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应用臀大肌肌皮瓣修复骶尾部压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臀大肌肌皮瓣修复骶尾部压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3例骶尾部压疮应用以臀上或臀下动脉为蒂的臀大肌旋转肌皮瓣及臀大肌随意转移皮瓣进行修复.结果:12例皮瓣成活.均Ⅰ期愈合;1例全臀大肌旋转肌皮辩加植皮压疮部皮肤开裂合并植皮坏死,经改善营养、伤口及供区创面换药,清洁后受区直接缝合,供区2次植皮,愈合.随访6个月~4年,皮瓣质地优良,无复发.结论:以臀上或臀下动脉为蒂的臀大肌旋转肌皮瓣及臀大肌随意转移皮瓣血运可靠,外形满意,不失为修复骶尾部压疮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旋转肌皮瓣覆盖创面治疗骶臀部难治性压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选择2002-06/2007-06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整形烧伤科收治的骶臀部压疮患者16例,骶尾部压疮11例,坐骨结节周围压疮5例.患者对治疗方案及实验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将患者置于翻身床加强翻身,避免创面局部受压,并行压疮彻底清创,湿敷换药加强引流,待创面新鲜后旋转邻近合适的肌皮瓣修复创面,供皮区错位缝合.术后16例患者中有1例皮瓣贴附欠佳,加压包扎后愈合;其余15例均获得I期愈合.随访3个月~5年未见压疮复发.旋转肌皮瓣覆盖创面被证实为治疗骶尾部难治性压疮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0):1849-1851
纳入本院2013年1月~2014年3月确诊为骶尾部褥疮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的48例患者,应用臀上动脉浅支为蒂的臀大肌带蒂肌皮瓣结合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结果术后4例皮瓣血运不良,创面延期愈合;2例患者出现皮瓣边缘坏死,换药之后创面肉芽长出,再行2期植皮手术,术后伤口愈合;其余皮瓣均能够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的切口均为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进行了为期12个月的随访,12例患者出现了皮瓣移植后的臃肿;其余36例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均在治疗后1个月内出现一定程度的深浅感觉功能障碍,3~6个月感觉逐渐恢复。臀大肌带蒂肌皮瓣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能较好的修复骶尾部褥疮合并组织皮肤缺损,该方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骶尾部压疮的疗效。方法骶尾部压疮患者12例,术前采用超声多普勒血管探测仪定位臀上动脉的皮肤穿支,依据穿支位置设计穿支皮瓣,游离穿支皮瓣,向扩创后的压疮区推进,修复压疮。供瓣区减张缝合,或行皮肤移植。结果12例患者中皮瓣局部坏死1例,延迟愈合,其余均存活良好,压疮得以修复。结论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骶尾部压疮,损伤小,操作相对简单,预后好,供瓣区大多数不需要皮肤移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应用局部随意旋转皮瓣治疗骶尾部褥疮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局部随意旋转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9例,单侧旋转皮瓣7例,双侧旋转皮瓣2例,皮瓣范围(5.0cm×5.0cm)~(7.0cm×10.0cm),供皮区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结果本组皮瓣全部成活,皮瓣质地柔软,外形满意。2例出现边缘坏死,经换药创面愈合。1例再次出现褥疮,对侧臀大肌皮瓣转移而愈。结论局部随意旋转皮瓣治疗骶尾部褥疮可取得满意效果,手术简单、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肌皮瓣转移修复骶尾部难治性压疮分期手术治疗1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表明难治性压疮采用肌皮瓣或筋膜皮瓣修复远期效果好,观察采用肌皮瓣转移修复骶尾部难治性压疮分期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0-01/2006-0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采用分期手术肌皮瓣转移修复骶尾部难治性压疮患者19例,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手术分两期进行:一期行清创切痂术,二期根据患者年龄、压疮部位、范围等选择肌皮瓣类型行肌皮瓣转移术.全部采用局部肌皮瓣修复,臀大肌皮瓣修复21处,皮瓣范围13 cm×11 cm~17 cm×14 cm;股二头肌长头肌皮瓣修复8处,皮瓣范围10 cm×6 cm~13 cm×6 cm.术后睡翻身床14 d,定期随访.结果:术后皮瓣均成活,18例切口Ⅰ期愈合;1例尿毒症患者皮瓣下积血,经换药后创面愈合.随访5个月~3年,原手术部位无压疮复发,皮瓣质地柔软,外形满意.结论:应用分期手术肌皮瓣转移方法治疗骶尾部难治性压疮效果明显,手术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修复老年糖尿病患者骶尾部压疮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对10例老年糖尿病并发骶部压疮患者.采用皮瓣转移修复创面.围手术期全程严密监测并通过药物治疗控制血糖水平,加强营养支持.术后严密观察皮瓣血运,以俯卧位为主要体位并进行针对性护理,同时加强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结果 所有患者在整个围手术期情绪稳定,营养状况明显改善.9例皮瓣成活顺利,1例皮瓣出现静脉危象,经保守治疗危象解除,皮瓣成活.创口一期愈合8例,二期愈合1例,1例留下小创面,经短期换药伤口自愈.随访3个月-2年,压疮无复发.结论 皮瓣转移是闭合老年糖尿病患者骶尾部压疮创面的有效手段.严密监测并稳定血糖,营养支持,应贯穿整个围手术期.除常规显微外科护理外,采用俯卧位并围绕特殊体位进行针对性护理是保证皮瓣顺利成活和避免发生并发症的重要护理手段.  相似文献   

8.
