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和方法:本研究采用大鼠可逆性阻塞大脑中动脉所致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模型,观察缺血3h再灌流3h、缺血6h再灌流3h对脑组织脑局部血流量(regionalcerebralbloodflow,rCBF)、ATP、乳酸及脑水含量的影响。结果:缺血3hrCBF明显下降(P<001),再灌流3h升至缺血前653%(P<001)。缺血3h再灌流3h与缺血6h组比较,ATP明显恢复(P<001),乳酸含量明显下降(P<001),脑水含量明显减少(P<005)。缺血6h再灌流3h与缺血9h组比较,尽管ATP明显恢复(P<001),乳酸含量下降(P<001),但脑水含量无显著差异(P>01)。结论:缺血3h再灌流3h保护“半暗带”的效果优于缺血6h再灌流3h。  相似文献   

2.
目的和方法: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仪测定大鼠断肢局部微循环血液灌流量,用比色法测定血浆亚硝酸盐(NO2-)水平间接反映血浆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1)断肢局部微循环血液灌流量在断肢O、1、2和3h均明显下降,局部股静脉血浆NO2-含量在断肢2、3h显著降低,断肢2、3h局部股静脉血浆NO2-水平与局部微循环血液灌流量呈显著正相关。(2)NO合成底物左旋精氨酸(L-Arg)能改善断肢2、3h的局部微循环血液灌流量,一氧化氮合成抑制剂左旋单甲基精氨酸(L-NMA),可抑制此作用。(3)断肢3h局部股静脉血浆NO2-水平L-Arg组明显高于生理盐水(NS)组(P<005),L-Arg合用L-NMA组则明显低于NS组(P<005)。结论:断肢创伤通过内源性L-Arg-NO通路而降低NO生成,参与断肢局部2、3h的血管痉挛和微循环血液灌流量下降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关于Mg2 +的基础及临床试验研究对其治疗价值意见不一[1] 。本实验采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模型 ,对脑缺血 2h再灌流 3h大鼠给予MgSO4 治疗 ,通过测定NO、MDA及脑含水量变化 ,来探讨Mg2 +剂对脑缺血再灌流损伤的保护作用。1 材料和方法1 1 动物及模型制备 :实验用SD大鼠 40只 ,体重 2 70g~30 0g ,雌雄不限。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尼龙单线栓塞造成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模型。1 2 分组 :将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 (10只 )、模型组 (15只 )、治疗组 (15只 )。模型组为缺血 2h再灌流 3h ;治疗组为缺血 2h再灌流开…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大脑基底节区和皮质区对大脑局部缺血/再灌流损伤反应的敏感性。方法:运用免疫组化和酶组化方法对36只SD大鼠局部脑缺血区血管 细胞粘附分子VCAM-1的表达和单核/巨噬细胞的浸润概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大脑皮质缺血区血管内皮细胞VCAM-1的表达发生于脑缺血1h表达高峰发生于脑缺血1h/再灌流16h;而在缺血侧基底节区,其表达高峰则发生在脑缺血1h/再灌流4h。单核/巨噬细胞的浸润,在皮  相似文献   

5.
TNF-α调节局部脑缺血区ICAM-1 mRNA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证实TNF-α对局部脑缺血/再灌流区ICAM-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运用原位杂交技术对60只雄性SD大鼠进行了研究。结果:局部脑缺血/再灌流诱导脑微血管和毛细血管以及局部炎症细胞ICAM-1mRNA的表达,其表达发生于脑缺血1h/再灌流2h,再灌流8h达到高峰。TNF-α明显的加强脑缺血区ICAM-1mRNA的表达,其作用在脑缺血1h再灌流2h至8h均较明显。再灌流4h,TNF-α  相似文献   

6.
脑缺血再灌流过程中沙土鼠脑组织和血浆SOD、MDA含量的变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复制沙土鼠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流模型,测定了在缺血及再灌流不同阶段血清及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和脂质过氧化反应最终产物(MDA)的含量变化,结果发现单纯缺血组与再灌流各组脑组织MDA的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再灌流1h、6h组的MDA含量明显高于单纯缺血组(P<0.05),并有随再灌时间延长不断升高的趋势,但三个再灌流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单纯缺血组与再灌流各组比较脑组织SOD的活性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以再灌1h、6h最为明显,与单纯缺血组比较P<0.05。实验各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浆SOD的活性无显著差异。表明单纯缺血和再灌流后均发生了脂质过氧化反应,并认为自由基引起的损伤,在缺血后再灌流中比单纯缺血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7.
