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8 毫秒
1.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两种不同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

方法: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60例62眼随机分为两组,A组31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联合I/A头牵拉房角分离术,B组31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黏弹剂钝性房角分离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mo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开房范围和瞳孔大小。

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眼压明显低于术前眼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62眼视力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前房深度和房角开放范围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相比,两组患者术后3mo视力、眼压控制和中央前房深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房角开放范围方面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A组患者中有8眼瞳孔缩小1mm以上,B组患者中有2眼瞳孔缩小1mm以上。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联合两种不同的房角分离术均能有效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其中I/A头牵拉房角分离术能更有效地增加房角开放范围。  相似文献   


2.
张晓鸣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8):1601-1602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55例55眼均接受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对术前、术后1wk;3,6mo的眼压、视力、前房深度及房角的变化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术前平均眼压22.4±3.1mmHg,术后14.3±4.1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中央前房深度为1.49±0.31mm,术后随访平均深度为3.04±0.3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有所提高。术前房角关闭范围≤180°者36眼,术后房角均增宽开放。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是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邓里  曾军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2):335-337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08-05/2012-02因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入住我院的患者82例82眼,筛选条件为术前眼压控制后观察晶状体明显混浊,房角关闭≤1/2周,视力≤0.3者,随机平均分为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组(A组)和单纯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组(B组),观察两组术后1mo房角开放情况、眼压、前房深度及最佳矫正视力等指标。

结果:术后1mo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比较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1mo房角全部开放的为32例(78%),B组术后1mo房角全部开放的为23例(5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是一种有效地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方式,不仅可以提高视力,而且可以有效开放房角,控制术后眼压。  相似文献   


4.
冷远梅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8):1555-1557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为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提供可靠方法。方法: 收集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患者78例106眼,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A组患者40例56眼,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B组患者38例50眼,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对其疗效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治疗前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的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手术顺利,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变化在手术前后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两组手术后疗效的比较,房角镜检查:A组56眼房角完全开放的49眼;B组50眼房角360°开放的44眼,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术前前房深度:A组为1.73±0.42mm,B组为1.78±0.39mm;术后前房深度:A组为3.25±0.36mm,B组为2.91±0.53mm,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可明显地提高视力,有效地控制眼压,减少手术早期并发症,且操作简便,可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APACG)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

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符合入组条件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0例60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对照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30眼),研究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30眼),比较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

结果:术前两组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开放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2mo两组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开放程度均明显比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研究组术后视力、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开放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后眼压及并发症相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对A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视力的提高、眼压的控制有着积极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表面麻醉下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收治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54例60眼,随机分成单切口组和双切口组,常规降眼压治疗后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随访3mo,观察眼压、最佳矫正视力及前房炎症,对比两种术式的疗效。
  结果:(1)眼压: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最佳矫正视力:术后1d视力,双切口组0.31±0.27,单切口组0.19±0.2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wk;1mo和3mo随访视力,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前房炎症:术后1d双切口组前房渗出明显较单切口组少,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抗炎治疗,术后1wk;1,3mo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治疗白内障合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治疗白内障合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45例48眼白内障合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两组,28例30眼予以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者为研究组; 17例18眼予以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小梁切除者为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房角关闭程度、中央前房深度和并发症。

结果:术前1d,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和房角关闭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7d,1、3、6、12mo,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均优于术前1d,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房角关闭程度均小于术前,且研究组小于对照组(P<0.05)。组别与时间对患者眼压和前房深度均有影响(P<0.05),且两因素之间无交互作用(P>0.05)。组内对比:术后7d~12mo,两组患者眼压均低于术前1d,术后3、6、12mo研究组眼压低于术后7d(P<0.05),对照组眼压与术后7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7d,1、3、6、12mo,两组患者中央前房深度均高于术前1d; 术后3、6、12mo,研究组中央前房深度与术后7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央前房深度术后12mo明显低于术后7d(P<0.05)。组间对比:术前1d和术后7d,1、3、6mo,两组患者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mo,研究组眼压低于对照组(P<0.05); 术前1d,两组患者中央前房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mo研究组中央前房深度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确切,中远期疗效尤为突出,且不增加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以及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改良式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方法: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84眼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观察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改良式房角分离术,观察两组术前及术后的眼压、最佳矫正视力、中央前房深度、前房角宽度和瞳孔大小.结果:术后所有病例眼压明显低于术前眼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3眼视力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眼视力较术前无明显提高;前房深度及前房角宽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对照组与观察组相比,术后视力及中央前房深度无明显差异,观察组在眼压控制、增加前房角宽度方面具有较好疗效.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以及联合改良式房角分离术能有效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其中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能更有效的降低眼压及增加前房角宽度.  相似文献   

