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殷韦 《大家健康》2013,(21):131-132
目的:研究分析更换敷料不同频率对新生儿PICC导管穿刺口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9月~2013年5月收治的接99例接受PICC导管穿刺口感染的新生儿患者,按照更换敷料的时间将患者划分为3组,甲组为每3天更换1次敷料,乙组为每5天更换1次敷料,丙组为每7天更换1次敷料,对比观察3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甲组33例,穿刺口感染4例(12.1%),乙组33例,穿刺口感染3例(9.1%),丙组33例,穿刺口感染5例(15.2%),3组穿刺口感染率对比无明显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例局部穿刺口感染,经病原学检测其中10例为阳性(83.3%),均为表皮葡萄球菌,其中3例为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甲组患儿中出现3例表皮撕脱,乙组丙组更换敷料组无表皮撕脱。结论:给予新生儿PICC导管每7天更换1次敷料,可有效减少感染出现,同时应于敷料松动、潮湿情况下及时更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丘脑血肿穿刺联合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中等量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郏县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中等量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37例。A组患者接受脑室外引流术治疗,B组患者接受丘脑血肿穿刺联合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脑室外引流时间、中线移位复位时间。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预后良好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B组患者脑室外引流时间和中线移位复位时间均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预后良好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脑积水、肺部感染、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患者再出血、泌尿系感染、电解质紊乱、中枢性高热、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丘脑血肿穿刺联合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中等量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效果显著,可加快康复进程,有助于改善预后及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常用前列腺穿刺活检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和分析3种常用前列腺穿刺活检方法的优缺点、临床选择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比较分析采用6点穿刺进行的68例手指引导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A组),32例手指引导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B组),72例超声引导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C组)方法的安全性、检出率、并发症、医疗费用等。结果C组的检出率和医疗费用显著高于A、B两组(P<0.05),血尿的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但与B组无显著差异。A组和B组的检出率和医疗费用无显著差异(P>0.05)。经B、C组的感染发生率和直肠出血的发生率高于A组(P<0.05)。3组术后血精、急性尿潴留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超声引导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法的检出率和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有条件可提倡使用;手指引导的经会阴或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法简便实用经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粘性敷料在PICC穿刺点感染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PICC穿刺点有感染,如红肿、热痛症状的患者40例随即分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方法护理(常规消毒后外敷庆大霉素注射液纱布每天更换敷料)观察组(在常规消毒后,应用非粘性敷料外敷,7天更换一次)。结果:观察仅2例在1周之后针眼仍有红肿,继续应用非粘性敷料外敷,而对照组则有10例未见好转,2例红肿加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ICC穿刺点感染后应用非粘性敷料外敷,可有效地促进感染伤口的好转,减少换药次数,延长PICC留置时间,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效果、颅内感染率及穿刺出血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组(硬通道组,n=40)和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组(软通道组,n=40)两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颅内感染率及穿刺出血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硬通道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软通道组(P<0.05),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软通道组(P<0.05),治疗的总有效率92.5%(37/40)显著高于软通道组62.5%(25/40)(P<0.05),血肿完全清除比例显著高于软通道组(P<0.05),清除50%~99%显著低于软通道组(P<0.05),颅内感染率及穿刺出血率2.5%(1/40)、2.5%(1/40)均显著低于软通道组7.5%(3/40)、10.0%(4/40)(P<0.05).结论: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较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更能有效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颅内感染率及穿刺出血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在颌面颈部间隙感染伴脓肿形成的临床应用。方法 分析自2016年5月~2017年12月收治的50例颌面颈部间隙感染伴脓肿形成的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术组和传统脓肿切开引流术组各25例。前组应用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技术,对深部脓腔冲洗引流,后组采用传统脓肿切开引流术,分析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在充分引流冲洗后,经积极抗感染均能治愈。经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术组术后并发症低于传统脓肿切开引流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技术具有微创,脓肿定位明确,手术创口小,可保护重要组织,术后并发症少,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术在重症胰腺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02年5月-2013年5月该院收治的接受腹腔穿刺或手术治疗的重症胰腺炎患者共58例,其中34例接受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术者(设为观察组)和24例接受传统手术治疗者(设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天数均显著短于对照组(t=-4.082及-10.194,P<0.05);且观察组继发腹腔感染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字2=11.225及6.971,P<0.05);观察组救治无效死亡1例(2.9%),对照组死亡4例(16.7%),观察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字2=6.971,P<0.05)。结论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术能显著提高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降低继发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右江医学》2019,(7):499-502
