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 了解陕西农村0~18月龄婴幼儿贫血状况及其与体格营养发育状况,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取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 对陕西省富平县和澄城县336名0~18月龄婴幼儿进行体格测量和血常规的测定.结果 0~18月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为35.12%,并随月龄增大而逐渐增高;贫血婴幼儿低体重、生长迟缓和消瘦的患病率(44.92%、47.46%、18.64%)明显高于非贫血婴幼儿(25.23%、35.32%、7.34%),经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χ2分别为14.245、5.142、9.950,均P<0.05);同时,低体重、生长迟缓和消瘦婴幼儿的贫血患病率(49.07%、42.11%、57.89%)明显高于正常婴幼儿(28.51%、30.54%、32.21%),经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χ2分别为14.245、5.142、9.950,均P<0.05).结论 陕西农村地区0~18月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较高;营养不良是婴幼儿贫血的危险因素,可明显增加贫血的患病率,贫血也可使婴幼儿体格营养发育滞后,二者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湖南省贫困农村地区6~23月龄婴幼儿生长发育状况。方法2009—2015年在湖南省54个贫困县按乡级概率比例规模抽样(PPS)方法,调查15 248名6~23月龄婴幼儿,测量其身长、体重,依据《WHO儿童生长发育标准》计算WHZ、WAZ、HAZ和年龄别BMI Z评分,得出婴幼儿消瘦发生率、低体重发生率、生长迟缓发生率以及低体质指数发生率,并以《WHO儿童生长发育标准》为参数评价儿童体格发育水平。结果湖南省贫困农村地区6~23月龄婴幼儿女童和男童体重均值分别为9.17和9.79 kg,身长均值分别为75.53和77.19 cm,BMI均值分别为15.96和16.40,男童体重、身长及BMI均值均高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体重=25.9,P0.01;t_(身长)=15.3,P0.01;t_(BMI)=17.9,P0.01)。6~23月龄婴幼儿中不同月龄组男性儿童身长、体重与WHO标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P0.01;t=37.0,P0.01;t=40.1,P0.01;t=12.3,P0.01);不同月龄组女性儿童身长、体重与WHO标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2,P0.01;t=31.2,P0.01;t=30.5,P0.01;t=13.9,P0.01)。6~23月龄婴幼儿消瘦发生率为3.9%,低体重发生率为5.1%,生长迟缓发生率为7.2%,低体质指数发生率3.9%,男性的低体重发生率和生长迟缓发生率高于女性,随着月龄增加,低体重发生率和生长迟缓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上升趋势(χ2=6.2,P=0.04)。结论湖南省贫困农村地区6~23月龄婴幼儿存在比较严重的营养和生长发育落后问题,与《WHO儿童生长发育标准》差距明显,应提高农村地区儿童保健服务能力和儿童喂养知识水平,有效改善农村儿童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宁夏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状况、特点以及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PPS抽样和随机等距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宁夏7个贫困(县)区6~24月龄婴幼儿营养状况和喂养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宁夏贫困地区婴幼儿贫血发生率、生长迟缓发生率及低体质量发生率分别为26.4%、12.5%及4.1%;男性生长迟缓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月龄婴幼儿贫血发生率由高至低依次为6~11月龄组、12~17月龄组及18~24月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族贫血率和生长迟缓率均高于汉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婴幼儿辅食及时添加率为55.9%,首次添加辅食最多的为谷类泥糊状食物占66.6%。结论宁夏贫困地区6~24月龄婴幼儿营养不良问题突出,辅食喂养不合理,需采取相关干预措施以改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陕南某贫困县6~24月龄婴幼儿生长发育状况影响因素,为提高贫困地区婴幼儿健康水平,制定出合理的膳食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年6至9月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920名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及身高、体重体格测量.结果 随着月龄的增加,婴幼儿的生长发育不良发生率增高.6~24月龄男性婴幼儿低体重率高于女性婴幼儿(χ2=17.0,P<0.05),而男性婴幼儿消瘦率、超重率、肥胖率、生长发育迟缓率均低于女性婴幼儿(χ2值分别为8.0、14.0、4.0、11.0,均P<0.05).