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汤铜  汪泳  黄帆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22):2621-2622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2004年收治的81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常见临床表现有上腹隐痛不适、黄疸及上消化道出血等.各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十二指肠镜84.6%(11/13)、上消化道气钡造影80.0%(16/20)、CT 35.1%(13/37)、磁共振胰胆管成像46.7%(14/30).行手术治疗7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3例,局部根治性十二指肠肠段切除3例,肿瘤局部切除1例,胆肠内引流或(和)胃空肠吻合5例,胆总管外引流3例,6例放弃手术自动出院.56例病人得到随访,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9.6%、33.7%和23.4%.行节段性肠切除术患者3例中2例1年内复发死亡,1例存活2年5个月.局部切除1例术后复发转移1年6个月死亡.内、外引流患者均于术后1年内死亡.结论: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诊断困难,纤维十二指肠镜和十二指肠低张造影是主要的检查方法.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息肉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7年8月至2006年10月我院收治的14例十二指肠息肉临床资料并文献复习.结果 常见临床表现为黑便,上腹不适,腹痛,体重减轻和腹胀.各项检查及确诊率为,十二指肠镜60%(6/10),上消化道造影56%(5/9),CT 44%(4/9).病变多位于十二指肠降部.8例腺瘤恶变,2例术后1年内复发.结论 内镜和上消化道造影是诊断十二指肠息肉的主要方法,超声内镜有助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对十二指肠腺瘤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态度.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重视十二指肠腺瘤患者的随访和早期处理.  相似文献   

3.
后强  曹道成  刘毅  张昌汉 《中国临床医学》2003,10(3):329-330,334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0例十二指肠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平滑肌瘤2例,行局部切除;乳头部腺瘤伴局部恶变1例行局部切除,姑息性切除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5例。首发表现为腹部疼痛(90%)、黄疸(40%)及消化道出血(10%)。结论: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缺乏特异性症状,经内镜、胃肠钡餐和CT等联合检查,阳性率可提高。对良性肿瘤可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或局部切除,对恶性肿瘤首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相似文献   

4.
王进 《中国综合临床》2003,19(8):700-700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发病率低 ,缺乏特殊临床表现 ,很容易被误诊。现将我院 1990~ 2 0 0 1年经胃镜及病理确诊的 5 2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2 9例 ,女 2 3例 ;年龄 15~ 84岁 ,平均5 8.39岁 ,5 0岁以上者 4 3例 (82 .6 9% ) ;病程 10天~ 8年。临床表现 :腹痛 37例 (71.15 % ) ,上消化道出血 2 4例(4 6 .15 % ) ,黄疸 6例 (11.5 4 % ) ,消瘦 19例 (36 .5 3% ) ,腹块 4例 (7.6 9% ) ,发热 5例 (9.6 1% ) ,贫血 10例 (19.2 3% ) ,肠梗阻 5例 (9.6 1% )。肿瘤部位 :十二指肠球部 9…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方法 :对 1 979年以来诊治的 37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7例中 ,肿块位于十二指肠乳头周围者 2 9例。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黄疸、便血、呕血和腹部包块等。 37例均经手术治疗 ,术前诊断率为56 .7% (2 1 / 37) ,根治切除率为 62 .1 % (2 3/ 37) ,其中 31例获随访 ,死亡 2 2例 ,平均存活 (1 9± 8.1 )个月 ,存活9例。内镜检查的诊断符合率最高 ,为 75 % (1 2 / 1 6)。结论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早期诊断较为困难 ,内镜是重要的诊断方法 ,改善病人预后的关键是加强对本病的重视和认识。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43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的诊断、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对我院 1987年 5月~ 1997年 5月43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阻塞性黄疸 (占 5 5 8% )。术前确诊率胃十二指肠镜为 86 8% ,上消化道钡餐为 79 5 % ,CT为 46 7% ,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为 41 5 % ,B超为 2 9 0 %。肿瘤位于十二指肠第二段占 44 2 %。 2 8例行根治性手术 ,10例行姑息性手术 ,5例仅行剖腹探查活检术。所有病例 5年生存率为 2 7% ,平均存活 18个月。手术切除组和非切除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 42 %和 0 ,平均存活 62个月和 7个月 (P <0 0 5 )。结论 :胃十二指肠镜和上消化道钡餐是诊断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的主要检查方法。提高生存率的唯一办法是尽可能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肠原发性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拓宽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思路,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经手术及病理诊断的28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十二指肠恶性肿瘤14例,其中恶性间质瘤3例,腺癌9例,淋巴瘤1例,类癌1例。空肠恶性肿瘤10例,其中腺癌1例,平滑肌肉瘤1例,恶性间质瘤4例,淋巴瘤4例。回肠淋巴瘤3例、恶性间质瘤1例。