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在厦门市开展0~60月龄健康儿童身高、坐高、下肢长、上下部量、足长正常值指标详细数据的流行病学调查,统计分析其变化规律,为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身体纵向指标的变化规律及临床积累资料。方法 2013年对10 950名来自市区、郊区及乡村的0~60月龄健康儿童进行身高、坐高、下肢长、上下部量、足长等相关指标的测量,统计其平均水平,并计算各指标与身高的比值水平,观察这些指标随月龄的变化趋势。结果统计0~60月龄儿童身高、坐高、下肢长、上部量、下部量及足长均值均随月龄的增长而增加,男童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52E+06、3.27E+06、1.64E+06、1.77E+06、1.59E+06、9.56E+05,P值均0.001)。下肢长、下部量、坐高、上部量、足长与身高的相关性依次递减(0.97、0.96、0.94、0.90、0.87)。上下部量比例从0月龄的1.64起,逐月递减,最低为1.09。身高足长比值从6.49~7.09,均值为6.69,各月龄无明显的变化规律。结论通过调查获得福建省厦门市0~60月龄儿童身高、坐高、下肢长、上部量、下部量及足长的人群测量值,且男童女童、各项指标均随月龄递增,下肢长、下部量与身高的相关性最高;上下部量比例逐月递减。此项调查结果为儿童体格生长研究及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黔南州3~12岁水族儿童骨骼生长发育状况,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儿童生长发育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黔南州3~12岁水族儿童2 210名(男1 138名,女1 072名),均自愿参加且无外史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摄片法拍摄膝关节X片,参照骨发育分级标准进行阅片,通过骨龄评价骨骼生长发育情况。同时测量儿童身高、坐高、躯干长、上肢长、前臂长、下肢长和小腿长等骨骼发育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童1 138名,骨骼早发育43名(3.77%),发育正常1 039名(91.30%),晚发育56名(4.92%);女童1 072名,骨骼早发育68名(6.34%),发育正常982名(91.60%),晚发育22名(2.05%)。男、女童骨骼早发育、晚发育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童骨骼生长发育7项指标均值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大,但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以及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儿童的增长幅度并不相同,速度曲线呈波浪式。男童7岁组、8岁组、9岁组身高、坐高、躯干长及前臂长与女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质发育身高坐高指数和马氏躯干腿长指数值随年龄增长而增大。9岁组男童身高坐高指数及马氏躯干腿长指数高于女童,12岁组女童则高于男性儿童(P<0.01)。结论:黔南州3~12岁水族儿童骨骼发育符合一般生长发育规律,并有性别差异,10岁以前男童骨骼发育整体水平较女童快,10岁以后女童骨骼发育整体水平高于男童。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北京市3~6岁儿童体质状况及发展变化趋势,为开展科学的体格锻炼提供依据。方法按照随机整群抽样的原则抽取北京市3~6岁儿童5 813例。测试指标包括:身高、坐高、体重、胸围、皮褶厚度、安静心率、立定跳远、网球掷远、坐位体前屈、10 m折返跑、走平衡木和双脚持续跳跃。结果各项形态指标存在性别差异,身高、坐高、体重、胸围男童均大于女童,皮褶厚度除6岁组之外女童大于男童。5年间,身高、坐高、体重、胸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体重平均增加0.49 kg,身高、胸围、坐高分别平均增长1.00 cm、1.16 cm和0.31 cm。儿童安静心率男童为88.36~94.31次/min,女童为90.44~95.86次/min,均低于全国水平。男童立定跳远、网球掷远、10 m折返跑、走平衡木和双脚连续跳优于女童,女童坐位体前屈优于男童,存在性别差异。立定跳远、走平衡木、双脚连续跳成绩大都有提高;男童坐位体前屈成绩下降;6岁组10米折返跑、网球掷远成绩下降;3岁组网球掷远成绩有提高,但仍低于全国水平。结论身高、体重等形态指标增长符合3~6岁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心脏功能发育良好;素质指标总体上优于全国水平,部分指标尚有待提高;应结合体质监测的结果开展科学的体格锻炼,加强对大班儿童监管。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7岁以下维吾尔族和汉族儿童体格发育情况,并计算脂肪重聚发生年龄。方法通过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5年6月抽取乌鲁木齐市7个区、1个县7岁以下9682名维汉(维吾尔族)儿童(男童5139人,女童4543人,汉族6152人,维族3530人),测量其身高、体重、坐高、头围、胸围,比较维汉民族男女童身高别体重(weight for height Z-score,WHZ)的差异,绘制维汉男女童WHZ曲线并通过双变量随机模型和自然增长模型推算维汉男女童脂肪重聚年龄并进行比较。