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患者的CT冠状动脉成像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 18例患者均可见冠状动脉分支参与连接,病灶均在肺动脉表面形成迂曲、显著强化的血管网,其中5例形成较为明显的小动脉瘤,所有患者肺动脉主干内可见对比剂"射血征"或"浓染征"。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方便、快捷、无创,可以作为诊断先天性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在冠状动脉-肺动脉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行双源CT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患者资料,观察有无冠状动脉瘘及其起源及行径。结果16683例冠状动脉CTA的患者中共检测出冠状动脉-肺动脉瘘34例,检出率为0.20%,其中右冠状动脉分支瘘入肺动脉9例(26.47%),左冠状动脉分支瘘入肺动脉11例(32.35%),两侧冠状动脉分支共同瘘入肺动脉14例(41.18%)。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起源及行径,可作为诊断冠状动脉ˉ肺动脉瘘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患者的CT冠状动脉成像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 8例患者均可见冠状动脉分支参与连接,病灶均在肺动脉表面形成迂曲、显著强化的血管网,其中2例形成较为明显的小动脉瘤,所有患者肺动脉主干内可见对比剂射血征或浓染征。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方便、快捷、无创,可以作为诊断先天性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源CT在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50例患者冠状动脉双源CT造影(DSCTA)的结果,判断各种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结果:3550例患者中,检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89例,检出率2.50%,包括冠状动脉高位起源31例、多个开口14例、单一冠状动脉5例、主干或分支起自对侧或无冠状窦37例、冠状动脉起自肺动脉2例。结论:DSCTA方便、快捷、无创,是诊断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的冠状动脉造影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畸形的特征及评价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在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总结2024例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并确诊各种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结果:2024例冠状动脉造影中检出42例冠状动脉畸形。9例冠脉起源异常;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检出33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24例,右冠状动脉左室瘘4例,右冠状动脉右室瘘1例,左冠状动脉右室瘘1例,前降支左室瘘2例,回旋支左室瘘1例。9例经手术证实。2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予介入栓塞治疗。结论:冠状动脉畸形是少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诊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瘘(coronary artery fistula)泛指左、右冠状动脉主干或分支与心腔、大血管或其他血管之间存在先天性异常交通。发病率较低,占先天性心脏病的0.25%-0.4%。冠状动脉瘘可发生于右冠状动脉或左冠状动脉,也可为双侧。以右冠状动脉瘘多见,占50%-60%,左冠状动脉瘘占30%-40%,双侧冠状动脉瘘较少见,仅有2%-10%。该病例为左右冠状动脉相互交通形成异常血管丛与肺动脉形成单一瘘口,临床上罕见。通过对该病例的超声表现、漏诊原因及鉴别诊断等方面分析,全面了解该特殊病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超声心动图在冠状动脉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或介入治疗证实为冠状动脉瘘的超声心动图表现.结果 18例冠状动脉瘘中,右冠状动脉瘘15例,包括右冠状动脉右室瘘10例,右冠状动脉右房瘘2例,右冠状动脉肺动脉瘘2例,右冠状动脉左室瘘1例.左冠状动脉瘘3例,其中左冠状动脉肺动脉瘘1例,左冠状动脉右室瘘1例,左冠状动脉左室瘘1例.超声心动图均可清楚显示18例冠状动脉瘘的起源、走行和引流部位.结论 超声心动图诊断冠状动脉瘘具有特异性,且简便、准确,可作为诊断冠状动脉瘘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超声诊断价值与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超声表现与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我院36例超声检查拟诊为先天性冠状动脉瘘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或行外科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超声检查拟诊为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患者,超声检查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及手术结果对照,符合者为33例,占91.67%;误诊3例,误诊率8.33%,误诊病例包括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窦瘤破裂、主-肺动脉间隔缺损各1例.结论 超声检查对先天性冠状动脉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以作为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9):2003-2004
