邪恋.即正气愈虚、邪热愈炽,治之愈难.此时正虚常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倘不顾正气,一味攻邪,非但徒劳,反伤正气,加重病情.补虚法是中医治疗高热、的一种有效方法.正虚有气虚、阴虚及气阴两虚之分,宜细加分辨.同时尚应注意此类高热虽以正虚为主,但究系外因所致,与内伤发热有本质区别,故在扶正的同时,应根据邪热的不同性质,辅以透热、除蒸、清气、凉血之品,切记蛮补留邪. 1 阴液亏耗 滋阴透热 耗伤阴液是热病的重要特点之一,高热日久每伴有口干渴、五心颊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等阴液亏损的见证.此时当重视阴液的固护,古人曾明确指出"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相似文献   

9.
一、伤寒为热病之总名温热病古代属于伤寒,伤寒一词即人为寒所伤。《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同书《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说“凡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同书《水热穴论》说“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据上所述很明白说明人伤于寒就会发热而为热病。并说明有当时发的,有过时发的,从发的时间不同而名称不同,但是它的原因总是寒。古代当时的认识,寒是病原,可以潜伏于人身至春夏发病。此后医家多宗上说,以分伤寒温病。《难经·58难》提出了“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相似文献   

10.
一总纲1.伤寒的定义:是根据内经:「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而确定,系包括一切外感热病而言,在伤寒论仲景自序中云:「余宗族素多,向逾三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可知此病流行之广,为害之烈,在历史上,足以证明其为传染病。  相似文献   

11.
略论祖国医学的体质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的体质学说贯穿在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学等各个方面,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几千年来,有效地指导中医临床实践。体质学说在发病学上的意义祖国医学对人们体质的差异性早有认识,如《灵枢·论痛篇》说:“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肠胃之厚薄坚脆亦不等。”“医宗金鉴”也说:“推其形藏原非一,谓推原其人形之厚薄,藏之虚实  相似文献   

12.
浅析中医外感热病中伤寒与温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伤寒与温病的区别 伤寒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此即《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狭义的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难经》日“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这就明确指出了广义与狭义伤寒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律英华  刘维 《河南中医》2019,39(7):977-980
《伤寒论》系统论述了初病即可兼见或纯见他经证候的不同发病方式,并将其归结于体质因素所致。体质不仅影响着发病方式,也影响了六经病的寒热虚实属性,即邪气或病情随体质而发生变化。《伤寒论》既重视外感邪气引起疾病发展变化的共性规律,又强调体质因素造成疾病传变的个性化特点;根据患者体质的不同,误治后出现的病情变化也不尽相同;体质壮实者虽经误治,阴阳受损而未衰,仍可阴阳自和而愈;不同的体质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仲景用药十分注意遵循"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的原则;体质较强的病人自和能力强,预后较好,若患者体质较差,则自和能力弱,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4.
一、初创热病理论的《素问·热论》《素问·热论》认为,“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此处“伤寒”,指广义的伤寒,包括不同季节发生的温病和暑病,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认为热病之形成是因为“人之伤于寒”。寒性收引,人体感寒则腠理闭固,阳气不得散发,“则为病热”。然四时之邪侵及人体,皆可导致病热,故此  相似文献   

15.
在外感热病中,同清泻实热法一样,补虚法也是中医治疗高热,特别是长期高热的一种有效的方法。笔者认为持续较长时间的高热,必耗伤气血津液,致正气亏损,尤以病中饮食不佳者为著。在热病中,凡正气亏损而高热不退者,其病机多为正虚邪恋,即正气愈虚,邪热愈炽,治之愈难。此时正虚常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倘不顾正气,一味攻邪,非但徒劳,反伤正气,加重病情,此即前人所谓“有热莫攻热”之义。此时当针对具体证情,以扶正为主的方法,改善和提高机  相似文献   

16.
4.膈间支饮原文: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黎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已汤去石膏加获苓芒硝汤主之。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部份     
《伤寒论》中伤寒二字的涵义是什么? 《伤寒论》中的伤寒二字,作为病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伤寒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所引起的急性热病,即一切外感疾病的统称。如《素问·热论》中记载:“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云“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难经·五十八难》也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所谓“伤寒之类也”和“伤寒有五”  相似文献   

18.
支气管扩张是临床常见病、慢性病,也是难治症之一。其发病多因幼年外邪袭肺或久咳肺伤,痰瘀郁滞,伤及肺络,留有夙根,遇感引触,或嗜食辛辣厚味化热薰肺,或痰热内郁化火伤络,诱使本病反复发作加重;本病日久,迁延不愈,耗气伤阴,气阴不足。是故本病之因乃肺之气阴虚损为本,痰热瘀阻为标,临证以辨痰为要,虚实夹杂者,治从肺脾,火热伤络咯血者,治以清热泻火,滋阴润肺,凉血止血。  相似文献   

19.
《素问·评热病论篇》劳风病治法有"以救俯仰,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俯仰"一词历代注解不一,主要有二种:一是指呼吸困难,如《医学读书记》:"肺主气而司呼吸.风热在肺,其液必结,其气必壅,是以俯仰皆不顺利,故曰当救俯仰也".二是指项背强  相似文献   

20.
1初创热病理论的《素问·热论篇》《素问·热论篇》认为,“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此处“伤寒”,指广义的伤寒,包括不同季节发生的温病和暑病,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认为热病之形成是因为“人之伤于寒”。寒性收引,人体感寒则腠理闭固,阳气不得散发,“则为病热”。然四时之邪侵及人体,皆可导致病热,故此“伤于寒”之“寒”,可概括为各种外邪。热病之辨证,《热论》中首创六经分证法:太阳受病,“头项痛,腰脊强”;阳明受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少阳受病,“胸胁痛而耳聋”;太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