结果不同年龄组的维汉男女童比较发现,低年龄组体格发育差异较为显著,并且在婴幼儿期各项体格发育指标均高于高年龄组儿童;在维、汉男童WHZ比较中,0月~(t=4.277,P<0.001)、6月~(t=2.133,P=0.033)、5岁~(t=2.278,P=0.023)、6~7岁(t=2.503,P=0.013)及各段合计组(t=5.238,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维、汉女童WHZ比较中,0月~(t=2.533,P=0.011)和1岁~组(t=-2.141,P=0.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岁以下维、汉男童超重和肥胖总体检出率高于女童(超重率:维族男童7.97%,女童5.46%,汉族男童12.55%,女童5.90%;肥胖率:维族男童5.58%,女童3.48%,汉族男童7.73%,女童3.92%),而维族女童超重-肥胖比(OOR=1.57)高于男童(OOR=1.43),汉族女童超重-肥胖比(OOR=1.50)低于男童(OOR=1.62)。经数学模型计算汉族男童脂肪重聚发生最早[3.94(95%CI 3.54~4.33)岁],其次为维族男童[4.17(95%CI 2.70~5.72)岁]和汉族女童[4.56(95%CI 4.14~4.99)岁],维族女童脂肪重聚发生最迟[5.57(95%CI 4.00~7.13)岁]。结论 2015年乌鲁木齐市7岁以下汉族儿童超重和肥胖发生率均高于维族儿童,且汉族儿童脂肪重聚年龄早于维吾尔族儿童。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2018—2020年云南省在园儿童体格发育变化规律,分析在园儿童体格发育与幼儿园保教活动之间的关系,为科学开展幼儿园卫生保健、促进儿童体格发育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8—2020年云南省6个县12所新建幼儿园的1 161名在园儿童,对体格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园男童和女童身高分别为(107.14±8.06)cm和(106.29±7.55)cm,男童和女童身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6,P>0.05)。在园男童和女童体质量分别为(17.84±3.15)kg和(17.21±3.17)kg,男童和女童体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7,P<0.05),男童体质量显著高于女童。在园儿童的身高、体质量均体现出随年龄增长不断增高的趋势。12所幼儿园儿童的平均身高为(106.72±7.83)cm,平均体质量为(17.53±3.78)kg。不同幼儿园儿童的身高、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11,2.49,均P<0.05)。2018、2019、2020年在园儿童的身高分别为(104.14±6.68)cm、(106.63±7.63)cm、(108.26±8.21)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34,P<0.05)。2018、2019、2020年在园儿童的体质量分别为(16.97±2.85)kg、(17.09±2.76)kg、(18.24±3.56)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46,P<0.05)。2018、2019、2020年在园儿童的身高、体质量均表现出随年份增加而升高的趋势。结论 2018—2020年云南省在园儿童体格发育总体正常,优质的幼儿园保教是幼儿体格发育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2013—2018年鄂伦春聚居区鄂伦春自治旗实验小学7~12岁儿童身体体格发育情况,为开展体质与健康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版)》和2018年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标准,分析鄂伦春自治旗实验小学7~12岁儿童近6年身高、体重和体质量指数(BMI)均值及增长率。  结果  2013—2018年7~12岁男女童的身高和体重均呈现增长趋势,身高增长值男童分别为1.8,1.7,1.9,2.6,5.7,5.9 cm,女童分别为2.8,4.5,1.9,1.8,3.6,2.9 cm;体重增长值男童分别为2.2,2.5,5.1,6.3,6.4,7.2 kg,女童分别为2.4,3.6,3.1,1.3,4.6,3.0 kg。其中7~8岁女童增长率高于男童,9~12岁男童增长率高于女童。随着年龄增加,7~12岁男女童BMI均值均呈现上升趋势,同年龄男童BMI始终高于女童。其中,2018年7~12岁男童BMI均值均超过超重的临界值。  结论  鄂伦春族7~12岁儿童的身体形态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但发展趋向于超重肥胖。  相似文献   

7.
