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单眼低度近视患儿佩戴角膜塑形镜及框架眼镜对近视发展的影响,为科学矫正和规范治疗近视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  选取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中小学近视单眼患者120例,近视侧眼屈光度为(-1.00~-2.50)D,对侧眼屈光度为(-0.50~0.50)D。依据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试验组(单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和对照组(配戴框架眼镜),每组60例。采取前瞻性研究方法,于戴镜前、戴镜后6个月、戴镜后12个月及停戴1个月后测量患者的眼轴长度(AL)且戴镜前与停戴后1个月还需测量患者的等效球镜度(SE),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线AL及S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配戴12个月后,试验组戴镜眼AL[(24.91±0.11)mm]较对照组[(25.02±0.09)mm]短,对侧眼AL[(24.58±0.24)mm]较对照组[(24.20±0.13)mm]长。停戴塑形镜1月后,试验组戴镜眼SE[(-2.22±0.78)D]较对照组[(-2.64±0.21)D]高,对侧眼SE[(-0.96±0.84)D]较对照组[(-0.37±0.54)D]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02,-4.58,P值均 < 0.05)。  结论  与佩戴框架镜相比,配戴角膜塑形镜可有效抑制单眼近视患儿患眼AL延长、控制患眼近视进展,促进对侧健眼眼轴延长及屈光度增加,降低屈光参差值,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双眼视轴发育不平衡的问题,促进双眼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矫治青少年轻中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眼科门诊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2~18岁轻中度近视患者160例320眼,随机分组,观察组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照组戴单焦点框架眼镜,分别在配戴后2年,观察两组屈光度数、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变化。结果在戴镜2年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屈光度数、角膜曲率及眼轴的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近视矫治效果显著。结论角膜塑形镜具有快速、安全、可逆的特点,长期配戴可有效控制和延缓青少年近视的发展,是矫治青少年近视的安全有效的临床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角膜塑形术矫正青少年近视的远期疗效,评估其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对配戴角膜塑形镜的40例青少年近视患者进行了3年临床观察。结果40例近视患者中38例患者77眼裸眼视力显著提高,屈光度的降低在1.25~4.25D之间。近视度数在戴后1~3个月下降最为明显;1年后13.79%患者的主觉残余近视度数出现上升趋势,3年后89.66%出现残余近视度数上升。结论角膜塑形镜矫正中、低度近视有明显效果,但仍不能完全控制近视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性屈光参差对患者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方法:临床纳入44例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配戴角膜塑形镜治疗,观察角膜塑形镜治疗前后患者双眼视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配戴后患者UCVA以及屈光参差度明显优于配戴前,P0.05;而BCVA无差异,P0.05。配戴后患者视融合功能和远立体视均优于配戴前,P0.05;而同时视功能无差异,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不仅可有效矫正屈光参差,还能有效提高患者裸眼视力,改善视功能,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环曲面和球面角膜塑形镜停戴后角膜曲率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眼科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近视患者70例,按照角膜塑形镜设计方式分组,环曲面与球面角膜塑形镜各35例,比较两组戴镜后裸眼视力、角膜点染发生率及停戴后角膜曲率变化.结果 戴镜后3个月环曲面组UCVA高于球面组,且两组均明显高于同组戴镜...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多焦软镜和角膜塑形镜的研究, 比较两者控制近视的有效性和临床安全性。  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 选择在甘肃省妇幼保健院配戴硬性角膜塑形镜和多焦软镜的患者各60例(120眼), 两组均在戴镜前, 戴镜后1, 3, 6, 12个月进行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调查; 同时检查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染色评分(CSF)、睑板腺功能评估, 分析戴镜前后眼表功能, 并对两组患者在戴镜6, 12, 18个月后观察眼轴及屈光度数变化, 以评估近视控制效果。  结果  硬镜组BUT在戴镜后2月开始低于软镜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5, P < 0.05)。硬镜组戴镜后1个月开始, BUT短于戴镜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5.83, P < 0.05)。软镜组在戴镜6个月后的BU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8, P>0.05)。CSF和睑板腺功能评估两组在戴镜前后及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时间值分别为1.55, 1.38, 10.15, 1.50, F组间值分别为2.31, 0.02, P值均>0.05)。硬镜组戴镜后18个月, 球镜度数平均增长-0.53 D, 和戴镜前近视度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4, P < 0.05)。软镜组戴镜后18个月, 球镜度数平均增长-0.34 D, 和戴镜前近视度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8, P < 0.05)。硬镜组和软镜组戴镜后18个月, 眼轴的增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73, 2.83, P值均 < 0.05)。  结论  角膜塑形镜和多焦软镜均为控制近视安全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角膜塑形术降低近视度和控制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戴角膜塑形镜的68例(136眼)青少年近视患者作为研究组,55例(110眼)戴框架眼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评价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进展的作用.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裸眼视力较治疗前显著提高(由0.40±0.13升至0.76±0.15),等效球镜和角膜曲率则显著降低[分别由(-3.52±1.25)D降至(-2.63±1.06)D;(43.21±1.28)D降至(42.30±1.25)D],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等效球镜较治疗前显著提高[由(-3.55±1.27)D升至(-4.65±1.29)D],眼轴亦显著延长[由(24.30±0.53)mm升至(25.16±0.55)mm],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期间均无严重角膜感染发生.结论 角膜塑形术可有效降低近视度,减缓眼轴的增长,而且使用方便,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者角膜形态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月收治的60例青少年近视患者进行研究,以序贯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为日戴型,观察组为夜戴型,比较两组患者佩戴前后的角膜形态变化。结果在佩戴角膜塑形镜后,两组患者角膜中央厚度较佩戴前均有明显的变化,均于T2时变薄更为明显,T4时均有所恢复,与佩戴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佩戴角膜塑形镜后,两组患者的角膜曲率较佩戴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降幅度略优于对照组;对照组角膜上皮染色率为31.67%,观察组为4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角膜上皮染色均以1级为主。结论佩戴角膜塑形镜可对青少年近视患者的角膜形态造成潜在的改变风险。  相似文献   

9.
