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下胫腓联合螺钉内固定对急性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38例急性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66)和观察组(n=72),对照组采取三角韧带修复,观察组采取下胫腓联合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以及影像学测量指标水平。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至就诊时间以及受伤类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时间以及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 2组患者踝关节功能评分以及影像学测量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感染,对照组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观察组有1例患者因位置不佳行二次手术治疗, 1例患者发生螺钉断裂。结论急性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患者采取三角韧带修复或下胫腓联合螺钉内固定疗效相当,但下胫腓联合螺钉内固定的复位不良率更高,存在术后断钉风险,而三角韧带修复手术需要注意的细节较多。  相似文献   

2.
踝关节骨折临床发生率高,受伤机制复杂,常合并韧带、关节软骨损伤,要获得妥善治疗具有相当难度,目前临床上对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处理、三角韧带修复与否等方面仍存在较多争议。本文对近年来踝关节骨折关注热点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邱华耀  李逸群 《新医学》2007,38(3):188-189
对10例陈旧性踝关节骨折脱位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患者采用踝关节切开复位加内固定,并行三角韧带修补术治疗,所有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术后6个月效果如下:优6例、良3例、可1例.1例于术后60日出现踝关节疼痛,其余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2年(平均13个月),除受伤后至做手术的间隔时间达3个月的1例患者于术后出现踝关节疼痛明显外,其余病例未见明显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果显示,采用切开复位加内固定,并行三角韧带修补术可以恢复踝关节的对位,维持踝穴的稳定,可较好地恢复踝关节的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踝关节周围韧带形态,探讨踝关节骨折合并韧带损伤的治疗方法。方法 15例30侧成人踝关节标本,解剖并观察踝关节周围韧带的形态。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对2008年6月—2010年6月间采用切开复位和坚强内固定并修复重建断裂韧带的踝关节骨折合并韧带损伤的21例病人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踝关节周围有韧带加强。外侧韧带分为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和距腓后韧带,长度依次为(16.89±4.28)(、23.12±5.32)、(23.40±5.73)mm。内侧韧带呈三角形,其前、中、后部纤维的长度分别为(20.63±6.24)(、15.19±5.43)、(17.16±6.45)mm。21例固定加韧带修复治疗病人优良16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76.2%。结论踝关节周围韧带是维持踝关节正常功能的重要结构;踝关节骨折手术复位及内固定并修复损伤韧带,行早期合理功能锻炼,是提高疗效和预防创伤性骨关节炎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韧带修复术对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患者骨代谢、促进恢复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成都市龙泉驿区中医医院骨科收治的111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n=56)和对照组(n=55)。对照组给予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试验组加用韧带修复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恢复率、骨代谢、踝关节活动情况、临床评分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试验组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骨代谢及临床评分均改善,且试验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外翻角、外翻力度均升高,踝关节内侧间隙降低,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中应用韧带修复术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骨代谢、促进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aisonneuve骨折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Maisonneuve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均为闭合损伤,术前漏诊15例;均采取手术固定内、后踝骨折、修复内侧三角韧带以及固定下胫腓联合的方法治疗;随访12~18个月,疗效优32例,良12例,可6例,治疗优良率88%;均未发生螺钉断裂、下胫腓再移位等并发症。结论对踝关节损伤患者行小腿内旋15°~25°全长X线片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Maisonneuve骨折;手术固定内、后踝骨折、修复内侧三角韧带以及固定下胫腓联合是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踝关节损伤的效果.方法:46例踝部损伤患者均行关节镜下手术治疗,根据镜下所见情况对软骨损伤、滑膜炎,韧带撕裂进行修复、清理,对骨折进行复位和固定.术后随访3~24个月,应用Mazur踝关节症状和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术后均获随访,疗效优30例、良1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3.47%...  相似文献   

8.
