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肠系膜血管性疾病包括扩张性、狭窄性血管病及闭塞性血管病两类。前者主要指肠系膜上动脉瘤(SMAA),表现为因瘤体引起的压迫或破裂,以及分支血管的栓塞,进而导致肠管病变;后者主要指肠系膜上动脉或静脉的狭窄或闭塞,表现为慢性和急性小肠的缺血性改变。慢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病变(CMI)主要包括肠系膜上动脉狭窄或闭塞以及慢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病变(AMI)主要包括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MAE)、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SMAT)、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NOMI)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MVT)。由于腹腔内脏循环存在广泛的解剖学沟通,肠系膜上血管缺血的转归不仅与病变形式、部位、诊断与治疗有关,还与腹腔动脉、肠系膜下动脉、门一体静脉之间彼此沟通有密切的关系。多种因素决定肠系膜血管缺血的后果,可呈现肠道功能异常、黏膜坏死或肠梗死、坏疽。不同形式的肠系膜血管性疾病在病因学、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诊断治疗学等多个方面存在极其复杂的共性和个性,本文仅对这些病变的诊断和治疗状况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AMI)是一种危重的外科急腹症。AMI发病早期十分隐匿,多以腹痛为首发症状,典型表现为剧烈的疼痛与轻度的腹部体征分离现象,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早期的CT血管成像(CTA)已经取代血管造影成为AMI诊断的金标准。但AMI缺血一旦到达晚期,则会出现不可逆性肠坏死。AMI在发病后6 h内及时得到救治,病死率会降至10%~20%,目前我国尚无明确的AMI诊疗指南,一经确诊后AMI的治疗分为保守治疗、腔内治疗及开放手术,而在预后方面我国尚无相关方面的随访报告,因此,对于AMI的早期确诊及采取适合的治疗措施对于此类急性重症病人的救治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1987年1月-2001年12月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14例临床资料。结果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6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3例,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4例,非血管阻塞性急性肠缺血1例,均经病理证实。10例有与腹部体征不相符的剧烈腹痛,6例存在慢性肠缺血表现。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确诊1例,CT确诊2例,11例为术中发现。14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均行溶栓,抗凝治疗,9例治愈,5例死亡。结论 (1)器质性心脏病,动脉硬化,血栓等病史伴与腹部不相符的剧烈腹痛是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重要临床特征;(2)选择性动脉造影和CT是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3)血管的再管化,必要的肠切除和术前,后抗凝及溶栓是提高疗效的重要保证;(4)出现慢性肠缺血再表现时,预防性抗凝可能是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多排螺旋CT肠系膜血管造影诊断急性肠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肠系膜血管造影(MDCTA)在急性肠缺血(AM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3例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AMI患者行全腹MDCT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准直为0.6mm,采用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MIP)技术进行肠系膜动脉和静脉成像,重点观察肠系膜血管的异常表现、肠道和肠系膜异常征象.结果 导致AMI的原因为:肠系膜上动脉(SMA)栓塞4例,SMA血栓形成6例,肠系膜上静脉(SMV)血栓形成13例,SMA夹层5例,绞窄性肠梗阻10例,血管炎5例.MDCTA可清晰地显示AMI的血管异常,如血管堵塞、狭窄或夹层的部位、形态、程度和范围;显示血管走向的异常,如聚拢、推移、扭曲或扭转等;并显示侧支血管.MDCTA可明确AMI的原因,如粥样硬化斑块、栓子、血栓形成、夹层、肿瘤血管侵犯、绞窄性肠梗阻和血管炎等.结论 MDCTA能很好地显示AMI的直接征象,结合间接征象可在病变早期诊断AMI并明确病因.  相似文献   

