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赵平  吴晓玲 《中国妇幼保健》2023,(15):2763-2766
目的 探讨复合乳酸菌胶囊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散对腹泻患儿肠道微生态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月在台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腹泻患儿156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78例。对照组给予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复合乳酸菌胶囊治疗。于患儿治疗前、治疗3 d后、7 d后检测患儿肠道菌群数(肠球菌、肠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黏膜功能相关指标[内毒素(ET)、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统计临床症状、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3 d后、7 d后两组患儿肠球菌、肠杆菌数量均少于治疗前,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多于治疗前,肠黏膜功能相关指标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3 d后、7 d后,研究组肠球菌、肠杆菌数量少于对照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肠黏膜功能相关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6.5%高于对照组的85.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临床症状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对急性感染性腹泻患儿血清炎性因子、肠黏膜屏障功能、肠道菌群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94例急性感染性腹泻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所有患儿在给予抗感染、补液支持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研究组患儿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比较两组患儿治疗1周后主要临床症状(腹泻、腹痛)的缓解时间;观察治疗前后血清炎症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内毒素、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肠黏膜屏障指标[D-乳酸、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及肠道菌群指标(乳酸菌、双歧杆菌)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腹泻缓解时间(33.17±9.79)h,腹痛缓解时间(42.60±11.38)h,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1周后研究组患儿血清炎症因子水平TNF-α(85.75±19.61)ng/L,IL-6(113.71±24.95)ng/L,内毒素(0.24±0.10)pg/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周后研究组肠黏膜屏障指标水平D-乳酸(4.61±1.18)mg/L,DAO(4.03±1.09)U/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1周后乳酸菌计数(9.97±0.65)logCFU/g,双歧杆菌计数(10.81±1.13)logCFU/g,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可抑制急性感染性腹泻患儿炎性因子的表达,促进肠黏膜屏障功能和肠道菌群的恢复,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湿疹患儿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与血清D-乳酸含量变化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1月在桐乡市妇幼保健院门诊就诊的湿疹患儿35例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健康且与病例组性别、年龄均匹配的35例儿童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研究对象新鲜粪便标本的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数量,并计算其对数值的比值(B/E值),同时测定血清D-乳酸含量,并对肠道菌群B/E值与D-乳酸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病例组患儿双歧杆菌数量及B/E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病例组患儿大肠杆菌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病例组患儿血清D-乳酸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湿疹患儿的B/E值与血清D-乳酸呈直线负相关关系(r=-0. 607,P0. 05)。结论湿疹患儿存在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减弱和肠黏膜机械屏障受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完全肠内营养(TEN)和辅助肠外营养(SPN)对脓毒症患儿肠道屏障功能和肠源性感染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8例脓毒症患儿,分为TEN组28例和SPN组20例,均接受营养支持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儿营养状态、肠道屏障功能及肠源性感染指标,分析两组患儿肠道菌群分布,随访28 d后患儿的预后情况。结果 接受营养支持治疗后,两组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F)水平均升高(P<0.05),且TEN组高于SPN组(P<0.05); TEN组内毒素(ET)、D-乳酸以及二胺氧化酶(DAO)水平均降低,且低于SPN组(P<0.05); TEN组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以及降钙素原(PCT)水平降低,且低于SPN组(P<0.05); TEN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菌落数量显著升高、肠杆菌和肠球菌菌落数量显著降低(P<0.05),且TEN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菌落数量显著多于SPN组,肠杆菌和肠球菌菌落数量显著少于SPN组(P<0.05)。TEN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SPN组(P<...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菌落情况与其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浙江省医疗健康集团杭州医院收治的10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为观察组, 根据是否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将其分为并发组52例和无并发组54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 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菌落情况与其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肠道菌群数目(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9.69、73.28、46.32, P<0.05)。并发组与非并发组菌群的肠道菌群数目(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4.85、39.71、23.47, P<0.05)。并发组血清内毒素、二胺氧化酶以及D-乳酸水平均显著高于非并发组[(0.63 ± 0.16)EU/ml比(0.45 ± 0.08)EU/ml、(6.29 ± 1.18)U/ml比(4.89 ± 0.91)U/ml、(11.63 ± 2.84)mmol/L比(9.33 ± 2.61)mmol/L], 差异有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湿疹患儿肠道菌群与血清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含量的变化,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共收集2012年8月-2013年6月在长沙市第一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湿疹患儿41例作为病例组,采取1:1配对,选取同期本院体检健康且与病例组性别、年龄相匹配的41例儿童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测定新鲜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及肠球菌的数量及血清H2S含量。