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主要问题是木后肝功能损害,肝性脑病与再出血。再出血的原因约50%以上是吻合口栓塞,H大部分发生干术后l~2周I“l。因此,吻合口塞是评价吻合术式优劣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对不同分流术人的吻合口血栓形成研究甚少,本文对正常大白鼠肠腔静脉端测与倒侧吻合本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期为临床选择提供参考。1材料与方法1.1手术操作与实验分组1.1.1手术操作:选用Wistar雄性成鼠,重约250±50g,在腹腔内麻醉下(1%戊巴比安30mg/kg),经IL中切口暴露并游离肠系膜上静脉与下腔静脉,在IO倍手术显微镜下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2.
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是在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的基础上,通过对吻合口径的限制,在有效地降低门静脉压力的同时,保持一定的门静脉向肝血流量,维持一定的肠系膜静脉压力,以便在达到迅速、有效、持久地控制出血目的的同时,尽可能减轻对肝细胞功能的损害,减少术后肝性脑病的发生。自从60年代我们提出该术式以来,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对该术式进行了不断的完善和改良,并于近年又提出了附加限制环的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以及附加限制环的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加肝动脉强化灌注术,通过努力大大降低了术后脑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是在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的基础上,通过对吻合口径的限制,在有效地降低门静脉压力的同时,保持一定的门静脉向肝血流量,维持一定的肠系膜静脉压力,以便在达到迅速、有效、持久地控制出血目的的同时,尽可能减轻对肝细胞功能的损害,减少术后肝性脑病的发生。自从60年代我们提出该术式以来,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对该术式进行了不断的完善和改良,并于近年又提出了附加限制环的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以及附加限制环的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加肝动脉强化灌注术,通过努力大大降低了术后脑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家兔周围神经侧侧缝合的神经再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周围神经侧侧缝合后神经再生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实验兔随机分为3组。左侧前肢尺神经、正中神经为实验神经,切断尺神经并切除约2cm。A组尺神经断端以远1cm处将正中神经、尺神经相邻面的神经外膜、束膜切开,相对缝合外膜、束膜;B组先同法切开两神经外膜,不再切开神经束膜,仅将相邻神经束间结缔组织导向缝合再缝合外膜;C组将尺神经远断端与正中神经相邻面行端侧外膜缝合。术后1周行形态学、电生理、组织学检测。结果:各检测结果均显示术后12周各组神经缝合后神经均再生,且再生质量无显差异。结论:周围神经侧侧缝合后神经能够再生,再生质量与神经端侧缝合相似。  相似文献   

5.
6.
7.
低位胆总管与十二指肠后壁侧侧吻合术南京建邺医院外科曹昌孝自1987年~1994年,我院对5例胆道梗阻患者进行经十二指肠低位胆总管前壁与十二指肠后壁侧侧吻合木,体会如下。1 临床资料和手术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5例,男3例,女2例,年龄48~64岁,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拟通过脾肾静脉侧吻合术减少吻合口闭塞率,提高疗效,方法:对72例门脉高压患者施行脾肾静脉侧侧吻合术,与97例传统的端侧吻合术作比较,结果:侧侧吻合术吻合口不受管直径影响。术后分流通畅率高于对照组,降压及吞钡检查食静脉曲张的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脾肾静脉侧侧吻合术疗效优于端侧吻合术,可作为常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侧侧分流术是属于一种低他的分流手术,它的手术创伤小,在一定条件下操作简单,能保存下腔静脉的连续性,故可以用于脾切除后再出血的门脉高压症病人,或其他不宜于上腹部作分流手术的门静脉高压症。自1963至1980年10月,我们采用此手术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门静脉高压症共24例,无手术死亡,1例因并发乳糜腹水经再次手术控制无效,于术后1月以后因消耗、衰竭、肝昏迷死亡。在随诊的病例中,有4例于术后4~7年内发生肝性脑病;6例于术后5年内发生消化道再出血,此等病人,术前均曾行脾脏手术和有反复发作的消化道出血病史。手术后消化道再出血发生率较同勘内施行脾腔静脉分流术者高。木组病人肠腔静脉吻合术后门静脉压力平均下降7.7厘米水柱。手术指征应选择:(1)体型瘦长;(2)无愎水;(3)脾切除后再出血;(4)肠系膜上静脉无血栓形成或静脉炎;(5)膜腺不肿大;(6)有足够长度的肠系膜上静脉干;(7)肠系膜上静脉与下腔静脉间距离不过宽者。有出血病史者应同时结扎胃冠状静脉。遇有局部条件不够理想使手术困难者,宜改用肠系膜上静脉与下腔静脉间自身颈内静脉架桥。  相似文献   