5.
正急性肠系膜缺血(AMI)主要是因为肠系膜动脉栓塞,肠系膜动脉、静脉血栓形成引起的肠系膜血管闭塞性疾病。AMI发病急、进展快、预后差,其中最多见的严重后果是肠坏死,病死率高达60%~80%~([1-2])。该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度,早期诊断有一定困难。虽然临床少见,但是AMI常见于中老年人,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升高,近年来随着我国快速步入老年社会,其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AMI的早期诊断是降低病死率和改善预后的关键~([3]),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16例急诊行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诊断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6例、肠系膜下动脉栓塞1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7例(同时伴有门静脉血栓形成2例),阳性率87.5%,阴性结果2例,再行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诊断为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4例接受以溶栓为主的非手术治疗,12例行急诊手术。结果非手术治疗的4例症状、体征均消失,肠管功能恢复正常,痊愈出院。12例手术患者中11例痊愈出院,1例死亡,死亡原因为MODS。结论AMI早期诊断意义重大,128层加强螺旋CT肠系膜血管成像有助于AMI的早期诊断,早期溶栓和及时手术切除坏死肠管,对挽救患者的生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小肠缺血性疾病一、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分类和病因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可分为三种类型:①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约1/3的 AMI 是由于动脉栓塞所致。最常见的原因是源于房颤引起的左心房栓子脱落,其他还有如人工心脏瓣膜附壁血栓脱落等。15%的栓子位于肠系膜上动脉开口附近,50%阻塞于近侧空肠的远端血管分支和结  相似文献   

8.
小肠外科进展(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类和病因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可分为三种类型:①急性肠系膜动脉桂塞,约1/3的AMI是由于动脉栓塞所致。最常见的原因是源于房颤引起的左心房栓子脱落,其他还有如人工心脏瓣膜附壁血栓脱落等。15%的栓子位于肠系膜上动脉开口附近,50%阻塞于近侧空肠的远端血管分支和结肠中动脉的远侧分支。②急性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约50%的急性肠系膜缺血是由于肠系膜上动脉的血栓形成,特别是已有动脉起始部病变。部分患伴有全身性脉管炎或全身性红斑狼疮、抗磷脂综合征引起的凝血酶原异常。  相似文献   

9.
正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是一种急性腹部血管危重症,是指血栓形成、心脏栓子脱落、血管狭窄、局部受压、非阻塞性因素等各种原因引起的肠系膜动脉或静脉血流障碍,直接导致肠道缺血的一组临床病症。AMI发病率虽不及心肌梗死、脑卒中,死亡率却高达50%~80%[1]。AMI起病隐袭,诊断困难,随着血管增强CT的广泛使用,近年来其发病率显著增加。AMI发病初期  相似文献   

10.
急性肠系膜缺血是指由于肠系膜动脉或静脉突然阻塞导致的一种十分危重的疾病,死亡率达90%。早期诊断与经肠系膜动脉灌注扩血管药物可以降低死亡率。1988年至1995年我们共诊治了11例急性肠系膜缺血患者,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1例,男7例,女4例;平均年龄61.2岁(49~72岁)。9例经手术确诊,2例经选择性动脉造影确诊。其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5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3例,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2例,小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卫例。自症状开始至入院的时间为6~48小时,平均24.5小时。所有患者均有腹痛,其中全腹绞痛8例;转移性右I: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AMI)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9例均以急性剧烈腹痛为首发症状,13例有腹膜刺激征,5例出现腹膜炎并休克,CT检查确诊20例。14例经全身抗凝、溶栓治愈;手术治疗13例,12例切除坏死肠管,治愈7例,死亡6例,因放弃治疗死亡2例。结论 AMI临床上缺少特异表现,超声、血管造影及多排螺旋CT肠系膜血管成像有助于AMI的早期诊断,根据患者情况早期抗凝溶栓或手术治疗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肠系膜血管血流减少而导致肠壁缺血坏死和肠管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种综合征。根据其病理表现又分为:肠系膜动脉栓塞(mesenteric artery embolism,MAE);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artery thrombosis,MAT);  相似文献   