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4年11月间收治的90例冠心病患者,分别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与64排双源CT检查,检查结果以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为金标准,对两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可评价的1267支血管中,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呈阳性的为564支,64排双源CT检查呈阳性的为572支者,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在各冠脉的检出结果如下:(1)左主干(LM):冠状动脉造影与64排双源CT分别检出32、36支;(2)左前降支(LAD):冠状动脉造影与64排双源CT分别检出245、258支;(3)左回旋支(LCX):冠状动脉造影与64排双源CT分别检出112、109支;(4)右冠状动脉(RCA):冠状动脉造影与64排双源CT分别检出85、77支;(5)其他:冠状动脉造影与64排双源CT分别检出90、92支。其中,64排双源CT在左主干(LM)、左前降支(LAD)较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价值高,而在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较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价值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造影(SCA)与64排双源CT在冠心病的诊断中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在诊断各种类型冠状动脉变异中的价值和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17例行冠状动脉CTA检测患者的冠状动脉变异检出率,并根据CT结果对冠状动脉变异进行分类。结果:617例冠状动脉CTA受检者中,共检出冠状动脉变异78例(12.64%,78/617),其中右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左冠状窦者9例,左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右冠状窦者2例,右冠状动脉开口高位者2例,多开口变异者2例(并行左主干),心肌桥者59例.前降支.肺动脉瘘者2例,左右冠状动脉一肺动脉瘘者l例,右冠状动脉一左室瘘合并右冠状动脉瘤者1例。结论:冠状动脉CTA能准确评估冠状动脉变异,并可清晰显示各类病变细节,可作为无创性诊断冠状动脉变异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双源CT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双源CT(DSCT)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6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进行DSCT冠状动脉成像,将获得的数据进行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观察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数目、形态和大小,并和同期超声心动图(ECHO) 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6例川崎病患者共累及22支血管,表现为单纯性冠状动脉扩张4例、单纯性冠状动脉狭窄2例、冠状动脉瘤10例(共28个),其中2例冠状动脉瘤伴钙化、4例冠状动脉瘤伴冠状动脉扩张。ECHO未显示的病变为小冠状动脉瘤4个(右冠状动脉远段2个、左前降支远段及左回旋支中段各1个)、冠状动脉钙化2例、冠状动脉狭窄1例、冠状动脉轻度扩张1例。结论 DSCT能清晰全面显示冠状动脉病变及程度,是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患儿诊断和随访的重要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建相位对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56例拟诊冠心病患者行64排螺旋CT扫描后,使用Philips独立工作站提供的冠状动脉分析软件,进行冠状动脉重建。重建的方法包括容积再现、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和曲面重组等。分析不同R-R时相各支冠状动脉的显示情况。结果右冠状动脉近段、远段及左前降支、左回旋支近段的最佳重建时相是70%~75%,右冠状动脉中段、后降支及左回旋支远段重建的最佳时相为70%~75%或35%~40%。结论选择回顾性心电门控最佳R-R时相重建冠状动脉可最大限度减轻心脏运动伪影,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瘘(CAF)的CT血管成像特征。方法 分析45例接受DSCT (31例)及256 iCT(14例)成像CAF患者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影像学特征。结果 45例CAF患者的CTCA图像质量均满足诊断需要,平均有效剂量为(12.92±3.73)mSv。CAF起自左冠状动脉23例、右冠状动脉13例、起自两者7例,起自右冠状动脉及支气管动脉1例,起自右冠状动脉及头臂干1例。CAF单一瘘管33例,多发瘘管12例。瘘入右心系统共40例,其中瘘入肺动脉31例、冠状窦4例、右心房3例、右心室1例、上腔静脉1例;瘘入左心系统5例,其中瘘入左心房2例、左心室2例、肺静脉1例。瘘血管可有纡曲、血管丛样、扩张或动脉瘤形成等表现。结论 CTCA检查可无创、准确地显示CAF的部位、走行及并发畸形,可作为临床诊断CAF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双源CT以极高时间分辨率和高空间分辨率的优势,可以不依赖心率进行冠状动脉数据采集,获得满意的影像质量,使临床适应范围更宽,诊断更加准确,真正满足了临床冠状动脉疾病检查的需要,无疑也是目前冠状动脉最好的无创检查方法.本文综述双源CT的基本特点和在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双源CT冠脉血管造影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双源CT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50例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DSCTCA)检查,对其中76例患者同时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及选择性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 检查,分析比较DSCTCA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结果 45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了DSCTCA检查,并可清晰显示冠脉主干及部分分支,228例患者的747支冠脉伴有不同程度狭窄,其中76例患者的122支冠状动脉伴有重度狭窄或闭塞,以CAG为金标准,得出DSCTA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分别为100%、90.00%及94.84%,尤其对于重度狭窄及闭塞的诊断准确性达98.92%.结论 双源CT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接近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准确可靠的检查方法 .  相似文献   

16.
