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流程化体温管理在急诊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月在本院急诊科就诊的118例低体温创伤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进行体温管理。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月在本院急诊科就诊的127例低体温创伤患者作为干预组,实施流程化体温管理。比较两组中度低体温患者在进入和离开急诊室的耳温、血乳酸值变化。结果干预组中度低体温患者在离开急诊室时的体温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度低体温患者的血乳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诊创伤患者实施流程化体温管理,规范了急诊创伤患者的体温管理,提高了创伤救治的时效性,值得在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保温干预对急诊创伤患者低体温发生情况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6年10月急诊科接诊的120例急诊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保温措施抢救治疗,观察组采取早期保温措施抢救治疗。治疗后统计就诊时体温、就诊后1 h内体温,记录两组低体温发生情况,同时观察两组患者寒战、低体温、感染及1条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及凝血功能,并比较两组有效抢救时间、休克指数及平均补液量。结果:就诊后两组患者体温先下降后升高,但观察组就诊15,30,45 min时体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就诊1 h,两组APTT,PT,TT明显高于就诊时,Fib明显低于就诊时(P0.05),除Fib组间无明显差异,就诊1 h观察组各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有效抢救时间、休克指数及平均补液量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且就诊1 h对照组寒战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低体温、感染、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保温干预可显著降低急性创伤患者低体温发生率,提高抢救效率,减少寒战等不良反应,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因果分析法(RCA)构建下的预防护理集成干预对老年创伤性骨折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烟台市烟台山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老年创伤性骨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 将2020年1~12月收治的患者设为对照组, 将2021年1~12月收治的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RCA构建下的预防护理集成干预, 观察并比较两组术中低体温、术中并发症、术后应激反应以及术后凝血功能情况。结果实施RCA构建下的预防护理集成干预后, 观察组术中低体温发生率及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观察组术后应激反应各指标、凝血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RCA构建下的预防护理集成干预可降低老年创伤性骨折患者术中低体温及术中并发症发生率, 有效减轻患者术后应激反应, 促进凝血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前馈控制对急诊严重创伤患者体温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急诊就诊的改良创伤评分≤11分创伤患者687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创伤患者急救管理;选取2019年1月至12月急诊就诊改良创伤评分≤11分创伤患者728例为干预组,实施前馈控制干预措施,具体包括组建前馈控制创伤患者体温管理小组,制订创伤患者体温管理质量标准,组织护理人员培训,加强体温管理质量控制。结果干预组急诊创伤患者体温管理无效率(4.40%)显著低于对照组(17.18%);创伤患者体温管理质量得分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急诊医护人员对创伤患者低体温预防的知识、态度及行为得分显著高于干预前(P<0.01)。结论前馈控制用于创伤患者低体温管理,能够降低体温管理无效率,提高创伤患者体温管理质量,改善医护人员低体温的预防知识、态度及行为,保障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1):2135-2136
探讨急诊肝脏手术患者体温干预护理方法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选择40例患者,按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观察组实施体温干预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手术室温度及湿度,干预后凝血功能变化情况及围术期低体温相关并发症。干预后观察组温度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0.05),湿度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凝血功能中PT、APTT和TT均基本正常,且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寒颤、血小板减少及代谢性酸中毒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肝破裂失血性休克患者,做好围术期体温护理,预防和避免低体温的发生,能显著减少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综合复温管理措施对在低体温严重创伤患者的生理参数和血气指标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4年1~12月在急诊就医时发生低体温的72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对照组并实施常规的体温护理,选取2015年1~12月的7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并实施综合体温管理。比较2组患者入院24h的生理参数和血气指标。 结果 2组患者在入院时和入院2、4、6、8、10、12h的生理指标变化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以及交互效应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P<0.001);在入院时、入院6h和入院12h的pH值变化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以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乳酸和凝血酶原时间仅时间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综合体温管理措施能有效促进严重创伤低体温患者复温,提高生理和血气指标的稳定性,对改善低体温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层体温管理在急诊腹部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本研究采取便利取样法,将133例急诊损伤根据体温分成正常体温组(36.6~37.2℃)、轻度低体温组(35.0~36.5℃)和中度低体温组(34.0~34.9℃),正常体温组和轻度低体温组各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采用Block等制定的急诊损伤患者体温管理指南对患者进行分层体温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体温管理。记录患者到达急诊室与离开急诊室时的耳温变化,并跟踪记录患者住院天数。