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晶红  李佳  张永清 《中成药》2014,(12):2648-2652
目的比较驴皮、牛皮、马皮脂肪酸成分差异,为驴皮、牛皮、马皮的鉴别和驴皮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石油醚回流提取脂肪酸,氢氧化钾-甲醇酯化法将提取的脂肪酸甲酯化,GC-MS分析脂肪酸成分。结果 3种样品中均含有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芳香羧酸、其他成分等,但是各类组分的具体成分和含有量存在差异。结论驴皮中主要以饱和脂肪酸为主,主要由棕榈酸、(E)-9-十八碳烯酸、硬脂酸和8-十八碳烯酸构成;马皮和牛皮主要是由饱和及不饱和脂肪酸构成,最大量不饱和脂肪酸均为(E)-9-十八碳烯酸,其余的大量成分马皮主要含(Z)-9-十六碳烯酸、硬脂酸和十六酸,而牛皮中主要含9-十六碳烯酸、对苯二甲酸和棕榈酸,可作为区分驴皮与马皮和牛皮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蒙药阿给炒炭前后亲脂性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解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对阿给炒炭前后亲脂性成分的变化进行探讨.方法 取用生阿给、阿给炭,分别加入醋酸乙酯,超声提取后经离心提取上清液进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通过NIST标准质谱图库进行检索鉴定各化合物,按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化合物在挥发油中的百分含量.结果 从中鉴定出 32个化合物,其中有 24个峰有变化.阿给中共有11个阿给炭没有检测出的成分,包括桉油精、D-樟脑、冰片、(1R-cis)- 1-甲基-2-(1-甲基乙烯基)环丁基乙醇、二戊烯、1-羟甲基-7,7-二甲基-双环[2.2.1]庚-2-酮、(-)-匙叶桉油烯醇、3,7,11,15-四甲基-2-十六碳烯-1-醇、异香茅醇、(E)-9-十八碳烯酸和廿一烷.阿给炭中共有11个阿给中没有检测出的成分,包括环己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1-十二碳烯、4-羟基-3-甲氧基苦杏仁酸、十二醛、碘代十八烷、2,4-二树丁基苯酚、2-甲基二十烷、十六碳酰胺、(Z)-9-十八烯酸酰胺、软脂酸, 2-羟基-1-羟甲基乙酯和硬脂酸,2-羟基-1-羟甲基乙酯.结论 阿给炒炭前后亲脂性成分种类和含量都有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Triple-TOF-MS)快速分析续断DipsaciRadix"发汗"前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C18(250 mm×4.6 mm,5.0μm)色谱柱;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8 mL/min,检测波长215 nm,柱温为25℃;质谱采用UPLC-Triple-TOF 5600+飞行时间液质联用仪,负离子模式下扫描检测,扫描范围m/z 100~1 500。根据高分辨质谱结合二级质谱所得的信息对续断"发汗"前后化学成分进行快速的鉴定。结果根据化合物保留时间、质谱信息,推测了续断"发汗"前后52个共有化学成分,主要包括三萜皂苷类、环烯醚萜类、酚酸类等,同时分析了主要成分的裂解规律。并比较了续断"发汗"前后化学成分的差异,发现发汗后马钱苷酸、绿原酸、马钱苷、异绿原酸A、川续断皂苷VI等20种成分含量降低,咖啡酸、异绿原酸、异绿原酸C、大花双参苷A等成分含量在发汗后升高。结论研究发现续断"发汗"前后化学成分种类上无明显差异,而在成分含量上存在一定差异,未"发汗"续断化学成分含量普遍高于"发汗"续断。本实验采用UPLC-Triple-TOF-MS技术分析"发汗"对续断的化学成分的影响,为探究续断"发汗"前后化学成分物质基础和进一步为续断产地加工方式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快速准确的鉴别续断发汗与否, 以续断发汗和未发汗样品为实验材料, 采用近红外光谱法结合主成分分析-马氏距离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了定性鉴别模型。选取了129个未发汗样品和86个发汗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图,应用主成分分析-马氏距离法进行判别分析,选择谱段为9 881.46~4 119.20 cm-1,采用 "标准正则变换 +原始光谱+ 二阶求导" 组合对原始光谱进行预处理,主成分数为14,建立定性鉴别模型;并经预测集验证,鉴别准确率达到100%。说明近红外光谱结合模式识别方法进行续断"发汗"与否定性鉴别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可以作为续断产地加工"发汗"定性鉴别的一种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5.
广南天料木茎脂溶性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广南天料木茎的脂溶性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溶剂提取法、硅胶柱层析分离,得石油醚提取物Ⅰ和Ⅱ,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及分析。结果从提取物Ⅰ中鉴定出13种成分,主要成分为棕榈酸甲酯(36.31%)、亚油酸甲酯(19.47%)、8-十八烯酸甲酯(13.84%);从提取物Ⅱ中分离、鉴定出18种成分,主要成分为棕榈酸甲酯(26.75%)、10,13-十八碳二烯酸甲酯(18.98%)、8-十八烯酸甲酯(13.79%);提取物Ⅰ和Ⅱ共同含有6种甲酯类化合物和反油酸,提取物Ⅰ含有甾醇类化合物(10.42%),提取物Ⅱ存在蒽醌类化合物(4.49%)。结论该研究首次对广南天料木茎的脂溶性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并首次鉴定出含有苯并吡喃结构的化合物2-乙氧基-2,4-二苯基-2H-1-苯并吡喃-3-碳酸乙酯。  相似文献   

