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护理质量对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检查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57例PET-CT检查患者采用检查前准备、药物注射方法、注药后候诊医嘱等护理因素,统计检查成功率、并分析影响图像质量的护理因素。【结果】57例检查成功率100%,其中图片质量以甲、乙、丙、丁判定分别占44例(77.2%)、9例15.8%、4例(7%)与0例。PET-CT图像质量欠佳中数据采集与图像扫描前肠道水化不足造成肠腔生理性浓聚过高,占9例,其中4例做了延迟显像,延迟后发现消化道18 F-脱氧葡萄糖(18 F-FDG)摄取明显减低;示踪剂渗漏形成异常糖代谢增高区3例;尿液污染1例;患者不合作造成PET 与CT图像配准欠佳1例。【结论】护理质量直接影响PET-CT检查成像质量。检查前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加强患者心理护理、充分水化肠道、注药时避免药物外渗、嘱患者避免小便污染衣裤与皮肤以及对不合作的患者适当应用镇静剂等对改善图像质量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对腹膜假性黏液瘤(PMP)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例经手术证实的PMP患者的PET-CT影像特点,根据其最大18F-FDG标准吸收值(SUV-max)及其影像特点总结其诊断经验.[结果]PET-CT图像显示腹、盆腔内大量水样密度影,CT值范围约15~19HU,未见明显糖代谢增高.SUVmax为0.86,增强扫描“腹水”未见明显异常强化;改变体位(右侧卧位)检查腹腔内水样密度影形态变化不明显,腹腔肠管未见明显活动;肝脏边缘呈扇贝形受压,肠管受压、内移;网膜、肠系膜未见明显增厚,腹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综上考虑为PMP可能性大,术后病理证实为低级别PMP.[结论]PMP较罕见,PET-CT对该病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郭峰  汪清  倪泽称  张宇  王胜军  马力克  胡岚亭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0):1827-1829,1833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肾癌原发灶及转移病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临床诊断为肾癌患者的全身18F-FDG PET-CT及病理结果,比较PET-CT与增强CT两者对肾癌及转移病灶的诊断价值.[结果]35例中,经原发灶手术病理证实为肾癌30例.其余5例因18F-FDG PET-CT显像发现远处转移未行原发灶手术治疗,仅取转移部位病检确诊,分别行DSA肿瘤栓塞术、免疫治疗及靶向药物治疗.18F-FDG PET-CT检查阳性29例,敏感度82.9% ,CT平扫加增强检查阳性33例,敏感度94.3%,转移病灶共16处,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3处,肺转移3处,肾静脉癌栓形成1处,骨转移2处,肝转移1处,肾上腺、右侧锁骨上淋巴结、纵隔淋巴结、双肺门淋巴结转移1处,右侧胸壁转移1处,软组织转移1处,而CT平扫加增强仅发现1处下腔静脉癌栓形成,1处肝转移.[结论]18F-FDG PET-CT对诊断原发性肾癌的敏感性不如CT,但对远处转移的诊断优于CT,对肾癌的分期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骨肉瘤CT表现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肉瘤是最常见的骨恶性肿瘤,发病年龄低,死亡率高,故其早期诊断及治疗对挽救病人生命极为重要。平片对此病的诊断有很大价值,但因其是重叠图像,故有局限性。CT断面增加了图像的密度分辨率,加大了信息量。笔者收集了2002年3月-2003年3月病理证实并随访2年的25例骨肉瘤,对比研究平片、CT表现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1C-蛋氨酸PET-CT在复发胶质瘤的诊断以及放射治疗靶区规划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2例经头颅MRI增强扫描诊断为复发的胶质瘤患者行11C-蛋氨酸PET-CT检查,并通过开颅手术及活检获得病理;对12例病理证实复发病例利用PET-CT图像与MRI图像结合勾画靶区行三维适形放疗。结果:22例患者11C-蛋氨酸PET-CT显像真阳性16例,真阴性5例,假阳性1例,假阴性0例,灵敏度95.5%(21/22),特异性83.3%(5/6),假阳性率16.7%(1/6),假阴性率0,约登指数0.788;12例病理确诊复发者行三维适形放疗,4例靶区与T1WI增强区一致,2例靶区范围大于T1WI增强区,4例靶区范围小于T1WI增强区,2例靶区完全位于T1WI增强区之外。结论:11C-蛋氨酸PET-CT对诊断胶质瘤复发的准确性高,可用于MRI/CT诊断复发而临床尚不确诊病例的诊断;并能明显优化胶质瘤复发患者的放疗计划。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螺旋CT原始薄层扫描图像与拆薄图像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8月—2012年5月48例经MR与随访证实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病人,用螺旋CT行10 mm层厚、7 mm、5 mm、3 mm及1 mm不同层厚及相应层距及螺距均为1.0容积扫描,标准算法重建,均采用1 mm层厚、1 mm间隔进行拆薄重建图像。对各组原始轴位图像与相应拆薄重建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后作统计学对比分析,采用Cochran Armitage趋势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确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当扫描层厚在3~10 mm层厚时,扫描层厚越薄,拆薄重建所获图像越接近直接薄层扫描原始图像,同时接受X线辐射剂量越多。