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对其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学分析。结果7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共发生术后胰瘘11例,发生率15.5%。该11例中术后出现胰瘘者有4例死亡,病死率为36.3%,发生术后胰瘘的病死率明显高于未出现胰瘘的患者(36.3%vs.5.0%)(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白蛋白水平、术后岀血和感染为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感染(OR=6.917)和术后岀血(OR=3.947)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仍较高。术中严密止血,术后预防岀血、感染是减少术后胰瘘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式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术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胰肠吻合采用改良式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术(改良组)和传统胰空肠端侧吻合术(传统组)两种术式,分别观察两组术后胰瘘发生的情况及临床效果。结果改良组48例,术后出现并发症5例(10.4%),其中胰瘘1例(2.1%);传统组30例术后出现并发症11例(36.7%),其中胰瘘5例(16.7%),1例死于术后胰瘘并发腹腔感染、出血。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改良式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术应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术后胰瘘的发生率低,是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套管引流灌洗对胰腺部分切除及胰腺外伤修复手术后胰瘘的治疗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胰腺切除及胰腺外伤修复手术后的胰瘘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除术中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以外,在胰腺手术局部表面另行放置黎氏双套管。术后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胰瘘分级;观察胰瘘出现时间及腹腔引流情况,胰瘘确诊后行局部灌洗治疗,记录腹腔感染例数及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 结果:33例胰瘘患者中,A级胰瘘21例(63.6%),B级8例(24.2%),C级4例(12.1%),其中C级胰瘘均为胰腺损伤手术修复患者;胰瘘出现时间为(5.3±2.8)d;腹腔感染病例共7例,均存在于B、C级胰瘘患者中,B+C级胰瘘患者感染率较A级患者有统计学差异(P=0.00019);C级较A级胰瘘患者引流管拔除时间明显延长(P=0.042),而B级与A级胰瘘患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72)。 结论:早期双套管引流灌洗对胰腺切除及胰腺外伤修复手术后的A、B级胰瘘患者疗效较好,对降低腹腔感染率、缩短引流管放置时间有一定作用,C级胰瘘患者仍需进一步探索积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胰腺损伤手术后胰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胰腺损伤术后胰瘘的原因 ,笔者回顾分析 8年余收治的胰腺损伤 2 8例的临床资料 ,2 8例均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根据伤情决定。术后发生胰瘘 3例 ,发生率为 1 0 .7% ,2例经非手术治疗而愈 ,1例行二期手术治愈。提示正确的外科手术方式以及通畅引流是减少胰腺损伤术后胰瘘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瘘发生的相关性因素及防治措施。 方法:回顾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接受PD的1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 结果:全组PD术后胰瘘的发生率为12.6%(16/127)。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术前血清总蛋白、胰腺质地、主胰管直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后血清白蛋白均值是影响PD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 65岁)、胰腺质软、手术时间长是PD术后发生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高龄、胰腺质软、手术时间长是影响PD术后发生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专业化的队伍,规范、熟练的操作技能是低术后胰瘘的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吻合方式对胰管-空肠Roux-en-Y术后胰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8月—2011年6月因慢性胰腺炎主胰管扩张行胰管-空肠Roux-en-Y术的47例患者临床资料。依胰肠吻合口的处理方法分为Prolene线连续缝合和间断缝合两组,分别观察两组术后胰瘘发生的情况及临床效果。结果:连续缝合组25例未出现胰瘘,间断缝合组22例4例发生胰瘘,两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5年,46例腹痛完全缓解。结论:胰管-空肠Roux-en-Y术中间断缝合容易发生胰瘘,Prolene线连续缝合能降低胰瘘发生率,且操作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寻求一种安全易行的胰肠吻合方法以降低胰瘘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0年12月施行的胰十二指肠切除57例的临床资料,其中31例行胰肠一层吻合,26例行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比较两组吻合所需时间及术后发生胰瘘的情况。结果:31例行胰肠一层吻合的胰肠吻合所需时间平均为14.93 min,其中1例(3.2%)术后发生胰瘘;26例行胰管空肠黏膜吻合的病人胰肠吻合所需时间平均为24.09 min,其中2例(7.7%)术后发生胰瘘。胰肠一层吻合组所需吻合时间少于胰管空肠黏膜吻合组(P<0.05);胰瘘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肠一层吻合是一种简单可靠的胰肠吻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空肠Roux-en-Y吻合型重建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消化道重建采用胰、胆、胃和空肠的Roux-en-Y式吻合术。
结果:术后48例恢复顺利,切口脂肪液化及感染6例。肺部感染3例;其中1例术后死亡。腹腔出血1例,消化道出血2例均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5例于术后7~15 d出现小的胰瘘,4例经非手术治疗4周内愈合,1例形成腹腔脓肿,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后痊愈。3例术后出现胆瘘,均经非手术治疗后愈合出院。术后出现胃排空障碍3例。
结论:胰、胆、胃和空肠的Roux-en-Y式吻合避免或减少胆汁反流性胃炎、上行性感染、胃肠吻合口溃疡和倾倒综合征的发生。所形成的胰瘘或胆瘘也容易愈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悬吊式”胰管-空肠端侧连续缝合吻合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探讨其实用性、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采用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对165例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行对比分析,比较三种不同胰肠吻合方法对胰瘘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总胰瘘发生率13.9%.端端或端侧套入式胰肠吻合组(A组)、端侧黏膜-黏膜胰管空肠吻合组(B组)和悬吊式胰管-空肠端侧连续缝合吻合组(C组)的胰瘘发生率分别是23.1%(12/52)、18.8%(9/48)和3.1%(2/65).C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术后血浆管引流量上优于A、B两组(P<0.05),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并发症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悬吊式胰管-空肠端侧连续吻合术能显著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胰瘘发生率.该术式安全、实用、便捷,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胰腺癌患者术后发生胰瘘的相关因素.方法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回顾性统计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55例行术中125I粒子植入的晚期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胰瘘组患者和非胰瘘组患者,并分别从年龄、性别、术前血清胆红素水平、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是否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大小、粒子植入位置、粒子植入数量、术后血清白蛋白水平、术后抑制胰液分泌的药物应用等方面进行单因素分析.若两组间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则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结果 55例行125I粒子植入术的患者中,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9例发生术后胰瘘,胰瘘发生率为16.4%.经单因素分析,年龄、性别、术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是否合并糖尿病、植入粒子数目、手术时间、围手术期血清白蛋白水平等因素与术后胰瘘发生无相关性(P>0.05),术中125I粒子植入的位置及术后是否应用抑制胰液分泌药物与术后胰瘘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经多因素Logisitic回归进一步分析,125I粒子植入的位置及术后是否应用抑制胰液分泌药物是术后发生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无法行根治性切除的晚期胰腺癌患者,125I粒子植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肿物位于胰头颈部或钩突部是术后发生胰瘘的的危险因素.术后应用生长抑素或醋酸奥曲肽等抑制胰液分泌的药物可降低胰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