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肩三针联合走罐治疗原发性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9例肩周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期间共脱落5例,最终治疗组33例,对照组31例。对照组予肩三针治疗,治疗组予肩三针联合走罐治疗。连续治疗两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cgill疼痛量表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88%(29/33),对照组为64.52%(20/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Mcgill疼痛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三针联合走罐治疗原发性肩周炎可有效改善疼痛程度、肩关节功能并提高临床总有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肩关节镜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冻结肩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冻结肩患者预行关节镜手术治疗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术后第2天给予独活寄生汤内服;采用ASES评分、VAS疼痛评分法、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法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手术后,患者VAS疼痛评、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治疗组术后3周、术后3个月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ASES、Constant-Murley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肩关节镜术后配合独活寄生汤内服治疗冻结肩,能够明显改善肩关节活动度,缓解术后疼痛,具有疗效好,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胡莉丽  安忠诚  陈晨  董黎强  张晓平 《新中医》2023,55(16):169-174
目的:观察扶阳罐疗法联合常规镇痛措施对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肩关节疼痛及肩关节功能的 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4 例行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治疗的气滞血瘀型肩袖损伤患者,根据患者的治疗意 愿分为对照组44 例和观察组40 例。2 组均采用术后常规镇痛措施,观察组加用扶阳罐疗法治疗。2 组均 治疗2 周。治疗前后评定患者的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分、美国加州大学(UCLA) 肩关节评 分系统评分及美国肩与肘协会评分系统(ASES) 评分。结果:2 组治疗1 周及治疗2 周的肩关节疼痛VAS 评 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ASES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2 组治疗2 周的肩关节疼痛VAS 评分 均较治疗1 周降低(P<0.05),ASES 评分均较治疗1 周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1 周及治疗2 周的肩关 节疼痛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ASES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2 组治疗1 周及治疗2 周 UCLA 肩关节评分系统的疼痛、功能、向前侧屈曲活动、前屈曲力量及患者满意度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 0.05),治疗2 周的各项评分均较治疗1 周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1 周及治疗2 周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 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2 组患者均未出现与手术及扶阳罐治疗相关的并发症。结论:扶阳罐疗法联合 常规镇痛措施可有效缓解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患者的早期肩关节疼痛,有助患者在术后尽早开展功能锻 炼,更好地恢复肩关节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张莉 《新中医》2020,52(2):162-165
目的:观察在按摩手法和护理措施基础上加用中药超声导入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寒湿瘀阻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2组均予按摩手法治疗,并予健康宣教、心理护理等护理措施。观察组加用中药超声导入治疗。每周治疗5天,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肩关节的疼痛程度,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量表评定肩关节功能,采用美国肩与肘协会评分系统(ASES)评价日常活动情况。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VAS评分和ASE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观察组VAS评分和ASE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2组Constant-Murley量表疼痛、日常生活活动、肩关节活动度3个维度的评分和总分均较治疗前上升(P<0.01),2组肌力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日常生活活动、肩关节活动度3个维度的评分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按摩手法和护理措施基础上加用中药超声导入治疗肩周炎,可有效减轻疼痛程度,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术联合电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探索肩周炎的有效治疗方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设计方法,将123例肩周炎患者按就诊顺序简单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刀松解术联合电针治疗) 62例和对照组(电针治疗) 61例,经过2个疗程的规范化、持续性治疗,观测到120例有效病例符合疗效判定标准,记录两组有效病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肩关节活动范围(ROM)评分和临床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有效病例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皆明显下降,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肩关节活动范围(ROM)评分均明显增高,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组总有效率91. 67%,对照组总有效率63. 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针刀松解术联合电针能有效缓解肩周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肩关节活动范围,可以作为治疗肩周炎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彭德忠教授应用"杠肩扳法"配合肩三针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并与超声波配合肩三针治疗肩袖损伤的疗效进行对比。方法:将60例肩袖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超声波组,每组30例。试验组采用肩三针配合彭氏"杠肩扳法"治疗,超声波组采用肩三针配合超声波治疗。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改良后Constant-Murley肩关节活动度评分量表(CMS)进行评分,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VAS、ASES和CMS评分比较,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临床疗效对比,彭氏推拿组(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超声波组总有效率为86.7%,彭氏推拿组疗效比超声波组更为显著(P0.05)。VAS、ASES和CM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彭氏推拿组VAS评分明显低于超声波组,ASES评分和CMS评分明显高于超声波组。结论:彭氏"杠肩扳法"治疗肩袖损伤,能显著缓解患者肩部疼痛,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具有效显、安全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壮医针挑配合火针治疗肩周炎的疗效及理论进行探析。方法:将60例单侧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接受壮医针挑结合火针治疗,在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记录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活动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的肩关节疼痛程度、活动范围、日常生活能力及肩关节肌力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改善(P 0. 05);治疗后治疗组的肩关节疼痛程度、活动范围、日常生活能力及肩关节肌力均较对照组同疗程显著改善(P 0. 05); 2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壮医针挑配合火针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优于普通针刺治疗肩周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温通膏外敷治疗寒凝血瘀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湖北省中医院骨伤科治疗的寒凝血瘀型肩周炎患者46例,采用温通膏外敷,结合传统功能锻炼,观察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患者的肩关节疼痛VAS评分和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结果:有效及以上43例,无效3例,治疗有效率为93.48%,治疗后2周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VA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通膏外敷治疗肩周炎可减轻疼痛,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肩三针联合刺络放血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急性期肩周炎患者分为肩三针联合刺络放血治疗组(研究组,40例)和肩三针组(对照组,40例),两组治疗均隔2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评估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疼痛程度[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量表(CMS)]评分差异。结果:研究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 0. 05)。治疗后两组肩关节疼痛NRS分级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 0. 05),且研究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CMS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肩三针联合刺络放血治疗急性期肩周炎可显著提升愈显率,减轻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较单纯肩三针治疗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康复锻炼用于肩袖损伤术后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共收集肩袖损伤术后患者60例,随机分为电针联合康复锻炼组和康复锻炼组,每组30例。康复锻炼组单纯进行康复锻炼治疗;电针联合康复锻炼组,从术后第3天开始在康复锻炼的基础上行电针治疗,取穴为肩前、肩髃、肩髎,每次30 min,隔日1次。共治疗1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肩疼痛情况,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评价患肩功能。并对2组患者的评分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治疗前2组患者肩关节疼痛VAS评分和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00±0.74)分,(7.97±0.67)分,t=-0.183,P=0.856;(48.13±3.35)分,(48.23±4.99)分,t=0.091,P=0.928];治疗12周后,电针联合康复锻炼组肩关节疼痛VAS评分低于康复锻炼组[(2.13±0.90)分,(3.20±0.66)分,t=5.224,P=0.000],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康复锻炼组[(88.27±2.61)分,(82.23±3.54)分,t=-7.512,P=0.000]。结论:在康复锻炼的基础上,将电针用于肩袖损伤术后的康复治疗,与单纯进行康复锻炼相比,更有利于患肩疼痛的缓解和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