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急性阑尾炎是普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切口感染率较高,特别是化脓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其切口感染率可高达10%~30%,因切口感染灶内有线结,细菌难以消灭,且缝在腹外斜肌腱膜的线头几个月后才能脱落。本人对阑尾炎切口缝合作一改进,让切口无残留缝线线结,即使发生切口感染,由于无结线反应,经充分引流后多能很快愈合。对于基层医院,在无可吸收缝线、估计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可能性较大时可采用。操作方法:①第1针缝线:用4号丝线,从切口一端1cm皮肤进针,直达腹膜层,横褥式连续缝合腹膜,缝完后从对端腹壁腹膜层外全层穿出皮肤,两端打梅花结(图1)。②…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腹部切口完全裂开(并内脏膨出)的诊治和预防措施.方法 在全麻下,用生理盐水把突出切口外的网膜和肠管清洗干净后,送人腹腔.拆除切口内所有的线头,用10号线对切口全层间断缝合的同时,行腹膜外全层减张缝合.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腹部切口完全裂开并内脏膨出的患者,再次缝合后12~14 d拆线,切口均顺...  相似文献   

3.
用皮瓣法造永久性人工肛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肠癌行Miles 手术时,必须造人工肛门。一般在左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切除直径3cm 的皮肤、皮下组织及腹外斜肌腱膜(或将该腱膜十字切开),按肌纤维方向钝性分开腹内斜肌及腹横,切开腹膜,将腹膜切缘与皮肤真皮层用1号丝线做结节缝合。将乙状结线肠自腹壁圆形切口拖出5cm,乙状结肠浆肌层与腹壁圆形切口的腹膜用4号丝线结节缝合8~12针,并用此缝线结扎凡士林纱布条,以填塞皮缘与肠管之间的空隙,这是最常采用的人工肛门造设法。病人开始排便后,肠液及粪便易污染凡士林纱布条,造成立缘与肠管间沟的感染、积脓,长期  相似文献   

4.
手术方法1.经腹直肌分离切口:缝合腹膜后用10号丝线于腹膜外将同侧腹直肌前鞘和腹直肌缝合,每针间距3~4cm,一般切口3~4针即可,暂不打结。然后常规缝合腹直肌前鞘,再将减张线打结。松紧度要适当,最后缝合皮肤。2.旁正中切口:同法将切口侧整个腹直肌前鞘和腹直肌与腹白线缝合。3.正中切口:同法于腹膜外距切缘1~1.5cm  相似文献   

5.
为了预防腹部切口崩裂或切口疝的形成,外科医生常用减张缝合法闭合切口,以求切口一期愈合。鉴于传统的减张缝合法时有各种合并症发生,1977年以后我们采用了下述的缝合法,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介绍于下: 在距离切口约4cm处,用大号圆针7号丝线刺入皮肤、皮下、肌膜、肌层、腹直肌后鞘,从腹膜及肌膜间穿出。然后,从对侧腹膜及肌膜间刺进,深入对侧约4cm,穿过肌层、肌膜向外推开皮肤,针从皮下穿出。最后,回到原来一侧,圆针从肌膜与皮下间刺入,在距离原线头约2cm处穿出皮表,如图所示。其  相似文献   

6.
本人近年遇到3例减张缝合线致多发性肠瘘患者。3例为2、40、60岁男患,分别因肠套叠。上消化道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粘连性肠梗阻而行腹腔手术。前2例因切口哆开,后例为预防切口崩裂,而行腹膜内的全层减张缝合,均因减张缝合线压迫勒割肠管,形成多发肠瘘而死亡。由此认为,对减张缝合者,缝线应缝在腹膜外,而且松紧应适度。对年老体弱患者,慎重使用减张缝合,术后应正确使用多头腹带,并加强支持疗法。对切口裂开,减张缝合线失去作用者,要及时拆除,改  相似文献   