目的探讨麻醉剂助推器辅助下快速达到静脉留置针无痛穿刺的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306例,按抽签法分为三组,A组102例,B组100例,C组104例。A组:在静脉留置针穿刺前,使用麻醉剂助推器在穿刺部位进行局部麻醉后穿刺;B组:在静脉留置针穿刺前20 min湿敷利多卡因后进行穿刺;C组:常规方法行静脉留置针穿刺。比较穿刺前、穿刺后三组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疼痛评分变化情况及一次穿刺成功率、术中输液外渗发生率。结果穿刺前三组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18 G留置针为患者行静脉穿刺后,三组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疼痛评分均较穿刺前增高(P<0.05),三组间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疼痛评分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其中,A组患者穿刺后心率、平均动脉压、疼痛较穿刺前变化幅度最小,C组变化幅度最大。三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B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C组(P<0.05或0.01),A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三组输液外渗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B组术中输液外渗发生率低于C组(P<0.05或0.0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剂助推器辅助可有效减轻静脉留置针穿刺时的疼痛,达到无痛穿刺的满意效果,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手术病人行中心静脉穿刺术的最佳径路.方法 351例择期行神经外科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117例,分别采用不同的穿刺径路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A组行股静脉穿刺置管术,B组行右中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C组行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观察3组病人一次置管成功率、导管到位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导管相关性感染、气胸、血肿和血栓形成).结果 与B组相比,C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较大,P<0.05;与A组相比,B组与C组发生术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几率较大,P<0.05;B组与C组的导管到位率比较没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 右锁骨下径路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用于神经外科手术病人,一次置管成功率高,术后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少,是这类手术理想的穿刺置管径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脑出血穿刺引流术后血清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进行探讨. 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8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不给予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 结果 治疗后第1天,2组患者的血清GFAP水平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第4天、第10天以及第14天,观察组患者的血清GFA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微创穿刺引流术,能够降低患者的血清GFAP水平,促进神经功能快速恢复,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穿刺引流心包积液的应用效果及相关护理配合措施。方法以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就诊的50例心包积液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CT引导下穿刺引流术,统计1次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并比较穿刺前后患者心率、血压等指标。结果 CT引导下穿刺引流心包积液平均用时(16.5±1.0)min;平均置管(5.5±1.0)d。1次穿刺成功率10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0%,其中皮下出血1例,穿刺点渗液1例。所有患者超声检查显示心脏压塞症状明显缓解。穿刺后心率(HR)(86.6±9.5)次/min,较穿刺前的(91.8±12.4)次/min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前后血压、血氧饱和度(Sp 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引导下穿刺引流心包积液具有1次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特点,围术期积极有效护理配合以减少穿刺点渗液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立体定向置管血肿引流术与微创锥颅血肿碎吸术对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1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立体定向置管血肿引流术组(A组)和微创锥颅血肿碎吸术组(B组),每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以及血小板、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的变化。结果术后再出血发生率、A组vs B组为6.67%vs 13.33%(P0.05)。与B组相比,A组患者Fbg、PLT水平较高(P0.05);与B组相比,A组患者PT、a PTT、TT、PDW、MPV水平降低(P0.05)。结论立体定向置管血肿引流术治疗脑出血时更能降低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同时不影响血小板与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3.
三种不同的内瘘穿刺法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雯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18):2399-2401
目的:比较普通穿刺、钝针扣眼穿刺和新型钝针扣眼穿刺等三种不同的动静脉内瘘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0例采用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A(普通穿刺)、B(钝针穿刺)、C(新型钝针穿刺)三组,各20例。6个月后,比较三组患者穿刺相关并发症、各生化指标和透析充分性。并对影响穿刺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变量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C组穿刺点剧痛、内瘘狭窄的发生率低于A、B组,而内瘘血肿、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低于A组(P均〈0.05);6个月后C组患者CRP水平低于A、B组,HGB水平高于A、B组(P均〈0.05),组间URR、Kt/V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变量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内瘘穿刺并发症的主要因素是透析龄、HGB、CRP。结论:新型钝针扣眼穿刺法能明显降低透析患者穿刺点血肿、假性动脉瘤、血管狭窄的发生率,减轻透析患者的微炎症状态,且不影响透析充分性;内瘘穿刺的并发症可能与透析龄、HGB、CRP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刘凯  刘伟  刘昊中  李云龙  唐立 《西部医学》2023,35(9):1380-1384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刺穿囊壁消融治疗甲状腺良性囊实性结节的效果及对结节体积、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6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102例甲状腺良性囊实性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刺穿囊壁消融组57例和无水酒精注射(PEI)组45例,刺穿囊壁消融组给予超声引导下刺穿囊壁消融治疗,PEI组给予PEI治疗。术后对两组患者良性囊实性结节缩小率进行比较,术前及术后采用全自动生化仪对两组患者血清中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进行检测,术前及术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对两组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进行检测,术后,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2个月,刺穿囊壁消融组患者结节缩小率明显高于PEI组(P<0.05);术后1个月,刺穿囊壁消融组患者血清中FT3、FT4水平明显高于PEI组,且TSH水平明显低于PEI组(P<0.05);术后1 d,刺穿囊壁消融组患者血清中CRP、IL-6水平均明显低于PEI组(P<0.05);术后1个月,刺穿囊壁消融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PEI组(P<0.05)。结论 与PEI相比声引导下刺穿囊壁消融治疗可以促进结节体积缩小、改善甲状腺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微创穿刺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我院2011年1月-2014年7月12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60例采用微创穿刺引流术进行治疗( A组),60例采用钻孔引流术进行治疗(B组)。结果 A组手术平均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10.0%)显著低于 B 组(36.7%)(P<0.05);A组神经功能恢复优良率(93.3%)明显高于B组(81.7%)(P<0.05);结论微创穿刺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能够明显缩短手术平均时间,提高神经功能恢复优良率,降低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目前具有广阔前景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6.