总结30例双侧臀大肌肌皮瓣修复骶尾部巨大压疮的护理.认为全程实施心理干预,术前进行俯卧位体位训练指导,术后避免皮瓣受压,保持伤口引流通畅,严密观察伤口血液循环变化,避免大小便浸渍伤口,预防身体受压部位新的压疮的发生,预防呼吸、循环系统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经治疗和护理,28例创面Ⅰ期愈合,1例Ⅱ期愈合,1例因创面感染不愈合,经再次清创冲洗后愈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于臀部动脉穿支的双叶皮瓣在骶尾部4期压疮中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 选取2021年11月至2023年5月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整形与创面修复科收治的17例采用基于臀部动脉穿支的双叶皮瓣进行修复的骶尾部4期压疮患者, 男11例、女6例, 年龄(66.65±17.04)岁, 年龄范围为12~82岁。其中13例利用基于臀上动脉穿支的双叶皮瓣、4例利用基于臀下动脉穿支的双叶皮瓣封闭创面。术后随访皮瓣成活情况与供区外观。结果所有双叶皮瓣均无需切断蒂部皮肤和皮下组织, 也不需分离出穿支血管, 均可达到良好的旋转及覆盖效果。15例皮瓣均一期愈合, 术后2周顺利拆线;2例皮瓣因术后受压导致局部皮缘发黑坏死1 cm×3 cm, 经清创换药治疗2周后愈合。术后随访1~17个月, 所有患者压疮无复发, 皮瓣均成活良好, 质地柔软、弹性好、血运良好, 术区仅遗留线性瘢痕。结论基于臀部动脉穿支的双叶皮瓣是修复骶尾部4期压疮的理想皮瓣方案。  相似文献   

10.
杨永辉 《全科护理》2012,10(24):2230-2230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在骶尾部压疮治疗中的配合。[方法]对15例骶尾部压疮病人,一期实施清创手术后VSD治疗7d~14d,观察创面的愈合情况。[结果]15例病人局部炎性反应明显减轻,创面明显缩小,为二期手术提供了良好条件,再行皮瓣修复,伤口均一期愈合。[结论]VSD技术可提高二期皮瓣修复术成功率,减少病人痛苦及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侧颅底肿瘤根治术后不同修复重建方法进行分析、总结。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北京协和医院口腔科和耳鼻咽喉科行侧颅底肿瘤根治术及修复重建的患者。依据缺损情况(不伴皮肤缺损、伴皮肤缺损、伴下颌骨体部及升支缺损)进行不同方法的修复重建,并观察患者出院时伤口愈合情况及重建效果。  结果  共62例患者(63次缺损修复术)纳入本研究。其中不伴皮肤缺损34例、伴皮肤缺损23例、伴下颌骨体部及升支缺损5例,组织瓣成活率为98.41%(62/63),伤口一期愈合率为90.48%(57/63)。不伴皮肤缺损患者中,采取游离脂肪填充修复6例、颞肌瓣联合游离脂肪填充修复14例、胸锁乳突肌瓣或联合颞肌瓣修复13例、颞肌瓣联合颌下腺瓣修复1例;其中2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换药后延期愈合;34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感染与脂肪液化,组织瓣成活率为100%,伤口一期愈合率为94.12%(32/34)。伴皮肤缺损患者中,缺损直径≤3 cm者5例,均采用颈面部推进皮瓣联合颞肌瓣和/或胸锁乳突肌瓣修复,皮瓣成活率为100%,伤口一期愈合率为100%;缺损直径>3 cm者18例(19次缺损修复术),其中行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8例、胸大肌等带蒂皮瓣修复6例、前臂皮瓣联合带蒂皮瓣或局部组织瓣修复2例、胸大肌皮瓣或联合颈面部推进皮瓣及颌下腺瓣修复2例、腹直肌皮瓣修复1例,1例曾行大剂量放疗患者采用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后3 d出现静脉栓塞,后改用胸大肌皮瓣救援修复后一期愈合;1例采用股前外侧肌皮瓣移植患者术后第2天出现血肿,清除血肿后伤口一期愈合;1例腹直肌皮瓣修复患者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换药后皮损延期愈合;2例采用胸大肌等带蒂皮瓣修复后出现远端小面积坏死,经换药后伤口延期愈合;余患者的伤口均一期愈合,一期愈合率为84.21%(16/19),皮瓣成活率为94.74%(18/19)。伴下颌骨体部及升支缺损患者中,采用腓骨肌皮瓣、游离肋骨移植联合颞肌瓣、股前外侧-股骨肌皮瓣移植修复分别2例、2例、1例,皮瓣均完全成活、伤口一期愈合。10例患者累及硬脑膜造成颅内外沟通,其中7例无术后并发症患者一期愈合,3例脑脊液漏患者经换药后延期愈合。行一期面神经重建患者24例,其中采用耳大神经移植重建12例,舌下神经8例,咬肌神经(+/-)耳大神经3例,股外侧皮神经1例;13例获得随访,面神经功能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  结论  侧颅底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后应根据缺损范围选用不同的重建方式。对于不伴皮肤缺损者,可采用颞肌瓣联合游离脂肪填充或局部组织瓣修复;伴皮肤缺损直径≤3 cm者,可采用颈面部推进皮瓣联合局部组织瓣修复;伴皮肤缺损直径>3 cm者,股前外侧肌皮瓣是较佳的修复方法。多次手术和术前放疗血管状态不佳或无法进行显微外科手术的患者,可选用胸大肌等带蒂皮瓣;若缺损累及颧弓以上,则可联合颈面部推进皮瓣及局部组织瓣修复;较大范围骨缺损,应酌情修复骨缺损。如条件许可,应争取一期重建面神经缺损。  相似文献   