7.
例 1:男性 ,6 8岁。因胃窦癌经正中切口作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术后 6d发生切口全层裂开。立即在硬麻下行切口冲洗、小肠回纳、腹壁全层 10号丝线间断减张缝合术。术后肠蠕动恢复较慢 ,患者诉有腹胀。至第 5d出现弥漫性腹膜炎 ,切口有肠液逸出。再次进腹探查 ,小肠中段有一横形破裂口 ,长 3cm ,裂口正对一减张缝合线。胃肠道广泛水肿粘连 ,小肠液弥漫全腹 ,原胃肠吻合口正常。作腹腔冲洗 ,小肠破裂口修剪后间断缝合修复。腹壁切口重新清创 ,两层缝合法 (腹膜和腹白线、皮肤和皮下各为一层 )关腹 ,皮下置皮片引流。术后胃肠减压 ,积极抗…  相似文献   

8.
腹膜外减张缝合在腹部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预防腹部外科手术后切口裂开的缝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及对照腹腔内减张缝合和腹膜外减张缝合的临床优缺点。结果腹膜外减张缝合74例,无1例出现腹壁切口裂开,也未出现缝合肠管等误伤及术后肠梗阻、肠裂伤。结论腹膜外减张缝合既能很好的预防切口裂开,也未出现较多的并发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结肠系膜与后腹膜移行处切开后腹膜,分离系膜至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清扫253组淋巴结,在距腹主动脉根部1 cm处夹闭并切断血管,切断肠系膜下静脉。由内侧向外侧分离结肠系膜至结肠旁沟,切开其左侧后腹膜,将降结肠及乙状结肠系膜从后腹壁游离。沿直肠固有筋膜与盆壁筋膜的间隙按照TME原则锐性分离直肠系膜,先游离后壁,再游离两侧壁及前壁,直至盆底。在肿瘤下方2 cm处用阻断夹夹闭肠管,冲洗远端直肠,用切割缝合器切断直肠。取脐部弧形切口。提出近端肠管,于肿瘤近端15 cm处离断肠管。近端置入管型吻合器抵钉座,还纳腹腔,重建气腹。经肛置入管型吻合器,在腹腔镜直视下作乙状结肠-直肠端端吻合,冲洗腹腔,置引流管,手术结束。  相似文献   

10.
方法:按常规造口的方法,将造口肠管经腹或腹膜外隧道引出体外,外露肠管约5cm,将大号烟卷引流的橡胶外皮外翻拆卷1cm与造口行间断全层缝合,线结打在腔外,留下4~6根缝线,剪去余线,将凡士林纱条环绕“吻合口”1周,予以结扎(同包皮环切术结扎线方法)。外露造口肠管周围以凡士林纱布及敷料包扎.术后造口一期开放,粪便通过“吻合”的橡胶外套流入床旁的容器中。造口与橡胶外套皮的缝合线一般在术后2周左右自行脱落,如部分脱落失去作用,可予以拆除接人工肛门袋,此时腹部切口已愈合  相似文献   

11.
为了避免腹腔镜手术时盲目穿刺损伤肠道和血管,文内介绍一种开放式腹腔镜手术新技术.操作:不用Veress针,在脐下作一2cm皮肤切口,切开腹白线,用2把止血钳夹起腹膜,剪开一1cm长的小切口,一手指伸入腹壁后向四周探查,确定与腹腔脏器无粘连,于腹膜小切口四周作一荷包缝合.将一直径10mm不带穿刺针的套管插入小切口,收紧荷包线打一单结,缝线未端穿过一段长5cm的橡皮导管,收紧后夹一止血钳,封闭套管四周后即可足以抵抗12mmHg的气腹压力,摘除胆囊后去掉橡皮管,结扎  相似文献   

12.
肾下垂做肾固定术的方法很多,但固定效果常常不佳。我们采用“井”形缝线固定法治疗2例,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手术方法:在硬膜外麻醉下,侧卧位,腰部肾切口。充分游离肾脏,将下垂的肾推回到正常位置。在肾上极后上方的腰肌肌膜上,用长30cm 的7号丝线横缝一针,进针点与出针点距离3cm,不要打结。将该线的两端分别穿针,向下平行穿过肾包膜两次,注意不要伤及肾实质及肾盂。其中一线在肾下极后下方的腰肌肌膜上横行缝过,两线打结。线不必拉得太紧。在肾外后侧的中点肌膜上用7号  相似文献   