早产、低出生体重、婴幼儿出生两周呼吸系统疾病及腹泻、父母文化程度低、父母职业为农民、家庭总收入低等,都是婴幼儿低体重、生长发育迟缓,消瘦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陕南贫困农村地区6~24月龄婴幼儿存在比较严重生长发育迟缓问题,应提高农村地区儿童保健服务能力和儿童喂养知识水平.各级卫生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对婴幼儿的关注,减少婴幼儿生长发育不良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营养包对陕西宁强农村地区6~24月龄婴幼儿营养干预6个月的效果。 【方法】 对宁强县所有6~24月龄婴幼儿每天补充1包富含优质蛋白、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营养包,在干预开始前和干预6个月后共抽取634名婴幼儿进行身长、体重测量和指血血红蛋白检测。 【结果】 营养包干预6个月后,婴幼儿平均血红蛋白、身长、体重、年龄别体重(WAZ)、身高别体重(WHZ)分别提高7.4 g/L、3.3 cm、1.2 kg、0.6分、0.6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χ2检验,干预后比干预前贫血患病率下降25.1%(P<0.01),生长迟缓率下降1.0%,低体重率下降5.4%(P<0.01),消瘦率下降4.0%(P<0.01)。 【结论】 给6~24月龄婴幼儿补充营养包6个月后可以显著降低婴幼儿的贫血患病率、低体重率和消瘦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陕西农村0~18个月龄婴幼儿体格营养发育状况,并探讨其与贫血的相关性。方法:采取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对陕西省19个自然村336名0~18个月龄婴幼儿进行体格测量和血红蛋白(Hb)的测定。结果:0~18个月龄的男性和女性婴幼儿年龄别身长Z值(HAZ)、年龄别体重Z值(WAZ)和身长别体重Z值(WHZ)的基本变化趋势随着月龄的增大而减小;低体重、发育迟缓和消瘦的患病率分别为32.14%、39.58%和11.31%。低体重和发育迟缓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增高,至1岁后达到最高,分别为55.38%和58.46%。低体重、发育迟缓和消瘦婴幼儿的贫血患病率(49.07%、42.10%、57.89%)明显高于正常婴幼儿(28.51%、30.54%、32.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陕西农村0~18个月龄婴幼儿主要表现为长期和慢性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是婴幼儿贫血的危险因素,可明显增加贫血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重庆市贫困地区6~24月龄儿童营养及喂养现状,为改善婴幼儿营养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7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抽取3个贫困项目县706名6~24月龄儿童进行血红蛋白测定、体格测量及调查儿童看护人喂养与营养知晓情况。结果 706名6~24月龄贫困地区儿童贫血患病率为51.7%,低体重率4.8%,生长迟缓率13.7%。儿童看护人喂养与营养知识知晓率以“辅食添加时间”最高(39.8%),“持续母乳喂养时间”最低(2.8%)。在6月龄添加辅食儿童仅占28.7%。结论 重庆市贫困地区6~24月龄儿童贫血患病率高,儿童看护人科学喂养知识和行为缺乏,在为其提供辅食营养补充剂的同时,应加大婴幼儿喂养知识行为宣传力度,科学喂养。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湖北农村贫困地区6~24月龄儿童保健状况,探索适合农村地区的儿童保健管理模式。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湖北3个贫困区县6~24月龄农村儿童及家长进行面对面调查问卷,并测量儿童生长发育相关指标及血红蛋白水平。 【结果】 共调查6~24月龄儿童604名,儿童看护人588名。6~24月龄儿童贫血患病率为73.46%、生长迟缓发生率为32.27%、低体重率为16.64%,消瘦率为12.39%。 【结论】 农村贫困地区儿童保健工作发展滞后,儿童营养不良和贫血的发生率高,亟待进一步探索适合农村地区并有推广价值的儿童保健管理模式,促进农村儿童保健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及分析云南省贫困地区兰坪县和鹤庆县6~23月龄婴幼儿的营养与生长发育状况,为营养包的进一步发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兰坪县和鹤庆县共10个乡24个村642名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指标测定和指血血红蛋白检测。