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刺肺俞穴改善肺功能时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张压西  陈友梅 《中国针灸》1997,17(10):581-582
通过针刺肺俞穴,观察不同留针时间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肺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表明,针刺肺俞穴能明显改善肺功能,在留针20分钟时可见针刺效应,40分钟时针刺效应最明显,60分钟时针刺效应有所降低。提示不同留针时间对肺功能的改善效应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浅谈留针的时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钰  寇晓茹 《世界中医药》2011,6(3):237-240
针灸效应是多因素影响的结果,其中时间条件是影响针灸效应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1],尤以留针时间与疗效的关系甚为密切。留针是针刺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指进针并行针施术后,将针留置经穴内以加强针感和发挥针刺的持续作用增强针刺效应的一种方法。作为针刺治疗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能否正确掌握留针的时间,寻求最佳的留针时限,将直接影响着针灸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不同时间针刺左侧大包穴对青年健康男性双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临床运用该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青年健康男性志愿者8例,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探头于双侧颞窗探及大脑中动脉(MCA),针刺被测者的左侧大包穴,在针刺前10min、针刺得气时(行平补平泻手法15s后)、留针15min(行平补平泻手法15s后)、留针30min(行平补平泻手法15s后即出针时)、出针后10min分别检测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及阻抗指数(RI)的变化,并记录TCD各参数变化。结果:针刺大包穴,出针时左侧MCA的PI、RI及出针后10min的PI与针刺前10min相比较显著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大包穴能降低左侧MCA出针时搏动指数与阻抗指数以及出针后搏动指数,提示针刺该穴具有负性针刺累积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原发性痛经患者疼痛时针刺十七椎穴,观察其不同留针时间的镇痛效应变化及规律,为临床确定最佳留针时间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留针20 min组30例,留针30 min组30例及空白等待组30例。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观察治疗前后随时间变化情况,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针刺组针刺镇痛效应从针刺10 min时开始显现,镇痛效应随留针时间的延长而递增(P0.05);留针30 min组疗效明显优于留针20 min组(P0.01)。结论针刺十七椎穴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的即刻止痛作用,留针30 min优于留针20 min。  相似文献   

5.
研究《黄帝内经》中关于针刺的内容,探讨留针时间的源流和依据,分析《黄帝内经》和现代研究对留针的认识及针刺效应与留针时间的关系。目前关于留针时间与针刺效应关系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尚缺乏深入系统的机制探索,应继续进行客观化实验研究,并在循证医学模式指导下进行规范化临床研究。优化针灸治疗各种病症的最佳留针时间,以期提高临床疗效,促进针灸学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不同时间点针刺左侧公孙穴对健康青年大脑后动脉(PCA)血流动力学是否存在负性影响,为临床治疗相关脑血管疾病是否选用该穴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随机选取健康青年志愿者男女各8例,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探头于双侧颞窗探及大脑后动脉(PCA),针刺被测者的左侧公孙穴,在针刺前10min、进针得气时、留针15min(行针平补平泻)、留针30min(出针时)、出针后10min分别检测大脑后动脉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及阻抗指数(RI)的变化,并记录TCD各参数变化情况。结果:针刺公孙穴在进刺时、行针时、出针时以及出针后血流速度和PI、砒与针刺前10min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针刺公孙穴对大脑后动脉的血流速度既无正性影响亦无负性作用,其后遗效应也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留针是针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科学地制定因人因病制宜的最佳留针时间一直以来受到学界的思考和关注。本文通过梳理归纳先秦至今涉及留针的古今文献,细述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留针时间由短及长的衍变过程。集历代医家之所见,留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挥针刺效应,而其前提则应是确保针刺安全。基于此,临床医师应谨慎合理选择患者可以耐受的最佳留针时限,以节约医患双方的时间成本,避免针刺耐受效应的发生,并降低长留针、久留针所带来的针刺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后三里"穴对小鼠热水甩尾痛阈的影响,探讨留针时间与针灸效应的关系.方法:健康小鼠24只,随机分为针刺即刻组(A组)、留针10 min组(B组)、留针20 min组(C组)、留针30 min组(D组),每组6只.手针针刺小鼠"后三里"穴后,以50℃热水浸鼠尾,分别记录针刺即刻、留针10 min、留针20 min、留针30 mind、鼠甩尾潜伏期,对比鼠尾入水至甩尾出水的时间间隔.结果:A、C两组针刺"后三里"能显著提高小鼠的甩尾痛阈(均P<0.01),而B、D两组针刺"后三里"对小鼠的甩尾痛阈提高不显著(均P>0.05).留针30 min内针刺镇痛效应呈波浪形曲线,留针20 min小鼠甩尾潜伏期达到最大值,即针刺达到最大镇痛效果.结论:手针镇痛的留针时间以20 min为最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针刺健康青年左侧曲泉穴,观察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在不同的时间点血流速度、搏动及阻抗指数变化,为临床使用该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20例健康青年,针刺左侧曲泉穴,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在针刺前10 min、进针时(进针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时(留针15 min,行平补平泻手法)、出针时(留针30 min行平补平泻手法,出针后即刻)、出针后10 min分别检测并记录MCA的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及阻抗指数(RI)的变化.结果 针刺左侧曲泉穴,出针时左侧MCA的Vd与针刺前相比较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数据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左侧曲泉穴在出针时使左侧大脑中动脉的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10.