了解中国8省6 ~13岁儿童腰围身高比分布特征及其与血压升高的关系,为探讨科学合理的儿童血压评价预警指标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根据地理特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在江苏、湖南、广西、重庆、内蒙、安徽、山东和甘肃8省26 575名6~13岁儿童腰围、身高和血压数据,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性别儿童腰围身高比分布特征,运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腰围身高比水平下儿童血压升高的相对危险.结果 我国8省6~13岁儿童腰围身高比呈正偏态分布,男童腰围身高比中位数为0.43,女童为0.42;北方儿童腰围身高比(男童0.44,女童0.43)大于南方儿童(男童0.43,女童0.41)(x2值分别为142.08,210.04,P值均<0.01);城市男童腰围身高比(0.44)大于农村男童(0.43)(x2=56.27,P<0.01),城市女童腰围身高比(0.42)与农村女童(0.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47,P>0.05);经济发达地区和中等地区的男童和女童腰围身高比(男童0.43,0.43,女童0.42,0.41)均低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儿童(0.44,0.43)(x2值分别为194.42,174.27,P值均<0.01).与腰围身高比在P85以下的儿童相比,P85~P89,P90~P94及P95以上之间的男童发生血压升高的相对风险OR值分别为1.62(95% CI:1.42~1.87),2.47(95% CI:2.06~2.96),3.42(95% CI:2.92 ~4.02),女童分别为1.53(95%CI:1.30~ 1.79),1.56(95%CI:1.27 ~ 1.94),2.86(95%CI:2.38 ~3.44).结论 中国8省6~13岁儿童腰围身高比与血压升高呈正相关,建议将腰围身高比作为儿童血压升高的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2017年苏州市姑苏区0~3岁儿童体格发育状况。方法抽取2017年在苏州市姑苏区进行体检的82 405名0~3岁儿童,从妇幼信息系统中收集身高、体质量与体型评价资料,比较男童和女童的身高、体质量,并与2006年WHO儿童生长标准进行比较。结果苏州市姑苏区0~3岁儿童的身高和体质量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3月龄之前生长最快,此后渐趋平缓。每个月龄组的男童身高均高于女童,差值为1~2 cm;每个月龄组的男童体质量均大于女童,差值为0. 3~0. 7 kg。苏州市姑苏区0~3岁儿童的身高、体质量均高于同月龄儿童WHO标准。男童身高比同月龄儿童WHO标准高约1. 5 cm,体质量比同月龄儿童WHO标准重约0. 7 kg;女童身高比同月龄儿童WHO标准高约1. 3 cm,体质量比同月龄儿童WHO标准重约0. 6 kg。相同月龄组的男童肥胖率、超重率均高于女童。6月龄男童肥胖率最高(8. 9%),8月龄男童超重率最高(23. 0%),6月龄女童肥胖率最高(6. 3%),8月龄女童超重率最高(20. 7%)。1月龄男童和女童的消瘦率分别为1. 3%和1. 2%,其余月龄儿童的消瘦率均在1%以下。结论苏州市姑苏区0~3岁儿童体格发育状况良好,明显高于同月龄儿童WHO标准,但超重和肥胖发生率较高,应引起社会各界广泛重视,卫生系统需及时做好管理和指导工作,全面提升儿童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南京市3~6岁儿童腰围、臀围、腰臀比的现状及其与体格相关指标的关系,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更好地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方法 2015年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南京市4 300名3~6岁儿童的腰围、臀围指标,计算腰臀比并对体格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男、女童腰围、臀围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腰臀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平均腰围:男童49.4~54.5 cm,女童47.5~53.2 cm;平均臀围:男童53.3~62.5 cm,女童53.0~60.9 cm;平均腰臀比:男童0.87~0.96 cm,女童0.87~0.90 cm。儿童腰围、臀围及腰臀比在性别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腰围和臀围分别与体重、身高及体重指数(BMI)呈正相关。腰臀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与身高、臀围呈负相关。结论 南京市3~6岁儿童腰围、臀围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腰围、臀围、腰臀比与其体重、身高及BMI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武汉市江汉区36441名学龄前儿童健康检查结果,为促进学龄前儿童健康和预防管理提供重要依据。方法收集2016-2018年武汉市江汉区16所幼儿园3~6岁儿童共36441人的健康体检结果,通过观察其身高、体质量、血常规、视力、口腔检查指标,综合评估江汉区学龄前儿童发育状况。结果2016-2018年武汉市江汉区3~6岁儿童身高、体质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身高每年增加7~8 cm,体质量每年增加2~3 kg。各年龄组男童平均身高、体质量均高于女童平均身高、体质量(均P<0.05),相同年龄段男童与女童身高、体质量差距有逐渐缩小的趋势。随年龄增长,男童和女童的体质指数(BMI)逐渐增加,同时男童和女童BMI差值有减小趋势;男童和女童肥胖率逐年增高,女童肥胖率增长速度较男童快(χ2=2.156,P<0.05);男童和女童营养不良率逐年降低,女童营养不良率降低更明显(χ2=9.843,P<0.001)。