<正>角膜塑形镜(MCT)起源于美国,历经50年的发展,已在全球34个国家得到应用;它是采用一种特殊逆几何形态设计的角膜塑形镜片,其内表面由多个弧段组成。镜片与泪液层分布不均,由此产生的流体力学效应改变角膜几何形态,在睡觉时戴在角膜前部,逐步使角膜弯曲度变平、眼轴缩短,从而有效地阻止近视的发展,被誉为"睡觉就能控制和矫治近视的技术"。睡觉戴睡醒摘有效抑制青少年近视增长角膜塑形镜是根据近视患者的角膜几何形态和屈光度数设计的一种特殊的硬性角膜塑形镜,采用夜间配戴矫正方式,白天取镜后即可获得良好的裸  相似文献   

10.
韩联仪  黄燕  郑德海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6):3371-3372,3374
[目的]观察普通屈光不正和圆锥角膜患者配戴硬性角膜接触镜(RGPCL)1~2年的视力矫正,对比敏感度,及角膜塑形效果。[方法]对66例(126只眼)6~32岁的患者进行验光,计算机辅助角膜地形图,角膜屈率计检查,对比敏感度观察戴框架眼镜和RGPCL矫正视力和视觉质量变化。[结果]总体平均近视球镜度(4.47±3.13)DS,平均柱镜度(3.91±2.39)DC。裸眼视力(0.18±0.18),戴框架镜较正视力(0.895±0.33),RGP矫正视力(1.06±0.24)。戴RGPCL视力明显优于戴框架镜较正视力,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地形图各项值戴RGP-CL前后统计显示,戴RGP后角膜前表面陡峭K值(Ks),平均K值(AveK),角膜散光cyl,锥顶K值,均较戴RGPCL前降低,各项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敏感度全频段RGPCL均比框架镜明显升高。[结论]合理的配戴RGPCL,不仅可以获得较好的矫正视力,提高对比敏感度曲线,改善视觉质量。还可以获得显著的角膜塑形效果,有效控制圆锥角膜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正>一问:角膜塑形镜是什么角膜塑形镜(OK镜)由一种高分子、高透氧的硬性接触镜材料制造而成,采用特殊的逆几何形态设计。孩子在夜间配戴,使角膜中央区域的弧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平,从而改变角膜的几何形态,暂时性降低近视度数。其优势在于夜间配戴,白天摘镜,使孩子在白天获得清晰的裸眼视力,摆脱框架眼镜带来的困扰。同时有效控制近视度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在控制近视发展中的临床研究。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3月-2018年8月收治的72例近视青少年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所选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及研究组患者分别接受框架眼镜及角膜塑形镜矫治,比较两组患者在试戴1 d、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的治疗效果、角膜内皮细胞及眼轴长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试戴3个月、6个月后角膜曲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戴6个月后裸眼视力高于对照组,屈光度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3.89%,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在控制近视发展中效果显著,且并发症少,对角膜内皮细胞影响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分析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实验选取来我院进行就诊的106例(212眼)近视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将53例(106眼)患者给予角膜塑形镜佩戴治疗,另外一组53例(106眼)给予框架眼镜控制。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屈光度等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采用框架眼镜控制,佩戴镜前后屈光度及眼轴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采用角膜塑形镜患者在佩戴前后数据比较不具有可比性,P<0.05。而将两组控制后数据对比,实验组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发现两组患者在角膜曲率及角膜厚度指标比较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裸眼视力、眼轴长度、等效球镜等指标上不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能够有效控制青少年的近视发展,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
<正>夜间佩戴角膜塑形镜是目前公认的、可有效控制近视发展的方法之一。角膜塑形镜是一种非手术性的视力矫正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裸眼视力。此外,角膜塑形镜还可以减缓眼轴的增加,控制近视度数的增长。那么,应该怎么选择合适的角膜塑形镜?下面一起了解相关知识吧。  相似文献   

15.
