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磁极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120例适宜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单盲法,随机分成磁极针治疗组和体针对照组各60例,两组病例除针具不同外,其他治疗措施均一致,针刺取穴、针刺手法、留针时间、针刺间隔时间、疗程全部相同。治疗前后检测凝血和纤溶系统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凝血和纤溶系统指标明显改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磁极针对极针刺法治疗组能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凝血和纤溶系统指标,提示临床上可以用凝血、纤溶系统活性水平作为判断预后、估计临床疗效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针药结合治疗脑卒中偏瘫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丹  徐丽  张兴荣 《陕西中医》2007,28(8):1060-1061
目的:观察针药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针刺气海、关元、合谷等穴,口服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照组按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脑梗塞者加用丹参30ml静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总有效率78%(P<0.05)。提示:本方法可益气活血,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针药结合,是治疗脑卒中偏瘫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醒脑开窍法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60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60例,予石氏"醒脑开窍"针刺法加减,对照组60例予西药百优解。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83.3%,对照组总有效率65.0%(P<0.05)。提示:针刺能够改善脑血流或促进脑内血肿的吸收,明显改善PSD患者的症状,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李常法  赵驻军 《陕西中医》2006,27(11):1416-1417
目的:观察针刺通腑醒神活血组穴治疗缺血性脑中风偏瘫的疗效。方法: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取穴中脘、天枢、气海等,对照组40例,取穴肩骨禺、曲池、手三里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5%(P<0.05)。提示:通腑醒神活血为针刺法,能使气机得畅,气血得行,筋脉得养,神志得明,肢体功能得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加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疗效。方法: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针刺飞扬、解溪、丘墟穴,功能训练配合弹性绷带矫形,对照组单纯针刺。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P<0.01)。结论:针刺、功能锻炼及弹性绷带矫形等方法综合治疗,可以针对性的使足背屈、外翻肌群兴奋,提高肌力、肌张力,明显提高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方法:将24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加康复技术治疗组120例,取内关、水沟、三阴交穴,配合康复技术。对照组120例单纯针刺,取穴和手法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单纯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4.2%(P<0.01)。提示:针刺配合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偏瘫能更好的将大脑损伤的代偿的潜在能力激发出来,降低致残率、提高病人的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冯琳  聂亚娥  安军明 《陕西中医》2012,(9):1203-1204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治疗中风偏瘫后肢体肿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中风偏瘫后肢体肿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治疗及肢体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配合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对患肢进行治疗,10d为1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患肢的周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肢的周径明显减小,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7.8%,对照组总有效率7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配合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能明显改善中风偏瘫后肢体肿胀。  相似文献   

8.
针刺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老年缺血性脑卒中27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3例起病48h以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针刺风池、百会、上星等穴位,联合静脉滴注依达拉奉;对照组26例,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结果:治疗组治疗组总有效率81.4%,对照组有效率69.3%(P<0.05)。提示:针刺能改善脑组织病灶周围细胞的缺血缺氧,增强脑血流量,促进脑侧枝循环的建立,加速脑组织损伤的修复。依达拉奉能对抗并减轻自由基对脑细胞的损害,调节脑缺血后花生四烯酸代谢和对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减轻梗死所致的神经症状。  相似文献   

9.
曹秦宁  乔鸿飞 《陕西中医》2012,(11):1530-1532
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联合康复治疗改善脑卒中致偏瘫患者上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急性脑卒中患者90例,分为针刺组、康复组和联合组,每组各30例,均给予常规营养神经治疗,针刺组针刺拮抗肌,康复组接受以抗痉挛技术为主的康复训练,联合组同时采用针刺组和康复组的治疗方法,并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运动功能积分法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结果:经过分组治疗3月,联合组患者的改良Ashworth量表、运动功能积分法评分均明显优于针刺组及康复组。结论:针刺拮抗肌联合康复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也有助于进一步改善痉挛上肢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曹铁民  孙燕 《陕西中医》2009,30(2):199-200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脑卒中后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30例,取支沟、气海、天枢、足三里等穴,对照组20例口服吡沙可啶肠溶片(便塞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提示:对脑卒中后便秘,采用针刺疗法具有通调三焦气机,益气滋阴通便之效。  相似文献   