12.
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术后护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以皮神经营养血管为成活基础的新型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术后护理特点。方法 1998年-2000年3月,采用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跟与足踝部深度创面21例22处,强化和改进术后护理:体位的选择;观察皮瓣方法的改进;血运障碍的处理;预防血管痉挛,保持血管通畅;废用性功能障碍的预防。结果 21例22处皮瓣全部成活良好,伤口一期愈合,术后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为深度创面的修复提供了新的手段,术后护理是皮瓣成活的重要环节,临床护理必须抓住上述特点,落实健康指导和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采用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治疗创伤性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我科收治的14例大面积创伤性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敷料覆盖创面,维持负压,治疗5~7d后,去除敷料行二期植皮术。结果:14例患者中12例患者二期植皮一次成功,2例患者行二次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后植皮全部成活。结论:封闭式负压引流能有效清除创伤性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创面的分泌物和坏死组织,减轻炎症性刺激,促进肉芽生长,提高植皮成功率,明显缩短治疗时间,减轻换药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不同类型创面应用脱细胞生物敷料的效果.方法:将脱细胞生物敷料用于106例烧伤患者150个创面.供皮区创面84个,浅Ⅱ度创面30个,深Ⅱ度创面16个,Ⅲ度创面10个,自体植皮间隙创面5个,后期残余小创面5个.分别在手术取皮后、清创后、植皮间隙后立即用脱细胞生物敷料覆盖干纱布包扎.结果:在150个不同类型创面中,未黏附4个(2.67%)均为Ⅲ度创面,感染2个(1.3%)均为后期残余小创面,渗出物显著积聚而需更换4个(2.67%)均为深Ⅱ度创面.其他刨面黏附好,无感染,渗血少,疼痛明显减轻.结论:脱细胞生物敷料用于供皮区创面、浅Ⅱ度及深Ⅱ度新鲜创面、自体植皮间隙创面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阴囊皮瓣在阴茎阴囊部Paget病局部广切术后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方法2010年1月至12月,我科对12例阴茎阴囊部Paget病患者行局部广切及一期阴囊皮瓣覆盖。详细记录评估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手术切缘情况及临床转归。广切术后皮肤缺损范围48~96(中位72)cm^2,中位随访时间为30(27~39)个月。结果所有皮瓣愈合满意,随访期间无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局部广切手术可以治愈浅表阴茎阴囊部Paget病。对于术后较大的皮肤缺损,阴囊皮瓣覆盖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改良胸大肌肌皮瓣修复头颈肿瘤手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地总结本科2004年6月1日至2008年6月31日间15例应用改良胸大肌肌皮瓣修复头颈肿瘤手术巨大组织缺损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12例经锁骨下隧道转移.手术均为Ⅰ期修复,皮瓣面积为5 cm×6 cm~10 cm×15 cm.[结果]患者肌皮瓣全...  相似文献   

17.