结果病例组患儿肠道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大肠杆菌和肠球菌的数量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患儿血清H2S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肠道双歧杆菌数量与血清H2S均呈正相关关系(r病例组=0.731、r对照组=0.774,P0.05)。结论肠道菌群和H2S均参与了婴幼儿湿疹的发病,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急性腹泻患儿血浆D-乳酸水平的变化以及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100例患急性腹泻的患儿为观察组,按照脱水程度分为三组,A组50例为无脱水或仅有轻度脱水腹泻患儿;B组35例为中度脱水腹泻患儿;C组15例为重度脱水或低血容量休克腹泻患儿,选年龄及性别相匹配20例正常体检儿童,入院后及腹泻停止3 d后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浆D-乳酸水平,比较各组血浆D-乳酸水平的变化.结果 正常对照组儿童血浆D-乳酸水平低于治疗前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B组、C组D-乳酸水平均显著上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B组血浆D-乳酸水平低于C组(P<0.01).A组和B组患儿治疗后血浆D-乳酸水平下降幅度不大,与治疗前血浆D-乳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儿治疗后血浆D-乳酸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血浆D-乳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泻停止后3 d,仅重度脱水患儿血浆D-乳酸水平有所下降.结论 急性腹泻患儿血浆D-乳酸水平与患儿脱水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肠道菌群和肠粘膜通透性的变化,为临床给予益生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西安市儿童医院感染科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100例作为研究组,同时随机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分别检测研究组患儿疾病初期、恢复期及对照组儿童粪便中大肠杆菌及双歧杆菌的含量,同时分别采用改良基质偶氮显色法、改良邻联茴香胺试剂法、酶学分光光度计法检测血液中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水平.结果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粪便双歧杆菌含量在疾病初期对数值(8.79±0.58CFU/g),显著低于恢复期(9.26±0.98CFU/g)和正常对照组(9.29±0.86CFU/g),F=3.129,P=0.048,恢复期患儿与对照组儿童双歧杆菌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8,P=0.930);疾病初期(9.20±0.84CFU/g)和恢复期(9.03±0.82CFU/g)大肠杆菌对数值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7.58±0.35CFU/g),F=3.707,P=0.028,疾病初期及恢复期大肠杆菌含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24,P=0.413);双歧杆菌/大肠杆菌的比值(B/E)在疾病初期(0.96±0.24)和恢复期(1.02±0.3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儿童(1.23±0.46),F=3.254,P=0.043,疾病初期和恢复期B/E比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0.877,P=0.384);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血液中内毒素(0.53±0.10EU/mL)、DAO(0.08±0.02μmmol·min-1·mL-1)、D-乳酸(5.32±0.97μmmol/mL)与对照组儿童(0.48±0.09EU/mL、0.07±0.01μmmol·min-1·mL-1、4.96±0.90μmmol/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468、2.772、2.319,均P<0.05).结论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肠道菌群组成发生变化,大肠杆菌含量增高,疾病初期双歧杆菌含量减少,且伴肠黏膜屏障通透性改变,临床可应用益生菌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9.
《临床医学工程》2019,(4):479-480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在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72例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肠道菌群及肝功能。结果观察组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B/E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大肠杆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总胆汁酸(TBA)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白蛋白(ALB)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可有效加快肠道菌群的恢复,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肠源性感染患者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水平与肠屏障及细菌移位的关系。方法 选择绍兴市中心医院医供体总院老年医学科2018年1月-2021年1月肠源性感染患者86例为感染组,并根据其住院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随机选择未发生肠源性感染患者80例为非感染组。患者在入院时通过电子病历系统调取其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NETs相关标记物cf-DNA/NETs、MPO-DNA/NETs以及血清中内毒素和D-乳酸水平;收集患者新鲜粪便标本,进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结果 肠源性感染组cf-DNA/NETs、MPO-DNA/NETs、内毒素、D-乳酸、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水平高于非感染组,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水平低于非感染组(P<0.05);死亡组cf-DNA/NETs、MPO-DNA/NETs、内毒素、D-乳酸、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水平高于存活组,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水平低于存活组(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cf-DNA/NETs、MPO-DNA/NETs诊断肠源性感染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5和0.824,用于患者预后评估时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9和0.788,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源性感染患者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水平可反映感染状态,且对患者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布拉酵母菌辅助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旨在为该病临床治疗提供相关参考。