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aneurysms,UIAs)是指没有破裂史或者与以前出血没有关系的动脉瘤,包括偶然发现的动脉瘤、多发动脉瘤中未破裂的动脉瘤,以及有临床症状但没有出血的动脉瘤[1]。国外尸检报告显示,颅内动脉瘤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5%,多数人无临床症状[2~4]。而颅  相似文献   

2.
<正>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 AH)有很高的致残、致死率,30天病死率达50%~60%,约有不到60%的幸存者恢复到功能独立[1-2]。一般认为动脉瘤瘤体长径5 mm为小型动脉瘤,5~10 mm为中型动脉瘤,11~25 mm为大型动脉瘤,25 mm为巨大型动脉瘤[3],本文借鉴此标准。有些学者认为瘤径7 mm属小型动脉瘤[4],个别学者认为10 mm为小型动脉瘤[5]。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颅内小型未破裂动脉瘤被检出[6],其超微结构得以展现。多数学者认为小型动脉瘤的破裂风险相对较低,然而也有报道称临床发现相当一部分破裂的动脉瘤为小型动脉瘤[7-9]。未破裂动脉瘤尤其是中小型动脉瘤的自然史至今仍未明确。最  相似文献   

3.
正文献报道,颅内动脉瘤发病率约为6.0%,且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1]。我国上海地区的大宗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为7%,年龄峰值在55~64岁[2]。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均会导致颅内动脉内壁受损,血管壁平滑肌肉细胞对缺血、缺氧耐受力差,易形成动脉瘤,这是动脉瘤增大、破裂原因之一[3,4]。颅内动脉瘤未破裂前无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破裂后即刻因机械刺激可有短暂CVS,多能自然缓解,  相似文献   

4.
<正>研究[1]表明,绝大多数颅内动脉瘤(IA)不会发生破裂。但IA一旦破裂,则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Agid等[2]提出,神经影像学检查对明确IA的诊断及预防再破裂具有重要意义,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IA的破裂。本文现就IA的破裂及影像学预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1 IA的流行病学国际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研究(ISUIA)[3]结果显示,动脉瘤的年破裂率为0.2%。Ishibashi等[4]随访结果表明,未破裂  相似文献   

5.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70%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造成,是神经科急危重症,死亡率和致残率均极高,首次破裂出血幸存者如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约70%迟早会因动脉瘤再次破裂而死亡[1]。由于再次破裂出血绝大多数发生在SAH后早期,因此如能尽早手术夹闭动脉瘤,可明显提高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2,3],本文收集我科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27例破裂出血颅内动脉瘤,均在发病后74 h内明确诊断并开颅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年发病率为9/10万1],占所有脑卒中的[2]2]3%。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SAH的主要原因[,而动脉瘤破裂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3,4C]VS)是导致SAH患者死亡、严重残疾的主要因素。因此,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抗CVS的治疗尤为重要。本文总结动脉瘤性SAH后CVS药物治疗现状及最新进展,以提高对CVS的认识,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前循环脑动脉瘤是指发生在Willis环前循环的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92%[1]。临床上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开颅手术及介入治疗两种,破裂的动脉瘤常常伴有颅内出血,及时有效的手术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有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2]。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接收治疗的Hunt-Hess分级Ⅲ~Ⅳ级48例前循环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显微手术治疗高级别前循环脑动脉瘤的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破裂点和瘤囊处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颅内破裂动脉瘤21例,根据术前CTA、DSA数据三维重建动脉瘤模型,采用ANSYS软件计算动脉瘤破裂点和瘤囊处血流动力相关参数[壁剪切应力(WSS)、切应力震荡指数(OSI)]。结果 动脉瘤破裂点WSS[(0.215±0.047)Pa]明显低于瘤囊WSS[(0.464±0.148)Pa;P<0.001]。动脉瘤破裂点OSI[(0.035±0.024)]与瘤囊OSI[(0.030±0.016)]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一个心动周期中,随着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动脉瘤形态出现规律的变化,载瘤动脉及动脉瘤的形态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即动脉瘤两侧壁的形态变化相对较小,动脉瘤破裂点处形态变化明显。结论 颅内动脉瘤破裂点较动脉瘤囊WSS更低而形态变化更大,颅内动脉瘤破裂与WSS呈负相关,而与形态变化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同时伴有直径≤5mm无症状性颅内未破裂小动脉瘤的患者,其口服阿司匹林致动脉瘤破裂的风险,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4年7月于沧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40~70岁(平均年龄56.3±9.7岁)伴有颅内单发无症状性未破裂小动脉瘤的脑梗死或TIA 63例,其随机分为口服阿司匹林和未口服阿司匹林两组,随访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动脉瘤破裂及脑缺血事件复发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63例,口服阿司匹林组32例,未口服阿司匹林组31例,随访1年。随访结果提示口服阿司匹林组患者脑缺血复发率明显低于未口服阿司匹林组[5/32 15.63%与17/31 54.84%,χ~2=10.65,P0.005]。口服阿司匹林组和未口服阿司匹林组患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无差异[2/32 6.25%与1/31 3.23%,χ~2=0.32,P0.5]。结论患有脑梗死或TIA同时合并直径≤5mm无症状性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患者,应常规口服阿司匹林预防ICVD的复发。  相似文献   