11.
金锦兰 《陕西中医》2009,30(10):1372-1373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日间过度倦睡症的疗效。方法:将80例确诊的患者按随机法分为针刺组40例,服用艾司唑仑对照组40例,连续治疗8周。结果:两组均对脑卒中后日间过度倦睡症有所改善,但针刺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刺法对脑卒中后日间过度倦睡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陕西中医》2017,(2):201-202
目的:研究健脾益气方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合并肺炎的防控效果。方法:选取88例脑卒中合并肺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营养支持、调节电解质、改善脑循环及抗感染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健脾益气中药联合针刺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退热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C反应蛋白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退热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C反应蛋白水平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7.3%,显著低于治疗组9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健脾益气中药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合并肺炎患者效果肯定,能够显著缩短退热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及住院时间,治疗有效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风池、风府穴配合常规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血浆内皮素-1(ET-1)的影响。方法将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风池、风府穴配合常规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浆ET-1含量及日常生活能力积分(ADL)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ET-1含量、ADL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1),但治疗组对血浆ET-1、ADL等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针刺风池、风府穴配合常规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血浆中ET-1的含量。  相似文献   

14.
针刺配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配吞咽训练组和单纯吞咽训练组。前者取穴内关、水沟、三阴交等,后者吞咽训练包括基础训练和摄食训练。结果:针刺配合吞咽训练组总有效率86.6%,对照组为73.4%(P<0.05)。提示:针刺能醒脑开窍,通关利窍,疏通经络,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5.
赵琦 《陕西中医》2011,32(11):1528-1529
目的:观察针刺足少阳经穴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偏瘫患者整体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并配以足少阳经分布于小腿及足部的诸穴治疗足内翻。结果:观察组60例中痊愈21例,显效28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17%。结论:针刺"足少阳经"分布于小腿及足部穴位对缓解偏瘫后痉挛性足内翻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6.
陈谋 《陕西中医》2013,34(7):891-892
目的:探讨平衡针刺结合中药熏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效果。方法:脑卒中偏瘫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A组30例取偏瘫穴、肩痛穴、膝痛穴行平衡针刺治疗;B组30例采用中药熏蒸治疗;C组30例按A、B组方案综合治疗。结果:治疗前3组的Fugl—Meyer评分和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治疗后3组这两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3组比较差异显著,C组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A、B组(P?0.05).结论:平衡针刺结合中药熏蒸可提高脑卒中后SHS的治疗效果,加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陕西中医》2017,(8):1132-1134
目的:研究分析针刺法联合神经节苷脂对缺血性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将2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神经节苷脂治疗,治疗组接受神经节苷脂加针刺法治疗,疗程结束后对比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中医证候评分,NIHSS评分,FIM评分,血流变学指标,血清hs-CRP、TNF-α、IL-6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法联合神经节苷脂可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神经缺损及独立性,对于提高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内大迎穴治疗脑卒中后构音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构音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在"醒脑开窍"针刺法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针刺内大迎穴,对照组采用金津、玉液点刺放血,4周后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构音功能的评级进行疗效评定;并通过比较两组患者舌体运动功能(即舌伸出齿外的长度、左右运动及上抬的角度)的评分情况来进行间接疗效观察。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有效率为90.0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舌体运动各项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针刺内大迎治疗脑卒中后构音障碍的疗效肯定,明显优于传统针刺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肩髎、臂臑穴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偏瘫肩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偏瘫肩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使用PNF运动模式和技术),治疗组加用针刺肩髎、臂臑穴疗法。采用神经功能康复疗效评估法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Fugl-Meyer运动积分(FMA)和日常生活活动量(ADL)评分评定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视觉模拟评分(VAS)的方法评定偏瘫肩患者的疼痛治疗效果。结果:治疗4周后,神经功能康复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86.7%。通过两组治疗前后FMA运动积分及ADL评分表明,在改善患者肩关节的运动功能方面两组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视觉模拟评分(VAS)方面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76.7%。结论:针刺肩髎、臂臑穴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偏瘫肩优于单纯常规康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推拿、针刺结合拔火罐疗法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及对全血黏度的影响。方法:治疗组采用推拿、针刺结合拔火罐疗法;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方法。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VAS明显减少(P<0.01),全血黏度指标明显下降(P<0.01)。结论:推拿、针刺结合拔火罐疗法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可明显减轻疼痛,改善血液粘稠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