采用WHO 2006的身高标准体重参考值作为评价标准计算Z评分,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云南省贫困地区兰坪县和鹤庆县仅有不到6%的乳母在1 h内开奶,且婴幼儿出生4个月内母乳喂养率为72.1%;同时,该地区6~23月龄婴幼儿生长迟缓率为14.2%,低体重率为7.9%,消瘦率为5.1%,均低于2002年贫困农村的总体水平,且生长迟缓率在三个年龄段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各不同年龄段仍然存在重度消瘦和低体重的婴幼儿比例,这可能与看护人的文化程度有一定的影响;贫血率为35.2%,低于2009年调查的中西部地区46县6~35月龄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45.9%),6~11月龄婴幼儿贫血发病率相对较高,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大贫血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结论 云南省兰坪县和鹤庆县6~23月龄婴幼儿的营养不良率较高,需采取措施改善婴幼儿的营养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新疆自治区贫困地区6~24个月婴幼儿的营养状况,为及时采取营养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年3-5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13个贫困县3 837名婴幼儿进行血红蛋白测定、体格测量。结果 3 837名6~24月龄婴幼儿中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肥胖和贫血检出率分别为13.5%、23.5%、10.5%、7.8%和45.0%;不同月龄婴幼儿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和肥胖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969、80.878、31.540、11.912,P<0.01);不同性别婴幼儿生长迟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06,P<0.05);儿童看护人对儿童营养与喂养基础知识缺乏,非贫血组各项营养知识知晓率高于贫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新疆贫困地区婴幼儿营养状况结果离国家要求的水平还相差甚远,生长迟缓和贫血是新疆贫困地区6~24月龄婴幼儿面临的主要营养问题,加大婴幼儿喂养知识的宣传力度,适时添加营养补充剂,合理的辅食添加是减少营养不良和贫血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湖北省贫困地区婴幼儿贫血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当地婴幼儿贫血状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PPS抽样方法对湖北省贫困地区6~24月龄婴幼儿的看护人进行问卷调查,并检测婴幼儿血红蛋白含量。采用χ~2检验进行率之间的比较,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2 675名婴幼儿,其中571人贫血,贫血检出率为21.3%。男、女贫血检出率分别为22.9%、19.5%,不同性别间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11、12~17、18~24月龄婴幼儿贫血检出率分别为30.9%、20.5%、11.7%,不同月龄间贫血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11月龄婴幼儿中,性别为男、出生时低体重、看护人喂养知识知晓率低于60%、家中5岁以下儿童≥2个,其贫血检出率较高(P0.05)。12~17月龄婴幼儿中,看护人喂养知识知晓率低于60%、家中5岁以下儿童≥2个,其贫血检出率较高(P0.05)。结论湖北省贫困地区6~24月龄婴幼儿贫血问题仍较为突出,应对不同月龄段的婴幼儿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以更好地促进婴幼儿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本研究以健康婴幼儿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时间添加辅食、添加不同种类辅食对婴幼儿贫血发生的影响。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北京顺义区3~18月龄婴幼儿143名,向其母亲询问婴儿基本状况、添加辅食时间和辅食种类等;采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方法测量其血红蛋白浓度。 【结果】 本研究发现该组儿童贫血发生率12个月前为30%左右,明显高于12个月后的10%左右 (P< 0.01)。不论男童还是女童, 6个月龄前或6个月龄后儿童,4个月前添加辅食均可以使贫血发生率下降(P< 0.05)。添加铁强化食物(如配方奶和营养素补充剂)可以使血红蛋白浓度升高(P< 0.05)。采用不同贫血诊断标准(97、105、110 g/L),贫血发生率差异仍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01)。 【结论】 12个月龄前儿童贫血发生率明显高于12个月龄后儿童。虽然4个月前添加铁强化辅食使得铁营养状况得到改善,但适宜的辅食添加时间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湖北省6~23月龄婴幼儿超重肥胖状况及出生因素和早期喂养方式对婴幼儿超重肥胖的影响,为预防及控制儿童超重肥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PPS抽样方法,调查湖北省贫困地区6县6~23月龄婴幼儿及其看护人,以WHO性别月龄别BMI为超重肥胖的标准。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调查婴幼儿2 667人,其中男童1 438人(53.92%),女童1 229人(46.08%);超重209人(7.84%), 肥胖151人(5.66%)。