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温针灸配合康复锻炼对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2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15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76例。对照组采用康复锻炼方法治疗,观察组采用温针灸配合康复锻炼方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并比较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比对照组好(P0.05)。结论:温针灸配合康复锻炼对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温针灸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取穴相同,治疗组予温针灸法,对照组予电针法,进行临床疗效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0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液流变学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温针灸加电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以供临床参考应用。方法:选取156例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7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温针灸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温针灸加电针治疗。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5天为1个疗程,休息2天进行下一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温针灸加电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应用温针灸联合电针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中风后遗症患者120例,按不同治疗方案分2组,每组60例,对照组予电针治疗,观察组在电针基础上施予温针灸治疗,比较2组疗效、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5. 00%高于对照组76. 67%(P 0. 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7. 32±2. 31)分、运动功能评分(80. 12±4. 29)分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能力评分(80. 54±4. 92)分高于对照组相(P 0. 05)。结论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联合温针灸、电针疗法治疗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提升疗效,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运动功能,促进生活能力恢复,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温针灸加电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9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数字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温针灸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电针治疗,对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8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7.08%,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78.12±9.0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0.27±8.56)分,差异显著(P0.05)。结论:温针灸加电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疗效显著,使患者逐渐恢复正常生活,可广泛应用于临床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温针灸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海口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电针法治疗,观察组则给予温针灸治疗。分别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42/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3%(33/45)(P0.05);治疗后2组ADL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而观察组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中医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而观察组中医症状评分又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而观察组又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的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生命质量、临床症状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型的效果。方法:92例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用电针治疗,观察组用温针灸治疗。结果: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观察组(14.89±2.31)分、对照组(17.45±2.59)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91.30%、对照组76.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自理能力评分观察组(68.46±6.91)分、对照组(63.54±6.3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型能更明显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郭健 《新中医》2012,(9):9-10
目的:观察自拟益气逐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4例以西药维脑路通、尼莫地平治疗,并配合康复锻炼、稳定血压等对症治疗;治疗组86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自拟益气逐瘀方治疗。2组均治疗3疗程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02%,观察组为79.63%,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益气逐瘀方可明显改善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预后,临床疗效优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在东港市中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80例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采取普通措施,试验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MESS评分、ADL评分、运动功能积分。结果试验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使用补阳还五汤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电针结合康复对中风后偏瘫肩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电针结合康复对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疼痛和上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9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3组,针灸康复组46例,采用电针结合康复进行治疗,针灸组41例、康复组42例,分别采用单纯电针和单纯康复进行治疗,评测3组在治疗前、后NRS疼痛数字评分、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结果:NRS疼痛数字评分、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治疗后各组组内比较(P<0.05),各组疗后均优于疗前,各组组间比较(P<0.05),针灸康复组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电针结合康复能促进中风患者偏瘫肩痛疼痛及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补阳还五汤配合针灸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临床研究。方法: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予补阳还五汤配合针灸治疗,对照组予西药阿司匹林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9%,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配合针灸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体针法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100例,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痊愈58例,显效25例,好转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0%。结论:体针法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效果显著,具有较好的益气扶正、活血祛瘀、补气通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2例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血脂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14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的疗效。方法 :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方法 ,将 1 42例中风病患者辨为肝阳暴张、痰热蒙窍、痰湿风闭、气虚血瘀、痰瘀阻络、肝肾亏虚、元气败脱等 7型 ,发病初期西医对症处理 ,恢复期配合针灸、按摩、功能锻炼。结果 :总有效率 95 .7%。提示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中医或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临床疗效,评价其临床实际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20例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例数相等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0例口服步长脑心通治疗,观察组采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及统计学分析.结果:采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口服步长脑心通的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活血消栓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活血消栓胶囊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配合针灸治疗,对照组予西药阿司匹林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  相似文献   

17.
石军  詹时军 《陕西中医》2012,(10):1285-1286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的患者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的患者按照总结的中风后遗症3型(气虚血瘀型、痰瘀互结型、肝肾亏虚型)分类标准分别给予中汤药剂并配合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两组患者的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辨证分型治疗中风后遗症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扶阳火艾灸对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扶阳组(扶阳火艾灸)、单纯组(单纯火艾灸)、常规组(常规治疗),每组30例,观察3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结果 3组治疗方案在对改善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中医证候、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均有效,扶阳组优于单纯组及常规组(P<0.01,P<0.05),单纯组优于常规组(P<0.01,P<0.05)。结论 扶阳火艾灸可有效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病,可全面提高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活血消栓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2组均予中风后遗症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以活血消栓胶囊治疗,对照组加以阿司匹林肠溶片、吡拉西坦片治疗.观察2组综合疗效及治疗第15、30、45天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67%(26/30),对照组为76.67%(23/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第15、30、45天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药物不良反应表现中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活血消栓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能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语言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用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择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176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各88例,进行疗效比较观察。结果治疗组显效53例(60.23%),总有效率89.78%;对照组显效35例(39.77%),总有效率70.4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使用安全,疗效显着,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