6.
杨梅核仁油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杨梅核仁油的化学组成。方法:采用索式抽提法提取杨梅核仁油,分析其理化指标;并采用GC-MS法,对杨梅核脂肪酸成分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杨梅核仁得油率为21.54%;杨梅核仁油经GC-MS分析共检测出11种脂肪酸,其中亚油酸含量达40.86%,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8,11-十八碳二烯酸和9,12,15-十八碳三烯酸)含量占总量的80%左右。结论:杨梅核仁油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是一种品质优良的油脂。  相似文献   

7.
松果菊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松果菊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用GC-MS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从松果菊根挥发油中共分离出了24个成分,鉴定出了16个化合物。主要成分为烯类(3.21%)、烷类(30.1%)、酸类(3.27%),其中甲基十六烷含量最高为28.15%。9,12-十八碳二烯酸单甘油酯、9,12,15-十八碳三烯酸单甘油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为首次在该属植物中鉴定出。结论:为松果菊挥发油成分的系统分析提供了资料,特别是为我国松果菊质量研究及开发应用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麻疯树叶中的低极性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溶剂提取法、硅胶柱层析法分离得到石油醚提取物Ⅰ和Ⅱ,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及分析。结果从石油醚提取物Ⅰ中分离鉴定出11种成分,占总提取物的98.00%,其主要成分为9,121,5-十八碳三烯酸乙酯(41.49%)9、1,2-十八碳二烯酸乙酯(16.22%)、十六烷酸乙酯(14.05%);从石油醚提取物Ⅱ中鉴定出13种成分,占总提取物92.40%,其主要成分为邻苯二甲酸二辛酯(21.63%)、5-己基-2-环戊酮(10.66%)、正二十烷醇(10.23%)。提取物Ⅰ和Ⅱ所鉴定成分中除十六烷酸乙酯外,其它成分均不同。结论该研究为麻疯树叶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重楼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重楼挥发油,用GC-MS对提取得到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从挥发油中鉴定出78种物质,占总成分的95.15%,其中,含量较高的成分有9,12-十八碳二烯酸(50.27%)、棕榈酸(11.93%)、9,12-十八碳二烯酸乙酯(2.96%)、9,12-十八碳二烯酸-2-羟基-1-羟甲基乙酯(2.69%)、邻苯二甲酸异丁基辛基酯(1.72%)、2-(9,12-十八碳二烯氧基)乙醇(1.71%)、N-苯基-1-萘胺(1.56%)和1-单棕榈酸甘油(1.19%)。结论:该实验为重楼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药材》2015,(1)
目的:研究重楼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重楼挥发油,用GC-MS对提取得到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从挥发油中鉴定出78种物质,占总成分的95.15%,其中,含量较高的成分有9,12-十八碳二烯酸(50.27%)、棕榈酸(11.93%)、9,12-十八碳二烯酸乙酯(2.96%)、9,12-十八碳二烯酸-2-羟基-1-羟甲基乙酯(2.69%)、邻苯二甲酸异丁基辛基酯(1.72%)、2-(9,12-十八碳二烯氧基)乙醇(1.71%)、N-苯基-1-萘胺(1.56%)和1-单棕榈酸甘油(1.19%)。结论:该实验为重楼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攀枝花地区澳洲坚果中的脂肪油进行提取,同时分离和鉴定其组分和含量。方法用索氏提取法对脂肪油进行提取,采用不同甲酯化处理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离和鉴定其组分和含量。结果主要组分为9-十八碳烯酸、9-十六碳烯酸、十八烷酸等。结论采用不同酯化法得到的脂肪酸主要成分基本相同,仅有较小差异,含量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乌梅各入药部位脂肪油成分分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乌梅各入药部位的脂肪油成分进行分析比较。方法采用重量法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别测定脂肪油含量和组成。结果乌梅果肉脂肪油含量为1.22%,核壳脂肪油含量为3.15%,种子脂肪油含量为27.73%。从果肉中鉴定了21种脂肪油成分,从核壳中鉴定了15种脂肪油成分,从种子中鉴定了17种脂肪油成分。主要为油酸、亚油酸、软脂酸、10,13-十八碳二烯酸、13-十八碳烯酸等。结论乌梅果肉、核壳和种仁在脂肪油含量、组成成分和相对含量上都有较大差异,为乌梅分部位入药提供了依据。同时证明乌梅脂肪油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陕西中医》2015,(9):1251-1252
目的:研究马牙七中挥发性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马牙七中挥发油,利用GC-MS测试其化学成分。结果:通过检索从挥发油中鉴定出38种物质,占总成分的95.42%,主要成分为:正十四酸(5.08%),正十五酸(5.76%),正十六酸(25.70%),十八碳-9,12,15-三烯酸(55.16%)。  相似文献   