13.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肠系膜血管急性血流障碍,而导致肠壁缺血、坏死和肠管功能障碍的一种综合征.AMI发病率相对较低,大多数病例发病时没有特征性症状或体征,所以误诊较多,而AMI进展迅速,一旦发生广泛肠管坏死,预后凶险,病死率高达60%[1].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 1987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 14例临床资料。结果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6例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 3例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4例 ,非血管阻塞性急性肠缺血 1例 ,均经病理证实。 10例有与腹部体征不相符的剧烈腹痛 ,6例存在慢性肠缺血表现。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确诊 1例 ,CT确诊 2例 ,11例为术中发现。 14例均行手术治疗 ,术后均行溶栓、抗凝治疗 ,9例治愈 ,5例死亡。结论 ①器质性心脏病、动脉硬化、血栓等病史伴与腹部不相符的剧烈腹痛是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重要临床特征 ;②选择性动脉造影和CT是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 ;③血管的再管化、必要的肠切除和术前、后抗凝及溶栓是提高疗效的重要保证 ;④出现慢性肠缺血表现时 ,预防性抗凝可能是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多排螺旋CT(MDCT)检测动脉堵塞性急性肠缺血(ABI)的早期征象及其动态演化规律。方法12只巴马猪,随机分成4组,每组3只。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肠系膜上动脉(SMA)造影.用明胶海绵和血凝块栓塞其部分空肠和同肠分支。,于术前和术后3、6、9及12h用MDCT进行平扫和增强后动脉、静脉和延迟3期扫描,并用容积再现(VR)、最大强度投影(MIP)和薄层最大强度投影(TSMIP)技术进行肠系膜帆管重建。与DSA对比,观察CT血管造影(CTA)显示肠系膜血管正常解剖、SMA栓塞、肠系膜和肠道结构变化,比较栓塞后各时间点的动态变化。结果12只实验猪均显示ABI病理改变.随时间延长,缺血呈进行性加重。CTA显示全部57支栓塞粗管:34支未栓塞血管巾.CTA显示29支通畅.5支中断:CTA对栓塞血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85.3%。TSMIP显示栓塞远端梳状分支血管和毛刷状密集直血管消失.以此标准,TSMIP正确定性24个栓塞肠段中23个和1全部12个正常肠段.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8%和100%。术后各时间点栓塞Ⅸ和非柃塞区肠壁强化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h栓塞区三期的强化值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栓塞时间延长肠壁强化呈减低趋势。栓塞3h后12只猪中有10只出现肠腔扩张、积液,且随时间延长程度加重。结论MDCT及CTA诊断动脉堵塞性ABI的早期直接征象为SMA血管中断.远端梳状或毛刷状密集直血管消失和肠段强化减弱:间接征象为肠腔扩张及积液:且这些征象具有一定的动态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的诊断方法及治疗策略.方法 16例AMI患者,15例行开放手术治疗,1例行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置管溶栓术.结果 本组16例中死亡8例,总体死亡率50%.发病16h内手术或介入治疗者6例,全部存活,发病16h后手术者10例,2例存活,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P=0.0009).结论 提高AMI存活率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及时处理.综合应用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方法早期诊断,术中应注意恢复SMA血供,处理好切除全部坏死肠管和尽量保留有活性肠管之间的关系,减少术后出现短肠综合征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误诊2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施勇  卢淑娇 《消化外科》2004,3(1):73-74
血运性肠梗阻是肠系膜血管阻塞或血流不足引起肠壁血供障碍的一种急腹症,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可在短时间内导致小肠及部分结肠广泛坏死,病情凶险预后极为恶劣,术前诊断困难、死亡率高;早期诊断、及时处理是提高此病生存率的关键,本院曾收治2例,现将诊治教训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是各种原因所致的肠系膜血管闭塞或血流量锐减引起的肠壁缺血坏死和肠管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种综合征.其临床发病率虽低,但病情发展迅速,病情严重,病死率高达60%~90%.  相似文献   

19.
急性肠系膜缺血是较为少见的外科急重症,包括肠系膜动脉的栓塞和血栓形成、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以及其他少见病因。病情发展最终导致大面积肠坏死,病死率极高。早期诊断和及时的手术干预能有效降低病死率。介入治疗是急性肠系膜动脉缺血早期首选治疗手段,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20.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近10年收治的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2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术前确诊率为77.3%,2例非手术治疗者均死亡(病死率100.0%)。20例经手术治疗,其中5例行单纯坏死肠管切除,端端吻合术,3例死亡(病死率60.0%);15例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加坏死肠管切除,5例死亡(病死率33.3%)。总病死率为45.5%。结论: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突然出现腹部疼痛,应警惕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可能。CTA是诊断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有效手段。早诊断、早期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