13.
我院1999年1月至2000年9月应用网状聚丙烯补片〔polypropylene mesh (Marlex), pp〕修补腹壁切口疝3例,男2例,女1例,年龄56~67岁。2例为阑尾切除术后复发疝,均肥胖,原切口瘢痕下腹壁缺损约5cm×4cm大。另1例于13年前行直肠癌前切除术,9个月前因直肠癌局部复发行Miles手术,术后1个月发现外置口内侧有可复性包块疝出,疝环直径约7cm。前2例梭形切除切口疤痕,切开皮下组织,找到疝囊并切开入腹腔,分离疝囊与肠管的粘连,切除多余疝囊,在腹膜外用电刀游离出疝环,并紧贴腹直肌背面向四周游离腹直肌后鞘3~5cm,用7号丝线间断缝合疝环及腹膜,在腹直肌后鞘表面放置pp网,与疝环边缘重叠3~5cm缝合固定,再间断缝合前鞘及皮肤,皮下置橡皮引流条,切口加压包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小儿腹腔镜监视下经皮腹膜外内环结扎术后有时会出现线结反应。本研究旨在探索腹壁不同层次打结诱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相关性蛋白的表达水平情况。 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组,在同一小鼠腹壁自左向右分别纵向剪开3个皮肤切口(0.5 cm长),分别经切口处用无菌平镊提起全腹壁,采用4-0带针慕斯线进针贯穿腹壁至壁层腹膜内,经切口直视下经原针孔采用钩针将带针丝线折返钩出,经原线道出针,分别打结于皮下、肌层内和腹膜外间隙。术后14 d取材打结部位腹壁标本,连续冰冻切片进行组织化学和凋亡染色观察与分析。 结果免疫组织化学和半定量检测显示皮下组线结周围γ-干扰素和淋巴毒素-β的表达最为明显,腹膜外线结组最轻微,半定量检测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UNEL检测可见腹膜外线结周围凋亡细胞最少,半定量检测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线结位于深层腹膜外间隙引起超敏反应轻微,皮下浅层线结引起超敏反应最明显。提示对于腹腔镜监视下经皮腹膜外内环结扎术,将线结打在腹膜外间隙有利于降低线结诱导的超敏反应和超敏反应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腹壁不同层次线结周围异物巨细胞浸润和纤维化程度,探索打结深度与线结炎症反应的相关性。 方法18只Balb/C小鼠在腹壁左向右分别纵向剪开3个皮肤切口,分别经切口用4-0带针慕斯线进针贯穿缝合腹壁至壁层腹膜不同层次,3个切口处分别打结于皮下、肌层内和腹膜外间隙。术后14和28 d取材打结部位腹壁标本,连续冰冻切片组织学观察。 结果HE染色显示各组线结位于腹壁不同解剖层次内(皮下、肌层和腹膜外间隙)。免疫组织化学和半定量检测显示皮下组线结周围异物巨细胞浸润和纤维化最显著,腹膜外间隙组线结周围异物巨细胞浸润和纤维化最轻微。 结论丝线用于腹壁打结深度与线结异物反应呈相关性;位于腹膜外间隙线结周围引起异物巨细胞浸润和纤维化程度轻微,皮下线结周围异物巨细胞浸润和纤维化程度明显。腹腔镜经皮腹膜外内环结扎术中将线结打在腹膜外间隙,有利于降低线结炎症反应和线结反应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介绍腹部手术新式减张缝合装置及使用方法.方法 采用Tension suture补片为42例各种纵形开腹手术结束手术前减张缝合.关腹前经腹膜外腹壁全层褥式缝合减张线,暂时不结扎.常规关闭腹壁各层,减张线穿过专用垫片结扎.结果 39例患者为一期术中放置减张缝合.3例为一期手术未放置减张缝合,伤口裂开后二期缝合腹壁伤口时加用减张缝合.除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长期使用激素的肠破裂患者术后两周拆除减张缝合线后伤口裂开外,其余患者治疗成功,未发生切口裂开和缝线断裂.结论 新型减张缝合装置用于普通外科腹部手术纵形切口缝合可以有效地避免伤口裂开.对于有特殊愈合困难因素的病例,应该延长拆除减张线的时间直至确认切口完全愈合为止.新型垫片式减张缝合装置使用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17.