1 mm层厚、层距扫描图像噪声较大,图像质量差,受X线辐射剂量最多。结论:螺旋CT原始薄层扫描图像与拆薄图像有一定相关性,在3~10 mm,当扫描层厚越薄,拆薄重建所获图像越接近薄层扫描原始图像,图像质量佳,为实现螺旋CT超低剂量扫描及超薄图像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分水岭脑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I)是指发生在,脑内缉织相邻的较大血管供血区之间即边缘带局限性缺血,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左右。我院2003—01~2006-10收治CWI 47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检查和血清CEA检测在结直肠癌术后诊断、随访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1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均进行了^18F-FDG PET显像,并对其中32例资料完整的患者血清CEA进行了统计比较。结果(1)结直肠癌的术后复发转移灶在^18F-FDG PET-CT图像上均表现为局部放射性摄取增高,呈团块状或点状,复发灶常沿肠管走行。(2)61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中,PET-CT最终正确诊断58例,其灵敏度为97.2%,特异性为92%,准确性为95.1%。(3)本组病例中,经过^18F-FDG PET-CT检查,对52.5%的患者修正了肿瘤分期或治疗方案。(4)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EA检测,术后组与术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升高组与术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18F-FDG PET-CT检查在诊断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复发转移、修正分期和治疗方案及监测近期疗效方面有重要临床价值。(2)在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中,血清CEA敏感性好,对监测疗效和复发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伴肺不张中PET-CT对肿瘤靶区定位的价值。方法:2006年5月~2009年12月随机选择26例晚期NSCLC合并肺不张患者植入前分别行PET-CT检查,将PET-CT及与其对应的CT图像分别输入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 system,TPS)进行放射治疗剂量计算,将所得靶区体积(Gross tumor volume,GTV)及计划粒子数进行比较。然后做CT引导下经皮穿刺125I粒子植入治疗。结果: PET-CT组和CT组肺癌GTV分别为(51.03±16.02)cm3,(58.10±19.11)cm3,两组应植入粒子数分别为43.88±12.30个和49.46±14.74个,PET-CT组GTV较CT组GTV体积减少12.17%,植入粒子数减少11.28%(P<0.001)。结论:应用PET-CT在NSCLC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术前肿瘤靶区定位方面较CT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旨在设计用于盆腹部SPECT与CT图像融合的外基准支架,并以此实现SPECT/CT基于外标记的图像融合。方法:设计立体Ⅳ字型支架,并结合自行开发基于外标记的交互性通用图像融合软件,对标记带和结直肠癌的病灶SPECT/CT横断层图像进行配准及融合验证。结果:Ⅳ字型外标记支架易于固定,SPECT/CT显像过程中外标记点的相对位置不变;应用该标记支架实现了盆腹部病灶的SPECT/CT图像融合。结论:自行设计的适于盆腹部SPECT/CT图像配准的Ⅳ字型外标记物支架,易于固定,适于不同模态盆腹部横断层图像的配准融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胆囊癌诊断、分期、术后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半定量方法对6例胆囊癌病人的^18F-FDG PET—CT影像资料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病人经^18F-FDG PET—CT明确诊断且无远处转移,经临床病理证实为胆囊腺癌;3例胆囊癌术后病人^18F-FDG PET—CT均发现常规影像学方法未发现的转移病灶。结论 ^18F-FDG PET—CT对胆囊癌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对胆囊癌术后再分期有常规影像学检查无可比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卢红  宿向东  陈卉  郭鹏 《华西医学》2007,22(3):525-526
目的:探讨PET-CT融合显像对肿瘤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对比研究23例恶性肿瘤伴淋巴结肿大患者的PET-CT、CT/MRI及病理资料。结果:PET-CT对肿瘤淋巴结诊断敏感性和准确度分别为93.7%和86.9%,CT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度分别为62.5%和69.6%。结论:PET-CT融合显像对肿瘤伴淋巴结肿大是否为癌转移有诊断价值,明显优于CT/MRI,可作为手术或放疗的重要依据,也是肿瘤临床分期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CT结构密度成像(CT增强扫描)、功能成像(CT灌注成像、PET-CT代谢显像)对肝细胞癌的病变范围的显像价值。