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李秋英 《中国基层医药》2008,15(7):1087-1088
目的 观察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脂、G-反应蛋白(CRP)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的影响,探讨他汀类药物在急性脑梗死早期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9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组)和非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CRP和VCAM-1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血浆CRP[(11.6±5.2)mg/L与(16.4±7.3)mg/L]和VCAM-1[(7.11±1.83)μg/L与(8.16±2.60)μg/L]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使CRP和VCAM-1显著降低,有明显抗炎性反应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 9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试验组45例,对照组45例,试验组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d,共4周,分别于服药前后测定2组患者血清IL-6、TNF-α的活性水平。结果用药前,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血清IL-6、TNF-α水平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4周后,试验组血清IL-6、TNF-α水平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通过抑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IL-6、TNF-α的产生,干预原发性高血压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3.
孙新爱  周笑非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1):1630-1631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 ACI)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内皮素(ET)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水平以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50例)和常规治疗组(50例),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天1次,连续服用4周.观察比较治疗前后血清IL-6、ET、MCP-1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评定,并以30例健康体检正常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组血清IL-6、ET及MCP-1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t=26.38、49.10、34.51、25.77、32.23、34.68,均P<0.05);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较常规治疗组血清IL-6、ET及MCP-1水平下降更明显(t=10.10、13.18、23.85,均P<0.05);两组ND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18.38、6.98,均P<0.05),且阿托伐他汀组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更明显(t=12.00,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明显降低ACI患者血清IL-6、ET及MCP-1水平,有助于ACI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炎症因子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70例住院的急性脑出血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酌情给予降颅内压、控制血压及血糖、营养脑细胞、止血以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阿托伐他汀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1次20mg,1日1次,连用2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及不良反应的观察。结果治疗2周后,血浆hs-CRP和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阿托伐他汀组下降的幅度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同时观察组临床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χ2=5.71,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出血的安全有效,能降低血浆炎症因子水平,具有抑制炎症反应作用,从而减少脑出血引起的继发性脑损伤,有助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炎症因子和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均给予常规溶栓、抗凝、扩冠、β2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治疗,治疗组另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对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内皮素(ET)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进行测定,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治疗前sICAM-1、ET和TNF-α水平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血清sICAM-1、ET和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阿托伐他汀组sICAM-1、ET和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炎症因子和内皮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的影响.方法 对330例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与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4周,分别在患者入院时和治疗4周后进行血清hs-CRP和血脂测定.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4周后血清hs-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则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通过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hs-CRP水平和调整血脂水平而减轻脑缺血性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在治疗冠心病中的抗炎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0至2011年门诊及住院冠心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研究组,每组60例,2组均按CHD伴高脂血症常规内科治疗,疗程均为8周。研究组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1次/d,口服。比较2组血清C-反应蛋白、TNF-α等水平变化情况,应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NF-κBp65。结果治疗8周后,研究组血清C-反应蛋白、TNF-α等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后患者血浆CRP、TNF-α水平明显下降,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抑制NF-κB通路活化。  相似文献   

8.
钱玲妃  倪淑红 《中国药房》2011,(48):4568-456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和血浆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6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均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入院后均按照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方案进行治疗,阿托伐他汀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片20mg.d-1,每晚睡前口服,连用8周。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治疗8周后,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P>0.05)。2组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阿托伐他汀组比对照组下降幅度更明显(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降脂、抗炎作用,能改善血管内斑块的炎症反应,具有良好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杨淑芳  孙琪 《河北医药》2012,34(11):1626-1627
目的 比较血脂康与小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肿瘤坏死因子(TNF-α)、C-反应蛋白(CRP)及血脂的影响.方法 选择老年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合并高脂血症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给予血脂康胶囊口服,0.6 g/次,2次/d;对照组给予小剂量阿托伐他汀10 mg口服,1次/晚;疗程均为12周.用药前后分别测定血脂、TNF-α及CRP.结果 血脂康与阿托伐他汀作用相当,均能降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TNF-α、CRP水平(P<0.05),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P<0.05),2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血脂康组对肝功能无影响(P<0.05).结论 血脂康与小剂量阿托伐他汀均可使冠心病患者TNF-α、CRP水平及TC、TG、LDL-C水平下降,HDL-C水平升高,两者作用等同.但血脂康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更适合老年患者的长期服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3-12月40例冠心病住院患者(含出院后随访),随机分为冠心病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20例和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治疗组(阿托伐他汀组,20mg/d)2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常规酶法等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血脂水平〔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C-反应蛋白(CRP)和丙二醛(MDA)的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水平(TC、LDL-C、TG),血清TNF-α、MMP-9、CRP及MDA水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的血脂水平,同时能减轻冠心病患者的全身炎性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11.