28例中术前确诊仅4例(14.3%)。有2例术中行内镜检查协助诊治。小肠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以消化道出血、腹痛、腹胀、呕吐、腹部肿块、黄疸为主。结论小肠肿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诊断较为困难,必要时考虑手术探查及术中内镜协助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常见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0年1月-1999年10月收治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2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结果:患者男9例,女3例。平均发病年龄51.4岁;平均发病时间3.4个月,肿瘤位于十二指肠降部者11例,其中腺癌10例,平地滑肌肉瘤1例,位于横部者1例,为腺癌。常见临床表现主要有上腹部疼痛(10/12),黄疸(9/12),上消化道出血(7/12),恶心呕吐(7/12),消瘦(10/12),诊断方法主要有胃肠钡餐造影,纤维十二指肠镜,ERCP、B型超声和CT。结论: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好发于十二指肠降部。以腺癌为主,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根据临床症状选择诊断方法,治疗方法以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超声造影技术对乳腺肿瘤诊断和患者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63例乳腺实性肿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病理检查、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分析治疗前后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诊断效能。结果:超声造影检查恶性肿瘤的阳性率19.04%(12/63),灵敏度57.14%(8/14)、特异度91.84%(45/49)、准确率84.13%(53/63)均高于常规超声检查恶性肿瘤的阳性率14.29%(9/63)、灵敏度28.57%(4/14)、特异度89.80%(44/49)及准确率76.19%(48/63),但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后,63例患者中,复发8例,复发率为12.70%;对8例复发患者再次行病理诊断,确诊为恶性6例。再次行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检查,超声造影检查恶性肿瘤的阳性率62.50%(5/8),灵敏度66.67%(4/6)、特异度50.00%(1/2)、准确率62.50%(5/8)均高于常规超声检查恶性肿瘤的阳性率50.00%(4/8)、灵敏度33.33%(2/6)、特异度0.00%(0/2)及准确率25.00%(2/8),但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技术在乳腺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具有操作简单,无创等优势,且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均较高,临床诊断价值可靠,且可以明确反映患者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3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毅  吴佩  孟刚 《实用医学杂志》2001,17(3):217-218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979-1999年经治的32例原发性址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病理类型为腺癌占75%,平滑肌肉瘤12.5%,类癌9.4%,恶性淋巴瘤3.1%。且56.3%发生于乳头区(均为腺癌)。32例均予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率为71.9%。手术切除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69.2%,42.9%;行姑息性转注手术者,平均存活7.5个月。结论:十二指肠低张气钡造影和纤维十二指肠镜是本病的首选有效检查方法,结合病史并联用多项检查方法可望提高诊断率。手术方式取决于肿瘤的病量类型、发生部位、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切除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总结1993~2002年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17例临床资料。结果:从出现症状到获得诊治平均6个月,17例行根治性手术和肿瘤局部切除术,存活9个月至7年,其中1例术后第9天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2例行胃空肠和胆肠吻合术,1例行活检术,均于术后6个月内死亡。结论: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发病率低,易误诊,应力争早期诊断,争取手术切除,从而提高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原发性十二指肠癌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以腹痛、黄疸、腹胀、呕吐为主要临床症状;胃镜、十二指肠镜检查以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CT和B超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手术治疗6例,术后1a生存4例,3a生存2例;未行手术治疗4例,1a内均死亡。结论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症状无特异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人体小肠道的长度,虽占胃肠道总长度的70%~80%,但小肠肿瘤的发病率则很低,仅占胃、结肠、直肠肿瘤发病率的5%。而在胃肠道的恶性肿瘤中小肠肿瘤的发病率更低,仅有1%~2%来源于小肠[1]。因原发性小肠肿瘤在临床上少见,临床表现又无特异性表现,故易误诊、漏诊,从而延误手术治疗。我院于2002/2007年经手术、病理证实9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现将有关误诊的问题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5例,女4例,年龄30~71(平均50)岁。本组有间歇性隐痛、胀痛、阵发性绞痛6例,腹部肿块2例,出血3例、肠梗阻5例,贫血消瘦3例,发热2例。1.2治疗方法良性肿瘤均行小肠部分肠段切除,恶性肿瘤行小肠部分肠段切除、肠系膜、淋巴结切除。2结果本组除2例术前诊断为小肠肿瘤外,其余7例均为手术后病理检查才明确诊断,误诊率达77.8%。其中良性3例,恶性6例。其中空肠3例,回肠6例。病理分类:平滑肌瘤1例,脂肪瘤1例,良性间质瘤1例,恶性间质瘤1例,恶性淋巴瘤5例。本组9例中有2例在术前行全胃肠道造影(气钡造影),手术前诊断为小肠肿瘤。其余7例中有2例术前诊断为急性阑尾炎,1例术前诊断为慢性阑尾炎,1例术前诊断为粘连性肠梗阻...  相似文献   

14.