10.
<正>1988年,Takahashi和Mizoi[1]首先引入血泡样动脉瘤这个概念,是指发生在颈内动脉非分叉部位前壁或腹侧的小的半球形动脉瘤[2-4]。血泡样动脉瘤并不常见,大约占所有颈内动脉动脉瘤的0.9%~6.5%[4],所有颅内动脉瘤的1.0%[5],所有破裂动脉瘤的0.5%~2%[6,7]。血泡样动脉瘤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囊状动脉瘤相比,受累人群主要为  相似文献   

1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常见病,是指颅内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发病原因有高血压、脑血管病、脑血管畸形和颅动脉瘤等多种因素,急性脑血管疾病占10%左右,颅内动脉瘤破裂约占50%[1]。现将在我院神经内科2009-07~2011-02住院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  相似文献   

12.
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发现率越来越高。由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有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iod hemorrhage,SAH)的潜在危险,且SAH后有较高的死亡率和伤残率,而目前所采取的干预性治疗,包括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治疗,同样存在一定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因此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治疗与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出血的危险性和治疗的风险进行综述,希望能提出较佳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处理策略。1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危险性未破裂颅内动脉瘤SAH发生率各家报道差别较大。Juvela[1]通过平均19.7…  相似文献   

13.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脑动脉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1]>.动脉瘤破裂后可发生颅内血肿、脑血管痉挛、脑缺血、脑水肿等一系列病理改变,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是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2].  相似文献   

14.
正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多见于颅底动脉环分叉处,IA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3.6%~6%[1]。小部分IA在形成后短时间内就破裂出血,而大部分在形成后经过一些愈合过程,早期可以不破裂,能无症状的稳定存在[2]。但当它发生破裂出现临床症状时,结果往往是灾难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可由IA破裂  相似文献   

15.
<正>颅内动脉瘤主要发生部位是Willis环动脉分叉处,只有中膜和外膜而组成薄壁[1],发病率0.19%~8.93%。颅内动脉瘤易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常见脑血管病之一。颅内动脉瘤在破裂时头痛剧烈,有时还有精神障碍,较严重的意识丧失,若发生再次破裂病死率极高,因此预防动脉瘤的再破裂是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手段。目前,血管内介入和显微外科夹闭是闭塞颅内动脉瘤主要的治疗方法[2]。血管内介入治  相似文献   

16.
正脑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残死率高,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脑血管病[1]。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再发出血风险较高,因此,及时有效治疗颅内动脉瘤显得尤为重要。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创伤小,痛苦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恢复快[2],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及家属所接受。但治疗过程中围手术期的护理仍然很重要[3-4]。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2015-03—2015-12在我院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30例宽颈动脉瘤患者的诊疗过程中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与  相似文献   

17.
<正>颅内动脉瘤(IA)为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的原因~[1]。IA的发病率为2%~6%~[2],平均发病年龄为50岁;男女比例为2∶3。未破裂的IA通常无症状,大部分患者通过MRA或者CTA筛查被发现~[3]。既往有研究~[4-5]发现,有家族史是IA发生的高危因素,家族性IA(FIA)患者的发病率比一般人群高4倍~[6]。FIA更容易破  相似文献   

18.
正颅内动脉瘤未破裂前大多无临床症状,一旦破裂出血,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许多动脉瘤破裂患者在等待检查过程中,因动脉瘤再次破裂、脑积水等原因,影响了患者预后,甚至导致患者死亡[1]。如何快速诊断动脉瘤并予以手术治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是神经外科医师面临的首要问题。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3D-CTA)具备快速、无创、诊断率高等特点,为开  相似文献   

19.
颅内动脉瘤的危险性在于动脉瘤破裂,发生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颅内血肿[1].文献报道,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的发生率为19%~41%,再出血死亡率高达50%以上[2].分析我院1998年1月至1999年12月收治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24例,探讨再出血的诱发因素与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20.
颅内动脉瘤患者破裂出血前通常无明显症状,约90%的患者因破裂出血而被发现[1]。颅内动脉瘤在发生破裂后多引发IH症状,易造成脑部损害及颅内压升高,导致再次出血。因此,对于IH合并RIA患者,需尽早实施手术治疗,避免患者再次出血。报道显示[2],良好的护理方案可对患者术后恢复及并发症的预防起到积极作用。本文分析综合化护理方案对IH合并RIA早期手术患者GC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