锚钉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可使踝关节解剖结构发生紊乱,治疗不当会引起行走障碍等更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目的:评价锚钉修补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临床效果。 方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2009年5月至2011年1月,应用锚钉修补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患者35例,其中男24例,女11例;年龄22-61岁,平均35.7岁,均为闭合性损伤,未合并其他部位骨折。受伤至治疗时间2-10 d,平均4.6 d。根据Lauge-Hansen分型,26例为旋后-外旋型;9例为旋前-外旋型。根据Danis-Weber分型,26例为C型;9例为B型。35例患者应用锚钉修复固定治疗后,通过评估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善,以及影像学检查愈合修复情况,评价锚钉修复固定治疗效果。 结果与结论:3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26个月,平均13.8个月。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螺钉松动等并发症发生。X射线片随访结果,35例患者踝关节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0-21周,平均13.6周。改良Baird-Jackson 评分系统评分,优11例,良19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5.7%。内固定后6个月应力位X射线片测量结果,患侧内踝间隙为(3.49±0.36) mm,与健侧(3.37±0.41) mm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同时,应用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损伤,能够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踝关节损伤的效果.方法:46例踝部损伤患者均行关节镜下手术治疗,根据镜下所见情况对软骨损伤、滑膜炎,韧带撕裂进行修复、清理,对骨折进行复位和固定.术后随访3~24个月,应用Mazur踝关节症状和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术后均获随访,疗效优30例、良1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3.47%.均未发生创口感染、伤口延迟愈合、肌腱和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踝部损伤创伤小、安全、准确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解剖路径骨-韧带修复技术治疗旋前型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衡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旋前型踝关节骨折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解剖路径骨-韧带修复技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与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恢复优良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AOFAS踝-后足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及骨折恢复优良率依次为(86.34±6.65)分、(53.09±6.84) d、93.48%,对照组依次为(78.52±7.21)分、(64.16±7.15) d、76.09%,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解剖路径骨-韧带修复技术治疗旋前型踝关节骨折疗效显著,可促进患者骨折愈合及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训练对全镜下LARS韧带增强修复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自2017年11月至2019年10月行全镜下LARS韧带增强修复的36例慢性踝关节不稳者为研究对象,术后随机选取18例为快速康复组,18例为常规康复组,分别进行快速康复训练和常规康复训练.分析各组术后3、6、12个月随访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和Tegner运动功能评分.结果 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均无持续性疼痛症状,快速康复组与常规康复组的AOFAS踝-后足评分、Tegn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快速康复训练在全镜下LARS韧带增强修复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术后应用具有可行性及有效性,快速康复训练可在术后较早地恢复正常生活、工作及体育活动,获得较好的肌力及本体感觉,有利于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缝合锚钉在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完全断裂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69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完全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患者手术中是否应用缝合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深层,将其分为修复组(36例)和未修复组(33例)。对比两组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内侧间隙(MC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踩后足评分(AOFAS)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以及术后6个月踝关节活动度,评价两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两组术后6个月AOFAS评分均较术后1个月升高,VAS评分均较术后1个月下降,且修复组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MCS、VAS评分均低于未修复组,AOFAS评分高于未修复组;术后6个月,修复组踝关节趾屈、背伸角度均大于未修复组,临床优良率高于未修复组(86.11%vs 69.70%),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修复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78%,低于未修复组的2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缝合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深层能够促进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完全撕裂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减轻术后疼痛,降低术后复位不良等并发症风险,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踝关节骨折(AF)合并三角韧带断裂应用带线锚钉修复联合解剖钢板内固定(APIF)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68例AF合并三角韧带断裂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4例.对照组用APIF治疗,观察组则加用带线锚钉修复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以及术前术后疼痛评分及...  相似文献   

14.