梁涛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5):2250-2251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对脑出血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内皮素(ET)、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sICAM-1)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的影响以及临床疗效,探讨依达拉奉对脑出血的保护机制.方法 选择急性脑出血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 mg/d,治疗10 d,采用ELESA法检测血清中IL-6、TNF-α、ET、sICAM-1及MCP-1的水平,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以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组进行对照.结果 脑出血患者血清IL-.6、TNF-α、ET、sICAM-1及MCP-1水平较健康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6、TNF-α、ET、sICAM-1及MCP-1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两组ND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结论依达拉奉可显著降低急性脑出血患者IL-6、TNF-α、ET、sICAM-1及MCP-1的表达,减轻脑组织炎性反应和脑损伤,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对脑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海涛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3):3562-3563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内皮素(ET)、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以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另加用依达拉奉.采用ELESA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ET、sICAM-1及MCP-1水平,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NDS)评分.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ET、slCAM-1及MCP-1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t=4.55、4.62、4.75、4.43、4.61、4.73,均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ET、ICAM-1、MCP-1水平及ND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t=4.12、4.23、4.15、3.91、3.92、3.83、4.52、4.36,均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t=3.72、3.63、3.53、3.72,均P<0.05).结论 依达拉奉可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ET、sICAM-1及MCP-1的表达,减轻脑组织炎性反应,对脑细胞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尤书德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1):2909-291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120例ACI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另选同期健康查体正常人35名为健康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20mg/次,1次/d,连服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IL-6、IL-8及TNF-α水平的变化情况,并与健康组相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IL-6、IL-8及TNF一仅水平较健康组明显升高(均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及对照组IL-6、IL-8及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均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明显降低ACI患者血清IL-6、IL一8及TNF-α水平,具有减轻炎性反应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血脂、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影响.方法 血脂水平在正常范围首次发生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每次40 mg,1天1次,口服,疗程6个月,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每次20 mg,1天1次,口服,疗程6个月.分别于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巴塞尔评分,治疗后3个月、6个月清晨空腹抽血检测血脂水平,治疗后6个月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测局部动脉粥样硬化区域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情况.结果 治疗组治疗3个月时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脂水平、6个月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及巴塞尔评分则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有明确的脑保护作用,更有助于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可以提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的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为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4例,两组均予抗血小板、改善脑循环、降压降糖等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其中治疗组同时予以阿托伐他汀片20mg,每晚顿服,连用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基本治愈20例,占31.25%;显著进步22例,占34.38%;进步18例,占28.13%;无变化3例,占4.69%;恶化1例,占1.57%;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基本治愈18例,占31.25%;显著进步19例,占34.38%;进步8例,占28.13%;无变化11例,占4.69%;恶化8例,占1.57%;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患者的TC、TG、LDL-C水平均较治疗后明显降低,HDL-C明显升高,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TC、TG、HDL-C、LDL-C较治疗前比较,未见明显变化。且治疗组患者的TC、TG、LDL-C、HDL-C较对照组变化更显著,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在急性脑梗死治疗过程中使用疗效确切,安全性好,能明显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改善其预后,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前循环急性脑梗死对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112例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缺血性脑血管病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将0.13 g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溶于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1次/d。两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7 d及治疗14 d后血清MMP-9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7、14 d后,两组患者血清MMP-9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血清MMP-9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4 d后,血清MMP-9水平较治疗7 d后有显著降低(P<0.05)。结论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能够持久、有效的降低患者血清MMP-9水平,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氧自由基丙二醛(MDA)的影响及其疗效。方法本院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5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阿托伐他汀组,n=25)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n=25)。阿托伐他汀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口服阿托伐他汀0.02g/次,每1天服用1次,连续服用14d。采集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外周血血清,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TNF-α、IL-1β和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血清MDA表达水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eurological deficiency score,NDS)测定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服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TNF—α、IL-1β、MDA浓度值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阿托伐他汀组临床治疗效果NDS值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降低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中TNF-α、IL-1β和MDA水平,阿托伐他汀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途径对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发挥治疗和保护脑神经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高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患者血脂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数字表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以瑞舒伐他汀10 mg/d治疗,观察组患者以瑞舒伐他汀20 mg/d治疗,观察2组患者临床症状,测定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清hs-CRP水平变化情况.同时测定白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2组患者经治疗后的斑块面积和颈动脉IMT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斑块面积和颈动脉IM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血脂TC、TG、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HDL-C水平则相对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脂水平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2组患者hs-CRP、IL-6和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hs-CRP、IL-6和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剂量瑞舒伐他汀可更好地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患者血脂及血清hs-CRP的水平,能够更有效的抵抗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