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一个世纪以来,已提出了多种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病因学说,其中,Sampson提出的“种植学说”被广泛接受。目前的研究推测,盆腔内异症的发生应有5个关键步骤:内膜细胞黏附到腹膜表面并侵入腹膜间皮细胞层,种植灶部位炎症细胞募集,病灶周围新生血管生成,内膜细胞增殖及异位病灶形成。人子宫内膜移植的动物实验也证实了上述内异症的发展过程。本文就上述参与和影响盆腔内异症发生的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尝试构建子宫内膜异位种植的鸡胚模型,并利用此模型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抗体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人类的子宫内膜组织种植到鸡胚绒毛尿囊膜(CAM)上,采用分组对照研究,内异症对照组和非内异症对照组为分别种植内异症及非内异症患者的子宫内膜,以磷酸盐缓冲液作为药物对照;内异症实验组和非内异症实验组为分别种植内异症及非内异症患者的子宫内膜,使用抗VEGF抗体作用的鸡胚模型。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尿苷三磷酸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检测细胞增殖并检测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成功构建了子宫内膜异位种植的鸡胚模型。内异症实验组细胞的凋亡强度[(6.9±0.8)分]比内异症对照组[(5.4±1.1)分]明显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内异症实验组细胞的凋亡强度[(6.7±0.9)分]也高于非内异症对照组[(5.0±0.9)分;P〈0.05]。内异症实验组的MVD[(4.9±1.2)条]比内异症对照组[(9.1±3.0)条]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内异症实验组的MVD[(4.2±1.1)条]也低于非内异症对照组[(6.9±1.6)条;P〈0.05]。细胞增殖强度在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位子宫内膜鸡胚模型可作为研究异位子宫内膜血管形成及抗血管形成的动物模型;抗VEGF抗体可能是通过促进内膜细胞的凋亡,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抑制血管形成从而达到抑制细胞种植、生长的目的,而对细胞的增殖无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妇科常见病,病因不清。根据Sampson的种植学说,子宫内膜随经血逆流入腹腔导致发病。近年人们开始关注异位种植的“种子”,即内异症患者正常位置子宫内膜(在位内膜)的特性,以探讨其发病机理。现将有关内异症在位内膜的研究综述如下。一、在位内膜变化在内异症发病中的作用(一)细胞凋亡率降低Ding等[1]研究发现,正常妇女子宫内膜细胞凋亡在增殖早期和分泌晚期达高峰,内异症患者的在位内膜腺上皮和间质的细胞凋亡率较正常妇女低3~4倍。患者异位内膜细胞凋亡率较相应的在位内膜更低[2],并且异位内膜细胞对…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整合素α4、α5、β1亚单位及αvβ3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 2 7例的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整合素α4、α5、β1及αvβ3的表达 ,并选择同期正常育龄 13例子宫内膜进行对照。 结果 :整合素α4、α5、β1及αvβ3在正常子宫内膜以及内异症患者的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腺上皮均有不同程度表达 ,α5在内异症中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子宫内膜 ;而αvβ3在血管内皮细胞中有极显著性的阳性表达 ,以增生期异位灶为甚。结论 :推测内异症中整合素α5的低表达和血管内皮细胞中αvβ3的高表达可能与内异症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一种常见的妇科良性疾病,但在行为学上却有类似恶性肿瘤的特点,如细胞远处转移、侵袭、种植和新生血管形成等,其发病机制有多种学说,但具体机制仍在不断研究中。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的存活和生长依赖足够的血液供应,血管形成是关键的环节之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的肝素结合生长因子,可诱导血管新生,是子宫内膜中最常见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微小RNA(miRNA)是一类短小的内源性RNA,通过与靶向信使RNA的核苷酸序列结合,在基因表达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许多研究表明miRNA在EMs中存在差异性表达,并参与EMs发病的多个环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iRNA通过调控VEGF的表达,影响EMs血管生成。分析VEGF及其相关miRNA在EM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探讨EMs的发病机制并寻找EMs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6.