慢性脑缺血对青年和老年大鼠海马NOS阳性神经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慢性脑缺血对青、老年大鼠海马NOS阳性神经元的影响。慢性脑缺血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模型。结果:青年缺血1 月组大鼠海马CA1、CA2~3 和DG 亚区NOS阳性神经元面数密度分别为29.1±2.3、23.5±2.1 和39.3±2.8,小于对照组相应三个亚区(49.6±1.3、49.3±2.1 和64.7±2.1),P< 0.01;青年缺血3 月组大鼠CA1、CA2~3 和DG 亚区NOS阳性神经元面数密度分别为40.2±1.6、39.3±2.5 和48.4±1.8,和对照组者相近,但大于缺血1 月组(P< 0.01)。老年缺血1 月组大鼠海马各区NOS阳性神经元面数密度分别为39.6±1.5、35.6±2.1 和54.7±2.5,小于老年对照组相应三个亚区(55.8±1.7、51.3±1.7 和64.9±1.9),P< 0.01;老年缺血3 月组大鼠各亚区NOS阳性神经元面数密度分别为43.1±2.4、38.7±3.4 和54.7±3.2,仍然小于对照组,P< 0.01。结果提示:慢性脑缺血可以影响大鼠海马NOS阳性神经元,但青年和老年大鼠海马NOS神经元对慢性脑缺血损伤的易感性和反应性不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无氧(O%O2+95%N2+5%CO2)和低氧(25~3%O2+92%N2+5%CO2)对新生小牛肺动脉内皮细胞(PAEC)和肺动肺平滑肌细胞(PASM)5-羟色胺转载体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细胞培养,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结果:无氧组和低氧组(15h、3h、6h)PAEC5-羟色胺转载体mRNA表达显著高于常氧组(P<005),而无氧和低氧12h至48h对PAEC5-羟色胺转载体mRNA表达无明显影响。无氧和低氧(3h、6h、12h、24h)组PASM5-羟色胺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常氧组(P<001),结论:推测缺氧早期通过促进PAEC5-羟色胺转载体基因表达,加强PAEC对5-羟色胺的摄取和降解,随缺氧时间的延长,PAEC的此功能受损。缺氧PASM5-羟色胺转载体基因表达的持续增加,则可能参与缺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大鼠脑缺血区IL-1β和TNF α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炎症和免疫因素与脑缺血的联系,近来倍受观注。本实验旨在探查脑缺血区IL1β和TNFα表达的结构和时程,进而探讨其表达与脑缺血性损伤之间的病理联系。采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模型(缺血1小时/再灌流0小时、2小时、4小时、8小时和16小时),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对40只成年雄性SD(SpragueDawley)大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脑缺血区IL1βmRNA阳性信号主要存在微血管内皮细胞,在脑缺血周围区的IL1βmRNA信号比中央区更强烈。阳性信号出现于脑缺血1小时(与对照组比较…  相似文献   

10.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性脑缺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继发性脑缺血损伤和尼莫地平(ND)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大鼠SAH模型,对单纯SAH组和ND处理组检测术前及SAH后24h内脑微区血流量(CBF)、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脑组织一氧化氮(NO)含量,并于SAH后3d对海马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单纯SAH组大鼠在产生SAH后CBF立即降低,并持续24h,SEP潜伏期从SAH后1h开始逐渐延长,3d后海马CA1区神经元明显损伤;脑组织NO含量在SAH后1h至24h显著增加。ND处理组的上述改变均较单纯SAH组明显减轻。结论SAH可导致继发性脑缺血损伤,其原因之一为脑组织NO大量增加;ND通过拮抗脑组织NO的病理变化而减轻SAH后继发性脑缺血性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牛磺酸联合安定对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牛磺酸治疗组(200mg·kg-1)、安定治疗组(10mg·kg-1)、联合治疗组(牛磺酸100mg·kg-1+安定5mg·kg-1),每组12只。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MCAO)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2h后拔出栓线形成再灌注,再灌注时各组分别给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注射等剂量的生理盐水,12h后各组重复注射1次。另分批实验同样5组动物,每组16只,分别于再灌注后10h给药,12h后重复治疗1次。各组中12只动物同先前5组于再灌注后48h观测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以及脑含水量测定。每组中余下4只大鼠,2周后行尼氏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相比,缺血后2h、12h联合治疗均能显著降低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减少脑含水量、缩小脑梗死体积,同时能明显减轻海马神经元变性坏死(P0.01或P0.05),且其保护作用优于牛磺酸或安定单用组。结论:缺血性脑损害所致急、慢性损伤时牛磺酸联合安定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背景:理论上来说,出血性转化可发生于任何脑梗死患者,可见于脑梗死自然演变病程的任何阶段。因此进一步从缺血时间和再灌注角度进行梗死后出血转化发病机制研究可以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梗死后出血转化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观察持续性脑梗死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 方法:将健康雄性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持续脑梗死组。采用线栓法制成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缺血再灌注组在相应缺血时间点(4.5,6,12,24,48 h)将线栓拔出再灌注24 h,假手术组手术过程同缺血再灌注组,但未置入栓线。持续脑梗死组制成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但中间不取出栓线。分别于术后2 h进行模型成功评价,并于术后相应时间点进行神经功能障碍评分;TTC染色观察脑组织发生出血转化情况;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脑梗死后4.5 h内血流再通神经功能评分明显提高,6 h以后尤其12 h以后血流再通将加重神经功能缺损;在缺血再灌注组内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神经功能评分逐渐降低,缺血48 h降至最低。脑组织TTC染色可见缺血12,24,48 h再灌注大鼠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转化发生。基质金属蛋白酶9以负性因素参与再灌注损伤和出血性转化,加重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促进出血性转化发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3.
