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6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3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阴茎癌患者年龄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概率的关系。方法:我们回顾性分析110例腹股沟淋巴结临床阴性的阴茎鳞状细胞癌患者。通过局部加权回归散点平滑法(LOWESS)分析年龄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概率的关系。根据欧洲泌尿外科阴茎癌指南,将患者分为不同的转移风险组,随后比较不同转移风险组下各个年龄段的淋巴结转移概率。结果:本组患者中位年龄为54岁,最小者20岁,最大者75岁。淋巴结转移的概率大致呈现抛物线的形状:在〈40和〉60岁时较高,40~60岁时较为稳定。在淋巴结转移风险中危组和高危组,〈40岁和〉60岁组的淋巴结转移概率均高于40-60岁组。结论:阴茎癌的淋巴结转移概率随年龄变化而呈现〈40岁和〉60岁组增高的趋势,进一步的研究需要揭示不同年龄段肿瘤的特定分子生物学改变。  相似文献   
2.
再次经尿道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再次经尿道电切术(Re-TUR)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方法 2004年3月至2008年8月共收治462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男性350例,女性112例,年龄35~83岁.在初次经尿道电切术后根据肿瘤分期和分级,以及标本有无肌层组织进行评估,有125例患者在术后4~6周行Re-TUR,其中Ta期49例,T1期76例;低级别癌58例,高级别癌67例;T1期肿瘤标本内未见肌层组织30例.结果 125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Re-TUR,34.4%(43/125)发现有肿瘤残留,其中35例肿瘤未侵犯肌层,Ta期15例,T1期20例;8例肿瘤侵犯肌层.高级别癌的肿瘤残留率较低级别癌高(P<0.05);初次电切标本中无肌层的肿瘤残留率较有肌层的高(P<0.05).12例(9.6%)患者在初次电切术时肿瘤分期被低估.Re-TUR术中发生膀胱穿孔6例,膀胱出血7例.随访3~56个月;Re-TUR发现肿瘤残留的患者,37.2%(16/43)复发,高于Re-TUR未发现肿瘤残留的患者(12.2%,P<0.05).结论 T1期、高级别或初次电切标本无肌层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术后4~6周应行Re-TUR.Re-TUR能提高分期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膀胱癌根治术中的盆腔淋巴结清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膀胱癌根治术盆腔淋巴结清扫的疗效. 方法 膀胱癌患者95例.男76例,女19例.年龄25~78岁.初发49例、复发46例.病理分类:尿路上皮癌87例、腺癌5例、鳞状细胞癌3例.病理分级:G117例、G2 39例、G3 31例.病理分期:Ta~T1 10例、T2 54例,T3 26例、T45例.95例均行膀胱癌根治术及标准的双侧区域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清扫范围包括双侧髂内、髂外以及闭孔淋巴结. 结果 95例清扫手术平均时间20 min,平均出血量25 ml,术中未发生重要血管及神经损伤.清扫淋巴结数目1~20枚,平均10枚,淋巴结阳性率为17.9%(17/95).术后发生近期并发症12例(12.6%),包括盆腔淋巴瘘、盆腔感染、阴囊或下肢水肿.术后随访3~64个月,中位时间34个月,死亡16例,3年存活率84.5%. 结论 膀胱癌根治术中行标准的双侧区域盆腔淋巴结清扫能提高分期准确性和患者生存率,无严重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操作.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与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的发生、发展有何联系尚无相关研究。该研究拟探究MS与RCC发生率及恶性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入组398例RCC患者(透明细胞癌350例,XP11.2易位RCC 5例,乳头状RCC 16例,嫌色细胞癌27例)。160名健康体检者及32例良性肾肿瘤患者(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1例,嗜酸细胞腺瘤8例,后肾腺瘤3例)作为对照组,计算不同人群MS的患病率,比较MS对RCC发生率及恶性程度的影响。结果:透明细胞癌患者相对于正常人群血压、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腰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明细胞癌的患者同时发生MS的概率为48%、乳头状细胞癌为33%、嫌色细胞癌为26%、XP11.2易位RCC为0%、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为17%,而正常体检者发生MS的概率为25%。该研究人群中,MS患者同时患透明细胞癌的概率远高于非MS的患者,而这种差异并未在其他恶性肿瘤中明确体现。病理级别较高的透明细胞癌患者MS发生率较低。结论:MS患者更易发生RCC尤其是肾透明细胞癌。高Furhman分级的患者合并MS的可能性下降,提示对于高分级的患者,RCC的发生可能与代谢性因素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临床T1b期肾癌选择性保留肾单位手术(nephron sparing surgery,NSS)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 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行NSS治疗T1b期肾癌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39 ~ 74岁,平均56岁;CT或MRI测量肿瘤最大径4.2~7.0 cm,平均5.4 cm;患侧肾脏最长径9.6~12.6 cm,平均11.4 cm.相对肿瘤大小定义为薄层CT或MRI上肿瘤最大径与患肾最长径的比值;相对肿瘤大小为0.38 ~0.47,平均0.43.术中可疑区域行冰冻活检控制阳性切缘,安全切缘为肾表面距肿瘤0.5 cm,基底距肿瘤0.2 cm.评估术中血管阻断时间、出血量、切缘阳性等技术参数和术后患者肾功能变化及肿瘤控制情况. 结果 1例因术中切穿肾盂,开放血流后出血不能控制,中转开放性肾切除术;29例成功完成NSS,动脉阻断时间14 ~ 30 min,中位17 min;术中出血量20~100 ml,中位40 ml,无输血.术后3个月肾功能无变化.随访36 ~72个月,中位56个月,患者均存活,肿瘤无复发. 结论 临床T1b期肾癌选择性NSS治疗安全、有效,肿瘤位置及相对肿瘤大小是NSS手术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7.
8.
9.
端粒维持基因在保持端粒稳定、维护染色体完整方面起重要作用,端粒功能紊乱将会导致肿瘤发生。在维持端粒稳定的基因中,已经发现多种基因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个体间端粒稳定性及长度的差异主要取决于端粒维持基因的多态性。端粒维持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是导致端粒长度及稳定性存在个体差异及增加肿瘤易感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就端粒维持基因多态性与膀胱癌易感性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阴茎阴囊部Paget病是乳腺外Paget病的一种,为少见的皮肤恶性肿瘤,患者多为老年人.现对1992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5例阴茎阴囊部Paget病作一总结分析. 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