方法纳入2016年9月-2019年10月浙江萧山医院收治的9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布拉酵母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分析两组治疗前、后菌群变化(包括大肠埃希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及大肠杆菌),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及免疫指标CD4~+、CD8~+、白细胞介素-2 (IL-2)、IL-10变化情况,并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1.11%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大肠埃希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杆菌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大肠埃希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大肠杆菌数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CD4~+及IL-2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IL-10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D4~+及IL-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IL-1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9%,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拉酵母菌用于辅助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对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增强免疫具有重要临床价值,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钱英  朱鲁红 《中国妇幼保健》2023,(16):3033-3036
目的分析使用培菲康联合布拉氏酵母菌对迁延性慢性腹泻患儿肠黏膜功能和肠道微生态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2020年于医院接受治疗的迁延性慢性腹泻患儿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布拉氏酵母菌组、联合治疗组(培菲康联合布拉氏酵母菌)各40例。对比两组病情恢复情况,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IgA、IgG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WBC、RBC水平,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IL-23、IL-6、DAO、D-乳酸水平,对比两组患儿肠道菌群变化及治疗效果。结果联合治疗组症状恢复时间、治疗后大便次数低于布拉氏酵母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IgA、IgG、CD4^(+)水平、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高于布拉氏酵母菌组,CD8^(+)、WBC、RBC、IL-23、IL-6、DAO、D-乳酸水平、肠杆菌数量低于布拉氏酵母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高于布拉氏酵母菌组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培菲康联合布拉氏酵母菌对迁延性慢性腹泻患儿进行治疗,患儿病情恢复较为理想,免疫功能明显提升,WBC、RBC及Th17细胞因子水平改善,肠黏膜功能、肠道微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甘草锌颗粒联合双歧杆菌活菌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疗效及对血清免疫球蛋白Ig A、Ig G和Ig M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绍兴市中心医院就诊的300例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5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疗治疗措施,对照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双歧杆菌活菌胶囊(每次1~2粒,早晚各服1次);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甘草锌颗粒(1~5岁,每次0.75 g,每日2~3次; 6~10岁,每次1.5 g,每日2~3次),开水冲服。两组患儿连续治疗10 d。比较两组患儿的症状体征恢复时间、临床疗效、肠道菌群及血清免疫球蛋白Ig A、Ig G和Ig M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体温恢复正常、腹泻停止、呕吐消退和腹痛消退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10 d后,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大肠杆菌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血清Ig A、Ig G和Ig M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甘草锌颗粒联合双歧杆菌活菌治疗小儿慢性腹泻能促进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肠道菌群好转,提高临床疗效,且可增强患儿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双歧三联活菌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1b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肠道菌群和心肌酶谱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6月接诊的10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双歧三联活菌治疗,观察组采用双歧三联活菌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比较治疗1周后疗效、退热时间、止泻时间、纠正脱水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数量和心肌酶谱、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止泻时间、纠正脱水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肠道菌群数量、心肌酶谱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肠道菌群数量、心肌酶谱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均显著升高(均P0.05),大肠埃希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均显著降低(均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三联活菌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确切,可改善患儿肠道菌群数量,减轻心肌损伤,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谷氨酰胺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小儿急性重症胰腺炎(SAP)的疗效及对患儿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9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收治的70例SAP患儿,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两组,每组35例患儿。观察组患儿采用谷氨酰胺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对照组患儿单用乌司他丁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 (IL-6)、白细胞介素-8 (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肠道菌群分布,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IL-6、IL-8、TNF-α水平,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双歧杆菌数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IL-6、IL-8、TNF-α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儿IL-6、IL-8、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儿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数目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双歧杆菌数目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数目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双歧杆菌数目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谷氨酰胺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小儿SAP的效果优于单用乌司他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药运脾止泻汤对脾虚型迁延性腹泻患儿肠道微生态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2年8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就诊的脾虚型迁延性腹泻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口服中药运脾止泻汤治疗,对照组口服西药思密达治疗,两组疗程均为7 d。