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骶骨肿瘤多为脊索瘤、骨巨细胞瘤、神经源性肿瘤等低度恶性肿瘤.早期症状多隐匿,当出现典型症状时瘤体往往较大,手术切除是治疗骶骨肿瘤的主要手段.但骶骨肿瘤手术具有术野较深,出血量大且难控制,容易损伤盆腔脏器及大血管,术后残腔大,骶尾部皮肤血供差,涉及骶神经的处理等特点,故术后也较其他部位脊柱肿瘤手术并发症多.2006年1月-2007年10月间我科共收治骶骨肿瘤手术患者24例,现针对上述病例术后并发症情况及预防、处理体会作总结.  相似文献   

2.
腹膜后肿瘤由于解剖部位特殊和肿瘤的血供特点,术中大出血较为常见.我院于2007年9月在手术切除一巨大盆腔复发性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时,出现了术中大出血,现将处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结合文献探讨腹膜后表皮样囊肿的诊治方法,介绍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切除盆腔腹膜后巨大肿瘤的手术经验。方法:为1例青年男性盆腔腹膜后巨大肿瘤患者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切除,并结合文献探讨腹膜后表皮样囊肿的诊治方法。结果:患者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表皮样囊肿切除术,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手术时间1.5 h、出血量约8 ml。术后病理诊断为表皮样囊肿。术后1周出院,随访8个月未见囊肿复发及转移。结论:腹膜后表皮样囊肿在临床症状上缺乏特异性,需要与脊索瘤、畸胎瘤等相鉴别;因有感染、恶变的倾向,治疗上应手术切除。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治疗位于盆腔的腹膜后巨大肿瘤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盆腔腹膜后巨大肿瘤26例的治疗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盆腔腹膜后巨大肿瘤(直径≥10cm)的治疗方法,以提高肿瘤切除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0—2000年26例盆腔巨大肿瘤切除病例的临床资料,比较良、恶性肿瘤及不同性别患者的肿瘤切除率。结果 本组患者的肿瘤切除率为73%(19/26),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 盆腔巨大肿瘤的有效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女性患者的肿瘤切除率高于男性,血管受侵是肿瘤无法切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性盆腔腹膜外巨大肿瘤的外科治疗经验,以提高肿瘤切除率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2013年共29例盆腔巨大肿瘤切除病例的临床资料.术前通过CT、MRI及医学三维重建(3D)技术对肿瘤的可切除性及手术难易程度进行评估,术前5例介入血管栓塞,术中2例行一侧髂内动脉结扎,2例术中临时阻断腹主动脉.术中联合多种手术入路切除肿瘤.结果 29例患者中,11例行肿瘤切除,5例行肿瘤切除+直肠切除+乙状结构造瘘,4例行肿瘤切除+直肠破损修补+乙状结肠临时造瘘,3例行肿瘤切除+膀胱部分切除,4例行肿瘤切除+子宫卵巢切除,2例行肿瘤+尾骶骨切除.25例患者手术后恢复顺利,出现并发症4例,分别为肠梗阻2例,盆腔脓肿1例,下肢静脉血栓1例,经保守及介入治疗痊愈.无手术死亡,并发症发病率为13.8%(4/29).结论 盆腔巨大肿瘤术前影像学评估,联合切口及联合脏器切除,分次切除及复发后再切除是其有效检查和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盆腔巨大肿瘤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至2012年1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56例盆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术前增强cT检查或数字医学三维重建技术对肿瘤的可切除性进行评估,术中联合多种手术入路,对肿瘤进行游离和切除。术后通过电话和门诊随访,了解患者肿瘤复发转移情况。寿命表法计算患者生存率。结果56例患者中,50例术前进行CT检查,6例进行数字医学三维重建。49例患者术前评估需行联合脏器切除;5例术前评估为仅行肿瘤切除;2例术前评估为肿瘤不可切除。14例患者术前确诊,8例术中通过快速冷冻切片病理检查确诊,其余34例患者术后通过病理检查确诊。手术入路:21例患者采用骶前正中入路联合经会阴尾骨前人路,11例采用骶前正中入路,8例采用闭孔入路,8例采用耻骨后入路,8例采用闭孔入路联合经会阴尾骨前入路。手术方式:18例行肿瘤+直肠切除,12例行肿瘤+膀胱部分切除,12例行肿瘤+子宫、卵巢切除,10例行肿瘤+部分小肠、结直肠切除,4例行肿瘤十全盆腔脏器切除。53例患者达到R。切除,2例为肉眼未见肿瘤残留,1例有肿瘤残留。平均手术时间为100min。50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6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3例出现肠梗阻(2例经保守治疗痊愈、1例经手术治疗痊愈),2例出现盆腔感染,1例出现结肠造口瘘口旁疝,经通畅引流及营养支持治疗后均痊愈。56例患者中1例因术后突发心肌梗死死亡。术后病理检查:腺癌25例、胃肠问质瘤15例、肉瘤16例。随访至2012年12月,56例患者失访9例,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26.7%,肉瘤患者5年生存率为18.9%,胃肠道间质瘤患者5年生存率为52.6%。