14.
秦岭岩白菜化学成分研究(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玉龙  贾晓妮  张元媛  王军宪 《中药材》2008,31(7):1006-1007
目的:分析秦岭岩白菜的挥发油成分。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秦岭岩白菜挥发油,并用GC-MS联用技术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鉴定出了40个组分,并确定其相对含量。结论:秦岭岩白菜挥发油最主要的成分为十六烷酸异丙基酯29.49%和9,12-十八碳二烯酸(24.43%)。  相似文献   

15.
不同居群薏苡种仁脂肪酸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巍  邱蓉丽  吴德康  于生 《中药材》2008,31(11):1613-1614
目的:比较在南京引种栽培后承德、成都、太原、桐城四个不同居群薏苡种仁脂肪酸成分的差异。方法:薏苡仁分别用乙醚超声提取,提取物甲酯化后进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并利用NIST谱库检索鉴定化合物,用归一化法计算各化合物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不同居群薏苡种仁的乙醚提取物中鉴定了14种成分,其中有6种成分为4个居群所共有,分别是壬二酸、棕榈酸、亚油酸、油酸、11-十八碳烯酸及硬酯酸。结论:不同居群薏苡仁脂肪酸成分种类和含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变化。承德居群脂肪酸成分的种类要多于其他居群,主要成分的含量也略高,可作为优质种源加以进一步选育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鉴定美味猕猴桃根挥发油的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美味猕猴桃根的挥发油,用GC-MS分离分析其成分及相对含量。结果:鉴定其中16个化合物,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89.37%。结论:美味猕猴桃根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有:2,4-双(1,1-二甲基)苯酚、3-(4-甲氧苯基)-2-丙烯酸乙酯、(Z)-9-十八碳烯酸甲酯、八甲基环戊硅烷。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何首乌与首乌藤的脂肪酸成分.方法: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脂溶性成分,用GC-MS法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何首乌中鉴定了40个化合物,占色谱总馏分出峰面积的96.70%.首乌藤中鉴定了31个化合物,占色谱总馏分出峰面积的99.27%.结论:何首乌与首乌藤有14种共有成分,其中棕榈酸甲酯、9,12-十八二酸甲酯、(Z)-9-十八酸甲酯、γ-谷甾醇和十八酸甲酯是两者共有高含量成分;何首乌中脂肪酸含量明显高于首乌藤,但首乌藤中植物甾醇含量明显高于何首乌,其中1,19-二十碳二烯、17-三十五烷烯和谷甾4-烯-3-酮仅存在首乌藤中,并首次在首乌藤中发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越南槐(山豆根)和多叶越南槐的脂溶性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越南槐(山豆根)和多叶越南槐的脂溶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对比。结果通过谱图检索和分析,结果发现两种植物共有22个相同成分,主要为长链脂肪酸,两者含量最高均为十八碳二烯酸、十八碳烯酸和十六烷酸。结论越南槐(山豆根)和多叶越南槐的的脂溶性化学成分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19.
采用1001型气相色谱仪对10种果实类中药中的脂肪酸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0种果实样品中含量均较高的脂肪酸为十六碳酸、十八碳酸、十八碳一烯酸、十八碳二烯酸、十八碳三烯酸,其余成分含量较低或未测得。  相似文献   

20.
白龙须中挥发性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白龙须挥发性成分的化学组成.方法 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白龙须中的挥发性化学成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离并分析鉴定其成分及相对含量.结果 共鉴定出51个化合物,占挥发油色谱总峰面积的85.05%.结论 其中含量较高的组分有:反-11-十六烯酸(25.45%),2-己基-1-癸醇(17.40%),胆甾醇(16.31%),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3.61%),邻苯二甲酸单异辛酯(3.40%),顺-9-十八碳烯酸(2.12%),2-烯丙基-1,4-二甲氧基-3-乙烯基氧甲基苯(2.00%),水杨醛(1.46%),反,反-9,12-十八碳二烯酸(1.15%),共9种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