随年龄增长,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浓度增高,男童和女童贫血率逐年降低。儿童视力异常以近视和散光为主,男童与女童视力异常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62,P>0.05)。随年龄增长,2016-2018年武汉市江汉区3~6岁儿童龋齿发病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48,P<0.05),龋齿颗数由3~4岁的不到1颗发展为5~6岁的2颗以上。结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武汉市江汉区学龄前儿童整体体格发育较好,儿童营养不良和贫血率显著下降,但同时部分儿童存在营养过剩状况,儿童肥胖、视力异常和龋齿发病率逐年升高,这应当引起家长和托幼机构的重视,做到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必要时到医院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苏州市3~6岁儿童体质与健康状况,查找存在问题,为更好地开展儿童体质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按照分层整群抽样的原则,抽取3~6岁儿童共4 341人,测试指标包括形态指标、素质指标。结果 苏州3~6岁儿童身体形态、身体素质的生长发育总体上符合学龄前儿童的基本规律。身体素质达到“及格”等级以上的比例为92.1%,男童体质达标率为90.2%,女童为94.2%,呈现“女强男弱”趋势(P<0.01);所有测试指标中除了坐位体前屈这一项,其他指标的年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个年龄段男童的身高及体重均大于同龄女童,素质指标中,男童灵敏度及上肢、腰腹部力量优于女童(P<0.05),而柔韧性则弱于女童(P<0.05);形态指标均超过全国平均值(P<0.01),素质指标与全国水平存在差距;公办、民办幼儿园在身高(P=0.1)及反映灵敏度的10 m折返跑(P=0.59)上没有差异,其他素质指标显示,民办幼儿园均优于公立幼儿园(P<0.01)。 结论 苏州3~6岁儿童体质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应根据发育特点进行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提升体质措施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7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的特点及相关因素, 为有效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化市2012年1-12月发生的488例7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病例。结果 儿童意外伤害的顺位为跌伤、动物伤害、烧烫伤、锐器伤、道路交通伤和异物伤, 意外伤害的性别及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男童发生动物伤害的比例高于女童(P<0.01), 而女童烧烫伤的比例高于男童(P<0.05);3~7岁儿童道路交通伤发生的比例高于0~2岁儿童(P<0.01), 而异物伤低于0~2岁儿童(P<0.01)。在幼儿园由老师看护的儿童, 中重度意外伤害发生的比例较高。结论 儿童意外伤害动物伤害的发生率较高, 高年龄儿童易发生道路交通伤, 低年龄儿童易发生异物伤, 托幼园所是意外伤害预防的重点, 应根据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的特点, 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淄博市城区3~6岁儿童胫骨骨强度水平,建立本地区学龄前儿童超声骨强度声速值(speed of sound,SOS)正常参考值。方法 选择淄博市城区幼儿园参加体格检查的3~6岁儿童,根据月龄将7 920名儿童分为12组。采用定量超声仪测定儿童左侧胫骨中段SOS值,同时测量受检者身高、体重,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着年龄增长,SOS在总体上呈增加趋势,且与年龄呈正相关(r=0.209,P<0.01),各年龄组男女童之间、各年龄组肥胖儿童与非肥胖儿童之间SOS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SOS值与年龄相关,且具有性别差异,肥胖儿童SOS值较低,应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建立儿童SOS参考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兰州市2~3岁幼儿期儿童行为问题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方法 采用Achenbach 