结论盆腔巨大肿瘤术前的可切除性评估能减少不必要的剖腹探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盆腔侵袭性纤维瘤致输尿管狭窄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盆腔侵袭性纤维瘤(AF)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 报告1例盆腔AF致单侧输尿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切除肿块、输尿管下段、部分腹膜及左侧精囊.病理诊断:(盆腔)侵袭性纤维瘤.术后予以放疗,随访3月未见复发.结论 盆腔AF临床罕见,侵犯泌尿系统时易被误诊为泌尿系肿瘤.结合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应考虑到盆腔AF的可能,最终诊断依据病理.治疗采取以手术为主的个体化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胃镜引导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6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在胃镜引导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22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2例患者在胃镜引导腹腔镜下成功切除胃间质瘤,肿瘤切除完整,边缘无残留.手术切口长约4~6 cm,平均5 cm,手术时间40~ 90 min,平均70 min,术后恢复顺利,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4~6 d,平均5.2d.随访2~48个月,平均26.5个月,未发生复发或转移.结论 胃镜引导腹腔镜手术能够切除单纯腹腔镜下难以定位的胃间质瘤,同时可以使切除范围更加精确,避免肿瘤残留及切除过多正常胃组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右上腹非肝源性巨大肿瘤的诊治.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5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9例右上腹非肝源性巨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中7例术前影像学诊断未能区分肿瘤为非肝源性,2例术中不能除外肿瘤是否来源于肝脏.9例肿瘤均手术切除,其中联合半胃切除1例,肝下下腔静脉侧壁部分切除2例,右肾脂肪囊完全切除2例,胰十二指肠、横结肠切除1例,胰体尾胰管切断后胰肠吻合1例.手术历时318~660 min,中位时间390 min.术中失血量400~6000ml,中位失血量2560m1;术中输血量0~5250ml,中位输血量2450 ml.切除肿瘤直径11~30 cm,平均为14.5 cm;切除肿瘤重量960~5100 g,平均为2465 g.恶性肿瘤8例,恶性潜能未定肿瘤1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术后胰漏1例,无严重并发症和手术死亡.术后5个月复发1例.术后1年存活率100%,2年存活率56%,3年存活率33%.1例患者存活已超过5年.结论 右上腹非肝源性巨大肿瘤与肝脏关系密切,易被误诊为巨大肝脏肿瘤.应仔细分析其影像学特征,正确区分肿瘤是否为非肝源性并予积极手术治疗.此类肿瘤手术切除率高,治疗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腹腔内隐睾恶变为巨大精原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3例腹腔内隐睾恶变为巨大精原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方法,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2.3岁,均表现为隐睾、腹痛及盆腔内肿块.3例最终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类型均为精原细胞瘤.术后1个月开始给予放疗或化疗.随访0.5至5年,例1术后5年,健在,性功能正常,未生育;例2术后4.5年,健在;例3术后0.5年,健存.结论 腹腔精原细胞瘤大多继发于隐睾,隐睾患者腹盆腔有增大的肿块应高度怀疑隐睾恶变,手术切除加放化疗较理想.隐睾患者需早期诊断、治疗及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下切除右侧巨大肾上腺肿瘤(最大径≥6cm)的可行性及手术技巧。方法:采用后腹腔镜下右侧巨大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治疗右侧巨大肾上腺肿瘤患者18例,肿瘤最大径为6~19(8.4±0.69)cm。术中按3个相对无血管平面分离,在腹侧平面游离时尽量将腔静脉与瘤体分开,并显露肾上腺中央静脉,在背侧平面分离时尽量向内侧中线分离,形成基于腔静脉与腰大肌之间的倒三角形肿瘤基底部。抬起瘤体,逐步向上离断汇入基底部的动脉血供,切除肿瘤。结果:除1例患者因粘连转为开放手术外,17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下肿瘤切除,手术时间80~210(147.9±7.6)min。术后病理检查报告为髓质脂肪瘤8例,嗜铬细胞瘤4例,节细胞神经纤维瘤3例,性索间质瘤1例,肾上腺囊肿伴囊壁钙化囊内出血1例。17例腹腔镜肿瘤切除手术均无术中术后输血。结论:后腹腔可以获得巨大的手术空间,术中妥善处理富含动脉血供的肿瘤基底部可以安全切除体积巨大的肿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并探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了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7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手术治疗.