针刺治疗中风留针时间与效应关系的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特色和优势已被广泛认同,但是影响针刺疗效的因素较多,其中时间因素中针刺留针时间与效应之间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关注。本文就留针时间在针刺治疗中风病中的重要性进行论述,并对针刺治疗中风留针时间与效应关系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研究意义等方面内容结合本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作了一些探讨,认为针刺治疗中风留针时间与效应之间的关系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进一步研究其关系符合循证医学对现代针灸临床标准化模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留针的意义及时限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留针的意义及时限探讨陈利国,蔡向红(北京针灸骨伤学院,100015)主题词留针;时间因素将针刺入腧穴行针施术后,使针留置穴内称为留针,它是针刺治疗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但为什么要留针,以及留针时间多久为宜呢?统计《中国针灸》杂志"临床报道"栏目连续三年...  相似文献   

12.
针刺上巨虚穴对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上巨虚穴对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临床应用上巨虚穴治疗脑血管病提供依据。方法:对10名青年健康志愿者(男性6名,女性4名)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连续观测针刺双侧上巨虚穴在进针前10rain、进针得气后、行针时(留针15min)、出针时(留针30min)并分别施以行针手法15s钟后、出针后10min等5个时间点的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同进针前10min比较,进针时、行针时VM、VD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针时、出针后10minVM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同进针前10min比较Vs、PI、RI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上巨虚穴有可能增加MCA的血流量,对MCA的平均血流速度的影响具有非常显著的后遗效应,提示针刺该穴具有一定的延迟治疗作用。针刺上巨虚穴对MCA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古医籍及近年临床和实验研究有关针刺留针时间相关文献的归纳、解析、总结,发现留针时间的长短对针刺效应具有直接、重要的影响,疾病治疗存在最佳留针时间。留针虽被历代医家所重视,现代相关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证实并发展了古人对留针的认识。但在现行留针时间的研究中,具体的留针时间仍然存在不一致性。今后应进一步开展规范的科研工作,寻求高认可度、客观的最佳留针时间。应以疾病为基础,兼顾因病、因时、因人、因经脉腧穴确定针刺留针时间。  相似文献   

14.
针刺对心率变异性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针刺前中后心率变异性(HRV)各项指标的变化,探讨针刺与自主神经的关系方法在40例无心脏疾病的各类患者在第4次针刺治疗时,用Actiheart软件检测患者针刺前留针中出针后等不同状态下各10min的HRV指标,包括时域指标SD(R-R间期的标准差)rMSSD(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值)BPM(心率)和频域指标LF(低频)HF(高频)LF/HF(低频与高频之比)用方差分析来比较不同状态下的心率变异情况结果时域指标SDrMSSD出针后变高,BPM出针后变低;频域指标LFHFLF/HF留针和出针后均变低结论针刺能影响HRV的各项指标,其变化有利于提高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的整合功能,抑制交感神经的张力  相似文献   

15.