2~3岁儿童行为量表(CBCL)中国标准化版本(家长用)和自编相关因素调查表对兰州市181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兰州市2~3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5.5%,其中男童检出率14.3%,女童检出率17.1%;男女童在行为问题各因子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社交退缩、抑郁、睡眠问题、躯体诉述、破坏行为、内向性和总行为问题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常模(P<0.01);在攻击行为、外向性因子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常模(P<0.001);父母文化程度是儿童行为问题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兰州市2~3岁儿童行为问题较为突出,尤其是社交退缩、内向性问题,有必要加强早期综合发展指导,开展综合性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沈阳市10~12岁健康儿童肺功能和生长发育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为科学评价中国儿童肺功能发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沈阳某小学5、6年级231名健康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测量最大呼气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PEF)、第一秒用力肺活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和身体生长发育指标,探讨这些因素对PEF、FEV1的影响,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建立PEF、FEV1指标的预计方程。结果 FEV1、体重、腰围、臂围男生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身高、坐高男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体重、身高、坐高、胸围与PEF和FEV1均为正相关(P<0.01)。将PEF、FEV1作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男生PEF、FEV1均与体重、身高、臂围密切相关,同时FEV1和坐高也呈正相关;女生PEF和FEV1与坐高正相关,FEV1还和胸围关系密切(P<0.05)。结论 PEF、FEV1与性别、体重、身高、臂围、坐高、胸围关系密切,并且对男女儿童的PEF、FEV1影响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昆山地区0~3岁儿童超声骨密度现状,为儿童骨强度不足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对813名排除影响骨代谢性疾病的0~3岁儿童,用超声骨密度仪测定左胫骨中段骨密度,根据骨密度Z值的评分数分成正常、轻度、中度以及重度骨强度不足。 【结果】 骨强度不足检出率女童( 49.46%) 高于男童( 34.47%),不同性别儿童骨强度不足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2,P<0.01),而骨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P>0.05);骨密度值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以42 d(50.91%)、3月龄(62.50%)儿童骨强度不足检出率较高,不同月龄儿童骨强度不足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28.36,P<0.01);不同地区儿童骨密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P<0.05),而骨强度不足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3.883,P>0.05);不同身高评价儿童骨密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92,P<0.01),以身高评价为上和中上,体重评价为上和中上儿童骨强度不足检出率较高,不同身高评价儿童骨强度不足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2,P<0.05),而不同体重评价儿童骨强度不足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68,P>0.05)。 【结论】 儿童骨强度不足应引起高度重视,尤其是12月龄以下儿童骨强度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3~6岁学前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水平的年龄和性别特征,为学前儿童动作教育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大肌肉动作发展(TGMD-3)测量工具对119名学前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进行测量,比较不同年龄组和性别分组大肌肉动作发展水平的差异。结果 3、4、5~6岁三组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总分(33.24、43.11、52.09),操作性技能得分(14.79、19.57、24.94),移动性技能得分(18.45、23.54、27.15)均随年龄增长不断提高,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3岁~组大肌肉动作发展总分女童(32.29)高于男童(29.5)(P<0.01),4岁~与5岁~组男童总分均高于女童(P<0.01)。