结果 术前B超、CTU、MRI均能准确发现肿瘤,肿瘤最大径12cm,最小5cm.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良性肿瘤患者6例,低度恶性1例.7例手术均获成功,联合脏器切除1例,无术中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年均未见复发.结论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应被视为潜在恶性或低度恶性的肿瘤,手术切除是主要手段,应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联合脏器切除可提高切除率,避免肿瘤组织的残留,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根据不同部位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总结其外科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协和医学院经过手术治疗的486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原发GIST 461例,继发GIST 25例.对患者临床特征、手术方式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结果 本组461例原发GIST患者中,6例食管间质瘤患者均行食管部分切除术;234例胃间质瘤患者中,行胃部分切除术183例、近端胃+贲门切除术23例、远端胃切除术23例、全胃切除术2例、剖腹探查3例;51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中,行十二指肠局部切除术3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9例、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5例、姑息性手术3例;116例小肠间质瘤患者中,行小肠部分切除110例、姑息性手术6例;29例直肠间质瘤患者中,行经骶经肛门括约肌直肠肿瘤切除术13例、经肛门直肠肿瘤切除术12例、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4例;25例其他部位的原发GIST患者均行开腹手术.25例继发GIST患者中,肝转移患者行肝段切除10例、肝活组织检查1例;腹盆腔肿瘤切除6例;小肠或结肠部分切除5例,乙状结肠切除1例;脾切除及颅内肿瘤切除各1例.461例原发GIST患者中,联合原发部位以外脏器切除占12.58%(58/461),其中联合胆囊切除比例最高,占34.5%(20/58).最易出现联合脏器切除的GIST依次为十二指肠间质瘤、胃间质瘤、小肠间质瘤.腹腔镜手术占总手术的20.39%(94/461),其中近5年腹腔镜手术占总手术的28.52% (77/270),与前5年的8.90%(17/19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67,P<0.05).结论 根据不同部位GIST的临床特点,采用包括微创手术在内的不同手术方式,完整切除肿瘤是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4.
侵袭性血管黏液瘤是一种好发于盆腔、会阴部的罕见的黏液样间质肿瘤,患者以生育年龄的女性为主,男女比例约为1∶6。该肿瘤多为良性,切除后易局部复发,偶有局部切除后发生肺部和纵隔转移的报道。男性多发生于腹股沟及阴囊,好发年龄高于女性。1病例报告患者男,78岁,因阴囊进行性肿大2年入院,因阴囊肿大致行走不便。既往7年前因直肠癌行根治手术,糖尿病6年。  相似文献   

15.
自1888年Langenbuch实施首例肝脏切除手术至今,肝脏外科已得到巨大发展,肝切除术的安全性已显著提高,围手术期死亡率在5%以下。同时,肝脏外科的"解剖禁区"被逐个突破,手术适应证也有很大的扩展。肿瘤瘤体巨大、侵犯肝周重要血管、位置特殊不再是手术切除的障碍,但这些肝切除术技术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脏内平滑肌瘤病伴腹盆腔巨大肿瘤的多学科综合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例心脏内平滑肌瘤病伴腹盆腔巨大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2例病人均行一期手术,完整切除原发肿瘤、静脉内瘤栓、全子宫及双侧附件。1例切开右心房摘除心脏及下腔静脉内瘤栓;1例切开右心房及下腔静脉摘除心脏及下腔静脉内瘤栓。术后病理诊断为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无围手术期死亡及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前应全面评估心脏内平滑肌瘤病伴腹盆腔肿瘤的临床资料,制定多学科协作手术方案,一期经胸和腹联合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后腹腔镜手术切除巨大肾上腺肿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手术切除巨大(直径≥6 cm)肾上腺肿瘤的可行性.方法:对15例巨大肾上腺肿瘤患者进行后腹腔镜切除手术,左侧9例,右侧6例,肿瘤大小6 cm×4 cm×3 cm~11 cm×9 cm×9 cm,平均7.3 cm×6.2 cm×4.8 cm.结果:11例成功行后腹腔镜手术切除,中转开放手术4例.术后2~3 d拔除伤口引流管,3~5 d下床活动,恢复顺利,无并发症.术后1~5年患者随访未发现异常.病理报告肾上腺囊肿3例,嗜铬细胞瘤3例,神经节瘤4例,皮质癌2例,神经鞘瘤1例,髓性脂肪瘤1例,肾上腺血肿1例.结论:巨大肾上腺肿瘤可以行后腹腔镜手术切除,但应在具有熟练的腹腔镜操作技术的条件下逐步开展.  相似文献   

18.