出生时为巨大儿的婴幼儿超重率较高,男童肥胖率高于女童,剖腹产的婴幼儿肥胖率较高,出生后前6个月纯母乳喂养是婴幼儿肥胖的保护因素(P均<0.05)。结论 湖北省贫困地区婴幼儿超重肥胖问题不容忽视,男童、剖腹产出生、出生后前6个月为非纯母乳喂养的婴幼儿发生肥胖的风险较高,需积极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与控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西南地区家长自述婴幼儿食物过敏现状及相关因素。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云贵川三省城乡6~24月龄婴幼儿3 344名作为对象,通过对婴幼儿看护人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婴幼儿食物过敏、致敏食物、婴幼儿及其家庭基本信息,初步探讨家长自述婴幼儿食物过敏流行趋势及特征,应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 家长自述婴幼儿食物过敏发生率为9.54%,城市(13.62%)高于农村(5.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51,P<0.05);性别及月龄组间无显著差异。主要致敏食物为鱼虾类(城市34.65%,农村30.63%)和蛋类(城市29.53%,农村27.03%),第3位致敏食物城乡有差异,城市是水果类(9.45%),农村是奶类(18.02%)。剖宫产儿食物过敏风险高于自然分娩儿(OR=1.53,P<0.05)、4个月内非纯母乳喂养儿食物过敏风险高于纯母乳喂养儿(OR=2.17,P<0.05)、断乳月龄早于4个月儿食物过敏风险高于4月龄后断乳儿(OR=1.55,P<0.05)。 结论西南地区家长自述婴幼儿食物过敏发生率较高,值得进一步关注。自然分娩和母乳喂养可能有助于预防婴幼儿食物过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西安市0~3岁婴幼儿骨密度现状,探讨年龄、性别及季节对婴幼儿骨密度的影响,为婴幼儿骨强度不足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定量超声技术,测定7 207例0~3岁婴幼儿左侧胫骨的超声速度(speed of sound,SOS)和Z值,并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季节的骨密度不足检出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女童骨密度Z值低于男童(P0.001);不同月龄婴幼儿骨密度SOS和Z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3月龄组的SOS值最低,0~3月和3~6月龄组Z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强度不足总检出率为74.29%,其中女童检出率(81.10%)高于男童(68.02%)。0~3月和3~6月龄组骨强度不足检出率达90%以上;骨强度不足检出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P0.001)。冬季男童骨的SOS值最低。结论 本地区婴幼儿需常年补充钙剂及维生素D制剂;生后0~6个月是防治骨强度不足的关键时期。女童易发生骨强度不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北京市东城区2007-2011年间0~6岁散居儿童营养状况的变化趋势,发现儿童健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儿童的营养状况。 方法 对东城区2007-2011年5年散居儿童健康状况进行分析,采用SPSS趋势χ2检验儿童营养状况指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 全区0~6岁散居儿童营养不良(低体重、发育迟缓、消瘦)的患病率由2007年的1.159%下降为2010年的0.479%,2011年略有回升;3~6岁儿童的患病率高于0~2岁儿童;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P<0.05)。儿童贫血患病情况以轻度贫血为主,发病率介于3.08%到6.09%之间;中度贫血患病率介于0.23%到0.53%之间。肥胖患病率为介于3.08%和3.89%之间;0~2岁儿童贫血、肥胖的患病率高于3~6岁儿童。儿童贫血、肥胖患病率未表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P>0.05)。 结论1)全区儿童营养状况良好,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呈下降趋势;2)应重点对0~2岁儿童进行肥胖和营养性贫血的干预,进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7.
分析营养包干预下婴幼儿贫血的影响因素,以期为贫困地区婴幼儿贫血问题的进一步改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年采用多阶段抽样、按规模大小成比例概率抽样和随机等距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我国营养包覆盖地区19 552名6~23月龄婴幼儿为调查对象。通过血红蛋白检测判断婴幼儿是否贫血,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婴幼儿看护人基本情况、营养知识掌握情况,营养包服用情况及过去24 h喂养情况,并计算辅食喂养指标合格率。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调查人群贫血的相关因素。结果 被调查儿童总贫血率为30.0%(5 883/19 552)。