结果体温正常组:干预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在离开急诊室时,体温均有所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体温变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体温组:干预组患者在离开急诊室时,体温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温正常组和轻度低体温组干预组患者住院天数较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度低体温组:3名患者体温均显著升高。结论 Block等制定的急诊损伤患者分级体温管理指南明确指出不同层级体温患者应获得的干预措施,让护理人员做到有理可依,有证可循,最大程度地避免了过度护理与护理缺失,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思维导图术前访视联合术中保温对卵巢癌患者手术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抽取2019年5月1日~2021年8月31日98例卵巢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术前访视流程联合基础保温护理,观察组采取思维导图术前访视联合术中保温。比较两组不同时间段体温变化情况,干预前后抑郁、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体温相对平稳(P<0.05),抑郁、焦虑评分较低(P<0.05),凝血功能指标更优(P<0.05),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给予卵巢癌患者思维导图术前访视联合术中保温护理,可有效避免患者术中出现低体温现象,缓解负性情绪,改善凝血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结构化低体温干预方案对高危高龄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肺叶切除术患者的影响。方法:将80例高危高龄行VATS肺叶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保温护理干预,研究组实施结构化低体温干预方案,比较两组患者体温变化、术后苏醒相关指标、寒战及低体温发生情况、恢复质量。结果:研究组患者体温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体温呈降低趋势,不同时间体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麻醉后10 min、30 min、1 h及术毕体温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自主呼吸完全恢复时间、呼唤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苏醒期寒战程度及低体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24 h术后恢复质量量表(QOR-40)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构化低体温干预方案可有效预防高危高龄VATS肺叶切除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及术后寒战发生,有利于患者术后尽快苏醒,提高术后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10.
陈奕帆 《妇幼护理》2024,4(4):787-789
目的 分析综合保温护理干预在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效果。方法 我院 2022 年 6 月至 2023 年 5 月开展择期妇科腹腔镜 手术患者 140 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综合组。对照组(70 例)实施常规护理,综合组(70 例)增加综合保温干预。 比较两组的术中生命体征与手术指标、围术期体温与低体温发生率、凝血指标以及并发症。结果 综合组的收缩压、舒张压、 心率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后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综合组术中、术毕、术后 2 小时的体温高于对照组,低体 温发生率(2.86%)低于对照组(15.71%)(P<0.05)。综合组的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小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水平 高于对照组(P<0.05)。综合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实施综合保温护理,可稳定 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减少手术时间与术后苏醒时间,稳定患者术中体温,降低低体温发生率,改善凝血指标水平,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蒋群 《全科护理》2012,10(28):2606-2607
[目的]探讨术中保温护理对腹部手术病人术后不良反应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行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保温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病人术后不良反应(如寒战和低体温)发生情况、凝血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术后寒战和低体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腹部手术病人进行术中保温护理干预,能够稳定体温、减少不良反应、改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于4R危机管理理论的低体温应急流程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1日~2020年12月31日60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基于4R危机管理理论的低体温应急流程,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围术期体温基本稳定;对照组体温出现持续降低,麻醉后60、90 min尤为显著(P<0.05);观察组麻醉后60 min、麻醉后90 min、术毕时体温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P<0.01),术后清醒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4R危机管理理论的低体温应急流程能够避免发生围术期低体温,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术后修复,患者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术后低体温的危害及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2h及以上手术后进入恢复室体温低于36℃的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26例、干预1组34例和干预2组30例。比较不同时段体温的变化。结果三组术后回病房时均处于低体温状态,无显著性差异(P0.05)。15min后,常规组复温较慢,而采取干预措施后,复温速度明显升高,与常规组比较,干预1组和干预2组体温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2组与干预1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30min后,干预1组、2组体温基本恢复至正常状态,常规组仍有低体温现象。1h后三组体温均恢复至正常范围,但三组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3h后三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干预措施后,能明显缩短低体温患者复温时间,可以缓解患者的寒战、躁动症状,增加患者的舒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术中综合保暖对患者生命体征及麻醉期恢复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手术患者4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0例。所有患者均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对照组采取常规手术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施行术中综合保暖护理。