10.
11.
食管癌切除、颈部食管胃侧侧吻合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癌切除、颈部食管胃侧侧吻合术的治疗效果及应用前景.方法:18例中上段食管癌患者行食管癌切除、颈部食管胃侧侧吻合术,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男女比为17:1,平均年龄60.7岁,其中上段食管癌4例、中段食管癌14例,肿瘤长度1~7(平均3.2)cm.结果:本组病例术后分期分别为Ⅱa期(4例)、Ⅱb期(9例)及Ⅲ期(5例).手术径路分别为不开胸颈腹两切口(8例)、右胸颈腹三切口(9例)及左胸颈两切口(1例).全部病例手术顺利,术后出现吻合口瘘1例(5.56%),颈部引流、禁食两周后治愈;全部病例出院前复查上消化道钡透均见吻合口通畅、无狭窄,术后随诊1~5年,均未见吻合口狭窄,但有2例(11.11%)患者出现反流性食管炎症状.结论:颈部食管胃侧侧吻合术可有效预防术后吻合口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神经束间侧侧吻合治疗局限性痉挛性脑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痉挛性脑瘫的治疗是目前临床上尚未完全解决的难题之一。数十年来,曾采用软组织松解、神经根切断、周围神经切断等方法治疗,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尚存在远期疗效欠佳,手术风险较大,后期并发症较多等缺陷。我们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行周围神经于内神经束间侧侧吻合法治疗9例患者,初步观察临床效果较好。1材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9例患者,男6例,女3例,年龄6~15岁,平均9岁。病因:难产和剖腹产失误所致患者7例;幼儿期高烧昏厥所致患者2例。痉挛类型:上肢臂丛上于型和下干型痉挛者分别为3例和4例;下肢胖总神经型和腔神…  相似文献   

13.
鼻侧切开术     
鼻侧切开术是一种切口,而不是手术。因其有损面容,少为人所提倡。其实,这一切口可提供最佳的暴露,眼损伤少,易于止血,便于摘除中面部良、恶性瘤,且有面容损害小等优点。从安全及效果来看,鼻侧切开术优于经鼻、经腭及经上颌窦等手术进路。作者复习Mayo医院1970~1979十年间所作鼻侧切开术226例,年龄介于13月至94岁,平均52岁,男性142例,女性84例。良性病  相似文献   

14.
侧支根管,根侧脓囊肿的诊断与治疗,至今仍是牙髓病急待解决的问题。就该病诊治体会如下。1根侧脓(囊)肿的临床表现及其珍断1.1临床表现。根尖部有不适感颊侧根尖区粘膜可触及一小肿块,反复肿胀。口腔检查:为桩冠修复,颇侧牙龈近报共都粘膜微红隆起,之有囊性感。隆起处有一小点状疾孔,挤压可见少量分泌物,压疼(士),叩(一)。X片可见:2;为铸针桩冠修复,远中根尖1/3处可见阴影区,边界清楚,周围骨质致密,呈清楚的阻射白线。1.2诊断根侧脏(囊)肿是侧支根管感染引起的根尖病变。由于倒支根管管腔太细,X线上不能与周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胆总管十二指肠侧壁侧侧吻合术治疗胆道各类良性疾病的远期效果。方法:1990年2月~2002年2月运用胆总管十二指肠侧壁侧侧吻合术治疗胆道各类良性疾病210例。随访156例,随访时间6~96个月,随访率74.28%。结果:随访全组病例效果优良。结论:胆总管十二指肠侧壁侧侧吻合术治疗胆道各类良性疾病远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侧链氨基酸     
前言 氨基酸是维持人体健康三大主要营养素之一,其重要性涵盖了维持身体构造(包括肌肉、骨骼、血球、各种器官、内分泌腺、牙齿、皮肤,甚至指甲、头发等)所需之氮素供应、生长需要之一切蛋白质合成、生理代谢之各种酵素反  相似文献   

17.
改良鼻烟窝动静脉内瘘侧侧吻合术湖南医科大学附属湘雅医院人工肾室(410008)邓伯勋日本国鹿儿岛大学医学部东和弘由于慢性肾衰患者反复多次住院,静脉因注射和穿刺,血管情况变差,制作内瘘的成功率不高,标准内瘘的失败率达30%左右[1]。我院与日本鹿儿岛大...  相似文献   

18.
鼻侧切开术     
著者等在1970~1979年间施行鼻侧切开术式治疗鼻及鼻窦良、恶性肿瘤等226例(56%为恶性肿瘤)。本文阐述了鼻侧切开及其延伸的手术切口、应用范围及注意事项。鼻侧切开术是一种切口方式、手术途径而非一种手术名称。此切口及其附加切口,为切除一侧颌面部的良、恶性肿瘤提供了充分暴露的优越条件。术中能完好地保护眶骨衣、易于止血,对病变范围的多方面适应性及便通应用,切口的精心设计及严谨操作使术后颜面畸形最轻,确是一个理想的手术途径。鼻侧切开及其延伸切口:  相似文献   

19.
肠腔侧侧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小口径肠腔侧侧分流术(MCS-SS)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可行性。方法 将MCS-SS的吻合口径控制在6~8mm,并观察了自由门静脉压(FPP)、吻合口分流率(PSSa)、门静脉向肝血流灌注(PVF)及动脉血酮体比值(AKBR)等指标。结果 分流术后PVF、AKBR、FPP等均显著下降,但小口径组降幅明显小于对照组,PSSa也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止血效果较对照组却无显著差别。结论 小口径MCS  相似文献   

20.
本组15例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按Child分类,A级6例,B级6例,C级3例。其中,10例实施紧急分流术,5例属选择性分流。吻合口口径大小自1.0~1.2厘米不等,完成分流后门静脉压平均下降11.3厘米水柱。本组观察,小口径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对控制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是有效的,术后脑病仅有两例,且较轻。术后随访时间自半年至3年,均未见复发曲张静脉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