血管生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异位内膜的种植、生长必须依赖于足够的血运,新生血管形成是子宫内膜异位⒌墓丶街?与血管生成有关的因子VEGF、IL-8、bFGF、整合素等均参与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理过程,提示血管生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理方面是一个值得重视和进一步研究的课题.而且随着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生成认识的进一步深入,针对抗血管生成的治疗策略极有可能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在现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的基础上开辟一个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育龄妇女的高发病,药物治疗多以雌、孕激素为主,治疗效果不稳定,复发率高。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新生血管的形成是内异症发生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了寻找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分别采用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的人参皂甙Rg3和孕三烯酮治疗大鼠内异症,并进行对照研究,以观察内异症病灶体积的变化以及血管生成因子表达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近年来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内膜细胞的转移及种植、血管生成等类似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可能是发病的关键。该病具有转移、浸润和复发的特点,治疗困难。我们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内异症,观察子宫内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微血管的变化,旨在评价米非司酮治疗内异症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子宫异位内膜的种植和发展必须依赖足够的血供,新生血管形成是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发生的基本条件.在众多与血管生成相关的因子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起到了关键调节因子的作用.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该因子及其受体有表达,且受卵巢激素的调节.在EMs中,该因子及其受体的异常表达与异位内膜的增殖、黏附和血管生成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血管生成与抗血管生成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新艳  刘彦 《生殖与避孕》2007,27(2):133-136
新生血管形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由于体内某些血管生成因子活性增高或抑制因子活性降低,造成血管生成过度,是促进异位内膜种植和生长的关键步骤。对血管生成过程和调控机制的研究和认识是抗血管生成治疗的重要基础,抑制血管生成可能成为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又一可行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不明.近年研究表明,新生血管形成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的关键步骤,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体内某些血管生成因子活性增高或抑制因子活性降低,造成血管生成过度,促进异位内膜种植和生长.免疫系统、类固醇激素与血管生成有密切关联.目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主要是传统的激素和手术治疗,具有较大不良反应及较高复发率,寻求新的治疗方法已成为研究热点,抗血管生成为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开辟了新途径,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育龄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发病率为6%~10%,内异症为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生长、浸润、反复出血,形成结节及包块,可引起盆腔痛或不孕等.临床表现与恶性肿瘤类似,出现局部或远处转移、侵袭、破坏其他器官.目前,内异症病因尚未明确,广为接受的是Sampson[1]的“经血逆流种植学说”,还可能与基因、炎症、局部微环境、免疫、类固醇激素代谢失调及内膜本身的异常密切相关[2].近年来研究证实,组织因子( tissuefactor,TF)与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关系密切,而内异症患者的在位、异位内膜中TF也呈异常高表达,TF参与内异症的炎症、血管生成等病理过程,类似其在恶性肿瘤中发挥的作用.本文就TF参与内异症的病理生理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血管内皮和角质细胞生长因子在子宫腺肌症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是极为重要的血管形成因子 ,可特异性地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 ,导致新的血管生成[1 ] 。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eratinocytegrowthfactor,KGF)是由间质细胞分泌的可特异性地刺激上皮细胞增生的因子[2 ] 。本研究通过检测子宫腺肌症 (腺肌症 )患者的正常子宫内膜 (在位内膜 )及腺肌症病灶中的异位内膜组织中VEGF及KGF蛋白的表达 ,以探讨其与腺肌症发病的关系。一、资料与方法1 .标本来源 :自 2 0 0 1年 4月至 2 0 0 1年 1 1月 ,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子宫切除手术后 ,病理检…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子宫内膜在宫腔外需经粘附、侵袭、血管形成过程,得以种植、生长、发生病变,异位内膜完成上述过程中机体全身及局部免疫状态和功能、激素、细胞因子和酶等起重要作用。目前,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子宫内膜药物治疗前后的激素代谢状态改变的文献,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测定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药物治疗前后芳香化酶细胞色素P450表达的变化,从而探讨药物治疗能否改善在位子宫内膜的激素代谢异常,进而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探讨和治疗对策提供新线索。