盐酸氟桂利嗪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钙拮抗剂盐酸氟桂利嗪对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缺失的修复作用。方法:用66只成年健康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脑出血组(30只)和治疗组(30只)三个组,对后两组运用胶原酶法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其中出血组仅制模不作处理,治疗组于制模前一天及制模后五天,按1 mg/kg体重腹腔注射盐酸氟桂利嗪,每日一次。此两组均于制模后分别于0.5、6、24、72、120 h五个时点各6只鼠作体感诱发电位(SEP)测定P1-N1蜂峰值、P1波潜伏期值、N1潜伏期及神经功能评定后处死。结果:脑出血后SEP波幅降低和潜伏期延长。治疗组脑出血后6 h波幅开始明显降低及潜伏期明显延长,持续约3天左右后逐渐恢复,SEP的P1-N1峰峰波幅升高及P1、N1波潜伏期缩短,治疗组与出血组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盐酸氟桂利嗪对脑出血动物神经功能缺失有明显的修复作用,即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丁苯酞(NBP)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氧化损伤和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9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IR)、NBP预处理低剂量组(NBPⅠ)、NBP预处理中剂量组(NBPⅡ)和NBP预处理高剂量组(NBPⅢ),每组18只,制造模型前7d开始灌胃给药,1次/d。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缺血2h再灌注24h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3,-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观察脑组织梗死的情况;苏木素-伊红(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脑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羟胺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化学比色法测定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1)Sham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零,脑组织无梗死情况发生,神经元形态规则,脑组织中SOD、GSH-PX活性和MDA含量正常。(2)与IR组比较,NBP预处理各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降低(均P0.01),NBPⅠ、Ⅱ、Ⅲ组神经功能评分依次递减(均P0.05)。(3)与IR组比较,NBP预处理各组脑组织梗死体积依次减小(均P0.05),神经元损伤减轻。(4)NBP预处理各组脑组织中SOD、GSH-PX活性明显升高,MDA含量显著减少(P0.01);NBPⅠ、Ⅱ、Ⅲ组SOD、GSH-PX活性依次递增,MDA含量依次递减(均P0.05)。结论丁苯酞预处理可上调SOD、GSH-PX活性,降低MDA含量,减小脑梗死体积,减轻神经元损伤,发挥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预防性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醒脑静(XNJ)注射液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通透性及紧密连接蛋白1(ZO-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Pulsinelli四血管闭塞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假手术组、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溶剂对照组和XNJ组。每组均在缺血再灌注后24 h、48 h和72 h处理。用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中水含量,分光光度计法检测脑组织伊文思蓝(EB)含量,Western blot检测大脑皮层的ZO-1蛋白含量。结果:缺血再灌注后24 h,模型组、溶剂对照组和XNJ组的脑组织含水量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但在缺血再灌注后48 h和72 h,模型组和溶剂对照组脑组织含水量显著高于XNJ组和假手术组(P0.05)。缺血再灌注后24 h,模型组、溶剂对照组和XNJ组大鼠脑组织内EB含量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缺血再灌注后48 h和72 h,假手术组和XNJ组的EB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和溶剂对照组(P0.05)。缺血再灌注后24h,模型组、溶剂对照组和XNJ组大鼠脑皮层中的ZO-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同样缺血再灌注后48 h和72 h,假手术组和XNJ组皮层中ZO-1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模型组和溶剂对照组(P0.05)。结论:在缺血再灌注后的48 h和72 h,醒脑静注射液对血脑屏障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醒脑静注射液上调ZO-1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在高血糖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Ⅰ型糖尿病高血糖大鼠模型,通过双侧颈总动脉夹闭联合股动脉放血法建立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组织学、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方法,对比观察糖尿病高血糖脑缺血再灌注组(简称糖尿病组)与正常血糖脑缺血再灌注组(简称正常血糖组)在脑缺血15 min、再灌注1 h和6 h大脑额叶皮质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组织学变化及GFAP的表达。结果:正常血糖组再灌注1 h脑组织出现轻度水肿;再灌注6 h脑水肿加重,出现神经元固缩;再灌注1 h,糖尿病组病变与正常血糖组基本相同,再灌注6 h脑水肿加重,固缩神经元进一步增加。再灌注1 h和6 h,糖尿病组Nissl体平均光密度值明显低于正常血糖组(P<0.05)。脑组织GFAP免疫荧光检查可见,再灌注6 h正常血糖组GFAP免疫阳性细胞明显增加。糖尿病组再灌注1 h和6 h,出现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数目增加(P<0.05),胞体显著增大,突起增长、增粗。Western Blot结果可见,糖尿病组GFAP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血糖组。