方法 25例肝细胞癌均行CT增强扫描、CT灌注成像及PET-CT检查,根据PET-CT结果分为代谢阴性组和代谢阳性组,计算两组CT增强扫描面积与实际面积差(D1),CT灌注面积与实际面积差(D2),同时计算代谢阳性组PET-CT代谢面积与实际面积差(D3)。结果代谢阴性组10例,D1(2.95±1.41)cm2,D2(0.69±0.41)cm2。D1、D2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代谢阳性组15例,D1(6.51±4.76)cm2,D2(1.27±0.89)cm2,D3(0.80±0.55)cm2,D1和D2、D3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2和D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增强扫描显示肝细胞癌病变范围与实际病变范围存在一定的差距,CT灌注成像、PET-CT代谢显像能够比较准确的反映病变的实际范围,对于临床手术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8F-FDP PET-CT对结直肠癌术前TNM分期的价值。方法回顾总结术前行PET-CT的30例(33例次)结直肠癌患者,将PET-CT结果与术后手术病理分期结果对比分析。结果检测直肠癌原发灶灵敏度为96.97%;SUVmax为12.26±5.85(5.3128.32)。N分期的灵敏度为88.23%;特异度为69.23%,共提示转移性淋巴结69枚,SUVmax为2.526±2.074(0.2728.32)。N分期的灵敏度为88.23%;特异度为69.23%,共提示转移性淋巴结69枚,SUVmax为2.526±2.074(0.2711.70),淋巴结总检出率为75%,一致率为80%。PET-CT诊断远处转移灶的灵敏度100%、特异度100%、准确性为100%,SUVmax值6.15±3.63(1.8311.70),淋巴结总检出率为75%,一致率为80%。PET-CT诊断远处转移灶的灵敏度100%、特异度100%、准确性为100%,SUVmax值6.15±3.63(1.8315.84)。结论 18F-FDP PET-CT与术后病理比较对结直肠癌进行T分期较为困难,但对于N、M分期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颅内原发性淋巴瘤(IPL)的MRI及PET-CT表现,提高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重点分析病灶的MRI表现,包括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各序列上的信号特点及强化特点、瘤周水肿、瘤内坏死情况及FDG代谢情况.所有病例均经病理组织学证实.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9例行PET-CT检查.结果 21例患者中,男14例,女7例,年龄28~84岁,其中50岁以上者15例(约71%).共发现70个病灶,单发病灶6例,多发病灶15例;大部分病灶位于中线区域(胼胝体、基底节、丘脑、侧脑室旁);62.9%病灶形态不规则,沿血管间隙、脑回、白质束、脑膜浸润,呈现多种形态.88.5%病灶T1WI上为稍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或等信号(97.1%);增强后明显强化(75.7%).18FDG PET-CT上8例表现为均匀高代谢.结论 大多数颅内原发性淋巴瘤常规MRI平扫及增强及18FDG-PET-CT上具有一定特点,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PET-CT与SPECT-CT联合探测在颈部淋巴结转移阴性(cN0期)喉鳞癌患者颈部前哨淋巴结(SLN)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5例cN0期喉鳞癌患者,术前行18F-FDG PET-CT显像疑似淋巴结,同时行99锝m-硫胶体(99Tcm-SC)SPECT-CT显影SLN,二者结合对微转移SLN进行定位及定性,术中利用手持式γ探测仪探测确定SLN,将手术切除的SLN及非SLN行术中快速病理检查判断转移。结果 15例喉鳞癌患者术前经PET-CT显像疑似淋巴结及SPECT-CT显影SLN,2例均未显影。其中有13例PET-CT显像13枚疑似淋巴结,SPECT-CT显影23枚SLN,13枚疑似淋巴结均经CT定位与相应SLN重合。术中γ探测仪探出SLN 22枚,符合率为92.3%。手术切除SLN共计23枚,非SLN共计44枚,6例患者(40%)经病理检查证实淋巴结转移,其中SLN的转移度为21.7%(5/23),高于非SLN转移度2.3%(1/44)(P=0.008)。6例患者转移患者显像淋巴结标准化摄取比值(SUV值)均值为3.51±1.76,高于9例无转移患者显像淋巴结的SUV均值1.58±0.64(P=0.010)。SLN检出率为86.7%。SLN检测的灵敏度为83.3%、准确率为86.7%、假阴性率为16.7%。结论术前联合PET-CT与SPECT-CT并参考SUV值对cN0期喉鳞癌患者微转移SLN定性及定位,有助于手术方案选择的合理性,术中结合γ仪探测SLN可提高颈清范围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病人^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标准摄取值(SUV)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对80例确诊为NSCLC的病人治疗前行^18F-FDG PET-CT检查,测得SUV最大值(SUVmax),分析SUVmax与原发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病理学类型及细胞分化程度之间关系。结果肿瘤直径〉3cm组和≤3cm组的SUV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7,P〈0.05),不同临床分期(Ⅰ期与Ⅲa期、Ⅲb~Ⅳ期)SUV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05,P〈0.01)。SUVmax与原发肿瘤大小及临床分期呈正相关(r=0.658,P〈0.01;r=0.286,P〈0.05)。结论^18F-FDG PET-CT的SUV值随着肿瘤大小和病期的增加呈升高的趋势,而与细胞分化程度和病理学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