葛丽花  李延江 《中国校医》2019,33(4):309-310
目的 研究佩戴角膜塑形镜对近视控制的疗效。 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6年8月22日—2017年8月22日于某医院就诊的近视患者96例,根据双盲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佩戴框架眼镜)和观察组(佩戴角膜塑形镜)各48例。将2组近视患者的裸眼视力、近视屈光度、眼轴长度进行比对。 结果 观察组近视患者治疗后的裸眼视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近视屈光度、眼轴长度均比对照组小(P<0.05)。 结论 佩戴角膜塑形镜可对近视加深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角膜塑形镜矫治青少年低中度近视的临床观察。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120例青少年低中度近视患者,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例,实验组患者将采用佩戴角膜塑形镜,对照组患者将采用佩戴单光镜片。在佩戴1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屈光度数、角膜曲率和眼轴长度变化。结果:在临床中经过佩戴1年后的对比发现对照组患者的眼轴长度为(24.92±0.24)mm,实验组患者的眼轴长度为(24.01±0.17)mm,对照组患者的眼轴增长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屈光度DS为(5.12±0.54)D,DC为(1.73±0.38)D,实验组患者的屈光度DS为(3.27±0.52)D,DC为(1.21±0.23)D,对照组患者的屈光度增加要高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角膜曲率均有增加,而对照组患者的角膜曲率无明显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青少年中轻度近视患者进行佩戴单光镜片,患者的屈光度和眼轴长度都有明显的提高,长期佩戴不利于缓解患者的近视。而对青少年中轻度近视患者进行佩戴角膜塑形镜,长期的佩戴能有效的缓解和控制青少年近视的发展,具有安全和可逆的特点,是矫正青少年近视最为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7.
杨立群 《智慧健康》2023,(6):218-223
目的 探讨角膜塑形镜对于青少年近视患者眼轴增长的控制效果及非侵入式泪膜破裂时间(non invasive tear film rupture time,NIBUT)、角膜荧光色素染色(corneal fluorescent pigment staining,CFS)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21年3月-2022年3月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人民医院青少年近视患者56例,根据戴镜选择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采取非周边离焦框架眼镜,研究组采取角膜塑形镜;统计两组矫正视力、干预前后眼轴、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曲率、NIBUT、CFS和其他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干预12个月后研究组裸眼视力高于对照组,等效球镜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12个月后研究组眼轴、角膜曲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12个月后研究组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12个月后研究组NIBUT(av)、NIBUT(f)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12个月后研究组CFS评分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相较于非周边离焦框架镜,角膜塑形镜可明显延缓眼轴增长,且对眼压、角膜内皮无明显影响,经过严格的验配流程和正确掌握佩戴和取镜方法后较少有角膜损伤。即便如此,仍建议要加强观察与监测,尤其在戴镜初期,确保安全有效性。此外,长期戴镜可能缩短NIBUT,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泪膜稳定性,因此在佩戴角膜塑形镜期间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的少年儿童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近视矫治效果的差别.方法 利用检影验光和fareast综合验光仪进行配前裸眼视力、屈光度数检查,与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治后裸眼视力进行比较.结果 显示近视程度越轻,角膜塑形镜矫治近视的效果越理想.结论 使用角膜塑形镜对控制少年儿童轻、中度近视发展有明显效果,但对高度近视的矫治效果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术治疗近视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近视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组。对照组给予单焦框架眼镜治疗,研究组行角膜塑形术治疗。比较两组视力改善时间;治疗前、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患者屈光度、眼轴长度、视力;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视力改善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研究组患者屈光度、眼轴长度、视力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相近,P>0.05。结论:近视患者行角膜塑形术疗效理想,可有效改善视力,且无明显并发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0.
《家庭健康》2012,(5):42-43
根据有关报道:角膜塑形镜起源于美国,历经了50年的发展,己在全球34个国家得到应用。它是采用一种特殊逆几何形态设计的角膜塑形镜片,其内表面由哆个弧段组成。镜片与泪液层分布不均,由此产生的流体力学效应改变角膜几何形态,在睡觉时戴上,逐步使角膜弯曲度变平、眼轴缩短,从而有效地阻止了近视的发展,被誉为“睡觉就能控制和矫治近视的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