结论:糖尿病高血糖脑缺血再灌注能够加重神经元损伤,星形胶质细胞出现更明显的数量增加和GFAP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大蒜新素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对海马P53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 采用大鼠全脑缺血模型(4VO法),大蒜新素10、20和30 mg/kg分两次于缺血前30 min 和再灌注10 min时经尾静脉注入,每次注射总量的1/2。再灌注24 h时取大鼠海马,甲苯胺蓝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的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海马CA1区P53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sham组比较,大鼠全脑缺血10 min再灌注24 h时,海马CA1区部分神经元死亡,存活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海马神经元凋亡率明显增高,P53蛋白表达增多。静脉给予大蒜新素可使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组织损伤程度减轻,存活神经元数目增加,神经元凋亡率降低,P53蛋白表达减少。结论: 大蒜新素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通过下调P53蛋白的表达而抑制神经元凋亡可能是其发挥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黄角颗粒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构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取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黄角颗粒组,并按分组给予相应处理。采用Zea Longa评分法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TTC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TUNEL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p-JAK2和p-STAT3的蛋白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神经细胞损伤程度明显加重(P0.05);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和脑细胞凋亡率显著上升(P0.05);脑组织中p-JAK2和p-STAT3的蛋白水平显著上调(P0.05)。与模型组相比,黄角颗粒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神经细胞损伤程度明显减轻(P0.05);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和脑细胞凋亡率显著下降(P0.05);脑组织中p-JAK2和p-STAT3的蛋白水平显著下调(P0.05)。结论:黄角颗粒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他米巴罗汀(Am80)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的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I/R)和他米巴罗汀干预组(Am80,灌胃给予Am80 6 mg/kg)。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术后24 h断头取脑,在处死前采用双盲法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Western blot和RT-q PCR法分别检测RARα、Bcl-2和Bax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 Am80可显著改善MCAO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有效地降低脑梗死体积(P0.01),上调RARα和Bcl-2表达(P0.01),降低Bax的表达(P0.01)。结论他米巴罗汀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有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与抗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小鼠脑缺血后进行短暂肢体缺血提高脑缺血耐受模型,确定肢体缺血后适应对脑缺血时程的影响及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作用,探讨肢体缺血后适应(LIPostC)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抑制作用和机制。方法:复制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CAO),第1批实验将小鼠分为9组: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缺血时间分别0.5 h、1 h、1.5 h、2 h组),脑缺血/再灌注+短暂肢体缺血(LIPostC)组(0.5 h+LIPostC、1 h+LIPostC、1.5 h+LIPostC、2 h+LIPostC组)。分别观察小鼠运动行为变化;TTC染色测量脑梗死体积;HE染色观察脑组织损伤程度;TUNEL法检测神经元凋亡程度。第2批实验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MCAO+LIPostC组和MCAO+LIPostC+quercetin组(缺血时间为2 h)。术后24 h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脑皮质中HSP70蛋白表达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脑缺血时程影响小鼠运动行为和脑损伤程度,随脑缺血时间延长,小鼠的脑再灌注损伤程度加重,其行为缺陷和脑病理变化明显;缺血2 h组脑损伤程度比缺血1.5 h组和缺血1 h组严重(P0.05)。脑缺血后不同时间施加LIPostC显示不同程度的神经保护作用。LIPostC各组与相对应的I/R组比较,其脑再灌注损伤程度呈现不同程度减轻,行为学评分降低、脑梗死体积减小,脑皮质损伤减轻,TUNEL阳性凋亡细胞数目减少。脑缺血2 h再灌注损伤较重,但LIPostC仍具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以2 h脑缺血小鼠为模型进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LIPostC可提高缺血脑组织HSP70蛋白表达,改善神经功能,HSP70抑制剂quercetin可削弱LIPostC的这种脑保护作用。结论:LIPostC可抑制MCAO小鼠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促进缺血脑区HSP70表达和改善神经功能。HSP70在LIPostC提高MCAO小鼠的脑缺血耐受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