9.
王俊勇  邵毅  周方兴  孙慧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0):1818-1821
Citation:Wang JY, Shao Y, Zhou FX, et al.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phacoemulsification combined goniosynechialysis in treating absolute glaucoma after trabeculectomy. Guoji Yanke Zazhi( Int Eye Sci)2014;14(10):1818-1821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小梁切除术后绝对期青光眼的效果。
  方法:对16例16眼绝对期青光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随访6~12mo,观察眼压、前房深度、术前术后用药种类(数量)、术前与术后1 mo焦虑和抑郁状态、眼表症状等情况。
  结果: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后,眼压明显下降。术前眼压平均值35.00±15.43mmHg,术后第1d眼压平均值为12.00±6.69 mmHg;术后6 mo 为15.00±4.26 mmHg;术后12 mo为15.3±5.2 mmHg。术后眼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2,P<0.05)。术前前房深度为1.45±0.19mm,术后增加至3.37±0.1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5,P<0.05)。术后仅2例患者需用2种降眼压药物,2例患者需1种降眼压药物。术后12 mo 16例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均有所改善;16例患者眼胀、眼痛等主观不适症状均减轻;所有患者眼球都得以保留,且无严重并发症。
  结论: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治疗小梁切除术后绝对期青光眼是安全、有效的手术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伴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4-04/2015-10我院收治的73例80眼闭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眼均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的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分级和并发症,分析该术式的临床效果.结果:视力:术后1wk,1、2、6mo,1a平均视力均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压:术后1wk,1、2、6mo,1a平均眼压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房深度:术后1wk,1、2、6mo,1a前房深度平均值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房角分级:术后1wk,1、2、6mo,1a分级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伴青光眼安全有效,可增加前房深度,改善前房角开放程度,并能提高视力和降低眼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给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IOL)植入联合术中房角镜直视下钝性房角分离术后视力、眼压、房角参数、房角宽度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9-08/2021-02就诊于我院眼科,诊断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共80眼。所有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IOL植入联合术中房角镜直视下房角钝性分离术。观察术前及术后1wk,1、3、6mo最佳矫正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ACD)、房角开放距离(AOD500)、小梁虹膜夹角(TIA),并同期行房角镜检查评估房角开放情况,对所得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术后1wk,1、3、6mo视力与术前相比均提高(P<0.05),术后各时间点间视力无差异(P>0.05)。术后1wk,1、3、6mo眼压均较术前下降(P<0.05),术后各时期眼压无差异(P>0.05)。术后1wk,1、3、6mo ACD均较术前有所加深(P<0.05),术后各时期ACD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1wk,1、3、6mo TIA均较术前增宽(P<0.05)。术后各时期TIA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1wk,1、3、6mo AOD500均较术前有所增加(P<0.05),术后各时期AOD500比较无差异(P>0.05)。患者术前上象限、鼻侧象限、下象限及颞侧象限房角宽度与术后1wk,1、3、6mo时相比,宽角眼数明显高于术前,房角宽度构成与术前相比有差异(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IOL植入联合术中钝性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可显著提高视力,降低眼压,增加中央前房深度,开放房角,且术后效果稳定,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符合条件的手术患者35例(38只眼),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房角分离术,随访6个月至1年,比较观察手术前后视力、眼压情况、中央前房变化情况和房角开放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视力均有提高。患者术前平均眼压(16.91±3.44)mmHg,术后平均(11.82±2.52)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中央前房深度平均(2.10±0.19)mm,术后平均(3.31±0.2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周边前房深度〈1/2 CT者29只眼,术后28只眼周边前房深度≥1CT。术后房角关闭所在象限均有不同程度的开放,周边虹膜粘连范围明显缩小。2只眼前房出血,3只眼前房渗出,1只眼发生后囊膜破裂,无恶性青光眼、角膜失代偿等并发症。结论超声乳化自内障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可有效的降低眼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

方法:收集2009-10/2014-06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40例52眼,手术均采用颞侧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6mo。

