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刺推拿治疗颈性偏头痛1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国廉 《中国针灸》1995,15(2):9-10
针刺推拿治疗颈性偏头痛168例临床分析陈国廉(甘肃省中医院,兰州730050)主题词偏头痛/针灸疗法,推拿颈性偏头痛是由于颈椎失稳引起的一种继发性偏头痛。笔者运用针刺加椎拿治疗颈性偏头痛168例,疗效满意,现分析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168例,其中男性...  相似文献   

2.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血管性头痛,在青少年人群中比较常见,是临床医学中特发性的头痛,从中医学角度分析,偏头痛属于头风、头痛、厥头痛的范畴。本文结合近几年偏头痛的治疗状况,对中医治疗偏头痛的概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潘莉 《针灸临床杂志》2003,19(10):25-25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病,又是比较顽固的一种疾病。笔者辨证施针,以针刺为主治疗93例偏头痛,其中治愈73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95.7%。针刺治疗简便易行,可改善患者的诸多症状,因而,针刺治疗偏头痛是一种比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血管疾病,其临床特点为反复发作的严重头痛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偏头痛也是一种容易被忽略的疼痛,超过2/3偏头痛患者没有及时就诊。近年来,基础科学的进步使得偏头痛的诊断与治疗有了很大的发展。笔者运用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本病50例,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穴位皮内埋针治疗偏头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穴位皮内埋针治疗偏头痛山东省临沂农校医务室(276003)刘兰瑛崔振远关键词偏头痛太阳头维皮内埋针偏头痛为发作性神经—血管功能障碍,以反复发作的偏侧或双侧头痛为特征,是一种常见病。笔者近年来采用穴位皮内埋针治疗偏头痛37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1一...  相似文献   

6.
偏头痛是一种以搏动性头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研究证实,针刺治疗偏头痛安全有效,但起效机制仍然不明确。研究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机制,有助于推广针刺治疗偏头痛的适用。过去几年里,神经影像学的发展能够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同时,越来越多的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神经影像机制研究促进了对针刺起效机制的理解。总的来说,24项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神经影像学机制研究发现,针刺可以通过影响脑结构、脑代谢、以及脑功能起到治疗效果。因此,大脑功能结构的改变可能是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中枢机制。在这个综述中,我们对当前偏头痛发病的神经影像学机制和针刺治疗的神经影像学机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讨论了针刺治疗偏头痛神经影像学机制的发展方向与展望。  相似文献   

7.
针刺治疗偏头痛123例病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治疗偏头痛123例病例报告张雍德四川省忠县汝溪中心医院(634312)主题词偏头痛/针灸疗法,太冲,涌泉笔者从1987年6月~1991年8月采用针刺手法治疗偏头痛123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123例偏头痛患者均系我院门诊随访...  相似文献   