双源CT门控下心胸联合血管成像诊断主动脉缩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双源CT(DSCT)门控下心胸联合血管成像在主动脉缩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17例临床怀疑为主动脉缩窄患儿行DSCT门控下心胸联合血管成像,利用工作站对胸部血管及心脏分别进行靶重组,并对疾病进行诊断。所有患儿同时接受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以手术或DSA结果为标准,对比DSCT与CDFI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17例患儿均成功完成DSCT门控下心胸联合血管成像,DSCT均诊断为主动脉缩窄,伴有室间隔缺损(VSD)者11例,伴有房间隔缺损(ASD)2例,伴有二叶型主动脉瓣及主动脉瓣发育不良者6例,伴有动脉导管未闭(PDA)者7例,伴有冠状动脉起源异常者3例,伴有支气管动脉扩张者4例。CDFI诊断主动脉缩窄16例,主动脉弓断离1例;伴有VSD者11例,伴有ASD者2例,伴有二叶型主动脉瓣及主动脉瓣发育不良者7例,伴有PDA者6例,2例显示支气管动脉扩张。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或DSA证实,共发现畸形60处。DSCT和CDFI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3.33%(56/60)和76.67%(46/60)。结论 DSCT门控下心胸联合血管成像可清晰显示主动脉、冠状动脉、心脏结构和肺血管,在主动脉缩窄及其并发症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双源CT(DS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 收集104例临床疑诊或确诊冠心病并于30日内先后接受D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以CAG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分别评估D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50%、≥500%和≥75%)的价值.结果 CAG显示1296段冠状动脉.DSCT可评估的冠状动脉为1217段,可评估率为93.90%(1217/1296);诊断<500%、≥50%和≥75%狭窄的敏感度分别为79.12% (144/182) 、84.73% (172/203)和89.83%(106/118),特异度分别为97.33%(802/824) 、99.21%(1006/1014)和99.82%(1097/1099),阳性预测值为86.75%(144/166)、95.56%(172/180)和98.15%(106/108),阴性预测值为95.48%(802/840) 、97.01%(1006/1037)和98.92%(1097/1 109),准确率为94.04%(946/1006) 、96.80% (1178/1217)和98.85%(1203/1217).钙化斑块是导致血管不可评估及误诊的主要原因.结论 DSCT冠状动脉造影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准确性较高,可作为临床筛查冠心病的较为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应用于腹部CTA的可行性。方法 将40例临床疑诊腹部血管疾病、接受腹部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A组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模式扫描,B组采用常规螺旋模式扫描,分别测量两组腹主动脉、腹腔干、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右肾动脉、左肾动脉、腹主动脉分叉处、背部肌肉CT值及图像噪声,记录扫描时间及剂量长度乘积,并计算SNR、CNR和有效辐射剂量(ED)。比较两组各动脉的CT值、噪声、SNR、CNR、扫描时间、ED及图像质量差异。结果 两组腹主动脉、腹腔干、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右肾动脉、左肾动脉、腹主动脉分叉处的CT值、SNR、CNR和图像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图像噪声、扫描时间及E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B组相比,A组的扫描时间缩短86.45%、ED降低72.56%。结论 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腹部CTA可在获得能够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图像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应用缩短呼吸指令时间的团注示踪法(bolus-tracking)行大螺距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CTA)获得图像的增强效果及有效辐射剂量.方法 收集临床疑诊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184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A组92例,采用大螺距前瞻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Flash Spiral)模式、缩短呼吸指令时间的bolus-t racking法扫描;B组92例,采用测试团注法(test-bolus)扫描.对两组图像的主动脉根部CT值、图像噪声、CNR及有效辐射剂量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两组图像主动脉根部CT值、图像噪声、CNR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触发时、扫描过程中辐射剂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CCTA中,采用缩短呼吸指令时间的bolus-tracking法可获得与test-bolus法相近的图像增强效果,而对比剂用量进一步减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