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P<0.01); 患者术后6mo眼压平均为15.76±2.09mmHg,较术前用药前后眼压相比均显著下降(P<0.01); 术后患者房角均较术前增宽,房角粘连关闭象限不同程度开放; 术前前房深度为1.97±0.29mm,术后增加到2.83±0.35mm,差异有显著性(P<0.05); 未发生恶性青光眼、后囊膜破裂等并发症; 所有术眼人工晶状体均在晶状体囊袋内,未出现偏位、夹持。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可有效降低眼压,提高视力,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同时合并白内障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与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6例60眼,其中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30眼(A组),单纯行小梁切除术30眼(B组); 观察术后4、7d,1、3mo,患者BCVA(LogMAR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及视野情况。

结果:术后3mo A组BCVA为0.20±0.18显著高于B组0.39±0.09(P<0.05)。 A组术前眼压(18.3±4.6mmHg)与术后3mo(17.2±1.9mmHg)无差异(P>0.05); 术前B组眼压(18.2±5.0mmHg)与术后3mo(12.4±2.1mmHg)有差异(P<0.05); 术后3mo,A组和B组眼压比较有差异(P<0.05)。术前A组前房深度(2.23±0.21mm)与术后3mo(3.46±0.10mm),B组术前前房深度(2.21±0.12mm)与术后3mo(3.36±0.09mm)均有差异(P<0.05)。A组术前视野缺损度(6.32±1.57db)与术后3mo(6.54±1.42db),B组术前视野缺损度(6.31±1.46db)与术后3mo(6.57±1.52db)均无差异(P>0.05)。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与单纯小梁切除术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均能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失控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06/2019-04收治的急性或慢性PACG行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失控患者31例32眼,小梁切除病史3mo~12a,均合并不同程度白内障。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6mo,观察术前及术后1、3、6mo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央前房深度、房角粘连性关闭(PAS)范围变化,术后6mo观察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本组患者术后1wk,1、3、6mo眼压(14.38±3.04、18.26±3.12、15.21±2.84、15.42±3.09mmHg)均较术前(36.52±12.26mmHg)大幅下降(P<0.01); 术后6mo BCVA(LogMAR)(0.241±0.148)较术前(0.678±0.297)提高(P<0.01); 术后1、3、6mo中央前房深度(4.18±0.22、4.21±0.24、4.16±0.25mm)较术前(1.45±0.25mm)加深(P<0.01)。术后前房角结构加宽,PAS范围减小,术后3mo后PAS范围未再增大。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2126±412个/mm2)与术前(1938±495个/mm2)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平均及下、上、鼻、颞象限RNFL厚度(65.59±10.71、72.65±13.92、82.74±12.52、58.47±11.18、42.93±13.44μm)与术前(67.47±8.99、74.77±15.73、85.32±11.64、59.65±13.79、44.83±12.55μm)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角膜水肿7眼,前房炎性渗出3眼,经治疗均在7d内消退。无后囊破裂玻璃体溢出、虹膜损伤及恶性青光眼发生。3例3眼慢性PACG患者术后眼压持续在21~30mmHg,应用1~3种降眼压眼药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治疗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失控的PACG合并白内障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我院2019-03/2021-04期间收治的实施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的合并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29例34眼,观察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房角形态、中央前房深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中央角膜厚度的变化并分析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前与术后1mo最佳矫正视力具有差异(Z=-5.126,P<0.01)。术后1d,1wk,1mo眼压分别为16.72±2.12、13.73±1.68、12.87±3.54mmHg,与术前眼压28.67±4.13mmHg比较有差异(均P<0.01)。房角镜检查术后1mo的房角黏连范围与术前比较明显减少(t=21.32,P<0.01),术后1mo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距离及小梁虹膜夹角均显著大于术前(t=-3.37、-3.68、-5.61,均P<0.01)。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中央角膜厚度与术前比较均无差异(P>0.05)。术中术后均未出现相关严重并发症,术后满意度高。结论: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可有效治疗合并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同时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勇  万新娟  刘刚  秦艳莉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0):1942-1944
目的: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合并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且房角关闭粘连范围≤180°的患者46例56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手术,观察分析术前和术后眼压、视力、前房深度、前房角的变化。

结果:术后眼压全部控制在21mmHg(1mmHg=0.133kPa)以下,最佳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前房深度明显增加,房角均有不同程度开放。术中、术后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前和术后眼压、前房深度、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选择对合适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手术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