留针是针刺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指进针以后,将针留置经穴内以(?)强针感和发挥针刺的持续作用增强针刺效应的一种方法。临床上有一定实用价值,本文通过《内经》有关留针文献分别论述了施行留针的临床依据、留针的作用、留针的方法和时间。认为临床上不能千篇一律地留针30分钟,留针一定要根据疾病的性质,患者的体质、脉象,所刺经穴处肌肤厚薄,治疗的季节和气候等条件决定是否留针,以及采取哪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不同留针时间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为针刺镇痛留针时间的优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80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分为留针20min、30min、45min、60min4组,以国际公认的描述与测量疼痛的McGill疼痛询问表为观察指标,记录观察对象治疗前后疼痛症状的各项评分变化,对不同留针时间干预方法的疗效进行对比评价。结果经统计分析,4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现有疼痛强度(PPI)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P〈0.01):而45min组针刺镇痛疗效明显优于20min组、30min组和60min组。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急性腰扭伤针刺镇痛最佳疗效的留针时间为45min。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左侧大包穴对健康青年ICA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其是否存在负性作用。方法:随机选取青年健康男性8例,针刺左侧大包穴,使用TCD分别检测双侧ICA在针刺前10min、进针时、留针时、出针时、出针后10min的变化并记录各参数。结果:右侧IcA在进针时、行针时、出针时、出针后10min后的Vs、Vd、Vm、RI、PI与针刺前10min相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ICA在进针时、针刺15min、出针后的Vs、Vd、Vm、RI、PI与针刺前10min相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I、RI有增加趋势;出针时Vm血流速度与针刺前10min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左侧大包穴在出针时能够降低左侧ICA的平均血流速度,提示该穴对ICA具有累积的针刺负性效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十七椎等多穴对中度原发性痛经患者的即刻镇痛效应.方法:选取中度原发性痛经患者36例,在疼痛时针刺十七椎、地机、三阴交、次髎穴,留针30 min,观察针刺前即时、进针5、10、20、30 min及起针后30、60、120 min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读值.结果:针刺镇痛效应从针刺5min即开始显现,并随着留针时间的持续,针刺镇痛效应逐渐增强至起针后120 min.结论:疼痛时针刺十七椎等多穴对中度原发性痛经患者具有明显的即时镇痛效应,且该效应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林俊  黄红  丁光宏  张迪 《针刺研究》2007,32(1):16-19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镇痛效应与穴位区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的变化,研究针刺效应与穴位局部的肥大细胞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5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留针组(仅留置针体在穴位处)、电针(EA,2/100Hz,0.5/1.0/1.5mA,“足三里”)组和手针(MA)组,在急性佐剂性关节炎(AA,完全弗氏佐剂0.05mL注射于动物踝关节)大鼠模型上,采用辐射热缩爪反射的方法,以大鼠缩爪反射的潜伏期为观察指标,比较电针、手针和留针组的镇痛效果。将穴位区的组织块制成石蜡切片,用甲苯胺蓝特殊染色法染色,观察其中肥大细胞变化的情况。结果:电针和手针对AA大鼠都有很明显的镇痛效应(与留针组比较P<0.01),而留针组无效(与模型组比较P>0.05),其中手针穴位处的效果更明显于电针。同时,电针和手针组的组织切片中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明显高于留针组(P<0.01)。结论:穴位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在针刺镇痛效应的产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肥大细胞脱颗粒参与了针刺镇痛效应中针刺信号从穴位向靶器官传输与转换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不同时间点针刺左侧大包穴对健康青年男性大脑前动脉(ACA)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临床治疗ACA相关疾病时,是否选用该穴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随机选取健康青年男性志愿者8例,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探头于双侧颞窗探及大脑前动脉(ACA),针刺被测者的左侧大包穴,在针刺前10min、进刺得气后、留针15min(行针后)、留针30min(出针时)、出针后10min分别检测大脑前动脉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及阻抗指数(RJ)的变化,并记录TCD各参数变化情况。结果:针刺大包穴在针刺时、行针时、出针时以及出针后血流速度均无显著变化;PI,RI的变化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大包穴对ACA血流动力学无任何影响,提示该穴具有安全性但不能做为治疗ACA供血不全的首选用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