肝癌应首选手术治疗,部分患者因肝硬化、多发病灶和身体情况差而不能手术.肝肿瘤经皮射频切除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是在影像学导引下使用射频热效应引起瘤体凝固坏死而达到切除肿瘤的目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介入疗法.现将我院2001年4月-2002年10月经RFA治疗后16例的CT表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骶骨区神经源性肿瘤的手术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骶部神经源性肿瘤恰当的手术入路及手术方法.方法:1998年7月~2006年7月,共收治48例骶骨神经源性肿瘤患者,手术时年龄17~75岁,平均47岁;男性18例,女性30例.良性肿瘤41例,其中神经鞘瘤19例,神经纤维瘤22例;恶性肿瘤7例,其中神经纤维肉瘤3例,恶性神经鞘瘤4例.肿瘤限于骶前、椎管内没有肿瘤者采用前方人路手术(7例),肿瘤限于椎管内或肿瘤出神经孔向前生长但低于S1平面者采用后方入路手术(22例),肿瘤出骶神经孔向前生长高于S1平面者采用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19例).结果:41例良性肿瘤均行边缘性切除,1例死于围手术期失血性休克、DIC,其余40例中37例均保留至少一侧骶神经,3例因累及骶骨范围较大,出血较多,未能保留S2以下神经根.7例恶性肿瘤均行病灶内手术切除,术中均未能保留S2以下神经根.7例(14.9%)患者术后出现残腔内积血积液,其中4例皮瓣坏死,经手术清创,引流后愈合.5例(9.6%)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脑脊液漏,均经抬高床尾、抗生素等治疗后愈合.采用前方人路手术的患者1例出现腹膜后血肿;后方人路手术的患者中1例出现膀胱、直肠瘘;前后路联合人路手术的19例患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20~96个月,平均47个月,良性肿瘤患者中3例神经鞘瘤术后复发;恶性肿瘤患者5例局部复发,3例术后出现肺转移,死亡5例,无瘤生存2例.结论:骶部神经源性肿瘤的切除可根据肿瘤生长的部位及大小来决定手术入路,巨大的骶前神经源性肿瘤适合经前路腹膜后切除,椎管内肿瘤必须从后路手术切除,累及椎管的巨大骶部神经源性肿瘤需经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20.
显微手术治疗脊髓室管膜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脊髓室管膜瘤显微手术治疗中的相关问题,并评估其手术疗效及预后.方法:2005年10月至2007年10月我院收治36例脊髓室管膜瘤患者,男性27例.女性9例;年龄16~59岁,平均41.2岁.运动异常28例,感觉障碍20例,神经根性痛和局部疼痛16例,括约肌功能障碍6例.MRI检查病灶呈等信号或略高信号,多无明显强化,边界较清楚,部分伴有空洞.术前McCormick临床功能分级:Ⅰ级16例,Ⅱ级11例,Ⅲ级9例.肿瘤主体位于颈段23例,颈胸交界区6例,胸段4例,腰段3例.均在显微镜下分离切除肿瘤实质部分.结果:肿瘤全切除32例,次全切除4例.次全切患者术后接受放射治疗,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肺炎5例,脑脊液漏3例,手术切口感染1例,经对症治疗后痊愈.术后病理证实均为室管膜瘤.31例获得为期1年的随访,3例肿瘤次全切除患者1年内复发,再次行手术治疗;肿瘤全切除者无复发.术后McCormick临床功能分级:Ⅰ级23例,Ⅱ级6例,Ⅲ级2例.结论:显微手术是治疗脊髓髓内肿瘤的有效手段.肿瘤能否全切主要取决于肿瘤与脊髓的粘连程度和手术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