病因 踝关节软组织损伤,多由于行走或跑步时突然踏在不平的地面上,上下楼梯、走坡路不慎失足,或骑自行车、踢球、打篮球或军事训练时不慎跌倒,以致足过度内翻或外翻而造成。由于受伤力大小不同,造成踝关节损伤的程度不同,轻则扭伤或韧带部分撕裂,重则韧带完全断裂或并发撕脱骨折和踝关节半脱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手术治疗Maisonneuve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1月-2005年12月采用手术治疗Maisonneuve骨折13例,固定内踝骨折,修复三角韧带,固定下胫腓联合。结果:随访12~48个月,平均22个月。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9例,可4例。出现漏诊和误诊4例。结论:手术治疗Maisonneuve骨折疗效满意,注意减少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修复下胫腓前韧带对WeberB型踝关节骨折治疗的重要性。方法42例WeberB型骨折手术治疗,全部显露外踝与下胫腓联合前部,修复下胫腓前韧带。结果42例获得随访,随记时间7~37月,平均25.37月。术后根据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优良率92.8%,正位X片踝关节上方1cm测量胫腓骨重叠TFO(tibiofibularoverlap)97.6%≥24%。结论下胫腓前韧带的修复能更好恢复踝样节的生物弹性,最大限度恢复其原来的结构和功能,避免晚期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生物材料与踝关节损伤生物力学特点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以"踝关节,损伤,生物材料,治疗"或"Ankle Joint,Injury,Biological Materials,Treatment"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与踝关节损伤、治疗手段、材料学特点及其生物相容性等相关的文章,共纳入22篇.结果:踝关节是人体弹跳启动器,也是落地缓冲装置,由于运动中存在多种内外部因素致使踝关节韧带损伤较为常见.目前踝关节韧带康复疗法中多为物理疗法和手术修复,或两者相结合进行治疗.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目前运用生物材料干预肌腱损伤后的愈合手段日趋成熟.结论:由于踝关节作为负重关节,关节遭受暴力较大,以及受力复杂等因素,踝关节对韧带功能恢复要求更高,所以这将成为生物材料在踝关节韧带损伤康复运用工程中面临的难题.目前研究人员在韧带材料的选择、处理以及材料表面修饰等多方面的尝试使其能够模拟自体韧带的功能,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方法和技术的进步,以及基因疗法等方法的运用,肌腱韧带损伤修复的研究必将进入崭新阶段,也为踝关节韧带生物材料的妥善运用提供了可能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对军人踝关节损伤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作者医院2008年1月~2011年3月收治的男性军人踝关节损伤196例,统计分析其具体的临床损伤类型,并评估不同损伤类型治疗后的疗效。结果纳入本研究的军人踝关节损伤以韧带损伤为主(153例,78%),其次是踝关节骨折损伤(43例22%)。在韧带损伤组中,以单纯外侧副韧带损伤、侧副韧带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和单纯内侧副韧带损伤为主;在踝关节骨折损伤组中,骨折类型以内翻内收型、外翻外展型、外旋型和直接暴力型为主。经综合治疗后,随访12个月后发现,韧带损伤组:治疗优良150例(98%)、治疗尚可3例(2%),踝关节骨折损伤组:治疗优良37例(86%)、治疗尚可6例(14%)。结论韧带损伤是削弱我军战斗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针对军人踝关节损伤的综合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手术治疗术后康复锻炼的方法.方法 对2010年8月~2011年12月16例采用Watson-Jones法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患者进行术后康复指导,并对16例患者术后进行8~22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结果 16例患者中仅1例背屈受限10°,其余患者关节活动度均达到正常.短期随访结果均获得满意疗效,术后经过康复训练,16例患者术后患者功能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采用Watson-Jones手术修复踝关节外侧韧带有良好疗效,术后经过细致的康复训练,患者患肢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20.
同种异体肌腱解剖重建修复慢性踝关节不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同种异体肌腱解剖重建应用于踝关节修复重建的报道目前较少。 目的:分析运用深低温冷冻保存同种异体肌腱解剖重建修复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 方法:运用深低温冷冻保存同种异体肌腱解剖重建修复慢性踝关节不稳26例,其中跟腓韧带和距腓前韧带同时损伤或松弛18例,距腓前韧带单独损伤或松弛8例。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定(AOFAS)评分及Good评级评估踝关节功能,并进行患侧与健侧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度、后足活动度比较。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治疗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5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复发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美国足踝外科协定(AOFAS)评分:同时修复跟腓韧带和距腓前韧带组,治疗前(48.4±3.7)分,治疗后(88.2±3.8)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平均提高39.8分;单独修复距腓前韧带组治疗前(50.0±6.4)分,治疗后(89.5±3.4)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平均提高39.5分。Good评级优19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96%。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结果提示应用深低温冷冻保存同种异体肌腱解剖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治疗踝关节慢性外侧不稳,增大了腱骨接触面积,增加了骨腱愈合的概率,增强了踝关节的稳定性,其远期疗效仍待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