曾长青  黄良祥  李建党 《华西医学》2009,(11):2849-2851
目的:总结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及外科手术体会。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2008年收治的25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最多见为黑便(14/25),其次为右上腹不适(11/25),腹块被(2/25),无明显症状者(2/25)。术前诊断采用上消化道钡餐造影、CT、B超、胃镜或十二指肠镜、超声内镜检查。25例均手术治疗,其中胰十二指肠切除6例,局部切除18例,组织活检术+胃肠吻合1例。术后随访5~96个月,1、3、5年生存率为95.4%、85.5%和67.3%。结论:综合CT、胃肠道钡餐造影、消化内镜可使大部分十二指肠间质瘤术前得到确诊。手术方式依据肿瘤部位、大小而定,局部切除应选择正确重建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5月至2004年8月收治的9例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中有5例首发症状为腹部包块。B超阳性率87.5%,CT及MRI阳性率均为100%。病理结果为脂肪肉瘤3例,平滑肌肉瘤2例,恶性淋巴瘤,恶性畸胎瘤,恶性神经鞘瘤,恶性间质瘤各1例。完整切除者6例次,部分切除12例次,活检1例次。完整切除者1、3、5年生存率分另q100%、60%、40%,部分切除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5%、25%、0%。【结论】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术前主要靠影像学检查诊断。手术完整切除是治疗的关键因素,患者复发率高,再次手术仍是治疗复发性膜膜后恶性肿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原发性小肠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大多数小肠腺癌原发于十二指肠(24例,占66.7%),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黄疸、腹部肿块及黑便。术前明确诊断率为36.1%(13/36),行根治性手术28例(77.8%),姑息性手术8例(22.2%)。结论原发性小肠腺癌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内窥镜检查、X线钡餐造影、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有助于原发性小肠腺癌的诊断,手术仍然是治疗原发性小肠腺癌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对2005年2月至2014年2月经手术治疗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3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纤维十二指肠镜、ERCP诊断率均为100%,CT/MRI为88.6%,B超为33.3%,胃肠钡餐为66.7%。CEA、CA199阳性率分别为9.5%,57.1%。肿瘤好发部位为第二段,占73.0%(27/37),尤其是乳头周围区,占62.2%(23/37)。29例行根治手术,8例行姑息手术。根治手术组2年生存率为62.1%,姑息手术组无获得长期生存者。结论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纤维十二指肠镜及ERCP是首选检查手段,早期诊断、根治切除是延长生存期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病理类型腺癌17例,腺鳞癌1例,淋巴瘤1例,类癌1例.临床表现为上腹痛、恶心呕吐、黑便、黄疸、低热、乏力、消瘦等.全部病例均行手术探查,切除18例,2例单纯活检术,无手术死亡.术后全部病例随访,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39%和23%,2例单纯探查行活检术的患者均在4个月内死亡.结论: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在临床上少见,缺少特异性症状,早期诊断较困难,应充分利用胃镜的检查手段,以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胰、十二指肠切除是本病主要的治疗手段,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肾结核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42例肾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诊断和治疗经验.结果 肾结核最常见的症状为膀胱刺激症状(78.6%,33/42)和血尿(64.3%,27/42).尿常规异常为83.3%(35/42),尿沉渣涂片找抗酸杆菌阳性率为28.6%(12/42);B超、静脉尿路造影(IVU)、逆行肾盂造影、CT的阳性率分别为19.0%(8/42)、33.3%(14/42)、26.2%(11/42)和71.4%(30/42).36例行手术治疗;6例患者予抗结核治疗,3例痊愈,3例6~12个月后因患肾功能严重损害而行肾及部分输尿管切除术;39例手术患者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肾结核.结论 肾结核的临床诊断应综合病史、尿液分析及影像学检查等多种方法.抗结核治疗需严密随访,对肾脏破坏严重或无功能肾应行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十二指肠癌36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提高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0~2001年间36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术前纤维十二指肠镜的确诊率为83.3%(30/36),磁共振胆管造影确诊率为77.8%(28/36),B超确诊率为39%,CT确诊率为56.3%。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4例,十二指肠节段性切除3例,胃肠、胆肠吻合短路手术9例。手术切除率为75%,切除术后三年、五年生存率分别为33.3%和22.2%。结论:联合应用纤维十二指肠镜和磁共振胆管造影能较理想地诊断十二指肠肿瘤,手术切除肿瘤能获得较好的远期生存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