非贫血组婴幼儿看护人有81.9%为初中及以上学历,营养知识回答正确率为42.4%,均高于贫血组看护人。非贫血组婴幼儿营养包服用时长为(7.37±4.76)个月,长于贫血组婴幼儿。非贫血组婴幼儿最小膳食种类合格率、最低膳食频次合格率及最低可接受膳食合格率分别为69.2%、68.0%和41.9%,同样高于贫血组婴幼儿,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婴幼儿性别(OR=0.918,95%CI:0.856~0.985,P=0.017)、年龄(OR=0.947,95%CI:0.936~0.958,P<0.001)、看护人学历(OR=0.772,95%CI:0.742~0.804,P<0.001)、营养知识掌握正确率(OR=0.995,95%CI:0.993~0.997,P<0.001)、辅食种类合格情况(OR=1.128,95%CI:1.044~1.219,P=0.002)及辅食频次合格情况(OR=0.678,95%CI:0.629~0.730,P<0.001)及营养包服用时长(OR=0.984,95%CI:0.973~0.995,P=0.005)均为贫血的相关影响因素。结论 持续有效的营养包服用,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水平,普及营养健康知识及改善婴幼儿辅食喂养情况将有利于控制贫困地区婴幼儿贫血患病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中国西部两县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与正常足月儿的营养不良发生情况,分析营养不良影响因素。方法 从中国西部陕西省和重庆市符合研究条件的农业县中随机抽取到两个样本县,于2010年9-11月对两县6~36月龄472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和461例正常足月儿的喂养和生长发育情况进行调查。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分析,此外应用MlwiN 2.25软件进行多水平Logistic模型分析。结果 本研究中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组(简称早产组)与正常足月儿组(简称足月组)营养不良患病率分别为22.0%和10.0%(P<0.01),其中生长迟缓患病率两组分别为18.4%和8.9%(P<0.01),低体重患病率两组分别为4.9%和3.0%(P>0.05),消瘦患病率两组分别为2.8%和1.1%(P>0.05)。多水平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小儿出生类别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小儿年龄大、喂养指数不合格、偏食和贫血是小儿营养不良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612、1.027、3.089、2.077及2.001。 结论 中国西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营养不良患病率高于正常足月儿,主要表现在身长增长不良;抚养人的不正确喂养实践是营养不良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补充儿童营养素对6~24个月婴幼儿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及铁缺乏的干预效果,为营养性贫血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广西缺铁性贫血高发区(横县、灵山县和宾阳县),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3个县8个乡抽取6~24个月婴幼儿(排除地中海贫血患者)作为营养干预试验研究对象,分4组进行比较研究,分别为A组(正常喂养+营养素补充+健康教育)、B组(正常喂养+营养补充剂)、C组(正常喂养+健康教育)、D组(正常喂养)。干预前、干预4个月、干预8个月后检测婴幼儿末梢血的血红蛋白,对不同组干预前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各月龄段婴幼儿干预4个月和8个月后,血红蛋白均高于干预前(P<0.05);12~24月龄婴幼儿干预后血红蛋白(Hb)高于对照组(t=2.78,P=0.006);A、B组血红蛋白增值均高于C组和D组(LSD法,P<0.05)。结论 补充儿童营养素可以提高婴幼儿血红蛋白含量,有利于改善婴幼儿贫血状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济南市托幼机构儿童的患病现状,为预防儿童常见病,指导集体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12年济南市1 203所托幼机构的儿童健康体检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共检查了3~6岁的儿童139 176人,检出病例58 547例,常见病约10种。其中龋齿检出率最高,为24.15% ,其次为视力不良、肥胖、贫血等。城市幼儿园儿童龋齿、肥胖、视力不良、水痘检出率高于农村(P<0.01),而农村幼儿园儿童贫血、营养不良患病率较高(P<0.01)。公办幼儿园肥胖、龋齿、视力不良、手足口病检出率高于民办幼儿园(P<0.01),意外伤害发生率公办高于民办(P<0.05),而民办幼儿园儿童贫血患病率较高(P<0.01)。实验示范园儿童龋齿、肥胖、视力不良患病率高于其他类别幼儿园,而二类以下的幼儿园贫血、营养不良患病率最高(P<0.01)。结论 龋齿、肥胖、视力不良、贫血、营养不良等慢性疾病是危害济南市托幼机构儿童健康的主要疾病。应作为集体儿童保健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