操作性技能得分男童均高于女童(P<0.05),移动性技能得分3岁~组女童(18.60)高于男童(13.69)(P<0.01),4岁~与5岁~组男童均高于女童(P<0.01)。结论 学前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水平随年龄增长不断提高,其中移动性技能发展较好,操作性技能则较差;同龄组中男童操作性技能优于女童,移动性技能男童亦优于女童(除3岁~低龄组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中喂养问题的现状及ASD儿童喂养问题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指导ASD儿童喂养问题的行为矫正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5年8月—2016年1月通过收集119例ASD儿童和185名正常儿童的进食行为量表(BAMBI)得分来比较两组在喂养问题上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喂养问题的相关因素。结果 ASD男童的拒绝进食行为、食物谱狭窄和BAMBI总分均高于正常男童(9.64±3.18 vs. 8.15±2.85,P=0.003;21.21±5.53 vs. 18.76±4.93,P=0.004;41.44±9.41 vs. 37.05±7.41,P=0.001),ASD女童的孤独症特征相关的喂养问题得分明显高于ASD男童(12.17±2.25 vs. 10.58±2.60,P=0.029)。低功能ASD男童拒绝进食行为得分、孤独症特征相关的喂养问题得分和BAMBI总分均高于正常男童(9.83±3.21 vs. 7.61±2.56,P=0.004;11.72±3.03 vs. 10.07±2.31,P=0.029;42.62±10.54 vs. 36.89±7.41,P=0.028)。ASD儿童中,拒绝进食行为得分与刻板行为、自伤行为、强迫行为、仪式单调行为、受限行为得分呈正相关(P<0.05);孤独症特征相关的喂养问题得分与年龄、刻板行为、仪式单调行为、受限行为得分呈正相关(P<0.05);食物谱狭窄得分与刻板行为、强迫行为、仪式单调行为、受限行为得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ASD男童较正常男童存在更多的喂养问题,低功能ASD男童的喂养问题可能受重复刻板行为影响,临床工作者需给予更多的关注,并进行个体化的行为矫正。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分析舟山海岛地区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钙和磷水平与年龄变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舟山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体检的0~6岁儿童813例,取清晨空腹血,分别用电化学发光法、离子电极法、磷钼酸紫外法检测其血清25-羟维生素D、血清钙、血清磷水平。结果男童和女童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分别为(87.37±38.42)nmol/L和(89.00±50.58)n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8,P0.05);男童和女童血清钙水平分别为(2.39±0.12)mmol/L和(2.37±0.09)mmol/L,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2.68,P0.01);男童和女童血清磷水平分别为(1.74±0.08)mmol/L和(1.77±0.13)mmol/L,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3.97,P0.01)。男童和女童中血清25-羟维生素D、钙、磷水平都随着年龄增高而呈下降趋势。结论血清25-羟维生素D、钙、磷水平随着年龄呈下降趋势,对2~6岁的儿童需重视维生素D的补充,并监测其血清钙磷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治疗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女童改善成年身高(FAH)的疗效,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1年7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26例单独应用GnRHa治疗,并已达或接近FAH的ICPP女童生长发育资料。结果 经GnRHa治疗(22.50±5.48)月,并随访(58.00±7.44)月,26例ICPP女童FAH为(161.50±4.41)cm,较治疗开始时预测成年身高(157.23±5.51)cm显著增高(P<0.01),身高净获(4.27±4.05)cm。治疗前、治疗终止时患儿体重指数(BMI)为(16.32±1.67)kg/m2、(17.39±2.41)kg/m2,达到FAH时BMI为(19.95±2.21)kg/m2,均在与年龄相应的±1s范围。26例ICPP女童月经来潮年龄(12.5±0.7)岁。FAH的最终获得与停药时身高、初潮年龄呈正相关(P<0.01或<0.05),与停药时骨龄呈负相关(P<0.01)。结论 GnRHa对改善ICPP女童FAH有显著疗效,FAH的最终获得与停药时身高、停药时骨龄及初潮年龄相关,停药后患儿青春发育与正常儿童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