For treatment of chronic osteomyelitic wounds of the lower part of the leg, a three-stage approach is necessary: (1) adequate debridement of bone and soft tissue, (2) control of infection by open packing with frequent dressing changes and use of intravenously administered antibiotics, and (3) healthy soft-tissue coverage and obliteration of dead space. If the bone is unstable, it can be immobilized temporarily by means of external fixation. Bone grafting can be accomplished by use of conventional bone grafting after healing of the soft tissues, a vascularized bone graft, or open bone grafting. Soft-tissue coverage is provided by a local muscle flap or a free muscle flap. We prefer to cover the muscle with a skin graft. The muscle flaps described in this article obliterate dead space, provide soft-tissue coverage, act as a bed for skin grafts, and improve the vascularity of the wound.  相似文献   

18.
背景:大面积创面植皮中封闭创面、减少渗出、避免难愈性伤口的出现是治疗中的关键,采用自主研发的新型生物材料创面敷料可以提高植皮成功率。目的:观察基于生物材料创面敷料封闭负压引流在大面积创面植皮应用中的疗效。方法:对于60例大面积创面植皮的患者采取志愿选择的方式,分为生物材料创面敷料组、合成敷料组及常规加压包扎组。敷料组患者清创邮票植皮后采用生物材料创面敷料、合成敷料覆盖,其外用生物半透膜封闭形成负压装置,或直接常规敷料加压包扎。常规敷料包扎组植皮后采用消毒油纱覆盖植皮创面、敷料加压包扎。植皮后1周创面的单位面积植皮覆盖率。结果与结论:采用负压引流能明显提高单位面积植皮覆盖率,单位面积植皮覆盖率生物材料创面敷料组高于合成敷料组(P〈0.05),显著高于常规组。结果表明,新型生物材料创面敷料能有效引流,提高封闭负压引流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背景:大面积创面植皮中封闭创面、减少渗出、避免难愈性伤口的出现是治疗中的关键,采用自主研发的新型生物材料创面敷料可以提高植皮成功率。目的:观察基于生物材料创面敷料封闭负压引流在大面积创面植皮应用中的疗效。方法:对于60例大面积创面植皮的患者采取志愿选择的方式,分为生物材料创面敷料组、合成敷料组及常规加压包扎组。敷料组患者清创邮票植皮后采用生物材料创面敷料、合成敷料覆盖,其外用生物半透膜封闭形成负压装置,或直接常规敷料加压包扎。常规敷料包扎组植皮后采用消毒油纱覆盖植皮创面、敷料加压包扎。植皮后1周创面的单位面积植皮覆盖率。结果与结论:采用负压引流能明显提高单位面积植皮覆盖率,单位面积植皮覆盖率生物材料创面敷料组高于合成敷料组(P<0.05),显著高于常规组。结果表明,新型生物材料创面敷料能有效引流,提高封闭负压引流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In the last 10 years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cases of group A streptococcal toxic shock syndrome have appeared in various clinical settings. The manifestation of this syndrome includes rapidly progressive multiorgan failure and soft-tissue necrosis. This report presents a case of streptococcal toxic shock syndrome caused by Streptococcus pyogenes with severe necrotizing fasciitis of the abdominal wall following hysterectomy. Aggressive surgical intervention with debridement of all necrotic tissue necessitated resection of the complete abdominal wall (skin, subcutaneous tissue, muscle and peritoneum). The abdominal wall defect was covered with free myocutaneous flaps and split-skin grafts. Optimal treatment, including adequate antibiotic therapy and radical surgical intervention, is an indispensable prerequisite of successful outcome. Received: 18 July 1997 Accepted: 11 November 199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