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铜陵市人民医院医院感染情况,为进一步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床边调查和住院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了解住院病例院内感染情况。结果医院感染现患率为4.40%,感染率高的科室是ICU和血液内科;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抗菌药物使用率54.74%;≥60岁人群与侵袭性操作感染率较高。结论医院感染感染率与机械通气、年龄、性别和长时间应用抗菌药物有关;应加强对高危科室的目标性监测,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rrjk》2017,(1)
目的:调查分析重症医学科院内感染病原学现状,为预防ICU院内感染提供基础。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ICU收治的患者121例为研究对象,展开ICU医院感染管理目标监测,并建立ICU院内感染日志。且对所有患者的展开下呼吸道和腹腔等部位的体液培养,再对患者展开药敏实验,分析院内的感染情况。结果:121例患者中共有42例患者的发生院内感染,占35.06%。所有感染患者中共有下呼吸道感染患者24例,占57.14%,泌尿系感染次之,为10例,占23.81%,其余感染主要以腹腔感染、血源性感染。通过查阅ICU院内感染日志得到采用适宜的预防措施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重症医学科室,具有较高的院内感染发生率,增加患者的心理和经济负担,结合院内感染病原学现状调查分析,采取适宜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重症医学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ICU)患者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选取2018-01~2020-01我院ICU院内感染患者84例,对其送检标本进行检测,分析病原菌分布情况、耐药性.结果:84份标本共得到32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40株,占比12.16%,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26...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现状,为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并评价实时监控系统的灵敏性及特异性。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和病历调查相结合方法进行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结果 2014年医院感染现患率为3.47%,感染例次率为4.15%。科室分布以ICU感染率最高,为47.37%;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占首位,为55.56%;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主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及鲍曼不动杆菌等。结论 对医院感染现患率高的科室,应提高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控制意识,加强对医院危险因素及重点环节的管理,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对医院感染误报率高的科室应提高医院感染正确诊断水平;我院使用的实时监测系统对于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综合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病原菌的变迁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查阅2013年1月-2017年12月ICU患者的病历资料,逐一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3年ICU院内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多见,2014年和2015年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其次为革兰阳性球菌和真菌,2016年和2017年仍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但真菌感染率超过革兰阳性菌。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为最多见,占64.11%;药敏结果显示: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均在20%以下;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100%敏感。结论温岭东方医院综合ICU目前院内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所检出的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表现出较为严重的耐药和多重耐药。医院应加强和分析ICU院内感染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变迁的动态监测,便于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6.
余坚文 《现代医院》2008,8(11):22-24
目的探讨ICU内脑外伤和脑出血患者院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的构成情况,为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收入我院ICU的218例脑外伤和脑出血患者分为两组,对12个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后找出危险囚素,回顾性分析肺部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及敏感抗生素类型。结果218例患者中发生院内肺部感染135例,感染率为61.93%;而年龄,长期住院,机械通气,气管切开,呼吸系统疾病史,吸烟,多种抗生素联合应用是其危险囚素。痰培养多为革兰氏阴性菌。结论该研究提示了ICU内医院感染的高发病率,明确ICU获得性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ICU获得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柴娜 《医疗装备》2011,24(7):58-59
ICU是医院主要科室之一,其患者来自于院内各科,病情危重,免疫功能低下及各种侵入性操作的应用,致使ICU感染发生率相对增高。又因患者治愈后回到原科室,使ICU的耐药菌株被携带到医院各处而引起流行。可见ICU的感染控制十分必要。现将我院ICU感染预防措施简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院内下呼吸道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7年1月—2009年12月294例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院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以老年患者居多(52.72%),以原发脑血管疾病患者居首位(24.15%),进入ICU治疗为其首要危险因素(19.73%),导致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革兰阴性菌(72.73%)。结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意识和认识,落实感控管理的相关措施,有效减少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性分析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并总结相关护理工作心得体会.方法 回顾性选择黄石市爱康医院2015—2019年ICU收治的诊断为院内感染的危重患者215例作为感染组,另选入住ICU且未出现院内感染的患者73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ICU住院和侵入性操作情况,并对院内感染患者感染途径和病原菌分布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观察组平均ICU住院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静脉插管时间、气管插管时间、胃管插管时间、尿管插管时间均长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215例院内感染患者,平均感染1.83例次,感染途径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平均感染菌株2.03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最为常见.结论 ICU院内感染与住院时间和侵入性操作有关,感染途径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最为常见.护理人员应该加强防控措施,做好基础及专科护理工作,以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ICU病房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CU病房是院内感染的高发病区。由于ICU内集中了各种急危重症患者,这些患者的抵抗力明显低下,生活和基础护理所产生的污染物较多,从而导致ICU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病区。ICU内获得性感染是威胁病人生命的重要因素之一,积极预防和控制感染是ICU的重要工作内容。按照卫生部制定的《院内感染诊断标准》,对我院2003~2005年ICU病房院内感染情况作了回顾性调查,分析了发生院内感染的原因并探讨了对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ICU医院感染率及特点.方法 监测2011年3-8月ICU患者医院感染率,以患者平均病情严重程度(ASIS)评分调整发病率,观察3种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及病原菌分布.结果 2608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305例,感染率为11.69%,日感染率为28.57‰,经ASIS调整日感染率为9.07‰;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47.88‰、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13.42‰、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2.49‰;共检出724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73.07%).结论 ICU医院感染率高,主要为3种导管相关性感染,ICU是医院感染监测的重点部门,应重视目标性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ICU住院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提出预防ICU医院感染的对策.