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细胞粘附分子是一种广泛分布于细胞表面和细胞外基质的糖蛋白 ,不仅介导细胞 -细胞或细胞 -基质之间的连接 ,而且参与细胞的信号转导 ,细胞的生长移行 ,肿瘤的转移浸润、免疫炎性反应 ,血管生长等一系列生理和病理过程。与内异症发病关系最密切的是整合素。异位内膜能同时表达多种整合素 ,没有周期的变化 ,不同患者异位内膜的整合素表达也不同 ,每个患者的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的整合素的表达也有差异。在子宫以外的环境中 ,某些整合素的异常表达可能是内异症发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新生血管生成是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异常的血管增生为异位内膜组织的生长、浸润和转移提供有利的条件。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除了介导炎症反应外,近年研究发现其也可促进多种肿瘤的新生血管生成。研究发现,EMs患者体内HMGB1的表达明显升高,提示HMGB1可能参与EMs的发病机制。HMGB1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或激活巨噬细胞上调核因子κB(NF-κB),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合成和分泌,间接作用于内皮细胞,促进新生血管网的形成。此外,HMGB1还可通过上调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的表达及提高整合素的活性和亲和力,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刺激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的分泌,募集周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促进血管管状结构的形成;促进内皮细胞释放转录生长因子β(TGF-β),推动血管管状结构的成熟。综述HMGB1参与调节EMs中新生血管生成的潜在作用机制,可为EMs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细胞色素芳香化酶P - 45 0在子宫内膜异位症 (内异症 )发病中的作用 ,检测子宫内膜细胞色素芳香化酶P - 45 0的表达用于诊断内异症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和内异症的在位及异位内膜细胞色素芳香化酶P - 45 0的表达。结果 :细胞色素芳香化酶P - 45 0在正常子宫内膜无表达 ,在内异症的在位和异位内膜均有强表达 ,增殖期与分泌期无差别。检测子宫内膜细胞色素芳香化酶P - 45 0的表达 ,用于诊断内异症的敏感度为 91 5 % ,特异度为 10 0 % ,阳性预测值为 10 0 %。内异症子宫内膜细胞色素芳香化酶P - 45 0的表达与AFS分期无相关性。结论 :子宫内膜细胞色素芳香化酶P - 45 0分泌增加促进内异症的发生 ;内异症子宫内膜细胞色素芳香化酶P -45 0的强表达对内异症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血管生成不仅在正常子宫内膜的生长、修复中起作用 ,而且对子宫内膜异位症 (内异症 )的发生、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1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是内皮细胞特异性的有丝分裂原 ,是重要的血管生成因子 ,白细胞介素 8(IL 8)是一种化学趋化性因子 ,可促进血管生成。本研究测定了内异症患者腹腔液中VEGF和IL 8的水平 ,旨在探讨血管生成与内异症的关系。一、资料和方法1 临床资料 :( 1)内异症组 :收集 2 3例经腹腔镜确诊为内异症的患者 ,平均年龄 ( 3 2 2± 7 2 )岁 ,半年内未接受激素类药物治疗 ,按美国生育协会 (AFS)修正标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子宫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IL 18的表达 ,探讨IL 18在内异症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和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对照组子宫内膜、子宫腺肌症患者子宫内膜和内异症患者的子宫在位内膜与异位内膜IL 18蛋白的表达位置及其mRNA表达水平。结果 :各组标本IL 18蛋白和mRNA的表达均阳性 ,内异症患者子宫在位内膜与异位内膜的IL 18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 1.0 5±0 .4 0、0 .77± 0 .39,均低于对照组子宫内膜 (1.6 5± 0 .6 4)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子宫腺肌症组IL 18mRNA表达水平为 1.6 3± 0 .6 0 ,与对照组子宫内膜IL 18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IL 18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 ,IL 18mRNA在内异症患者在位和异位内膜的低水平表达 ,可能是影响内异症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人类白细胞抗原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分子在异位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及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25例内异症患者(内异症组)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的HLA分子的表达,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中10例体外培养成功的异位内膜细胞的HLA分子表达.以15例健康育龄妇女的在位子宫内膜为对照(对照组).结果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1)HLA-Ⅰ类分子表达下降,对照组和内异症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切片列线图评分分别为(4.0±0.5)和(1.2±0.8)分,体外培养细胞分别为(63.38±11.88)%和(5.27±2.88)%(P<0.01).(2)HLA-Ⅱ类分子表达增加,对照组和内异症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切片列线图评分分别为(0.2±0.1)和(4.1±0.7)分,体外培养细胞分别为(7.19士2.43)%和(58.57±14.99)%(P_<0.01).结论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内异常的HLA分子表达可能在内异症发病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