比较两组术中低体温发生率、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出血量、生命体征情况及术后麻醉期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低体温发生率、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后血压、心率、体温均较麻醉前有轻微下降,但下降幅度不明显(P0.05),对照组生命体征指标下降幅度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全麻患者施行术中综合保暖护理,可有效稳定患者术中生命体征,预防低体温发生,减轻手术操作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有利于减少术中出血量,还可促进患者术后尽快苏醒,减少并发症发生,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系统急诊手术护理配合在腹部创伤伴高血压患者急诊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急救效果、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于本院诊治的100例腹部创伤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护理干预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治疗期间接受常规急诊手术护理)和观察组(治疗期间接受系统急诊手术护理配合),各50例。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痊愈出院患者占比、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观察期患者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GQOLI-74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急诊手术护理配合应用在严重腹部创伤伴高血压患者的急诊救治中,能够改善患者的手术指标和生活质量,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对急诊严重创伤患者抢救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急诊严重创伤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抢救护理方法,研究组在抢救中采取预见性护理方法.对比分析两组的抢救效果,救治时间,自发性低体温,并发症和护理满意度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急诊抢救时间、急诊至手术室时间、有效救治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自发性低体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自发性低体温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低体温时间累加值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诊严重创伤患者抢救中实施预见性护理,能够提高抢救效果,缩短救治时间,改善自发性低体温发生,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鸟巢式-袋鼠式-沐浴-转运护理模式对低体温新生儿耗氧量、康复进程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2月于我院出生的低体温新生儿10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鸟巢式-袋鼠式-沐浴-转运护理模式,比较两组低体温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护理前后耗氧量指标变化及康复进程情况。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低体温新生儿护理后耗氧量指标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耗氧量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康复进程如体温复温时间、暖箱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低体温新生儿采用鸟巢式-袋鼠式-沐浴-转运护理模式,可有效改善新生儿耗氧量指标水平,加快恢复体温至正常值,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增强护理质量及疗效,加快康复进程,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患者术中综合低体温干预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3年7月~2015年6月收治的11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低体温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随着手术的进行,患者体温均逐渐回升,休克指数逐渐下降,但观察组体温回升速度、休克指数下降速度均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对创伤性休克患者围手术期给予综合低体温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低体温现象,同时改善休克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集束化保温措施联合一站式急救护理模式在创伤后自发性低体温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接收的600例创伤后自发性低体温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0例。对照组实施一站式急救护理模式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集束化保温措施。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 急救时、完成急救后,观察组的体温高于对照组(P<0.05)。完成急救后,观察组的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PAI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重症监护病房(ICU)入住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集束化保温措施联合一站式急救护理模式可提高创伤后自发性低体温患者的急救效率,改善凝血状态,缓解低体温症状,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减少ICU入住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早期保温干预在ICU患者床旁血液净化过程中低体温预防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本院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进行连续血液净化治疗(CBP)的2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11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提供早期保温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寒战、低体温发生率、患者主观感受满意度及不同时间节点的体温情况。结果采用不同的体温干预方法后,两组患者的寒战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干预组患者治疗后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低体温发生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体温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4、8 h,干预组患者的体温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保温干预对ICU患者床旁血液净化过程中的低体温预防有显著效果,可以改善患者舒适度,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低体温等并发症对患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