王盛菊  马娟  李涵 《中国病案》2012,13(1):73-74
目的探讨水胶体敷料在PICC穿刺部位的应用。方法 PICC穿刺120例,60例采用无菌透明敷贴换药作为对照组,60例采用增强型透明贴(水胶体敷料)换药作为实验组。比较两组穿刺点局部疼痛发生率及静脉炎发生率。结果实验组72h内局部疼痛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静脉炎的发生率18.3%明显低于对照组41.7%,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水胶体敷料在PICC穿刺部位的应用不但能减轻疼痛,而且能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在PICC穿刺患者中值得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室引流加尿激酶灌注并腰穿治疗自发性脑室出血的效果,以供参考。方法选择该院自发性脑出血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6例。A组患者接受脑室引流加尿激酶灌注治疗,B组患者接受脑室引流加尿激酶灌注并腰穿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发现,B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现,B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脑室引流加尿激酶灌注并腰穿治疗自发性脑室出血疗效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护理穿刺、抽液、注药与手术治疗耳廓假囊肿的疗效。方法对100例横径2cm以下的耳廓假囊肿患者进行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穿刺组50例,由专科护士进行护理治疗1~3次,采用穿刺囊腔抽出液体,注入醋酸泼尼松龙混悬液0.5~2ml。另一组为手术组50例,由医师完成,采取切除囊腔软骨壁,造成皮肤与囊腔后壁粘连,使囊腔消失。结果穿刺组治愈率94%。手术组一次性全部治愈,两组疗效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治疗较手术治疗在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方面具有显著优势(P<0.01)。结论耳廓假囊肿应首选穿刺、抽液、注药治疗,三次不愈者应手术补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护士在本病治疗中可以发挥独特优势,为本病进行序列治疗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乌司他丁对围手术期胰腺癌患者的胰瘘发生率、炎性介质水平、免疫功能和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普通外科2015年3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胰腺癌患者90例,通过分层随机的方式将围手术期患者分为乌司他丁A组、乌司他丁B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乌司他丁A组术前5 d和术后5 d给予乌司他丁治疗,B组术前3 d和术后3 d采用乌司他丁治疗,对照组采用术前3 d和术后3 d生理盐水治疗。比较3组患者术后7 d腹腔液引流量、引流液淀粉酶含量、炎性介质、免疫指标及预后情况。 结果 乌司他丁A组和B组的腹腔引流量、引流液淀粉酶含量均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乌司他丁A组和B组炎性介质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乌司他丁A组与B组CD4+淋巴细胞占总淋巴细胞、CD4+/CD8+淋巴细胞比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3组间CD3+、CD8+占总淋巴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乌司他丁A组和B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A组生存率略高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乌司他丁可降低围手术期胰腺癌患者胰液的渗出及胰瘘的发生率,有效改善患者预后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系统性护理干预对行心脏直视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为降低感染率提供护理经验。 方法 将2014年1月—2015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心脏中心心脏直视术后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206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通过检索相关文献找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与护理相关的问题,根据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高龄、长时间置管、无菌操作不严格、置管维护质量、静脉置管途径等),将以上护理问题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制订护理措施,在围手术期予以实施。观察2组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导管穿刺部位感染、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及发生时间,局部渗血、导管脱出、导管阻塞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穿刺点感染发生率分别为5.82%和18.44%(6例和19例),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2.91%和11.65%(3例和12例),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置管后导管堵塞、脱出、局部渗血的发生率分别为3.89%、5.82%、2.91%和13.59%、16.50%、9.70%,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心脏直视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的循证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及减少不良情况的发生,值得在相关护理工作中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