8.
偏头痛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影响人们正常的学习和工作,且易复发。寻找一种新的有效的联合用药方案来治愈偏头痛尤为重要。2001年3月-2006年3月笔者应用氟桂利嗪联合罗通定治疗偏头痛33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偏头痛是一种颅内外血管神经功能失调导致的反复发作性头痛,迄今虽有许多防治偏头痛的药物,但疗效大多不尽人意,且长期用药往往产生许多不良反应。近年来,我们采取通经止痛为主的手法治疗偏头痛,获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我们发现能够预防偏头痛的药物多数有神经抑制作用,从另一方面分析能够诱发偏头痛的因素大多是刺激因素,两方面对比可以发现偏头痛的发生与防治中存在一条中轴线,而枣仁胶囊有抑制作用,通过此机制探讨枣仁胶囊与对乙酰氨基酚合用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性。方法对照组78例患者乙酰氨基酚片250mg,1日2次,10天为1个疗程。治疗组78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二加用每晚睡前口服枣仁胶囊一粒。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58%和73.07%。结论枣仁胶囊与对乙酰氨基酚合用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正文:偏头痛是一种常见于中青年女性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上多表现为一侧或双侧搏动性、发作性的头痛,同时可伴有恶心呕吐、畏声畏光等症状。夜间发作性偏头痛属于偏头痛的一种特殊类型,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常见于50 岁以上的人群,除了偏头痛的普遍症状外,其特殊表现为头痛多于睡眠中发生,且具有规律性,多于入睡后3 h,凌晨1~3 点左右发作[1]。梁宜主任医师门诊时接诊一位夜间发作性偏头痛患者,采用温针灸、电针、拔罐、耳穴压贴等方法治疗后,疗效确切,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血管性疾病,以反复发作的一侧或双侧搏动性头痛为主要表现,发病机制复杂,研究发现电针治疗偏头痛具有独特优势。笔者通过查阅近10年相关文献,对电针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发现电针可以通过调节神经胶质细胞,动态调整脑功能区,调控血管活性物质,激活内源性阿片肽系统等机制达到治疗偏头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偏头痛是神经内科常见病症,偏头痛的治疗临床上比较棘手,有报道偏头痛与脑梗死的发病存在着密切关系,在脑梗死患者中有5.46%存在先兆型偏头痛,有2.45%存在无先兆型偏头痛,自2007-2010年10月对我院偏头痛患者68例进行临床分析,并探讨偏头痛与卒中的关系,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颅内外血管受到牵拉、压迫或炎症刺激时均可引发血管性头痛。然而,一般所谓血管性头痛系指致癌物质(5一羟色胺、组胺、前列腺素、K”)释放所致的发作性神经一血管功能障碍,常见类型为偏头痛,如典型性偏头痛、普通型偏头痛、丛集性偏头痛、特殊型偏头痛(基底动脉型、眼肌瘫痪型等)。往往不包括炎症、肿瘤、脑血管病等颅内器质性损害之头痛。血管性头痛发作有着复杂的生化改变,进而导致人体内分泌与水盐代谢失调基础上的血管舒缩功能障碍,颅内外血管往往先收缩(前驱、先兆)后扩张(头痛)。中医称之为头痛、偏头痛、头风、雷头风…  相似文献   

15.
偏头痛是一种良性的、反复发作的、一侧搏动性头痛和/或神经功能障碍。女性偏头痛经前期或月经来潮时出现,妊娠期或更年期后发作减少或停止,根据这一特点,笔者对76例女性经期出现偏头痛的患者应用中药周期疗法治疗,获得良好效果,现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有研究表明成年人偏头痛的患病率为7.7%-18.7%,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连续发作或间歇发作3个月以上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称之为顽固性偏头痛。我们2004年7月-2006年1月采取病变侧颞浅动脉结扎术配合中药内服治疗顽固性偏头痛3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殷民  翁志忠 《北京中医》2005,24(6):378-379
目的 观察血府逐瘀胶囊联合西比灵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将14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血府逐瘀胶囊+西比灵,对照组单纯口服西比灵,两组连续服用30d。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府逐瘀胶囊对治疗偏头痛近期疗效显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偏头痛的药物;与西比灵合用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割治偏头痛200例临床体会王书臣,王书香,王东红,王东海(河北省邯郸市中心医院0560m)偏头痛是血管性头痛的一种,它以颅血管收缩功能变化为特征,常反复发作,药物治疗尚不够理想,近4年来,应用割治疗法治疗偏头痛200例,疗效较好,现小结如下。1临床资...  相似文献   

19.
虫类药治疗偏头痛作用机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偏头痛(Migraine)是以头痛暴作,疼痛剧烈,或左或右,反复发作为特征的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又称为原发性血管性头痛,为功能性头痛的一种,属于中医学“头风”、“偏头风”、“偏头痛”范畴。国外资料显示,偏头痛的发病率男性为3.4%~6.1%,女性为12.9%~17.6%,男女之比为1:4。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偏头痛的患病率为985.2/10万,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防治偏头痛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偏头痛是一种发作性神经血管功能障碍伴体内某些生物活性物质改变的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偏头痛的发病率高达985.2/10万,25—29岁人群的患病率为1927.4/10万,并且由于社会因素的影响,发病率逐年增高。美国研究收集了代表美国人群的1.5万个家庭的信息,女性偏头痛的患病率为17.6%,男性为6%;英格兰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7.6%的男性和18.3%的女性在过去1年内有过有先兆型或无先兆型偏头痛发作。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不明,其认识多集中在对遗传因素、血管因素、血液流变学及递质类因素与神经精神因素等的阐述上。近年来,中医药从整体出发,以“整体观念”理论为指导,辨证治疗偏头痛取得很好的疗效,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