我们自1981年2月以来,根据Paulino术式改革成空肠三腔代胃术,施行8例。近期疗效满意,报告如下。手术操作:全胃切除手术步骤和切除范围按根2或部分根3式进行。合并脾,胰尾体部切除5例。全胃切除后,食管下端暂用无损伤直角钳夹住。距屈氏韧带25cm处切断空肠,注意保证其血循环,将远侧支空肠从结肠后提上与食管按常规方法,用1号丝线行对端吻合。在除去食管夹钳之前,以0.5‰新洁尔灭溶液注入胃管反复冲洗食道。近侧支空肠端两层缝闭后,将其自身折迭10cm,用0号丝线做一列间断或连续浆肌层缝合,再将折迭空肠段与空肠远侧支做等长的浆肌层缝合,其近侧空肠袢盲端距食管空肠吻合口为30cm(图1)。然后平行切开缝好的三段空肠,以3个0肠线连续毯边缝合后壁内层加丝线浆肌层缝合。缝闭横结肠和空肠系膜切口,置胃管于空肠三腔代胃内,清整腹腔,关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二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价值。方法建立气腹(压力8~10 mmHg),脐上5 mm trocar作为观察孔放置30°腹腔镜,于脐水平线对侧腹直肌外缘3 mm trocar作为操作孔。疝内环口体表投影处做一约2 mm微小切口,经此切口刺入带7号丝线的GraNee针(卡钩针),沿内环口的外半周用缝荷包法缝合腹膜,至内环口下方,打开卡钩针,取下缝合线,闭合卡钩针,取出,再次刺入,沿内环口内半周缝合,至与第1针汇合时再次打开卡钩针,将腹腔内留置的缝线置于卡钩针的针孔内,闭合卡钩针并退出,将缝线带出腹腔,体外打结。结果 553例在腹腔镜下完成疝囊高位结扎术,每侧手术时间2~5 min,平均3 min。3例因肠管胀气明显,手术操作空间狭小而中转开放手术。97例患儿对侧存在隐匿性疝,一并行疝囊高位结扎术。426例随访3~18个月,平均10个月,3例术后7~16 d复发,分别于术后3~6个月再次行腹腔镜下疝内环口高位结扎术,未再复发;1例术后3个月出现线结异物反应,给予换药处理,6个月后拆除缝线,斜疝未复发;无阴囊红肿及阴囊积气病例。结论二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效果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手术部位感染(SSI)是胃肠外科围手术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SSI可增加胃肠外科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患者、经治医生和医院环境均有发生SSI的风险因素。在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减轻脏器功能障碍和合理控制血糖的同时.针对我国外科实践,急需改进并推广的预防措施包括:术前剪除手术野毛发:术前0.5~2h内使用预防性针对切口致病菌的抗感染药物;术中使用接近体温的生理盐水冲洗腹腔:使用可吸收缝线或抗菌的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切口皮下各层;少放引流物并及时拔除引流物。综合患者症状、体征、血白细胞计数和降钙素原检测可早期诊断SSI.腹部CT有助于诊断腹腔深部和后腹膜感染。针对SSI中的浅层与深层切口感染.应采用逐层清创的原则:对腹腔和后腹膜深层感染或危重患者.可采用B超或CT引导下的经皮脓肿穿刺引流;对腹腔感染范围较为广泛的患者可适时再次开腹.开腹手术应贯彻损伤控制的理念.达到控制感染源和通畅引流的目的即可,避免损伤肠管:应在抗感染药物使用前获得相应的脓液标本送细菌培养,以指导抗感染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20.
手术方法术前3天加强换药,俯卧位便于窦道彻底引流。硬膜外麻醉后,自窦口注入美蓝1~2ml,使不健康组织着色。手术区常规消毒后,距窦道癜痕组织0.5~1cm处做梭形切口,切至皮下层,将欲切除组织以丝线连续缝合,封闭窦口。再逐渐切向深层,逐一清除遗留的缝线或线结。追至窦道最底端后,将其切除。如腹膜腔仍有着色组织,应切开腹膜,予以清除。经仔细检查,无残留着色组织后,以无菌盐水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