同期选择保健科健康体检儿童30例作为健康体检组。观察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种类及数量变化、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儿肠杆菌、肠球菌明显高于健康体检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类杆菌明显低于健康体检组;治疗后,治疗组肠杆菌[(6.42±1.20)copies/g]、肠球菌[(5.72±0.76)copies/g]明显高于对照组[(8.02±0.62)copies/g,(6.73±0.95)copies/g],乳酸杆菌[(0.08±1.25)copies/g]、双歧杆菌[(10.36±1.23)copies/g]、类杆菌[(10.36±1.23)copies/g]明显低于对照组[(7.86±1.17)copies/g,(7.71±1.36)copies/g,(7.79±0.48)copies/g];治疗组临床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0.00%vs 63.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0.01)。结论脾虚型迁延性腹泻患儿存在肠道菌群紊乱,运脾止泻汤有助于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康娟 《中国校医》2021,35(5):379-380
目的 探讨在重组人干扰素基础上联合四联双歧杆菌活菌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96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患儿给常规治疗+重组人干扰,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四联双歧杆菌活菌,观察分析两组临床指标(住院时间、治愈时间及腹泻消失时间)及白介素-6(IL-6)、白介素-7(IL-7)、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水平。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IL-6为(7.82±4.01)pg/mL、IL-7为(8.90±2.88)pg/mL、DAO为(0.81±0.39)mg/mL、D-乳酸为(2.08±1.02)mg/mL,均低于对照组的(13.17±4.28)pg/mL、(14.16±3.42)pg/mL、(1.69±0.51)mg/mL、(4.02±1.18)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对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给予四联双歧杆菌活菌联合重组人干扰素治疗,可显著促进患儿病情好转,改善肠道功能,治疗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肠道微生态平衡及屏障功能与脑胶质瘤术后肺部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0例脑胶质瘤术后肺部感染患者为感染组,另选取同期60例脑胶质瘤术后无感染患者为非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肠道菌群状况,肠道屏障功能指标[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水平;比较不同感染程度患者粪便球杆比、DAO及D-乳酸水平。结果 感染组肠道菌群失调率(58.33%),高于非感染组(21.67%),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感染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拟杆菌菌落计数低于非感染组,而肠球菌、消化链球菌计数高于非感染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感染组粪便球杆比(0.72±0.35)、血DAO(3.12±1.49)mg/L、D-乳酸(5.72±2.26)mg/L水平均高于非感染组(P<0.05);中重度感染患者粪便球杆比、血DAO、D-乳酸水平均高于轻度患者(P<0.05)。结论 脑胶质瘤术后肺部感染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及肠道屏障功能受损,表现出肠道粪便球杆比及血DAO、D-乳酸水平升高,且与患者肺部感染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肠道屏障功能生化指标(D乳酸、二胺氧化酶和内毒素)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共纳入正常新生儿32例作为对照组,NEC患儿78例,按照Bell分级法将患儿分为NEC I级(44例,占56. 41%)、NEC II级(28例,占35. 90%)、NEC III级(6例,占7. 69%)三组。应用JY-DLT肠道屏障功能分析系统检测肠道屏障功能生化指标(D乳酸、二胺氧化酶和内毒素),并结合其他的实验室指标(WBC、PLT、CRP、PCT)评估其在NEC患儿疾病分级中的意义。结果(1)常见实验室指标在NEC分级中的意义:(1)NEC患儿的WBC、CRP和PCT 3项指标均高于正常新生儿,而PLT低于正常新生儿(P 0. 05);(2)WBC随着NEC分级的升高而升高,但各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0. 05);(3) PLT随着NEC级别的升高而降低,NEC III级明显低于NEC I级和II级(P 0. 05),但NEC I级和II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4)血清CRP水平随着NEC级别的升高而升高,其中NEC I级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 0. 05),但NEC II级与III级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5)同样,血清PCT水平也随着NEC级别的升高而升高,NEC I级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 0. 05),但NEC II级与III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肠道屏障功能生化指标在NEC分级中的意义:(1) NEC患儿的血清D-乳酸、DAO和内毒素3项指标均高于正常新生儿(P 0. 05);(2)血清D乳酸、二胺氧化酶、内毒素水平随着NEC级别的升高而升高,各级别之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D乳酸、二胺氧化酶和内毒素是较好的反映肠道屏障功能的指标,在血清中的浓度随着NEC级别的升高而增加,在NEC的诊断和分级中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其临床应用价值优于其他常见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蒙脱石散与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治疗对腹泻患儿胃肠道菌群、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月3月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10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蒙脱石散治疗,试验组予以蒙脱石散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3天后的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的胃肠道菌群、炎症因子、血清神经递质水平及肠屏障功能指标。结果 试验组临床治疗有效率(94.00%)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2,P<0.05);试验组脱水、腹泻、呕吐和腹痛好转时间及大便次数、体温复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t值介于9.980~31.829之间,P<0.05);治疗后,两组益生菌数量较治疗前均上升,致病菌数量下降,试验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多于对照组,大肠杆菌数量少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420、17.867、15.254,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P物质(SP)、5-羟色胺(5-HT)、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