方法 对1314例ICU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将其分为感染组(139例)和未感染组(1175例);分析ICU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率,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法来筛选ICU住院患者并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ICU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率,对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2004年1月-2010年12月某省级医院综合性ICU所有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进行前瞻性目标临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等分析.结果 共调查住院患者2060例,662例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率为32.14%,例次感染率为44.32%;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64.35%病原菌分布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71.79%,其中铜绿假单胞菌最为常见.结论 ICU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应根据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加强对患者医院感染的前瞻性目标监测,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某医院综合重症医学科(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情况。方法对2017-201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ICU目标性监测数据,包括医院感染发病率、医院感染部位分布、三管使用及其相关感染、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监测ICU患者4953例,医院感染发病率为6.42%,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为8.46%;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为主占73.03%;泌尿道插管相关泌尿道感染(CAUTI)、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感染发病率分别为1.50‰、2.46‰和13.66‰;检出病原菌356株,前三位依次为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医院ICU医院感染发病率较高,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为主,分离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总器械使用率高,提示临床应严格留置导管指征,对VAP等医院感染高危因素及时采取有效地预防措施,降低感染风险,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an infection control program in an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DESIGN: Prospective before-after study. Two 6-month study period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se periods, an infection control program based on isolation was implemented. SETTING: Polyvalent ICU of Montpellier Teaching Hospital.Patients. Any patient who was hospitalized in the ICU for >48 hours and was discharged during 1 of the 2 periods. MAIN OUTCOME MEASURES: The main patient-related variables were sex, age at admission, type of patient (surgical, medical, or trauma), Simplified Acute Physiology Score II, length of ICU stay, need for intubation, duration of exposure to invasive devices, onset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and pathogens responsible, and death. We compared the 2 study periods with respect to the incidence of 4 nosocomial infections (pneumonia,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bacteremia, and catheter-associated infection), the frequency of infection with the main multidrug-resistant pathogens, and patient survival. RESULTS: Patients in periods 1 and 2 were similar with regard to sex, age, physiology score, and exposure to invasive devices. The rates of infection with multidrug-resistant pathogen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during period 2 than during period 1 (infection rate: 28.1% of patients in period 1 and 9.6% of patients in period 2 [P = .01]; pneumonia rate: 32.6% of patients in period 1 and 4.2% of patients in period 2 [P = .008]). The mortality rate among patients with nosocomial pneumonia was 38.2% in period 1 and 4.3% in period 2 (P = .009). CONCLUSIONS: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an infection control program, the rate of infection with multidrug-resistant pathogens decreased, as did the mortality rate among patients with nosocomial pneumonia.  相似文献   

16.
综合性ICU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目的 了解医院综合ICU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监测方法,对医院2008年1-12月330例ICU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与基础疾病、年龄、侵入性操作的关系及病原菌状况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根据病情予以分级评定.结果 医院感染发病宰为33.64%,其中死因与医院感染有关者占死亡例数的35.35%;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68.71%),双重以上感染率为11.21%;病原菌居前3位的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15.74%)、鲍氏不动杆菌(12.04%)、嗜麦芽寡养单胞黹(11.57%);住院人数、泌尿道插管、呼吸机、昏迷等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 ICU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引起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多而复杂,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ICU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危险因素、预防措施,防止医院感染发生.方法 采取目标性监测方法,对医院2005年11月-2009年6月ICU住院患者发牛医院感染的情况进行调查,用ASA法调整医院感染发病率,并对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进行分析.结果 833例ICU住院>48 h的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92例,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1.04%,患者日感染率为5.73%,根据病情的平均严重程度经ASA法调整后的医院感染患者日感染率为4.43%.检出病原菌145株,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56.55%),鲍氏不动杆菌占VAP致病菌的百分率逐年上升.结论 ICU患者是医院感染易感人群,医院感染菌以鲍氏不动杆菌为主且有多药耐药性,目标性监测町以有效地降低ICU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现状及干预对策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调查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的现状和危险因素,以制定干预对策。方法采取前瞻性监测与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198例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ICU医院感染以下呼吸道为主,占69.4%,危险因素为老年人、住院日长、大量使用抗生素、严重基础疾病和侵入性诊疗技术等。结论ICU医院感染应采取综合性干预对策,切实降低感染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ICU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ICU易发医院感染的类型和主要病原学特征,指导ICU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方法 监测2009年11月-2011年1月ICU医院感染患者,记录患者使用人工呼吸机、泌尿道插管、中心静脉插管、免疫抑制剂、放疗化疗等易感因素;且采集相应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结果 发生医院感染90例,其中67例送检病原学检查,送检率为74.44%,共培养出病原菌188株,其中下呼吸道、泌尿道、血液系统分别占78.19%、5.85%、14.36%;分离出的病原菌中下呼吸道革兰阴性杆菌占96.60%,泌尿道中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及真菌分别占27.27%、36.36%、36.36%,而血液系统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及真菌分别占48.15%、29.63%、22.22%,且它们对于多数常用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结论 ICU发生医院感染的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它们对于抗菌药物具有多药耐药性,临床加强各种侵入性诊疗操作的管理,是避免ICU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